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古代文明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古代文明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第1课古代文明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1课,主要内容是古代文明。

本课通过介绍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三大文明的发展,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三大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2.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阅读和理解教科书内容,对古代文明进行分析和比较;-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了解文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的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三大文明的发展过程;- 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概念理解;- 学生对不同文明的比较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 教科书和学生参考书。

2. 环境准备- 教室需要保持安静和整洁;- 确保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 引入古代文明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思考和兴趣。

第二步:呈现教学内容- 使用幻灯片介绍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三大文明的发展过程;- 引导学生整理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第三步:学生探究-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使用教科书和学生参考书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文明的详细信息;- 学生进行文明比较和分析。

第四步:展示讨论-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进行同学间的讨论和互动。

第五步:概括归纳- 整合学生的讨论和研究结果,对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进行概括总结。

第六步:作业布置- 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文明的作文,思考现代社会对古代文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导入、呈现、学生探究、展示讨论、概括归纳和作业布置等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确保达到教学目标。

八年级历史优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八年级历史优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八年级历史优质说课稿八年级历史优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优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历史优质说课稿1一、概说:英中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

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

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英中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英中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英中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战争的经过。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

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

(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1、英中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世界大战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世界大战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第1课世界大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1课,主题是世界大战。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2. 世界大战的主要战争事件3. 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启示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到世界大战的发生背景、原因、以及主要战争事件,并能够思考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和重要启示。

二.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掌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原因和主要战争事件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研究世界大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国际视野。

三.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 让学生理解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

2. 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争事件。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2.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研究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合理选择研究材料,培养合作研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世界大战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2. 研究新课- 第一步:讲解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背景。

- 第二步:讲解世界大战的主要战争事件,以图表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 第三步:让学生分组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世界大战的理解和感受。

3.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分享和教师的点评,归纳总结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4.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世界大战的战争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报告。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整册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整册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整册说课稿前言本教材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本,共分为六个模块,包括“怎样理解历史”、“人类史纪事”、“中国古代文明”、“中世纪的变与不变”、“早现代产生的欧洲”和“启示与启发”六个部分。

本教材关注历史的规律性、史实性和价值观性,帮助学生打牢了解历史的基础,增强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明确历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 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发展、演变,掌握历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人类社会演变的基本规律;3.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发展以及“礼乐文化”、“儒家思想”、“黄河文明”等;4. 了解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艺术成就,认识教在欧洲的影响;5. 了解早现代欧洲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兴起;6. 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尊重历史、尊重人文的思想。

教学内容1. 怎样理解历史1.1 什么是历史1.2 情景再现与历史研究1.3 历史知识的获取2. 人类史纪事2.1 从采集到农耕(公元前8000年-5000年左右)2.2 人类文明起源地——黄河、长江流域2.3 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3. 中国古代文明3.1 中国青铜文化3.2 西周政治制度与“礼乐文化”3.3 儒家思想与商鞅变法4. 中世纪的变与不变4.1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政治制度4.2 文化艺术成就与教的影响5. 早现代产生的欧洲5.1 发展的基础:商业、城市与货币5.2 国家的崛起与封建制的瓦解5.3 资本主义的兴起6. 启示与启发6.1 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进程6.2 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策略1. 突出历史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研究中培养科学思维和感性认识;2. 重视历史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概括,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和归纳,培养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文、地图、表格等多种资料手段,丰富历史知识的呈现方式;4. 注重历史文化的渗透和浸染,培养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思想,引导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努力研究的良好品质。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保康三中的历史学科教师卢春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历史上册。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册书,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体例与主线、教材整体框架结构、内容标准、知识结构与体系、能力体系、情感与价值体系、教学重点及策略、教学难点及策略、考试及策略等几个方面加以讲解。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在这里先谈一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

本册书主要学习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教材的编写要求上强调学生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了解中国人民为摆脱屈辱命运的奋斗历程,在学习中体会先辈们为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在教材课程的编写上,本册书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写,遵循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这条主线,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比较全面的再现了这段历史。

