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肝脏解剖及组织结构PPT
合集下载
超声诊断肝脏ppt课件

33
早期肝脓肿
34
35
肝囊肿与肝脓肿声像图鉴别
肝囊肿
边缘形态 囊壁 内部回声 后壁效应 临床症状 动态观察 规则 菲薄,光滑 清亮的无回声 明显 无 无变化
肝脓肿
规则或不规则 厚,模糊,毛糙 不清亮,有细光点, 液化不全时可见实质回声 无→有 有 一周内有明显变化
36
(四)肝包虫病
(一)声像图表现 1.包虫囊肿,有六种类型: ( 1 )单发囊肿型(占 70% 左右):为 单个无回声区,囊内有细小光点沉积于 囊底,活动后漂浮形成“落雪征”。 (2 )多发囊肿型:肝内出现两个以上囊 肿。 (3)子囊孙囊型:表现为在一个大的囊 腔内出现多个小囊肿,称“囊中囊”。
101
声像图特征:
1.肝均匀性增厚、增大 2.肝内光点增粗,呈雾状,近段回声增强呈明 亮肝,后段回声减低(这是由于脂肪浸润所 致声衰减和散射所致) 3.肝内管道走向显示不清
102
103
104
105
106
本节重点: 1.肝囊肿和肝脓肿声像图特点鉴别诊断。 2.肝癌声像图特征。 3.肝硬化声像图特征。
42
声像图特征:
直接征象: 1.肝内见一个或数个光团 2.光团的形态不规则,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分叶 状 3.光团的内部光点分布不均,回声强弱不一,当肿 块中心部液化坏死时,可出现无回声暗区 4.光团周边可以见声晕(光团周围一圈细的低回声 暗带)或“靶环征”(光团周围宽的低回声暗 带). 5.光团周边及内可见丰富的 动静脉血流信号
门门vv管壁回声较强管壁回声较强hvhv壁薄回声弱各支有其形态特征有其形态特征hvhv是肝脏分叶的标志是肝脏分叶的标志而而pvpv右支为右支为飞鸟征飞鸟征左支的工字结构左支的工字结构chvchv频谱为三峰频谱为三峰二肝液性占位性病变二肝液性占位性病变一肝囊肿一肝囊肿肝囊肿一般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肝囊肿一般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可单发也可多发较大的囊肿可有饭后可单发也可多发较大的囊肿可有饭后饱胀饱胀当囊肿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寒战当囊肿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寒战发热剧痛黄疸等症状发热剧痛黄疸等症状肝囊肿肝囊肿肝囊肿肝囊肿声像图特点声像图特点11肝内见一个或多个孤立存在的无回声暗区肝内见一个或多个孤立存在的无回声暗区圆形或椭圆形圆形或椭圆形22囊壁纤细囊壁纤细规则规则部分囊肿可见分隔光带部分囊肿可见分隔光带33囊壁后壁效应增强囊壁后壁效应增强44与正常肝组织境界分明与正常肝组织境界分明55肝脏形态除较大囊肿有局部改变外肝脏形态除较大囊肿有局部改变外一般明一般明显变化显变化66彩色多普勒
早期肝脓肿
34
35
肝囊肿与肝脓肿声像图鉴别
肝囊肿
边缘形态 囊壁 内部回声 后壁效应 临床症状 动态观察 规则 菲薄,光滑 清亮的无回声 明显 无 无变化
肝脓肿
规则或不规则 厚,模糊,毛糙 不清亮,有细光点, 液化不全时可见实质回声 无→有 有 一周内有明显变化
36
(四)肝包虫病
(一)声像图表现 1.包虫囊肿,有六种类型: ( 1 )单发囊肿型(占 70% 左右):为 单个无回声区,囊内有细小光点沉积于 囊底,活动后漂浮形成“落雪征”。 (2 )多发囊肿型:肝内出现两个以上囊 肿。 (3)子囊孙囊型:表现为在一个大的囊 腔内出现多个小囊肿,称“囊中囊”。
101
声像图特征:
1.肝均匀性增厚、增大 2.肝内光点增粗,呈雾状,近段回声增强呈明 亮肝,后段回声减低(这是由于脂肪浸润所 致声衰减和散射所致) 3.肝内管道走向显示不清
102
103
104
105
106
本节重点: 1.肝囊肿和肝脓肿声像图特点鉴别诊断。 2.肝癌声像图特征。 3.肝硬化声像图特征。
42
声像图特征:
直接征象: 1.肝内见一个或数个光团 2.光团的形态不规则,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分叶 状 3.光团的内部光点分布不均,回声强弱不一,当肿 块中心部液化坏死时,可出现无回声暗区 4.光团周边可以见声晕(光团周围一圈细的低回声 暗带)或“靶环征”(光团周围宽的低回声暗 带). 5.光团周边及内可见丰富的 动静脉血流信号
门门vv管壁回声较强管壁回声较强hvhv壁薄回声弱各支有其形态特征有其形态特征hvhv是肝脏分叶的标志是肝脏分叶的标志而而pvpv右支为右支为飞鸟征飞鸟征左支的工字结构左支的工字结构chvchv频谱为三峰频谱为三峰二肝液性占位性病变二肝液性占位性病变一肝囊肿一肝囊肿肝囊肿一般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肝囊肿一般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可单发也可多发较大的囊肿可有饭后可单发也可多发较大的囊肿可有饭后饱胀饱胀当囊肿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寒战当囊肿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寒战发热剧痛黄疸等症状发热剧痛黄疸等症状肝囊肿肝囊肿肝囊肿肝囊肿声像图特点声像图特点11肝内见一个或多个孤立存在的无回声暗区肝内见一个或多个孤立存在的无回声暗区圆形或椭圆形圆形或椭圆形22囊壁纤细囊壁纤细规则规则部分囊肿可见分隔光带部分囊肿可见分隔光带33囊壁后壁效应增强囊壁后壁效应增强44与正常肝组织境界分明与正常肝组织境界分明55肝脏形态除较大囊肿有局部改变外肝脏形态除较大囊肿有局部改变外一般明一般明显变化显变化66彩色多普勒
