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政策与“三农”问题案例分析
【政策】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关键字】政策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摘要:“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且也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发展、农村要建设都要农业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
本文具体分析了“三农”问题对科技的迫切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三农”问题;建议;可持续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
“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联系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而技术进步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1、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在中国家庭承包制度下,以农户作为生产单位,各自在所承包的土地上进行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无法实现休息分工专业化、合理化,而且小规模经营使许多现代农业机械和农业设施无法有效利用,难于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2、大量农业休息力转向非农产业,给非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带动资源,使其产能得以释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外出的农村休息力大都是就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而留守农村的是文化程度偏低的老人、妇女、儿童,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造成了农业产出的下降。
3、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
中国耕地撂荒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在本世纪初农地撂荒弃耕现象出现严重化趋势,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主要原因是与城镇居民收入横向比较,农业效益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有些农民宁愿举家外出捡破烂,也不愿意在家种田,导致农地撂荒。
4、国家的三农政策。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农法律应用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三农法律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法治水平,本报告选取了一起典型的三农法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农民提供法律帮助,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案例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一)案情简介李某,男,45岁,某村村民。
2008年,李某与村集体签订了为期3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承包了该村100亩耕地。
2016年,村集体决定将李某承包的土地收回,重新分配给其他村民。
李某认为村集体的做法侵犯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遂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法律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承包农村土地的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土地承包期限为三十年。
土地承包期届满,按照国家规定和土地承包合同约定,可以续包。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转让、互换、继承。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李某与村集体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合法有效,李某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村集体未经李某同意,擅自收回其承包土地,侵犯了李某的合法权益。
(三)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与村集体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合法有效,李某依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村集体未经李某同意,擅自收回其承包土地,侵犯了李某的合法权益。
据此,法院判决村集体返还李某承包的土地,并赔偿李某因土地收回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案例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纠纷(一)案情简介张某,男,50岁,某村村民。
张某于1990年取得了宅基地使用权,并在其上建设了房屋。
2018年,张某因房屋老化需要进行翻建。
然而,张某的邻居认为张某翻建房屋影响了其采光和通风,遂阻止张某翻建。
张某无奈之下,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法律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关于实行农业科技创新、认真落实“三农”建设的思考

要 明确 乡镇农业科 技推 广站是 传播农业 科技的基础服 务单
位 ,这支 队伍必 须配 有农 、林 、牧 、渔等 科技人员 ,在设施 上要有办公 、 培训 、 实施 等基 地 , 在县区镇政府 的领导 下, 开 展农林牧渔科研 和技术推广工作 。
上海农业科技
2 1— 02 5
关于实行农 业科技创新 认真落实 “ 三农’ ’建设的思考
胡 惠根 潘建华 ( 苏省 苏 州市吴 中区现 代农 业协 会 江 2 52 ) 1 18 25 0 ) 1 1 1 ( 苏省 苏州市 吴 中 区木 渎镇农 林服 务 中心 江
摘 要 :实现 农业持 续稳 定发 展 ,长期 确保农 产品 的有效供 给 ,其根 本 出路在科 技 。 为实行 农业科 技创 新 ,落
这都是科技创新创优的结 果。 因此 , 必须在科技上继续进步 ,
明确 农业科 技创 新 的新方 向 、创 新重 点 、创 新机制 ,加大
1 1 实现粮食稳定安全 , 实米袋子省长 负责 制 . 落 粮食是民生头等大事 , 历届党 中央都重视粮食 生产 , 特
别是现在加大了投入强度和工作 力度 , 粮食生产 已取得显著 成效。为稳住粮食生产 ,确保不 出现滑坡 , 切实 落实 “ 米袋 子”省长负责制 ,是确保粮食安 全的重要措 施。
农业 科技投入 , 与大 专院校 联合 , 力抓 好种植业 的科技 着
创新创 优 。 3 提升农业技术推 广能 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 化服务 为实现农业科技 创新创优 ,大力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
