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指导

合集下载

Y染色体微缺失

Y染色体微缺失

好的解释发病原因,提供遗传咨询和指导临床诊疗。
• 1996年将 AZF区划分为 3个区:AZFa、AZFb、 AZFc。1999 年研究发现在 AZFb 和 AZFc 间存在AZFd。研究发现 ,在 Y染色体 AZFa、 AZFb、 AZFc3个区至少发现 15 个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AZFd区尚未发现相关基因。
a
13
四 Y 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方法
• 选择位于 Y染色体短臂 ( Y p ) 的睾丸决定基因( S RY ) 和锌 指蛋白基因( Z F X / Z F Y ) 为对照。Z F X / Z F Y既存在于 x染色体短臂, 也存在于 Y p , 其与 S R Y一起构成2个 目 前推荐使用 的参照基因。每个 A Z F区域至少设置2个 S T S 位点 才能正确有效.
a
3
二 Y染色体微缺失相关基因
• AZFa缺失的病人 , 主要表现为唯支持细胞综 合征伴睾丸体积缩小 ,无精子生成
• AZFb缺失的病人主要表现为生精过程阻滞 在精母细胞阶段 ,无精子生成
• AZFc区缺失病人表现多样化 ,会出现无精子 症和少精子症的不同临床表现
a
4
二 Y染色体微缺失相关基因
• AZFa缺失患者 33%为严重少精子,67%表现为 无精子
a
12
四 Y 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方法
• 由于不 同实验室采用 P C R方法不 同,导致 实验结果各异。为提高诊断质量, 欧洲男 科协 会( E A A ) 和欧洲分子遗传实验质控网 ( E MQ N) 在 1 9 9 9 、 2 0 0 4年先后颁布了 第 1版和第 2版 Y染色体 微缺失分子诊断指 南, 规范了检测微缺失时的Y 染色体序列 标签点( s e q u e n c e t a r g e t e d s i t e s , S T S ) 与 所采用的内外对照方法。

Y 染色体微缺失快速检测系统 说明书

Y 染色体微缺失快速检测系统 说明书

Y染色体微缺失快速检测系统说明书 25人份/盒z概述本试剂盒用于快速检测人(男性)Y染色体AZF座位(Azoospermia Factor)的缺失。

多项研究发现,AZF基因家族共有AZFa、AZFb、AZFc三个座位(在AZFb与AZFc之间还存在AZFd座位,中等程度的少精和精子数目正常却形态异常多会与该区域的缺失有关),其中任何一个座位的微缺失都可导致生精障碍。

本试剂盒共设计15对引物和一对内控(内部质量控制)引物,利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可从Y染色体上特异性扩增出15条非多态性短片段的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STS)和一条内控基因片段。

这些引物对分别组合成4套多重PCR系统,在相同条件下,进行4管PCR扩增反应,通过电泳结果判定15个序列标签位点(STS)的存在与否。

主要特点:1.可对15个STS序列标签位点进行检测,这15个位点覆盖了所有的AZF区域,其中AZFa有3个位点,AZFd有2个,AZFb有6个,AZFc 有4个位点;2.高特异引物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并具有内控(内部质量控制)基因片断的检测;3.独特的防污染设计,有效避免假阳性的产生;4.符合并超过欧洲生殖学会推荐的检测标准。

应用: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辅助生育治疗前的检测、少精症与无精症男性患者遗传学检测、精子库的入库前筛查等。

z试剂盒组成组成成分数量保存条件PCR反应液Ⅰ(紫色) 25管(每管14μL ) -20℃PCR反应液Ⅱ(无色) 25管(每管14μL) -20℃PCR反应液Ⅲ(蓝色) 25管(每管14μL) -20℃PCR反应液Ⅳ(黄色) 25管(每管14μL) -20℃纯水z有效期六个月z需自备的仪器及试剂PCR仪(推荐使用PTC-100或PTC-200, M J Research Co.或其它国际知名品牌PCR仪)DNA电泳系统z操作步骤1.基因组DNA的获取使用本公司全血DNA快速提取试剂盒从抗凝全血中抽提人(男性)基因组DNA,按操作说明进行。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指导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指导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指导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Y染色体微缺失是严重少精子或无精子症的重要原因,是导致男性不育的第二大遗传因素,其发生率仅次于Klinefelter综合征(克氏综合征)。