肝及肝外胆道的应用解剖(ppt)

左、右 左、右 门V左、 肝管 肝动脉 右支
位置 前 居中 后
分叉 点
最高
最低
居中
2.2.3胆总管的分段、毗邻
十二指 肠上段
左 肝固有 侧 动脉
后 方
门静脉
十二指 肠后段
胃十二 指肠动 脉、门 静脉
下腔静 脉
胰腺段
胃十二 指肠动
脉
下腔静 脉
十二指 肠壁内
段
2.2.4肝总管、胆囊管和 胆总管的血供
左 肝 管 右 肝 管
肝 总 管 胆 囊
胆 总 管 胆 囊 管
十 二 指 肠
小
门叶
静间
脉静 脉 小
肝叶 动间
肝 血 窦
中 央 静 脉
小 叶 下 静 脉
集 合 静 脉
肝 静 脉
下 腔 静 脉
脉动
脉
1.4.2肝的分叶分段
Glisson系统:
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的各级分支,走向和分布 范围大至一致,似树状分支分布于肝实质内,并被一 结缔组织囊(Glisson囊)所包裹。为肝分叶分段的形态 学基础。
③肠系膜上动脉→胰十二指 肠下前、下后动脉→胰十二指肠 上前、上后动脉→胃十二指肠动 脉→肝固有动脉→肝动脉→肝
结扎肝固有动脉(胃右动脉 发出以前)……
腹腔动脉→胃左动脉→ 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肝 动脉→肝
结扎肝固有动脉(胃右动脉 发出以后)……
无侧枝途径
门静脉血液的分流现象
1.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液大部分经门静 脉右支达肝右叶。
肝及肝外胆道的应 用解剖(ppt)
(优选)肝及肝外胆道的应用 解剖
1.肝
2.肝外胆道
1.1肝的位置与体表投影
1.2肝的形态与毗邻
肝脏超声诊断课件

(3)囊肿两侧可见侧壁声影,囊 肿后壁及后方组织回声增强。
精品
3.肝脏外形: 囊肿较小且位于肝中央部位时,
肝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 大的囊肿或近肝边缘处的囊肿可
使肝脏形态不规则,局部膨隆, 体积增大;
精品
4.深而大的囊肿可使周围血管及 胆管呈弧形受压移位,相邻器官 可见推压征象。
精品
--------cyst
及强回声。
精品
(4)弥漫型肝癌 ①肝实质可见弥漫分布的粗大斑
片状强回声,分布不均,难以分 辨出明确的肿块; ②肝脏增大,形态失常,边缘凹 凸不平;
精品
③肝深部组织回声明显衰减,肝 内血管回声减少,肝静脉变细、 扭曲;
④肝门静脉内可见癌栓的实性回 声光团及肝门静脉周围的海绵样 变。
精品
2.间接征象: (l)肝脏大小及形态的改变 较小的肿瘤肝脏形态大小无明显改
精品
当脓液粘稠并含有脱落坏死组织 时,常呈不规则的低回声及片状、 条索状强回声,类似实质性肿块。
肿脓壁较厚,回声强,内壁常不 规则。
精品
(3)病程后期(脓肿吸收期): 脓肿体积缩小,液性暗区内出现
斑片状或条索样强回声,脓肿壁 进一步增厚。
精品
4.脓肿后方回声增强,由于脓肿 内的变性、液化、坏死,其后方 回声增强;
3.肝脓肿图像的演变及分期: (l)病程初期(炎症期) 病变区因水肿呈不均匀的低至中等
回声光团,与周围正常肝组织之间 有不规则的低回声带,界限模糊;
精品
(2)病程中期(脓肿形成期):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变区开始坏
死、液化,声像图可见病变区呈 蜂窝结构,其内可见无回声暗区, 暗区内有稀疏光点。
性受累,肝脏的正常均匀回声受 到破坏,呈现为广泛的边界不清 的异常回声区。
精品
3.肝脏外形: 囊肿较小且位于肝中央部位时,
肝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 大的囊肿或近肝边缘处的囊肿可
使肝脏形态不规则,局部膨隆, 体积增大;
精品
4.深而大的囊肿可使周围血管及 胆管呈弧形受压移位,相邻器官 可见推压征象。
精品
--------cyst
及强回声。
精品
(4)弥漫型肝癌 ①肝实质可见弥漫分布的粗大斑
片状强回声,分布不均,难以分 辨出明确的肿块; ②肝脏增大,形态失常,边缘凹 凸不平;
精品
③肝深部组织回声明显衰减,肝 内血管回声减少,肝静脉变细、 扭曲;
④肝门静脉内可见癌栓的实性回 声光团及肝门静脉周围的海绵样 变。
精品
2.间接征象: (l)肝脏大小及形态的改变 较小的肿瘤肝脏形态大小无明显改
精品
当脓液粘稠并含有脱落坏死组织 时,常呈不规则的低回声及片状、 条索状强回声,类似实质性肿块。
肿脓壁较厚,回声强,内壁常不 规则。
精品
(3)病程后期(脓肿吸收期): 脓肿体积缩小,液性暗区内出现
斑片状或条索样强回声,脓肿壁 进一步增厚。
精品
4.脓肿后方回声增强,由于脓肿 内的变性、液化、坏死,其后方 回声增强;
3.肝脓肿图像的演变及分期: (l)病程初期(炎症期) 病变区因水肿呈不均匀的低至中等
回声光团,与周围正常肝组织之间 有不规则的低回声带,界限模糊;
精品
(2)病程中期(脓肿形成期):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变区开始坏
死、液化,声像图可见病变区呈 蜂窝结构,其内可见无回声暗区, 暗区内有稀疏光点。
性受累,肝脏的正常均匀回声受 到破坏,呈现为广泛的边界不清 的异常回声区。
正常肝脏解剖和组织结构(共44张PPT)

窦内皮细胞:为有孔内皮,细胞扁而薄,腔面可见少量微 绒毛,局部细胞因有窗孔而成筛状
肝内巨噬细胞〔枯否细胞,kupffer 细胞〕:是定居肝内的 巨噬细胞,位于血窦内或血窦璧上,来源于
血液单核细胞 肝内的大颗粒淋巴细胞:曾被认为是肝内散在的内分泌细