1 2 确保 蔬果和副食 品丰富供应 , . 实现 菜篮子市长 负责 制 蔬果等副食品是城乡 人民必 不可少的食 品, 要确保并提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但是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三农问题现状和政策解析。
一、农业生产问题我国农业生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农田面积逐年缩小。
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土地向城市流转,大量农村土地被开发建设,农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
2.农业生产技术滞后。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机械化、智能化方面远远不够成熟,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劳动力成本较高,这也是农村人口流失的一个原因。
3.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的现状,不仅影响农民的生计,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的身体健康。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需要改变一些传统农业观念,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意识。
二、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农村改革的长期任务。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贫困依然存在。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危房户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更加艰难。
2.税费负担重。
在农村地区,维持正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缴纳的税费相比城市居民来说要更高,这导致一些农民感觉生活负担很重。
3.就业机会少。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比城市要少很多,这导致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政策可以从降低农村税负、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可以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
三、农村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农行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

三农行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第1章引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第2章三农行业发展概况 (3)2.1 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3)2.2 农村经济发展概述 (4)2.3 农民增收与扶贫政策概述 (4)第3章农业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4)3.1 生态农业发展案例 (4)3.1.1 案例概述 (4)3.1.2 案例分析 (4)3.2 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案例 (4)3.2.1 案例概述 (4)3.2.2 案例分析 (5)3.3 农业科技创新案例 (5)3.3.1 案例概述 (5)3.3.2 案例分析 (5)第4章农村经济发展案例分析 (5)4.1 农村电商发展案例 (5)4.1.1 案例背景 (5)4.1.2 案例分析 (5)4.1.3 案例成效 (6)4.2 农村旅游发展案例 (6)4.2.1 案例背景 (6)4.2.2 案例分析 (6)4.2.3 案例成效 (6)4.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案例 (7)4.3.1 案例背景 (7)4.3.2 案例分析 (7)4.3.3 案例成效 (7)第5章农民增收与扶贫政策案例分析 (7)5.1 农民合作社发展案例 (7)5.2 农村扶贫政策实施案例 (8)5.3 农村金融创新服务案例 (8)第6章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 (9)6.1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概述 (9)6.2 主要农业产业化模式分析 (9)6.2.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9)6.2.2 农民合作社模式 (9)6.2.3 家庭农场模式 (9)6.2.4 产业园区模式 (9)6.3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6.3.1 存在的问题 (10)6.3.2 对策 (10)第7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案例分析 (10)7.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概述 (10)7.2 农村土地流转案例 (10)7.3 农村土地征收与补偿案例 (11)第8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11)8.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概述 (11)8.2 生态农业发展案例 (11)8.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案例 (12)第9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12)9.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概述 (12)9.2 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案例 (13)9.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案例 (13)第10章三农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14)10.1 三农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4)10.1.1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 (14)10.1.2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4)10.1.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14)10.1.4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14)10.2 政策建议与展望 (14)10.2.1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14)10.2.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4)10.2.3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5)10.2.4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15)10.3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三农行业发展前景 (15)10.3.1 农业产业升级,农产品质量提高 (15)10.3.2 农村经济多元化,农民收入增长 (15)10.3.3 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民生福祉提升 (15)10.3.4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15)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运用农业科技促进广东“三农”问题解决的途径思考