从1999年开始,欧洲男科学协会和欧洲分子遗传实验质控网(EAA/EMQN)为提高诊断质量,出版了Y 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指南,并提供了客观的实验质量评价方法。

最新版的实验室指南是2013年9月EAA/EMQN根据12年的临床积累和专家共识,在1999版和2004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新指南重点阐明:在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男性中发现的Y染色体微缺失区域,主要是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域仅包含AZFa、AZFb、AZFbc、AZFc和AZFabc区,独立的AZFd区并不存在;AZFc区中gr/gr缺失是影响精子生成的一个危险因素,但临床意义尚存争议,不作为常规检查指标;检测位点增加并不能提高检测灵敏度,反而可能使结果复杂化;基于两管多重PCR的检测方法仍适用于整个AZF缺失检测。

EAA/EMQN 12年国际质量评估计划(EQA计划)的实施表明,参与实验室通过规范实验操作,改善报告质量,可有效降低诊断错误率。

Y染色体微缺失在中国不育男性中的发生频率为%,处于较高水平,我们建议将AZF检测作为男性严重少精子或无精子症的常规检测项目,呼吁国内AZF检测实验室加入EQA计划,完善中国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实验操作规范。

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检测在中国已开展多年,国内专家对AZF缺失模式、检测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tagged site, STS)的数量、检测方法和内部质量控制等临床问题未达成共识。

各实验室的诊断操作方法有很大不同,导致不准确或错误诊断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建立Y染色体微缺失诊断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

EAA/EMQN更新的2013版指南对以上问题都给出了明确的专家共识,对我国建立自己的检测指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PCR—PAGE用于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

PCR—PAGE用于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

Qnd oIsttfr a i lni hn o r ic,Qnd o26 7 ig a tu o m l Pa nn i S ad n P o ne i a 6 0 1 ni e F y gn g v g
Ab ta t Obet e oe tbihanoeua ilg e h iu fP R —P sr e ici :T sa l llc rboo y tc nq eo C v s l AGE t eemieY h o sme mird lto od tr n c rmoo co eein
2 L u k ie u k a n n T,Alo e l n n H,Ni le —C,e 1 es n N t .Fie y a se p r n e a v e r x i c e e o t u e n o ta e t n wi l v fi r tr e c nr c p i t t e No a— Ta d l o p r— T 一 na i o h l n t e c D e l
维普资讯
中 国计 划 生 育 学 杂 志 20 0 7年 第 6期 总第 10期 4
于观察时间短 , 终止例数较少 , 故虽发现哺乳 及分娩方式对 不
r n e wi v 38 c p e UD.Co ta e t n, 0 2, 6: 0 ~ i c t No a 3 0 o p r I e h nr c p i o 20 6 39
w r ue eet zopr i f t A F ein f ho oo e eut: ae eie i o e f na og5 n e sdt dt osem a a o e o c a c r( Z )rg s crm sm .R s s 5css xs dm c li m n 1i— o oY l t r eo d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试剂盒背景介绍根据国际卫生组织调查数据,约15%育龄夫妇存在生育障碍,其中男性因素引起的生育障碍约占一半。

在已知的导致男性不育的遗传学因素中,发病率最高的两种是Y染色体的微缺失和克氏综合症。

Y染色体具有大量重复基因序列及回文结构,这些结构在维持Y染色体进化稳定性的同时也使回文结构内部基因易于丢失,进而导致不育。

缺失率最高的三个影响精子发生的区域被命名为AZFa,AZFb和AZFc,它们之中任何一个出现缺失都有可能导致育性下降或不育。

Y染色体微缺失在无精症或少精症患者中发病率在10-15%,已成为男性不育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图1,Y染色体AZF区结构示意图(AZFa区两端有两段原病毒序列、AZFb/c区内部有5个序列高度一致的大的回文结构,这些序列和结构导致相应染色体片段易发生同源重组,造成缺失或复制。