胞,称为“pit〞细胞,证实具有NK细胞活性和
外表标记的大颗粒淋巴细胞
黄疸
中央静脉
• 位于肝小叶长轴的中央,周围成放射状排列的肝血窦汇入其中,
• 直径45μm,由内皮细胞围成,内皮外少量结缔组织,无平滑肌
• 肝血窦开口于中央静脉,开口处的内皮细胞具有收缩功能 • 假设干个小叶中央静脉集合成小叶下静脉
门管区
• 相邻肝小叶的三角形或不规那么性的结缔组织小区,
• 有三种管道分支: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
不易鉴别。电镜下胞质内含许多大脂滴。
•
功能:贮存维生素A、合成胶原
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间局部质膜凹陷形成槽并相互对接、封闭而成的微 细的小管,在肝板内连接成网状管道。胆管直径0.5~1μm。
胆小管(ATP酶染色)
胆小管〔EM〕
胆小管壁之肝细胞膜形成微绒毛突入管腔, 形成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之间紧密连接、桥粒, 以防止胆汁通过肝细胞间溢入窦周间隙。当胆小 管正常结构破坏——胆汁溢入窦周间隙——入血——
•特点:最大的消化腺〔最大腺体〕
肝脏位置
• 肝大局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小局部达左季肋区 • 肝大局部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区 的左、右肋弓之间有小局部露于剑突 下
• 在呼吸时肝可随膈肌上下移动, 平静呼吸时肝的上下移动范围为 2~3cm
肝脏形态
• 肝脏由于血液丰富,固活体肝 呈现棕红色,质地柔软而脆弱
正常肝脏解剖及组织结构

肝细胞变性
病毒侵入肝脏后,肝细胞发生水肿、气球样变等病理改变。
炎症细胞浸润
大量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肝组织,导致肝组织炎 症反应。
肝细胞坏死
严重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可发生坏死,包括点状坏死、碎片状坏 死等。
脂肪肝对组织结构影响
肝细胞脂肪变性
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滴,导致肝细胞体积增大、功能受损。
结构组成。
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中央,接 受来自肝血窦的血液,并将其
汇入下腔静脉。
肝板是由单层肝细胞排列而成 的板状结构,围绕中央静脉呈 放射状排列。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是血液 在肝脏内流动的通道,内有 Kupffer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等。
汇管区结构特点
01
汇管区是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内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 和小叶间胆管等结构穿行。
脂肪代谢
02
03
碳水化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进 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
肝脏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 或在需要时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 血糖平衡。
能量代谢过程及意义
ATP生成
通过细胞呼吸作用,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产生ATP ,为细胞提供能量。
热能调节
肝脏通过调节代谢速率和热量产生来维持体温恒 定。
肝硬化时,肝内血管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如肝动脉和门静脉之间形成异
常吻合支等。
03
汇管区改变
肝硬化时,汇管区因纤维组织增生而显著增宽,其中可见增生的胆管和
淋巴细胞等。
07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正常肝脏解剖及组织结构重要性
维持生命活动
肝脏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代谢、解毒、合成及储存等功能,是维 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器官。
病毒侵入肝脏后,肝细胞发生水肿、气球样变等病理改变。
炎症细胞浸润
大量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肝组织,导致肝组织炎 症反应。
肝细胞坏死
严重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可发生坏死,包括点状坏死、碎片状坏 死等。
脂肪肝对组织结构影响
肝细胞脂肪变性
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滴,导致肝细胞体积增大、功能受损。
结构组成。
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中央,接 受来自肝血窦的血液,并将其
汇入下腔静脉。
