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案-8.中华少年教新课标2014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中华少年》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中华少年》 |人教新课标
重点理解:“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是谁让人民看到了希望?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七月的星火”指的是毛泽东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湖的航船”指的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最终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闭幕。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
2.学习6—7小节。
11.齐读第6-7节。
12.自读第7小节。
13.再读第7小节,再次体会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
14.齐读第8小节。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感受中华少年的爱国情感。
四、乐朗诵诗歌,升华感情。
1、找到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分角色朗读。
2、学了本文, 你有什么感受?试着来评价这首诗写的怎么样?
1.分角色朗读。
中华少年这篇课文全诗共有8个小节,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节是总起,写出了中华少年的纯洁,勇敢乐观,抱负远大,热烈顽强,第2.3.4节分别写锦绣山川,悠久文化,传统风俗哺育了中华少年,第5节回顾了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第节写了中华少年的誓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
课时间
主备人
候雪琴
课题:8*中华少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朗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诵,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读后交流感受、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简介作者

六年级语文《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华少年》,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了解《中华少年》中的经典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和价值观。

3.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4.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教材《中华少年》展开,包括以下内容:1.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其中的情节和故事主题。

2.课文分析: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其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3.课文背诵:学生通过背诵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写作训练:学生通过写作练习,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5.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方式,加强互动交流。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童蒙训》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童蒙训》的课文和相关教具。

2.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文阅读: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含义。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5.课文背诵:学生分组进行课文背诵,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6.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童蒙训》中的道理和教育意义。

7.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学生总结《童蒙训》的故事主题和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罗成的背影》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罗成的背影》的课文和相关教具。

2.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3.课文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标出重点句子和生词。

4.课文理解:教师带领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其中的启示。

5.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罗成的背影》中的道德和人性问题。

6.写作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或感想。

7.交流展示: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课时:《屠呦呦与青蒿素》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课文和相关教具。

2.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草本植物中的草甘膦”这一话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华少年》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华少年》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华少年》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中华少年”和“中华巨龙”的含义;鼓励学生积累并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句、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诵课文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难点: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播放《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的录音带,并配以中国大好河山的图片。

听完歌曲后,提出问题: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出课题——《中华少年》。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4.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5.回顾刚才的阅读,提出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让学生互相评价。

2.小组交流:通过阅读这首诗,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你对中华少年有什么看法?3.教师小结。

四、品读课文,感受诗情1.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了解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诵诗歌,并互相评价。

3.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让学生互相评价。

4.小组交流:通过阅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对这首诗中的哪些句子有深刻的印象?为什么?5.教师小结。

五、诵读课文,激发爱国情怀1.引导学生以充分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中华少年-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中华少年-人教新课标

课题 8.中华少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朗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二)过程与方法:1.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诵,把学生带进诗歌的情感世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读后交流感受,体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朗诵,加深对诗歌的体会。

教具PPT课件课时共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我们的祖国有锦绣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当你看到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的时候,是否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诗歌《中华少年》,感受那强烈、真挚的爱国热情。

(板书课题)出示作者简介。

出示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读懂诗歌,整体感悟①自由朗读课文,大声读,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请多读几遍;划出你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初步了解诗中一些词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②PPT出示词语,全班齐读、小老师带读或开火车读。

③老师适时纠正、指导。

2.读懂,把诗歌读得有声有色。

①自由朗读诗歌,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节。

②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③读后谈体会。

第1节: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画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雏鹰”、“黄土坡──山丹丹自由说说:(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师播放四幅画面)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节:祖国的大好河山中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示?第3、4节:这两节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介绍的是哪位?第5节:涉及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

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

第6、7节:中华的未来,少年要去开创。

第8节:写中华少年的誓言。

三、研读诗歌,整体升华1.自由朗诵全诗,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这首诗的体会。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华少年》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华少年》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华少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课文中描绘的中华少年的英勇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中华少年的英勇形象。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想象联想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中华少年的英勇形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中华少年》。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3. 学习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并掌握其用法。

4.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与课文相关的小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想象与联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课文中描绘的中华少年的英勇形象。

6.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教学板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10.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中华少年》。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中华少年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中华少年_人教新课标

中华少年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内心的自豪感,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朗诵,加深对课文的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在朗诵中体会诗歌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播放《中国少年》片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华少年是中华的希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读文,要求通顺,正确。

2、字音都能读准吗?出示课件莽莽昆仑刚劲端庄雏鹰翱翔蹒跚学步萦绕耳畔竞相开放纤夫璀璨3、词语质疑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克服。

(三)在读诗歌,理解课文,课文要读得有声有色。

1、听示范录音读文。

这篇课文是一片诗歌,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要求我们有节奏、有感情地去读,我们先来听听录音是怎么读得,听的同时注意揣摩自己的感情。

2、分角色朗读。

现在我们要进行的是超越,听录音读得已经非常好了,但是我们可以更好,在小组内进行一次分角色朗诵,把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感情读出来。

3、一边展示一边理解诗歌朗读第一层(1)这一节诗中出现了哪些事物呢?“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雏鹰”、“黄土坡──山丹丹”。

(2)透过这些词语,你分别可以联想到什么?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可以想到什么?高原等联想到神州大地上祖国的壮丽山河。

雪莲等联想到中华少年。

2、朗读第二层(2-4节)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部分从哪几方面来写的?(锦绣山川,悠久文化、民族风俗)(1)“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使你想到了哪些唐诗?请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张继《枫桥夜泊》、王维《使至塞上》(2)在这三节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人和事物呢?请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水浒传》、《三国演义》、冬子、雷锋。

导语:同学们,东方的千年文化滋养着每一位龙的传人。

但是你们知道吗?中华母亲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啊,看、第五节,我们心中充满着心痛,我们心中满是悲伤,我们一起来读第五节3、集体朗读第五节,体会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

六年级语文教案《中华少年》

六年级语文教案《中华少年》

六年级语文教案《中华少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中华少年》。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中华少年的赞美之情。

(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中华少年》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中华少年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诗歌《中华少年》。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中华少年》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2)教师总结,强调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华少年》的主题思想及教育意义。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熟读并背诵诗歌《中华少年》。

(2)选取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中华少年》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收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扮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同学: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身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当“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身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引导同学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一起的家园大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同学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同学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保守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屡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同学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
备注
一、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三、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二、大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
教学后记
课 题:
8.中华少年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破措施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将课文读得很通顺。
难点: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