)欧洲男科学协会和欧洲分子遗传实验质控协作网(EAA/EMQN)2004年发表“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指导意见”建议通过对各AZF区的共6个STS位点和两个对照位点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

产品简介本剂盒通过“多重定量荧光PCR技术”(Multiplex 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CR),以一个高度复合的扩增体系中扩增至少15个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相关的位点,并根据各位点有无扩增产物及扩增产物剂量判断缺失类型。

对于Y染色体微缺失,由于各AZF区片段相对较小,常规核型分析等方法难以发现其缺失。

本项目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在各AZF区上分别选择具有序列特异性的多个位点,通过多重定量荧光PCR方法检测各位点。

根据有无扩增产物判定样本染色体是否包含所检测的序列特异性位点,进而推断样本染色体是否在位点所在AZF区域发生缺失;通过部分位点扩增产物相对剂量确定相关位点拷贝数比例,根据拷贝数比例推断相关位点对应区域是否发生缺失或复制,并对于AZFb和/或AZFc区部分缺失或复制,实现了首次检测。

11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_8.15

11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_8.15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张磊博士深圳亚能医学检验所目录•背景知识•临床意义及适应症•亚能医学检验服务介绍•临床案例分享•其它服务简介背景知识1★据WHO数据统计,全世界有10~15%的夫妇患有不孕不育症;★其中男性因素占50%;★遗传因素占男性不育的30%;★在精子发生障碍引起的男性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仅次于克氏综合征,是居于第二位的遗传因素。

图1: 原发性不孕全球发病率统计(WHO, 2010年数据)图2: 继发性不孕全球发病率统计(WHO, 2010年数据)EAA/EMQN发布2013版指南12背景知识1Y染色体微缺失Y染色体长臂存在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被称为无精子因子(AZF);缺失率最高的三个影响精子发生的区域被命名为AZFa,AZFb和AZFc,它们之中任何一个出现缺失都有可能导致不育症。

3据WHO统计,男性原发性无精子症与少精子症患者中约10%~15%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

背景知识1在中国,约有11.5%的男性不育是由AZF 区缺失引起的。

资料来源:全球不育男性中AZF缺失所占比例(Simoni et al., 2008 发行)Y染色体微缺失4背景知识1Y染色体AZF区结构示意图资料来源:Y染色体结构及微缺失模型(Repping et al., 2002)Ratio ~80%0.5-4%1-5%1-3%背景知识1AZFa区缺失AZFc区缺失AZFb区缺失AZFa、AZFb和AZFc缺失患者主要表现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综合征)伴睾丸体积缩小,无精子生成,占整个AZF缺失0.5~4%患者主要表现为生精过程阻滞在精母细胞阶段,无精子生成,占整个AZF缺失1~5%患者表现多样化,会出现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的不同临床表现,临床上最常见,约80%患者表现为100%无精子症临床表现Y 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资料来源:2013年EAA/EMQN 指南(C. Krausz, et al., 2013)1资料来源:2013年EAA/EMQN 指南(C. Krausz, et al., 2013)2013年EAA/EMQN 指南AZF 区基础分析指南建议进行AZF区筛查流程背景知识AZF区筛查流程1资料来源:2013年EAA/EMQN 指南(C. Krausz, et al., 2013)2013年EAA/EMQN 指南AZF 区扩展分析背景知识临床意义及适应症2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临床意义3减少病人痛苦,提高辅助生殖成功几率1确定无精、少精患者病因,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及手术治疗2尽量避免将有缺陷基因传递给下一代4为未来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2013年EAA/EMQN指南(C. Krausz, et al., 2013)2临床意义及适应症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适应症常规适应症☆男性不育症IVF、ICSI治疗前☆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严重少精症者(少于5×106/mL)☆精子库入库前质量筛选☆无精症患者术前☆原因不明的男性不育症用药前资料来源:2004年EAA/EMQN指南(M. SIMONI, et al., 2004)2临床意义及适应症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适应症推荐适应症☆少精子症患者(精子数目少于20×106/mL)☆精子密度正常,但原因不明的男性不育症患者☆男性不育伴隐睾和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妻子有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的患者资料来源:2004年EAA/EMQN指南(M. SIMONI, et al., 2004)二、STS-多重定性PCR法(EAA 和EMQN 推荐使用)一、实时荧光PCR法(简便、快速)三、基因芯片法四、荧光原位杂交技术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方法亚能医学检验服务介绍3服务介绍—PCR-荧光探针法3采用多重PCR结合多色Taqman荧光探针技术,选择与男性不育高度相关的Y染色体AZF区域6个序列标签位点(EAA/EMQN指南推荐)进行检测,以判断AZF区域是否存在微缺失。