肝板是由单层肝细胞排列而成 的板状结构,围绕中央静脉呈 放射状排列。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是血液 在肝脏内流动的通道,内有 Kupffer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等。
汇管区结构特点
01
汇管区是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内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 和小叶间胆管等结构穿行。
脂肪代谢
02
03
碳水化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进 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
肝脏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 或在需要时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 血糖平衡。
能量代谢过程及意义
ATP生成
通过细胞呼吸作用,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产生ATP ,为细胞提供能量。
热能调节
肝脏通过调节代谢速率和热量产生来维持体温恒 定。
肝硬化时,肝内血管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如肝动脉和门静脉之间形成异
常吻合支等。
03
汇管区改变
肝硬化时,汇管区因纤维组织增生而显著增宽,其中可见增生的胆管和
淋巴细胞等。
07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正常肝脏解剖及组织结构重要性
维持生命活动
肝脏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代谢、解毒、合成及储存等功能,是维 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器官。
肝脏解剖及功能PPT参考课件

如果体内蛋白质缺乏,还会出现一系列症状, 如体重减轻(其减轻程度与营养缺乏成正比)、 病人基础代谢活动能力降低,如症状较重,可出 现疲乏无力、消瘦、浮肿、血压降低、心率减慢 、尿量减少、手足发麻、脱发、发色变淡、低体 温等,肝脏脂肪浸润,形成脂肪肝或肝脏肿大。
(2)脱氨作用:蛋白质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 对人体有毒的氨,肝脏将大部分的氨合成尿素, 经肾脏排出,一小部分再重新合成氨基酸。血中 氨增多是肝性昏迷的主要原因之一,氨的增多来 源于肝脏脱氨功能的减退。
•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膈面、 脏面),前后左右4缘
• 膈面上有矢状位的镰状韧带
肝小叶——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肝脏表面覆有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 表面大部人有浆膜覆盖。被膜深入肝内形成网状支架, 将肝这质分隔为许多具有相似形态和相同功能的基本 单位,称为肝小叶。
成人肝脏约由50万-100万个肝小叶组成。肝 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为多边棱柱体,约 1mm×2mm大小,其中有一条中央静脉通过,单排的肝 细胞即肝板(在横断面上称肝细胞素),肝细胞以中 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细胞索。
(一)代谢功能
肝脏参与蛋白质、糖、脂类、 维生素、激素、酶类、电解质和微量 元素等的代谢过程。
1、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成分,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 形式,也是肝脏的主要成分。蛋白质不是吸收进来就可以为 人体所利用的,而需经过化学改造的过程,就是肝脏利用氨 基酸重新合成各种蛋白质,随着血流输送到身体各组织,维 持生命的生理活动。肝脏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有 以下3个方面:
Glisson系统 - 肝内胆管 - 肝门静脉 - 肝固有动脉
肝静脉系统 - 肝右静脉 - 肝中静脉 - 肝左静脉
肝脏

72
脾脏实质性肿瘤
脾脏原发性肿瘤少见。良性肿瘤以血 管瘤多见,恶性肿瘤以淋巴瘤多见。 超声表现:脾内显示实质性团块回声, 团块大小、数目及内部回声不一 脾血管瘤:脾内显示边界清晰的偏高 回声团,有“网络状”表现。CDFI: 团块周围及内部可有脾动、静脉的分 支绕行或穿行。 恶性淋巴瘤:脾内单个或多个低回声 结节,边界清或相互融合,也可呈 “蜂窝状”排列。原发性恶性肿瘤内 血供丰富,表现为高速的动脉血流。
44
(1)小结节性肝硬化--门 脉性 病因:慢性肝炎,酒精 中毒,营养缺乏和毒物 中毒。 病理:初期肝体积正常 或略增大,晚期肝体积 缩小,以右叶为著,变 硬,表面呈颗粒状或小 结节状,结节周围为纤 维组织条索包绕。
45
(2)大结节性肝硬化-坏死后性: 病因:肝炎病毒感染、 药物或其它传染物质 中毒。 病理:肝细胞广泛性 坏死,其后在肝实质 坏死区出现大量结缔 组织增生和肝细胞再 生现象。
42
肝 硬 化
Cirrhosis