贡献率达到 5 %以上 。一是突破一 批农 业生产 急需 5
解决的关键技术 。以生物技术为重点 , 开展 主要动 植物品种改良和创新 ; 围绕食 品安全生产 , 加强食品
和农产品安全 生 产与 加工 关键 技 术 研究 ; 以产 业化 实现为 目标 , 实施农业 产业 化关键 技术 攻关 , 进农 促 业生产集约化 、 标准化 ; 大信 息直通 车 工程 的推进 加
推进我国农业战略性转变的一个重要工具。
大 力 发 展 农 业 科 技 , 须 把 农 业 科 技 与 农 必
业 增效 、 民增 收 、 村 增 益 的“ 农 ”目标 紧 农 农 三
密 结 合 起 来 。 近 年 来 , 广 东 省 委 、 政 府 的 在 省 正 确 领 导 和 广 大 农 业 科 技 工 作 者 的 共 同 努 力 下 , 省 农 业 已 由 “ 天 吃 饭 ” “ 科 技 谋 发 我 靠 向 靠 展 , 科 技 求 效 益 ” 变 , 业 科 技 事 业 取 得 了 靠 转 农 长 足 发 展 , 其 发 展 仍 难 以 逾 越 “ 技 投 入 不 但 科 够 、 层 推 广 力 量 不 足 以 及 促 进 农 业 和 农 村 科 基
的同时, 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 组织以高校专家、 教
授为 主的科技 服 务 团 , 施科 技 服 务工 程 ; 次 , 实 再 实 行“ 科技服务 特派 员 ” 度 , 期分 批 把有 关农 业 的 制 分 科研 院所 和农业 高校 的专 家、 授 派下 去 工作 一 年 教
在实施 固本 强 基工 程 、 织 干部 下 基层 驻 农 村工 作 组
是加 强政府 领 导 , 努力 提 高农 业 科技 成 果质
量 。加强政府部 门的 引导 、 协调 工作 , 一步 深化科 进 技体制 改革 , 完善有关 的法 律 、 规和 配套性 政策措 法 施 , 业科技宣传、 把农 教育 与 普 及 列 为一 项重 要 任 务, 合理选 择 项 目, 出重 点 , 高科 技成 果 转 化 的 突 提 效益 。二是 以市 场 为 导 向, 力 推 进 产 学 研 结 合 。 大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用于农村 。但沈 阳市本级财 政直接用 于农村 的也不 到 2% , 筹 ,整合资源 ,以城带 乡 ,以乡促 城 。可 以带动农村经济 的发
而且多数属于农村事业费和人头费。 中央 已经提 出,今后把 展 ,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 ,农村环境质量 的改善 ,农 民收入 的增
财政支出的增长部 分重点 用于农 村 。这是 一个有 远见 的宏 加 ,农村劳动力索 质 的提 高。总之 ,可 以带动 农村全 面小康
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 民拍手 叫好 ,使他 们看到 了新 一 的。因此完全有条件 一步 到位 ,取消 “两税 ”,并 逐步过 渡到
届中央领导集体 ,对 “三农 ”有着深 厚的感情 ,从根 本上解 决 改征农产 品增值税 ,按市场经济 的规律来运作 。全 国有 一批
“三农”问题有望。当然 ,他们 也体 谅到 ,由于“三农 ”问题 欠 县(市)、乡(镇 )都有 条件这 样做。
2009年第 7期 (第 11卷第 7期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No.7,2009
(Vo1.11.No.7)
农业科 技 与“三 农 "政 策
王 爱群
“三农”问题与农村政策解读讲稿及配套PPT

“三农”问题与农村政策解读讲稿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就“三农”问题和农村政策进行解读,主要内容如下:•“三农”问题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我国农村政策的历史;•目前农村政策的总体思路和推行的措施;•农村政策未来的展望。
二、“三农”问题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简称,包括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国家重心向城市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较快,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工作和生活,导致农村劳动资源流失,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
2.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村经济的根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被征用和占用的情况较为严重,导致农民无地可种、无业可做。
3.技术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逐步增多,但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支持不足,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限制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政策的历史为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策。
这些政策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978年)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和“合作化”政策,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农民组织化和社会主义农业的建设。
第二阶段(1978年-1996年)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问题。
政府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流转等政策,试图改变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土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第三阶段(1996年-现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扶持现代化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旨在实现“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
四、目前农村政策的总体思路和推行的措施当前,我国农村政策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主线,为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科技政策对“三农”重要性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两个农业政策案例,并对政策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他们的经验及教训。