对外周血Y染色体AZF微缺失基因检测-病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对外周血Y染色体AZF微缺失基因检测-病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对外周血Y染色体AZF微缺失基因检测-病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不育不孕症严重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和睦及幸福,随着科技及化工业的发展,不育不孕症患者越来越多,成为本世纪严重危害人类生殖健康的疾病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育龄夫妇约有15%存在生育问题(WHO1987年),这部分人群中有50%不育与男性因素有关,而由遗传缺陷因素所引起的生精障碍约占男性不育因素的30%。

男性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长臂无精子症因子(azoos-permiafactor,AZF)区微缺失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非梗阻性无精及少精症因素之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亦证实了与精子生成相关的AZF基因存在于Y染色体长臂q11区,目前将Y染色体AZF区分为4个区位,分别为:AZFa区、AZFb区、AZFc区和AZFd区,其中任何一个区域座位点的微缺失都可导致生精障碍,造成少精或无精而导致男性不育,其微缺失引起的男性不育发生率仅次于Klinefelter综合征,并且在进行辅助生殖技术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过程中能将这种遗传缺陷传递给男性下一代,因此在进行ICSI治疗之前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理论意义。

本研究对来我院诊治的332例男性精子异常患者及100名已育男性进行外周血Y染色体AZF微缺失基因检测,现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病例组: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1月到我院生殖中心诊治的不育男性患者(年龄20~46岁),诊断标准:女方检查正常,结婚1年以上,未采取避孕措施且夫妻生活正常的情况下不能生育的非阻塞性男性患者,在排除了其他原因如感染等原因后对其进行精液常规分析,按照WHO精液分析标准分类:精子密度20106/mL者为少精症患者;患者每间隔7~14d留取精液检测1次,连续3次未发现精子,进一步离心沉淀也没有发现精子者为无精症患者。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指导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指导

丫染色体微缺失是严重少精子或无精子症的重要原因,是导致男性不育的第二大遗传因素,其发生率仅次于Klinefelter综合征(克氏综合征)。

从1999年开始,欧洲男科学协会和欧洲分子遗传实验质控网(EAA/EMQN为提高诊断质量,出版了丫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指南,并提供了客观的实验质量评价方法。

最新版的实验室指南是2013年9月EAA/EMQN根据12年的临床积累和专家共识,在1999版和2004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新指南重点阐明:在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男性中发现的丫染色体微缺失区域,主要是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域仅包含AZFa AZFb AZFbc AZFc和AZFabc区,独立的AZFd区并不存在;AZFc 区中gr/gr 缺失是影响精子生成的一个危险因素,但临床意义尚存争议,不作为常规检查指标;检测位点增加并不能提高检测灵敏度,反而可能使结果复杂化;基于两管多重PCR的检测方法仍适用于整个AZF缺失检测。