常见慢性疾病,病理变化: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再 生,纤维组织增生,使正常肝结构呈结节样变,缩 小,质地变硬。
43
按病因分类: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胆汁性、隐源性。
按形态分类: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 及不全分隔型。 我国常用的分类是结合病因及病变的综合分类:门脉 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和色素性 肝硬化。 坏死后性相当于大结节及大小结节混合型,其余均相 当于小结节型。
17
四、正常肝脏声像图
●形态:呈楔形。 ●大小:左叶小、薄。 右叶大、厚。 ●边缘:锐角——左叶下缘<45度 右叶下缘<75度 ●表面:光滑 ●肝实质回声:肾实质<肝≤胰腺
脾脏实质性肿瘤
脾脏原发性肿瘤少见。良性肿瘤以血 管瘤多见,恶性肿瘤以淋巴瘤多见。 超声表现:脾内显示实质性团块回声, 团块大小、数目及内部回声不一 脾血管瘤:脾内显示边界清晰的偏高 回声团,有“网络状”表现。CDFI: 团块周围及内部可有脾动、静脉的分 支绕行或穿行。 恶性淋巴瘤:脾内单个或多个低回声 结节,边界清或相互融合,也可呈 “蜂窝状”排列。原发性恶性肿瘤内 血供丰富,表现为高速的动脉血流。
44
(1)小结节性肝硬化--门 脉性 病因:慢性肝炎,酒精 中毒,营养缺乏和毒物 中毒。 病理:初期肝体积正常 或略增大,晚期肝体积 缩小,以右叶为著,变 硬,表面呈颗粒状或小 结节状,结节周围为纤 维组织条索包绕。
45
(2)大结节性肝硬化-坏死后性: 病因:肝炎病毒感染、 药物或其它传染物质 中毒。 病理:肝细胞广泛性 坏死,其后在肝实质 坏死区出现大量结缔 组织增生和肝细胞再 生现象。
42
肝 硬 化
Cirrhosis
常见慢性疾病,病理变化: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再 生,纤维组织增生,使正常肝结构呈结节样变,缩 小,质地变硬。
43
按病因分类: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胆汁性、隐源性。
按形态分类: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 及不全分隔型。 我国常用的分类是结合病因及病变的综合分类:门脉 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和色素性 肝硬化。 坏死后性相当于大结节及大小结节混合型,其余均相 当于小结节型。
17
四、正常肝脏声像图
●形态:呈楔形。 ●大小:左叶小、薄。 右叶大、厚。 ●边缘:锐角——左叶下缘<45度 右叶下缘<75度 ●表面:光滑 ●肝实质回声:肾实质<肝≤胰腺
肝胆胰脾解剖

包括胰岛,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参与血糖调节。
胰的功能
消化功能
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 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血糖调节
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的调节,维持血糖的稳定。
合成功能
胰还能合成和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激素抑制素、胰多肽 等,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脾的功能
造血功能
免疫功能
脾是胚胎早期的造血器官,出生后可产生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脾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能够过滤血液 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并产生抗体和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储血功能
调节体温
脾可以储存血液,并在需要时释放出血液 ,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脾可以调节体温,通过释放热量来维持体 温的恒定。
02 胆
胆 梨形,分为底、体、颈、管四部分。
形态
胆囊底呈盲端,胆囊体为胆囊的主体 部分,胆囊颈为胆囊管移行于胆囊体 的部分,胆囊管是胆囊向胆总管开口 处。
胆的组织结构
胆囊壁
01
胆囊组织
02
03
胆汁成分
胆囊壁由三层组织构成,由内向 外分别为粘膜层、肌层和浆膜层。
胆囊组织由结缔组织、平滑肌和 浆膜组成,其中平滑肌构成胆囊 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胆汁由水、电解质和有机物组成, 其中有机物包括胆盐、胆色素、 卵磷脂等。
胆的功能
储存胆汁
在非消化期,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 待消化时释放入肠腔。
浓缩胆汁
胆囊通过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盐类,使胆汁 浓缩。
分泌黏液
胆囊能分泌黏液,保护胆道黏膜免受浓缩胆 汁的侵蚀和溶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胰的功能
消化功能