二.说学情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他们正处在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的时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对历史事件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民主革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民主革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第1课民主革命说课稿一、说教材本堂课我们将讲解第1课《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该课程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在辛亥革命中取得伟大胜利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人物;3.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1. 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人物;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说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2. 讲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人物;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将采用课堂讲授、图片展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和展示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五、说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社会在辛亥革命前的动荡局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背景的思考,并进行简要讲解。

正文(25分钟)1. 讲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包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发展的过程和取得的胜利。

2. 介绍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如孙中山、黄兴等,并分析他们的贡献。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对封建的推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意义等。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说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其主要过程和重要人物,以及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与思考能力。

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第1课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辛亥革命背景和意义-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人物-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八、说教辅材料本节课需要准备的教辅材料有:1. 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和图表;2. 课堂练题和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工业革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工业革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第1课工业革命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1课,主题为工业革命。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工业革命在欧洲的起源及其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2. 工业革命的推动者和主要内容:介绍了工业革命的推动者是机器、煤炭和铁矿石等资源的广泛应用,以及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通信等方面的发展。

3. 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讲解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如城市化、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社会阶级的分化等。

4. 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影响:简要介绍了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意义,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

2.掌握工业革命的推动者和主要内容,了解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

3.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了解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认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推动者和主要内容,以及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以及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导入:通过引入与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兴趣,并对工业革命的背景进行简单介绍。

- 研究内容呈现: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呈现工业革命的推动者、主要内容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归纳。

- 提问互动:通过问题互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二战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1课 二战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第1课二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涉及的主要教材内容是二战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通过教材,学生可以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参战国家及其对战争的态度,以及战争对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二战爆发的背景和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

- 了解二战的主要参战国和其战争态度。

- 掌握二战的主要战斗过程和重要战役。

- 了解二战的结局及对世界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事物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 提高学生对和平和战争的认识与思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战争主要参战国的态度。

- 二战的主要战斗过程和重要战役。

2.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较多,需要把握教学重点,避免过多的细节。

-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1. 教学方法- 导入法: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二战爆发的背景。

- 合作研究法: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解答问题。

- 多媒体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二战的主要战斗过程。

2.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二战爆发时的场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出二战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 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阅读教材,准备回答教师给出的问题,展示学生对二战的理解。

- 活动2:运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二战的主要战斗过程和重要战役,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规模和影响。

- 总结归纳:结合课堂内容,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总结二战的起因、过程和结局,并对其对世界的影响进行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观察和评价,了解学生对二战的理解和研究情况。