EAA/EMQN 12年国际质量评估计划(EQA计划)的实施表明,参与实验室通过规范实验操作,改善报告质量,可有效降低诊断错误率。

丫染色体微缺失在中国不育男性中的发生频率为11.5%,处于较高水平,我们建议将AZF检测作为男性严重少精子或无精子症的常规检测项目,呼吁国内AZF检测实验室加入EQA计划,完善中国丫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实验操作规范。

丫染色体微缺失分子检测在中国已开展多年,国内专家对AZF缺失模式、检测序列标签位点(sequenee- tagged site, STS的数量、检测方法和内部质量控制等临床问题未达成共识。

各实验室的诊断操作方法有很大不同,导致不准确或错误诊断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建立丫染色体微缺失诊断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

EAA/EMQN 更新的2013版指南对以上问题都给出了明确的专家共识,对我国建立自己的检测指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丫染色体微缺失发生频率丫染色体微缺失在健康人群中发生率约为1/4 000,但在不育男性中显着升高,微缺失发生频率为2%〜10%(甚至更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染色体微缺失是严重少精子或无精子症的重要原因,是导致男性不育的第二大遗传因素,其发生率仅次于Klinefelter 综合征( 克氏综合征) 。

从1999 年开始,欧洲男科学协会和欧洲分子遗传实验质控网(EAA/EMQN为提高诊断质量,出版了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指南,并提供了客观的实验质量评价方法。

最新版的实验室指南是2013年9月EAA/EMQ根据12年的临床积累和专家共识,在1999版和2004 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新指南重点阐明:在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男性中发现的色体微缺失区域,主要是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 , AZF)区域仅包含AZFa AZFb AZFbc、AZFc和AZFabc区,独立的AZFd区并不存在;AZFc区中gr/gr 缺失是影响精子生成的一个危险因素,但临床意义尚存争议,不作为常规检查指标;检测位点增加并不能提高检测灵敏度,反而可能使结果复杂化;基于两管多重PCR的检测方法仍适用于整个AZF缺失检测。

EAA/EMQN2年国际质量评估计划(EQA计划)的实施表明,参与实验室通过规范实验操作,改善报告质量,可有效降低诊断错误率。

Y染色体微缺失在中国不育男性中的发生频率为%处于较高水平,我们建议将AZF检测作为男性严重少精子或无精子症的常规检测项目,呼吁国内AZF 检测实验室加入EQA 计划,完善中国Y 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实验操作规范。

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检测在中国已幵展多年,国内专家对AZF缺失模式、检测序列标签位点(sequenee - tagged site, STS) 的数量、检测方法和内部质量控制等临床问题未达成共识。

各实验室的诊断操作方法有很大不同,导致不准确或错误诊断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建立Y染色体微缺失诊断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

EAA/EMQ更新的2013版指南对以上问题都给出了明确的专家共识,对我国建立自己的检测指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Y 染色体微缺失发生频率Y 染色体微缺失在健康人群中发生率约为 1/4 000 ,但在不育男性中显着升高,微 缺失发生频率为2%-10%甚至更高)。

2013版指南指出Y 染色体微缺失在中国不育 男性中发生频率为 %,处于较高水平。

2006年朱晓斌等 [1] 针对中国不育男性染色体的研究表明 AZF 微缺失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中的发生率为%,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发生率为 %,与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基本一致。

随着微缺失分子机制的阐明和 Y 染色体男性特异区域的结构(MSY )测序完成,结合 十多年临床数据分析,EAA 专家总结沿用Repping 等[2]对Y 染色体微缺失区域的定 义模式,分为:AZFa 区缺失、AZFb 区缺失、AZFbc 区缺失和 AZFc 区缺失,认为只有该微缺失模式有明确的临床表现。

国内外学者对 AZFd 区缺失是否存在一直存有 争议。

尽管发现在AZFb 与 AZFc 两区域之间存在新的缺失位点(一些学者认为的AZFd 区缺失 ),但是该区域缺失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也并非独立存在的缺失模式。

