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笔书法教程

合集下载

软笔书法优质教案(图片格式5篇范文

软笔书法优质教案(图片格式5篇范文

软笔书法优质教案(图片格式5篇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软笔书法基础》教材的第三章“行书基本笔画及其运用”。

详细内容包括行书的历史背景、基本笔画如横、竖、撇、捺、折的特点与书写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基本笔画组合成优美的字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行书的发展背景,认识行书的基本笔画。

2. 培养学生掌握行书基本笔画的书写技巧,具备初步的行书书写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激发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行书笔画的连贯性与流畅性。

教学重点:行书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与字形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书法教学视频、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练习本、毛边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行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行书的发展背景,讲解行书基本笔画及其书写方法。

3. 例题讲解:以“永”字为例,讲解横、竖、撇、捺、折等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永”字,练习行书基本笔画,教师巡回指导。

5.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不同风格的行书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笔画的运用与美感。

六、板书设计1. 《行书基本笔画及其运用》2. 内容:行书发展背景、基本笔画、书写技巧、字形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用行书字体书写。

2. 答案:学生完成的作品,教师课后进行批改和点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书法社团,提高书法技能;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拓宽艺术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行书笔画的连贯性与流畅性。

2. 教学重点:行书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与字形结构。

3. 例题讲解:以“永”字为例,讲解横、竖、撇、捺、折等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

4. 作业设计: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用行书字体书写。

一、行书笔画的连贯性与流畅性1. 强调书写时的呼吸调整,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保持身心放松,有助于提高笔画的流畅性。

软笔书法点的写法

软笔书法点的写法

软笔书法点的写法
软笔书法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它注重于以软笔作为工具进行书写。

在点的写法方面,有几个常见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参考:
1. 点画结合:点画结合是软笔书法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过在字形的关键位置,如转角、交叉处等,使用细小的点来勾勒出线条的变化和曲折之处。

这种方法能够增强字体的立体感,并使字形更加生动。

2. 点彩渲染:在一些大字或篆刻作品中,可以运用点彩渲染技巧来增加视觉效果。

通过使用不同粗细、深浅的点,点缀在字体周围,形成纹理和层次感,使整幅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3. 点墨法:点墨法是在写毛笔字时使用的一种技法,但在软笔书法中也可以借鉴。

通过在笔尖蘸墨后,稍微用力按压纸张,让墨汁沿着笔尖的边缘流出,形成一系列连续的小点。

这样可以产生独特的笔触和纹理效果,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

4. 点画组合:在点的运用中,可以将点与线、横、竖、撇、捺等笔画进行组合。

通过点与线相结合,能够形成各种变化丰富的图案和装饰效果。

同时,也可以利用点来勾勒出字体的轮廓,使书法作品更加精致和工整。

当然,软笔书法的点的写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技巧和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个人的创作风格进行灵活运用。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青浦软笔书法技巧

青浦软笔书法技巧

青浦软笔书法技巧青浦软笔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它与硬笔书法相比,更加注重意境和造型美。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青浦软笔书法的技巧和创作方法。

一、基本技巧1. 用笔方法。

要用轻柔的力度掌握笔尖,在纸面上留下柔和、细致的笔迹。

2. 顺畅流利。

字体要顺畅、流畅,形成优美的节奏感。

3. 直线曲线结合。

要把笔画线条优化为较多的曲线,使字体具有舒展感;同时也可以适当地使用直线,以展现书写者的力度和特点。

4. 走勾停笔。

在书写时,千万不要急于落笔,而是应该在手指轻轻勾画出轮廓后再停笔,以达到书法流畅而不失形象的效果。

5. 意境和氛围。

青浦软笔书法的特点是强调意境和氛围,要通过笔画和排版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气息。

二、创作方法1. 学画。

在学习青浦软笔书法前,需要了解一些绘画技巧。

因为青浦软笔书法注重笔画变化和纹理,所以学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种书法的技巧。

2. 练字。

练习笔画虽然很重要,但是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通过模仿大师的名作来练习,同时也要注重练习好每一个笔画的细节和讲究。

3. 培养个性。

练好基础和技巧只是开始,创作中要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应该学会通过笔画来诠释这些情感和体验。

4. 持之以恒。

创作青浦软笔书法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时刻的练习,要通过不断地尝试和优化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总之,青浦软笔书法是一种有着独特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书法艺术,要学会掌握它的技巧和创作方法,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美的作品。

练好软笔书法的方法

练好软笔书法的方法

练好软笔书法的方法
软笔书法,一般指的是用软笔创作的书法作品,理论应包括毛笔和软笔。

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练好软笔书法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
助!
第一步读帖
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我们读黑体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
正中间,“口”字稍扁,横的长度是竖的长度的二倍,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

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

关于入帖和出帖,要先入后出,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

”“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

读帖善悟,帖不仅要临,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即从读帖中领悟, 有些古人优秀的法帖,不一定去临,只要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便会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所谓读帖,即书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

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

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

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

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

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分享学习练习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更好的把书法写好。

1、折笔方笔多用折笔。

折笔最初是两笔写成,一横一竖,而后演化成笔锋的翻转,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从而显出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2、提笔书法上的提按时相对的,笔锋有粗细,根据笔画的需要要有提按。

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

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

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

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3、驻笔驻笔的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

在运笔很短的转换间隙使用,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

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

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

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

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4、顿笔顿笔相对于按笔,根据笔画的需要,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

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

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

5、衄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

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

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6、蹲笔蹲笔与顿笔类似,但力度较轻。

粗细变化的过程中有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

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7、挫笔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