关键字: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红富士苹果种植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 the"three rural"Wang yin Plant Protection 201230221301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ase of the two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the success of the policy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analysis, to sum up their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Keyword:The double ridge film coverage rainwater harvesting furrow sowing technology; Fuji apple cultivation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作了大篇幅的论述,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表明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即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镇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总量比2011年翻一番,达到1.3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达到1亿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二三产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现代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构建辐射全镇的硬质化交通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全镇,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低生育水平有力控制,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积极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
场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东河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提升。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谋划和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持续推进以道路、水利提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全民幸福指数。
成功案例分析: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山区农民的行为改变1.概述:甘肃省榆中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中部,海拔在1430-3670 m,年均降雨量350mm左右,蒸发量1450mm以上,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平均只有120天左右,在我国的农业区划中属典型的半干早地区,是甘肃省中部18个干早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
全县总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山地和早地占72.8%,农业生产以雨养农业为主。
自然降雨少,缺乏灌溉,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首要因素和瓶颈因素。
为此,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肥总站和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充分考虑半干旱山区农民的科技需求,针对降雨量少、分布时空不均匀、春旱频繁而严重,研制推出了“半干旱地区旱地、山地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技术”。
2.政策实施:双垄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对旱坡地等高垄作技术的一种创新,在沿等高线起垄时形成80 cm和40 cm宽的两个拱形垄面,起垄后用0.006-0.008 mm的薄膜覆盖,全地面不留空间,垄面上每隔lm压“土腰带”以固定地膜,垄沟内视地块的坡度情况每隔1-2 m打一土垄阻断径流,在垄沟内按规定株距点播玉米,大小垄面及垄沟全膜覆盖后形成集雨面,接纳降水集中到垄沟,顺播孔进人土壤。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充分增加了微量降雨入渗,抑制了强降雨的径流双垄全膜覆盖在田间形成了多个垄和沟,增加了地表的表面积,形成了大的集雨面,对大小垄面上的各种形式的降水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播种沟内,从而使同等降雨条件下作物根部的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增加到1倍以上,提高了土壤水分的供应强度,从而较大程度地满足了作物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
2.全面抑制了地表蒸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保墒作用地膜全部覆盖后,形成了地面与大气之间的隔离层,隔断了土壤中水分向大气的交换与蒸发,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因地表裸露而造成的水分大量无效蒸发,集蓄的雨水基本上只通过玉米叶片的蒸腾作用而转变为有效蒸发。
3.提高地温,有利于防寒全地面的覆盖,使白天的田间光照条件得以改善,夜间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受阻,在早春和晚秋季节,表层土壤在白天可吸收较多的太阳能,储藏较多热量,并传递到深层土壤中,到夜晚地表辐射散热时又可从深层缓慢释放热量传递至地表,延缓了地表温度降低的速度。
4.减少了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全膜覆盖能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少了中耕除草等农田作业对地表土壤的人为扰动,田间的沟、垄、带结构阻断了强降雨后的地表径流,有效减轻了地表土的风、水侵蚀面,减轻了水土流失。
同时,由于全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温、气条件,加剧了土壤微生物活动,一方面提高了作物根系等有机残体的分解速度,一方面又阻滞了因分解挥发而导致土壤养分的损失,对提高土壤肥力十分有利。
3.原因:针对山区农民经济困难、壮劳力外流多、信息相对闭塞、基础教育水平低、传统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科技意识和技能差的实际,在技术推广的实施措施方面,既采用了传统有效的政府干预、技术人员驻村蹲点、建设样板的方式,也引进了农业科技特派员、推广费用共担、参与式推广等机制的尝试和创新。