所 以第四区域AZFd 区缺失仍存在较多争议。

Musi tmanolu 等[3]在2005年的一项研究 中指出AZFd 缺失可能与精子形成有关,但仍缺乏有力的临床证据。

等[4]在精子正常和轻度少精子症患者中都发现了假定的 AZFd 区缺失。

然而,至今 为止 AZFd 区域尚未发现与精子生成相关的候选基因,其缺失所对应的临床表型还 二、 gr/gr 缺失不纳入常规检查项目 研究证实gr/gr 缺失属于AZFc 部分缺失,是影响精子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否需要将其作为常规检查指标尚存争议。

尽管 gr/gr 缺失可导致AZFc 区一半以上基因丢失,但其临床意义仍不明确,因为该缺失患者精子生成表型变化多样,从少2013 年,陈科 需进 步确认。

精到精子数目正常都存在0 gr/gr 缺失表型在不同人种和地域间存在差异,已有研 究证实在欧洲白种人 ( 除了法国人 [5] 和德国人 [6]) 和西太平洋居民中, gr/gr 缺失 是男性生精障碍的高危因素 [7] 0但在部分亚洲国家如日本和中国 [8,9] , gr/gr 缺 失在健康人群中的概率和在不育患者的概率无显着差别。

李铮等 [10]研究发现Y 染 色体 gr/gr 缺失既存在于严重不育男性,也存在于生精功能正常的捐精者中,缺失 可能遗传自父亲,并未影响精子的发生,不能认为是精子发生的遗传风险因子。

因 此在中国 gr/gr 缺失不建议作为 Y 染色体微缺失常规检测的缺失模式。

三、AZF 缺失基因型/表型相关性Y 染色体微缺失主要是 AZF 的缺失,该区域包含精子生成的相关基因家族,不同程 度的缺失可导致少精子或无精子症。

AZF 区进一步可分为 AZFa AZFb AZFc 区域。

AZFa 区域缺失通常导致唯支持细胞综合征 (SCO 综合征)和无精子症。

如果诊断为整 个AZFa 区域缺失,从睾丸中获得精子的概率为 00 AZFb 和AZFbc (P5/P1近端;P5/P1 远端,P4/P1远端)缺失的典型睾丸组织学特征是 SCO 综合征或精子发生阻滞导致的 无精子症。

研究表明这些缺失与整个 AZFa 区域缺失情况一样,患者也不能通过睾 丸穿刺(TESE )获得精子。

严重少精子或无精子症患者中 AZFc 缺失发生频率最高, AZFc 缺失的临床表型和睾丸组织学类型多种多样0一般说来, 存精子生成能力0罕见情况下,其缺失在自然状态下可遗传给其男性后代50%AZF (缺失的无精子症患者可通过 TESE 获得精子,进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 ) 受孕,但这些患者的男性后代都将是 AZF ( 缺失的携带者四、 Y 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人群 Y 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不仅可以明确严重少精子或无精子症的病因,而且可以对预后 AZFc 缺失患者尚残 [11] 0近做出一定的评估。

Y染色体微缺失通常见于无精子症或精子浓度少于2X 106/ml的患者。

一般的临床参数,如激素水平睾丸大小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畸形感染等对是否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没有任何预测价值,Y染色体微缺失必须通过分子检测来确定。

拟行ICSI 的严重少精子症应该做Y 染色体微缺失检测,而对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在行TESE 或者睾丸显微切开取精术前也应该进行常规检测,因为当整个AZFa整个AZFb AZFbc或者AZFabc缺失时都不建议给患者做手术。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采用辅助生育技术,AZFc缺失可以垂直遗传给男性后代。