五年级软笔书法教案

五年级软笔书法教案

五年级软笔书法教案五年级软笔书法教案五年级软笔书法教案。

软:羊毫。

软硬适中:兼毫。

硬:狼毫等墨:墨块、墨汁。

纸:宣纸、毛边纸等。

砚台二、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坐姿: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脚平。

站姿:头正、身直、肩平、臂开、左手扶案、脚平。

执笔方法:1. 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笔杆2. 中指钩住笔杆3. 名指末节的背部(指甲和肉相连部)向外抵住笔杆4. 小拇指紧贴无名指;不接触笔杆5. 拿笔时应指实、掌虚、笔正一、激发兴趣(以教师作品及书法家的作品为例)毛笔字基础 (一)2 / 21二、 执笔方法及写字姿势(示范)要求:五指执笔法(按、压、 钩、顶、抵)、头正、身挺、脚平等三、 练习执笔方法及写字姿势(纠正指导)四、 讲解“一”字写法(黑板示范)(要点:中锋运笔、逆锋起笔、行笔、回锋收笔)画行笔线路五、 练习与“ 一”字注意:(逆锋起笔、按、行、提笔、顿、回锋收笔等要领)逐个手把手指导。

六、 作业:“一”字写20个。

毛笔字基础(二) 一、 小结写“一”字中出现的问题;应注意的地方;强调要领(以学生作业为例进行讲解) 二、 练习写“一”字(教师巡回指导)三、 出示范字“三”;讲解并示范。

“三”字的三横长短、间架结构。

(黑板示范)四、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三”字写个一、讲评作业;复习写“三”字;指出优缺点。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缺点加以练习改正。

三、学写“悬针竖”;掌握要领。

竖法:(悬针竖悬针竖要领:藏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后转势直下;慢慢提笔收起;使笔画呈“针”状。

四、写“十”字;黑板示范。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作业:“十”字写20个。

讲评作业;复习写“十”字;特别是“悬针竖”的笔法要领;指出作业中的优缺点。

学生根据自己作业中的缺点进行练习改正。

三、学写“垂露竖”;掌握要领;写“土”字。

(注意间架结构)垂露竖要领:藏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后转势直下;收笔回锋上提四、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土”字写20个。

毛笔书法课(软笔书法)教案(完整)

毛笔书法课(软笔书法)教案(完整)
1、老师引入回顾
2、学生手势跟写
四、捺画的书写要领
1、观察不同捺画在字的位置,了解捺画的种类。
平捺:之、通。(起笔稍驻,由轻到重,重按后向右平出。)
斜捺:入、大、(起笔稍驻,由细变粗心,重按后向右上出锋)
2、讲解捺画的书写要领。
①捺画在字中多为主笔,有调解重心的作用。
②捺画要写得大方舒展,一波三折,有明显的起伏变化。
年级: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捺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捺画的形态特征,并掌握其正确的书写方法。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比较、辨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3、练习书法,感受书法的乐趣,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练字习惯。激发学生对祖国书法艺术的热爱。
重难点
了解捺画的形态特征,并掌握其正确的书写方法。
教学设计
三、回顾笔画学习
提的写法是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转锋向右上(右)行笔,边行边挫动笔锋中锋行笔,出锋收笔,要将笔力送到锋尖。
3、提的病笔:
①鼠尾:提笔过早,过快。
②尖薄:起笔、行笔轻而细。
③钝软:行笔慢而无力。
④棒状:不会按、提,平均用力。
4、欧颜柳赵笔法对照欣赏。
三、书写练习
随堂练习:公、法、以、氏。
1、老师范写,学生观察。
③复习斜捺的用笔方法:
(1)逆锋起笔(2)斜入笔(3)调整笔锋(4)行笔是边行边按
(5)笔画渐渐加重,手笔平出,空回。
3、捺的病笔:
捺的病笔:
①颈粗:起笔时用笔过重。
②趾尖臃肿:收笔时没有提笔出锋。
③脚单薄:没有按笔,用力过轻。
④脚短小:收笔时提笔太快。
4、欧颜柳赵笔法对照欣赏。
三、书写练习
随堂练习:大、入、之、通。

软笔书法入门技巧与方法

软笔书法入门技巧与方法

软笔书法入门技巧与方法
软笔可以整体的去练比毛笔相对容易毛笔想练好就要从笔画一笔一笔的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软笔书法入门技巧与方法,欢迎阅读。

一、握笔姿势最重要
这里主要讲的是“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

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

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

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

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

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

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
同态势。

需要注意的细节
初学者练正楷,执笔应该低一些(离笔根约1 寸),使笔画稳健些。

执笔高了,变化大,写楷书就不容易掌握。

还有执笔的松紧问题。

执得太紧,手太用劲就会颤抖且手指疼痛。

执得太松,一点力也不用,笔就会掉下来。

对于初学者来说,从未拿过毛笔,心理比较紧张,因此可适当放松些。

当然,写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说“力在笔尖”,是要将力量通过执笔的手传递到笔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

写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

巧力来自久练,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会骑了,习惯成自然,并不感觉到自己在用力。

写毛笔字如果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笔书法教程
第一讲书法作品欣赏及执笔姿势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甲骨文于1898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
1
中国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

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

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

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2
3
二、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4
5
三、大篆
6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

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

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

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

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

笔势圆整。

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

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

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7
四、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秦统一前由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
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

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

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

《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

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

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

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

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

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

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8
9
五、魏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北魏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代的书法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10
六、楷书
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
七、行书
王羲之《兰亭集序》
八、草书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