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 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血糖调节
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的调节,维持血糖的稳定。
合成功能
胰还能合成和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激素抑制素、胰多肽 等,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脾的功能
造血功能
免疫功能
脾是胚胎早期的造血器官,出生后可产生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脾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能够过滤血液 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并产生抗体和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储血功能
调节体温
脾可以储存血液,并在需要时释放出血液 ,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脾可以调节体温,通过释放热量来维持体 温的恒定。
02 胆
胆 梨形,分为底、体、颈、管四部分。
形态
胆囊底呈盲端,胆囊体为胆囊的主体 部分,胆囊颈为胆囊管移行于胆囊体 的部分,胆囊管是胆囊向胆总管开口 处。
胆的组织结构
胆囊壁
01
胆囊组织
02
03
胆汁成分
胆囊壁由三层组织构成,由内向 外分别为粘膜层、肌层和浆膜层。
胆囊组织由结缔组织、平滑肌和 浆膜组成,其中平滑肌构成胆囊 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胆汁由水、电解质和有机物组成, 其中有机物包括胆盐、胆色素、 卵磷脂等。
胆的功能
储存胆汁
在非消化期,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 待消化时释放入肠腔。
浓缩胆汁
胆囊通过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盐类,使胆汁 浓缩。
分泌黏液
胆囊能分泌黏液,保护胆道黏膜免受浓缩胆 汁的侵蚀和溶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肝略呈现楔形,右端园钝 而厚,左端逐渐变窄而薄
•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膈面、 脏面),前后左右4缘
• 膈面上有矢状位的镰状韧 带
肝脏膈面
镰状韧带将肝脏分为: 肝右叶、肝左叶
肝脏脏面
肝脏:右叶、左叶、方叶、尾状叶
肝脏后面
肝脏:右叶、左叶、方叶、尾状叶
肝脏分段
肝表面形态的简单分叶,不完全符合肝内管 道系统的配布情况。
中央静脉
• 位于肝小叶长轴的中央,周围成放射状排列的肝血窦 汇入其中, • 直径45μm,由内皮细胞围成,内皮外少量结缔组织, 无平滑肌 • 肝血窦开口于中央静脉,开口处的内皮细胞具有收缩 功能 • 若干个小叶中央静脉汇合成小叶下静脉
门管区
• 相邻肝小叶的三角形或不规则性的结缔组织 小区,
有三种管道分支: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 每个肝小叶周围约有3~4个门管区
肝门静脉 Glisson 系统 肝固有动脉
肝管及其分支
肝内管 道系统
肝左静脉 肝静脉系统--- 肝中静脉
肝右静脉
在腔静脉沟 的上端出肝, 分别注入下 腔静脉
肝脏分段
左半肝:左内叶
左外叶——左外叶上段、左 Glisson 系统 外右叶半下肝段:右前叶
右后叶——右后叶上段、
5个 叶
右尾后状叶下也段同时分为左右两半:尾状叶
肝胆系统的主要功能
• 制造胆汁 • 储存和浓缩胆汁 • 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 参与脂类、蛋白质、糖类和维生素的代谢 • 药物与激素的转化与解毒
① 制造并分泌胆汁
• 日分泌量:600-1200ml;肝胆汁黄棕色,胆囊胆汁色 深。
• 成分:有机成分为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 卵磷脂等;无机成分有钠、钾、钙、氯和少量重金属 等。
闰管出肝小叶后汇入 小叶间胆管
肝的淋巴
• 肝小叶内无淋巴管 • 肝内淋巴管分布于被膜内和小叶间血管周围,形成淋 巴丛 • 肝内淋巴(液)主要来自窦周间隙内的血浆 • 血浆在小叶周边经终末血管周间隙,入小叶间结缔组 织,进而被吸收至小叶间淋巴管内形成淋巴 • 肝产生的淋巴量很大, 淋巴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几乎 于血浆近似
窦内皮细胞:为有孔内皮,细胞扁而薄,腔面可见少量微 绒毛,部分细胞因有窗孔而成筛状
肝内巨噬细胞(枯否细胞,kupffer 细胞):是定居肝内的 巨噬细胞,位于血窦内或血窦璧上,来源于 血液单核细胞
肝内的大颗粒淋巴细胞:曾被认为是肝内散在的内分泌细 胞,称为“pit”细胞,证实具有NK细胞活性和 表面标记的大颗粒淋巴细胞
肝小叶模式图
小叶中央静脉 肝索,界板 肝窦 门管区
肝组织切片(HE)
肝细胞
• 约占小叶体积80%,占肝内所有细胞的90% • 体积较大(20~30μm),多面体形,25%肝细胞有双核 • 三种不同的功能面:血窦面、胆小管面、肝细胞之间的连接面 • 肝细胞质丰富:线粒体丰富
粗面内质网多 滑膜内质网数量少于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溶酶体数量和大小不一 过氧化物酶 糖原、脂滴、色素等