1.实施政技结合、目标责任管理、推广责任人深入一线的推广机制作为促进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工程和农业技术推广重大项目,县委、县政府把双垄沟种植技术推广作为全县工作的大事和实事来抓,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直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乡(镇)、村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以农技中心、农机站、农广校的科技人员为核心成立了技术实施小组,两个小组紧密配合,各扬其长。
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任务落实到户。
2.加大政府投入,动员群众共担推广费用,改变传统的依赖思想在本项目的技术推广中,政府一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效果的感染、补贴政策的激励,诱导农民自己掏腰包买必需的种子、薄膜和农具后签订项目任务。
农技推广部门进行技术全程服务,种子、农资部门积极调运作物良种、化肥、地膜、农药等农用物资,为农民提供物资保证,农业机械部门把农技和农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双垄沟施肥起垄机、覆膜机的研制生产,当年生产起垄机210台,覆膜机140台,无偿投放到农户手中,有效地解决了起垄环节费时、费工、费力的问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促进了农民采纳行为的改变。
3.启动科技特派员机制,建好示范样板,带动连片规模种植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蹲点驻村,建设示范样板是我国农业推广的传统做法,也是当前在欠发达地区实施农业推广项目的重要环节。
本次项目的示范样板建设启动了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的尝试,采用自愿报名、政技搭配、效益挂钩等做法,每个示范点安排有1名技术强将带领推广人员蹲点,和参与的示范户农民一边进行试验研究,一边示范推广。
4.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创新技术的覆盖度在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县电视台、广播站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像、报刊、农业科技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县有线电视台开辟专栏,播放技术专题片,及时报道好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和技术培训,在全县形成了全社会支持旱作农业发展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山、早区农民采纳应用全地膜覆盖新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实施技术牵头、行政推动的示范展示观摩,促进创新技术扩散的速度由县农技中心牵头、农牧局组织,县级主要领导、有关部门、乡村主要领导、农技站长、科技示范户累计数千人参加的现场观摩会。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在严重干早的情况下,此项技术显现出的抗早、保墒、增产的技术优势。
各乡镇相继组织村、社两级干部、示范户到示范点实地参观学习。
不但使该项目创新技术的效果实实在在地深人全县山区和早区,充分鼓励了他们效仿采用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大规模的观摩与宣传,在全省的山、旱区开始迅速扩散。
4.正面结果:1.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6年,全县玉米双垄全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6.5万亩,在早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玉米平均亩产506 kg,比半覆膜田亩增产32.1 %,与早地大田小麦相比增产5倍多,每亩增收400多元。
充分显示了这一创新技术的抗早增产优势。
2.促生了粮食的商品生产,将山区农民带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长期以来,频繁的天灾给这里的老百姓造成了很深的囤粮情结。
因此,广大的山区种植结构单一,经营粗放,是典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
双垄全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后,使山地的亩产猛增到500 kg以上,加上山区人均耕地相对丰富,不仅从根本上消除了广大农民无粮不稳的恐慌心理,也降低了一般经济作物受交通不便、市场供需波动、存贮压力大、成本高等因素所带来的营销风险和价格风险。
对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经营能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突破作用。
3.大量的玉米桔秆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一条致富之路过去由于缺乏饲料,山区的养殖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山区养殖业只能是“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
全覆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成功推广,不仅提高了土地的粮食产出,大量的玉米秸秆和玉米田套作栽培的豌豆、甜菜等副产物成为农民养畜的优良饲料,促生了“以粮促养、以养增肥、以肥生能、沼能综合利用”的山区循环生态农业。
4.项目实施的成功,刺激了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兴趣和自觉性由于项目实施迎合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需求和愿望,创新成果的技术又简便易学,效果立竿见影,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改过去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的推广方式,积极尝试和采用参与式的推广方法,无论是政府的干部,还是农业推广技术人员,都参考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机制,坚持与农民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耐心细致地开导、平等地讨论、严格地示范、手把手地教,一起经营管理示范样板田,随时解决面上出现的问题。
5.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全省旱作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与采用在成功样板带动下,甘肃省当前的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已实现了点上示范向面上推广的转变,2007年,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旱作农业专项资金,以中东部常年受旱的32个县为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