- 对学生的个别发言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强侵略与 中国人民的抗争
中 国 近 代 史
科学技术与 思想文化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
近代化的起步
列强侵略与 中国人民的抗争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 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 中华民族的 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的胜利 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 经济和 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 社会生活 课标 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内容结构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 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 科学技术与 的艰难曲折。 思想文化 中
课文结构
说明、目录、 主题课文、主题活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近代部分) 附录、后记构成
单元主题页 主题课文 主题活动
导入框、 正文宋体 小字楷体、文献资料 图表、动脑筋、注释 练一练、活动与探究 自由阅读卡
中国现代史
八年级下册
世界古代史
九年级上册 (1--3)
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上册
世界近代史
九年级上册(4-8)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经济和 社会生活
内容结构
列强侵略与 中国人民的抗争
中课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 级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 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斗争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 国的影响十分深远,它是近代 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 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 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研读教材、把握 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 本功。
国 近 代 史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
中华民族的 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 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近代化的起步 的历史作用。 课标 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 内容结构 此开始。 4、讲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认识日本军 列强侵略与 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中 中国人民的抗争 5、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 国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近 的精神。 代 6、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 史 容。 7、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经济和 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与 思想文化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
中华民族的 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近代化的起步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 经济和 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社会生活 课标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 内容结构 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 科学技术与 列强侵略与 思想文化 中 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抗争 国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 近 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第22课 鲁迅 徐悲鸿 聂耳 冼星海 郭沫若 赵树 理
经济工业化
第 6课 洋务 运动
第10课五四运动和党的成立 第11课北伐战争 第12课星火燎原 第13课长 征第14—16课抗日战争 第17、18课解放战争
引导学生学会学 习,学会思考 注意历史知识 多领域、多层 次的联系
注重对基本史实 进行必要的讲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鸦片战争的过程 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鸦片战争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 高尚情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 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 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 国 近 代 史
思想文化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
近代化的起步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 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 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的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 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的胜利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 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 经济和 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 课标 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结构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 (中国近代史)
香山中学---邓雅丽
研说内容
说教材
说课标
说 课
设置导入框、动 脑筋等启发学生 自主学习思考探 究的能力。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教材 中的正文、 文中的楷体字、 文献资料等史论,结合客 观的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及历史现象,正确阐述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科学性 思想性 时代性 适应性
思想 科学化、理性化
第21课 严复的维 新思想
社会生活 近代化
教育 近代化 近代科技 文学艺术 的发展 新民主 主义革命
第21课 京张铁路 “侯氏制碱 法”
政治民主化
整合 内容结构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第 7课 戊戌变法 第 8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 近代民族 工业发展
第19课 张謇的实业 救国思想 第21课 魏源的师 夷长技思 想
代 史
中华民族的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 新民主主义 抗日战争 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革命的兴起 2、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 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近代化的起步 4、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 课标 主要成就。
从教学实践中使我认识到:教师 的收获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现在的 结论,而在于使学生思考了多少有收 获的问题。在《鸦片战争》,学生作 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主体,依托教材 的两大板块内容,通过感受和体验历 史,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总之 ,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
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 发展的过程。为实现教师的 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 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 学生主体作用,因此,我采用 以教师引导、促进为主,学 生“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教授本课。
经济和 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与 思想文化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
中华民族的 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近代化的起步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
课标 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 内容结构 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 列强侵略与 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 中 中国人民的抗争 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国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 近 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 代 的主要原因。
第三充分挖掘教师 自身的资源,发挥 教师潜力,放飞学 生的智慧,对学生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方面的熏陶
开课 发程 与资 利源 用的
第四利用网络 资源。从中获 取大量历史信 息,增长学生 的见识,增长 眼界。
【课程总目标】
【中国近代史的课程标准】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兴起
近代化的探索
列强侵略与 中国人民的抗争
教 法
(1)启发式提问法:通过设置争议性问题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 (2)引 导 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堂容量,同时把 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 教学效率。
学 法
1、讨论法:通过师生与学生的互动,以培养
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比较法: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 史问题。 3、模拟历史场景法:学生通过情景模仿的途径 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 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背景、过程、 结果、意义
背景、重 要战役、 条约、影 响
原因、侵华 罪行、结果、 危害
背景、义和 团运动、八 国联军侵华 罪行、条约 及危害
第3课 收复新疆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第14—16课 抗日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1课 鸦片战争
整合 内容结构
充分激发学生的 历史学习兴趣
坚持正确的 思想导向和 价值判断
教 学 建 议
提倡教学方式 、方法和手段 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
第二是利用物件, 如图表、多媒体等,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 倾听历史的声音, 身临其境,体验历 史。
首先是充分利用文 本资源。如历史教 科书,它是开展历 史教学活动的主要 依据,是历史教育 资源的核心部分, 还可以利用通俗的 历史读物、历史小 说等。
启发性 探究性 设置图文并茂 的历史图片、 图表、地图等 激发 学生学习 历史的兴趣。
趣味性 生动性
教 材 编 写 特 点
以史实为载体, 学生成长为主 线,以人为镜、 以史为鉴、面 向未来。
“人教版”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的是: 专题与时序相结合的方式。
专题呈现
时 间 为 序
教材编排体系
教材结构
单元结构
中国古代史
七年级 上下册
六个板块
世界现代史
九年级下册
初 中 历 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3
近代化探索
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侵略与反抗
中 5 2 国 6 近 1 代 7 史
经济和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与 思想文化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中国人民的屈辱史
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教材纵向整合
近 代 史 三 条 主 线
侵 略 与 抗 争
原因、经过、 条约、影响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5课 “宁为战死 鬼,不作亡国奴”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