与门静脉并行分支成小叶间 终末微动脉 终动末脉微动脉并入肝血窦
肝血窦的血液从小叶周围流叶下静脉(单独走行于 小叶间) 汇集成肝静脉从干后面出 肝
肝内胆汁分泌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胆小管从 流向 小叶周
小叶中央
边
在小叶周边汇集成若干短小闰管 (Hering管)
6个
左、右两段
段
肝脏分段
肝静脉系统---
肝左静脉 肝中静脉 肝右静脉
在腔静脉沟 的上端出肝, 分别注入下 腔静脉
肝脏组织学
• 肝脏外层富含弹性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被膜 • 肝小叶——不规则的多角棱柱状(2x1mm),成人50 - 100万
中央静脉 肝小叶 肝板(肝细胞索),界板
肝血窦 胆小管
门管区 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 和小叶间胆管
特点:最大的消化腺(最大腺体)
肝脏位置
•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 区,小部分达左季肋区 • 肝大部分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 区的左、右肋弓之间有小部分露 于剑突下 • 在呼吸时肝可随膈肌上下移动, 平静呼吸时肝的上下移动范围为 2~3cm
肝脏形态
• 肝脏由于血液丰富,固活 体肝呈现棕红色,质地柔 软而脆弱
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间局部质膜凹陷形成槽并相互对接、封闭 而成的微细的小管,在肝板内连接成网状管道。胆管直 径0.5~1μm。
胆小管(ATP酶染色)
胆小管(EM)
胆小管壁之肝细胞膜形成微绒毛突入管腔, 形成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之间紧密连接、桥粒, 以防止胆汁通过肝细胞间溢入窦周间隙。当胆 小管正常结构破坏——胆汁溢入窦周间隙—— 入血——黄疸
中央静脉:内皮细胞和少量 结缔组织 肝细胞索(肝板)、界板
肝小叶 门管区:
肝血窦:窦内皮细胞、肝内巨噬细胞和肝内大 颗粒淋巴细胞 窦周隙和贮脂细 胞胆小管
(结缔组织中有)小叶间动脉、小叶见静脉和 小叶间胆管
肝脏血液循环
门静脉
入 肝
肝动脉
入 肝
逐渐分支形成小叶 终末门微静脉(行于 入间口静微脉静脉(穿过肝板与小肝叶血间窦) 相连)
肝窦内皮细胞
肝内巨噬细胞
肝细胞、肝血窦、窦周隙(Disse 间隙)和胆小管
窦周隙和贮脂细胞
• 窦周隙又称Disse 间隙(狄氏腔):肝细胞与血窦内皮 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0.4μm)光镜下极难辨认
• 贮脂细胞(储脂细胞)又称Ito细胞、窦周细胞、间质 细胞: 在窦周隙散在存在,形态不规则。光镜下普通染色 不易鉴别。电镜下胞质内含许多大脂滴。 功能:贮存维生素A、合成胶原
肝组织模式图
• 肝细胞质丰富:线粒体丰富 粗面内质网多 滑膜内质网数量少于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溶酶体数量和大小不一 过氧化物酶 糖原、脂滴、色素等
肝血窦
• 血窦位于肝板之间,血窦内血流从肝小叶周边汇入中央 静脉
• 肝窦内腔大不规则,窦壁由内皮细胞构成,肝窦内有肝 巨噬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
正常肝脏解剖和组织结构
肝脏解剖学
• 肝脏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消化腺 • 我国成年人肝脏约占体积的1/40-1/50
男性:重1154-1447克,体积 258x152x58mm 女性:重1029-1379克,体积 258x152x58mm
• 胎儿和新生儿的肝相对较大,可占体重的1/20
如:1个月、身长51厘米的男婴肝脏重约140克
•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膈面、 脏面),前后左右4缘
• 膈面上有矢状位的镰状韧 带
肝脏膈面
镰状韧带将肝脏分为: 肝右叶、肝左叶
肝脏脏面
肝脏:右叶、左叶、方叶、尾状叶
肝脏后面
肝脏:右叶、左叶、方叶、尾状叶
肝脏分段
肝表面形态的简单分叶,不完全符合肝内管 道系统的配布情况。
中央静脉
• 位于肝小叶长轴的中央,周围成放射状排列的肝血窦 汇入其中, • 直径45μm,由内皮细胞围成,内皮外少量结缔组织, 无平滑肌 • 肝血窦开口于中央静脉,开口处的内皮细胞具有收缩 功能 • 若干个小叶中央静脉汇合成小叶下静脉
门管区
• 相邻肝小叶的三角形或不规则性的结缔组织 小区,
有三种管道分支: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 每个肝小叶周围约有3~4个门管区
肝门静脉 Glisson 系统 肝固有动脉
肝管及其分支
肝内管 道系统
肝左静脉 肝静脉系统--- 肝中静脉
肝右静脉
在腔静脉沟 的上端出肝, 分别注入下 腔静脉
肝脏分段
左半肝:左内叶
左外叶——左外叶上段、左 Glisson 系统 外右叶半下肝段:右前叶
右后叶——右后叶上段、
5个 叶
右尾后状叶下也段同时分为左右两半:尾状叶
肝胆系统的主要功能
• 制造胆汁 • 储存和浓缩胆汁 • 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 参与脂类、蛋白质、糖类和维生素的代谢 • 药物与激素的转化与解毒
① 制造并分泌胆汁