如果患者通过AZF检测发现部分AZFa AZFb或AZFc缺失,建议家族中其他男性也进行AZF检测,因为这种缺失是可以遗传的。

但整个AZFa AZFb AZFbc或者AZFabc缺失时不建议家族其他男性成员做AZF检测,因为这些缺失通常没有精子生成。

对丈夫携带AZFc区缺失类型的夫妻,研究其ICSI受孕情况[12],大部分研究表明Y 染色体微缺失存在与否不影响受精率和受孕率,但也有个别报道指出微缺失会导致受精率下降,影响胚胎质量,降低囊胚率和ICSI 成功率[13]。

五STSY染色体微缺失上的STS位点高达131个,如果用于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的STS过少,将有可能漏检某些区域的缺失,但若采用的STS过多,则可能包含一些多态性序列,而这些位点在正常可育男性中也可出现缺失。

指南指出,原则上只要对每个AZF区域一个非多态性的STS位点进行分析就足以判断AZFa AZFb AZFc是否存在缺失。

任何一个已知缺失区域都包括多个STS位点,每个区域设置2个STS位点有助于增加检测的准确性。

鉴于众多实验室经验总结和外部质量控制,并考虑到多重PCF扩增的形式,在1999和2004版指南中推荐的经典STS引物仍然有效,这些引物包括:AZFa: sY84、sY86;AZFb sY 127、sY 134;AZFc: sY254、sY255 (都在DAZ基因上)。

这些STS位点引物由多个实验室和外部质量控制实验证明:结果可信重复性好。

采用这些引物几乎能够检测到所有临床上的相关缺失和文献报道的3个AZF区域95%以上的缺失,设计的这套引物能完全满足常规检测。

它是一个简单的标准,便于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缩小实验室之间的检测差异,因此强烈推荐所有实验室都采用这些引物。

指南指出一些检测方法和试剂可检测很多STS位点,但并不能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反而可能使结果复杂化、难以解释,因为这可能检测到很多假的缺失位点,尤其是当DNA质量不好,PCR条件不是最佳时。

而大部分试剂盒并没有额外的单重PCR来确认可疑结果,因此指南并不推荐增加STS位点[14]。

六、PCR的形式和内部质量控制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采用多重PCF体系,体系中设置的PCR引物应该包括2个内对照:sY 14(SRY)、ZFX/ZFY; 6 个STS位点:sY84、sY86、sY 127、sY 134、sY254、sY255。

PCR需设立内对照(SRY、ZFX/ZFY基因),阳性对照(健康的男性DNA),阴性对照(女性DNA和水空白对照(用水代替模板,即含有除模板DNA外所有成分的PCR反应)。

阳性对照监测实验操作是否有效,阴性对照监测DNA是否污染,空白对照监测试剂是否污染。

内对照SRY基因是男性性别决定基因,位于Y染色体短臂,内对照SRY基因可以在ZFY基因丢失时证明Y染色体特征序列的存在(比如:在XX男性中)。

ZFX基因检测不仅可以作为女性DNA对照,也可作为没有SRY S因的46, XX男性患者唯一的阳性对照。

指南推荐的相关操作都经过认真设计和优化,采用两管多重PCR反应,每管多重PCR反应体系中都包括每个区域的一个位点。

当标本出现整个AZFa AZFb或AZFc区缺失时,两管PCR反应中相应区域设置的2个STS位点产物都会缺失。

当AZFa和AZFb区域出现部分缺失时,相关区域单个位点的缺失是有可能的,但需小心求证,对整个区域进行详细的研究,目前这种情况很少见,被认为是例外。

通常认为AZFc 区的SY254或SY255单个缺失是实验结果错误。

七、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方法EAA/EMQ推荐采用多重PCF方法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

基于多重PCR的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方法很多,如实时荧光PCR(Real- time PCR) 、电泳法和芯片法等。

Real-time PCF检测采用荧光标记探针,不涉及电泳,检测速度更快,数字化结果更加直观,因此指南推荐有条件的实验室都应采用该方法。

在没有Feal - time PCF 检测仪的实验室,可采用电泳法或毛细电泳法。

其他的检测方法如基因芯片检测,其花费昂贵,且包含太多不必要的位点,不为指南所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