• 日分泌量:600-1200ml;肝胆汁黄棕色,胆囊胆汁色 深。
• 成分:有机成分为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 卵磷脂等;无机成分有钠、钾、钙、氯和少量重金属 等。
闰管出肝小叶后汇入 小叶间胆管
肝的淋巴
• 肝小叶内无淋巴管 • 肝内淋巴管分布于被膜内和小叶间血管周围,形成淋 巴丛 • 肝内淋巴(液)主要来自窦周间隙内的血浆 • 血浆在小叶周边经终末血管周间隙,入小叶间结缔组 织,进而被吸收至小叶间淋巴管内形成淋巴 • 肝产生的淋巴量很大, 淋巴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几乎 于血浆近似
窦内皮细胞:为有孔内皮,细胞扁而薄,腔面可见少量微 绒毛,部分细胞因有窗孔而成筛状
肝内巨噬细胞(枯否细胞,kupffer 细胞):是定居肝内的 巨噬细胞,位于血窦内或血窦璧上,来源于 血液单核细胞
肝内的大颗粒淋巴细胞:曾被认为是肝内散在的内分泌细 胞,称为“pit”细胞,证实具有NK细胞活性和 表面标记的大颗粒淋巴细胞
肝小叶模式图
小叶中央静脉 肝索,界板 肝窦 门管区
肝组织切片(HE)
肝细胞
• 约占小叶体积80%,占肝内所有细胞的90% • 体积较大(20~30μm),多面体形,25%肝细胞有双核 • 三种不同的功能面:血窦面、胆小管面、肝细胞之间的连接面 • 肝细胞质丰富:线粒体丰富
粗面内质网多 滑膜内质网数量少于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溶酶体数量和大小不一 过氧化物酶 糖原、脂滴、色素等
与门静脉并行分支成小叶间 终末微动脉 终动末脉微动脉并入肝血窦
肝血窦的血液从小叶周围流叶下静脉(单独走行于 小叶间) 汇集成肝静脉从干后面出 肝
肝内胆汁分泌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胆小管从 流向 小叶周
小叶中央
边
在小叶周边汇集成若干短小闰管 (Hering管)
6个
左、右两段
段
肝脏分段
肝静脉系统---
肝左静脉 肝中静脉 肝右静脉
在腔静脉沟 的上端出肝, 分别注入下 腔静脉
肝脏组织学
• 肝脏外层富含弹性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被膜 • 肝小叶——不规则的多角棱柱状(2x1mm),成人50 - 100万
中央静脉 肝小叶 肝板(肝细胞索),界板
肝血窦 胆小管
门管区 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 和小叶间胆管
特点:最大的消化腺(最大腺体)
肝脏位置
•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 区,小部分达左季肋区 • 肝大部分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 区的左、右肋弓之间有小部分露 于剑突下 • 在呼吸时肝可随膈肌上下移动, 平静呼吸时肝的上下移动范围为 2~3cm
肝脏形态
• 肝脏由于血液丰富,固活 体肝呈现棕红色,质地柔 软而脆弱
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间局部质膜凹陷形成槽并相互对接、封闭 而成的微细的小管,在肝板内连接成网状管道。胆管直 径0.5~1μm。
胆小管(ATP酶染色)
胆小管(EM)
胆小管壁之肝细胞膜形成微绒毛突入管腔, 形成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之间紧密连接、桥粒, 以防止胆汁通过肝细胞间溢入窦周间隙。当胆 小管正常结构破坏——胆汁溢入窦周间隙—— 入血——黄疸
中央静脉:内皮细胞和少量 结缔组织 肝细胞索(肝板)、界板
肝小叶 门管区:
肝血窦:窦内皮细胞、肝内巨噬细胞和肝内大 颗粒淋巴细胞 窦周隙和贮脂细 胞胆小管
(结缔组织中有)小叶间动脉、小叶见静脉和 小叶间胆管
肝脏血液循环
门静脉
入 肝
肝动脉
入 肝
逐渐分支形成小叶 终末门微静脉(行于 入间口静微脉静脉(穿过肝板与小肝叶血间窦) 相连)
肝窦内皮细胞
肝内巨噬细胞
肝细胞、肝血窦、窦周隙(Disse 间隙)和胆小管
窦周隙和贮脂细胞
• 窦周隙又称Disse 间隙(狄氏腔):肝细胞与血窦内皮 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0.4μm)光镜下极难辨认
• 贮脂细胞(储脂细胞)又称Ito细胞、窦周细胞、间质 细胞: 在窦周隙散在存在,形态不规则。光镜下普通染色 不易鉴别。电镜下胞质内含许多大脂滴。 功能:贮存维生素A、合成胶原
肝组织模式图
• 肝细胞质丰富:线粒体丰富 粗面内质网多 滑膜内质网数量少于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溶酶体数量和大小不一 过氧化物酶 糖原、脂滴、色素等
肝血窦
• 血窦位于肝板之间,血窦内血流从肝小叶周边汇入中央 静脉
• 肝窦内腔大不规则,窦壁由内皮细胞构成,肝窦内有肝 巨噬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
正常肝脏解剖和组织结构
肝脏解剖学
• 肝脏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消化腺 • 我国成年人肝脏约占体积的1/40-1/50
男性:重1154-1447克,体积 258x152x58mm 女性:重1029-1379克,体积 258x152x58mm
• 胎儿和新生儿的肝相对较大,可占体重的1/20
如:1个月、身长51厘米的男婴肝脏重约14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