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公司徐庄煤矿7335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与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大屯公司徐庄煤矿7335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及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

大屯公司徐庄煤矿7335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及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

7335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及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一、工作面概况1、地面位置7335工作面地面位置为微山湖湖区,地面标高为+~+。

2、井下位置及四邻情况7335工作面位于Ⅱ3采区东翼,工作面标高~。

东部是与山东高庄煤矿之间的边界煤柱,高庄煤矿尚未在该区域进行开采;西部是Ⅱ3采区上山系统及7334设计工作面;南(浅)部是7333采空区;北(深)部是未采区域。

二、地质情况评价工作面整体呈单斜构造,煤层倾角21°~26°,属缓倾斜-倾斜煤层,煤层倾角相对较大。

受断层构造影响,局部区域煤层产状变化较大。

根据掘进资料分析,材料道共揭露4条正断层及一条平滑断层组,从工作面东部向西部依次为:∠59°H=正断层、f8372H总 =平滑正断层组、∠62°H=正断层及F114 H=正断层。

溜子道共揭露4条断层,其中一条逆断层3条正断层,工作面由东向西依次为;F2117-H=逆断层f8372H=正断层、H=正断层及f8672H=平滑正断层组,对工作面影响最大的为f8672 H=平滑正断层及F2117-H=逆断层;其中f8672平滑范围约10m,最薄煤厚只有,F2117-逆断层造成溜子道中西部煤厚重叠,最大煤厚达,断层继续向工作面中东部发育对工作面回采影响较大。

三、水文地质情况评价1、顶底板含水层7335工作面回采的是山西组7号煤层,从上往下含水层依次为第四系砂岩含水层、侏罗白垩砂砾岩含水层、下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山西组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层、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及奥陶系灰岩组含水层,各含水层情况如下:(1)第四系砂岩含水层矿区第四系厚度~,平均,自上而下划分为6个含水层,5个隔水层。

含水层结构、厚度变化较大,含水性差异也较大。

井田东南部由于基岩面抬升,使第四系的Ⅳ、Ⅴ含与基岩面呈带状接触,各含水层之间在此产生水力联系,对浅部工作面回采有一定影响,随着采深加大,影响逐渐降低。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

12202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编制:审核:科长:防治水副总:总工:**煤矿地质测量科2018年9月25日12202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审查意见目录一、工作面概况 (1)二、工作面水文地质简况 (1)(一)主要含水层 (1)(二)主要隔水层 (4)三、防治水工作开展情况 (5)四、工作面充水因素分析及评价 (7)(一)地表水 (7)(二)顶板含水层水 (7)(三)底板含水层水 (8)(四)老空水 (9)(五)断层构造水 (9)(六)勘探钻孔 (9)(七)陷落柱、岩浆侵入、冲刷带等地质异常体 (9)五、12下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10)六、工作面涌水量预计 (10)七、结论 (10)12202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一、工作面概况12202工作面位于122采区北翼东部,东部为北翼轨道巷;西部隔130m为12206工作面,南至西翼胶带大巷,北部为25-10断层。

12202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430.0~-464.0m。

工作面走向95m,倾斜长832m,工作面面积约7.96万m2。

12202工作面对应地面位于工业广场西北部,**村东部,**村下。

地面地势较平坦,地面标高+37.55~+38.79m,平均+38.17m。

二、工作面水文地质简况(一)主要含水层12202工作面设计开采煤层为上石炭统组第12下煤层,煤层顶板自上而下有第四系砂岩、上侏罗统砂砾岩、三灰、五灰等主要含水层,底板板自上而下有八灰、九灰、十下灰、十二灰、十四灰和奥灰等主要含水层。

各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如下:1、第四系砂岩含水层第四系总厚度平均90.87m,上部砂层较发育,以中细粒砂为主,粘土含量较低,砂层连续性较好,结构松散;下部以粘土、砂质粘土为主,局部发育粉砂、细砂透镜体。

按岩性组合、砂层数量、砂层连续程度、粘土含量高低等因素将第四系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其中上段和下段为含水层,中段为隔水层,由于第四系中段隔水层段的阻隔作用,下含水层段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及第四系上含水层段无直接的补给关系。

煤矿水害及治理评估报告

煤矿水害及治理评估报告

煤矿水害及治理评估报告1. 简介1.1 背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排水。

由于煤矿的特殊性,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固体、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如果这些废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和治理,将会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水害。

1.2 目的本报告旨在对煤矿水害进行评估和治理方案提出建议,以保护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2. 煤矿水害的类型2.1 赋存状态煤矿水害主要存在于煤层中的各种赋存状态,包括涌水、渗水和突水等。

涌水主要发生在煤层裂隙或煤层中的管孔等空隙中;渗水主要发生在煤层围岩中的裂隙和孔隙中;突水则是指煤层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突然涌出大量水体。

2.2 水质特征煤矿水害中的水质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浊度、高含固体悬浮物、高含铁、高含硫及高含砷等特点。

这些有害物质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均具有较大的危害。

2.3 影响因素煤矿水害的发生和扩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构造、矿井开采方式、采煤工艺及采矿高度等。

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

3. 煤矿水害的评估方法3.1 监测与调查针对特定煤矿水害问题,进行现场监测与调查工作,收集数据和样品,分析水质特征、水源及水量等关键参数,并对煤矿的地质情况、开采方式等进行实地调查。

3.2 分析与评估借助现代地质、水文和环境学等科学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和样品进行分析与评估。

通过对水质特征、水源及水量等参数的分析,确定煤矿水害的程度和范围。

3.3 风险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对煤矿水害的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水害的类型、程度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敏感度,确定风险等级和可能导致的影响。

4. 煤矿水害治理方案4.1 治理原则煤矿水害治理的原则是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综合治理为手段。

在制定治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水质处理、水源调控、矿井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4.2 治理措施4.2.1 水质处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去除悬浮固体、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以保证排放水体的安全和健康。

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和水行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

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和水行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

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和水行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是对回采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评价,以制定后续的水行治理方案和预防隐患。

通过对地质环境和水文条件的综合分析,旨在提供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回采工作面安全高效进行。

二、地质情况评价1.砂岩层含水性评估根据地层钻探数据和地质勘探结果分析,回采工作面主要地层为砂岩层,并具有较好的含水性。

砂岩层的含水量和透水性较高,容易积聚大量的地下水。

2.断裂构造分析通过对断裂构造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回采工作面两侧存在多条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可能会对地下水的流动和聚集造成影响,需要关注隐患的形成。

3.地下水水位和流向通过对井点监测记录的地下水水位数据和流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且呈现向工作面方向流动的趋势。

这表明回采工作面可能存在较大的涌水风险。

1.水行隐患分析分析了回采工作面存在的水行隐患,主要包括涌水、冒顶和顶板垮落等。

涌水会引起工作面的淹水和部分机电设备的损坏,冒顶和顶板垮落会威胁人员的安全。

2.水行隐患治理方案为解决回采工作面存在的水行隐患-加强工作面附近的地下水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和流速的变化情况,提前预警;-安装排水设备,在工作面附近设置抽水井和排水管道,将地下水抽净;-注浆加固岩体,填充断裂带,减少水的渗透和聚集;-加强顶板管理,及时清理顶板松散物,防止顶板垮落造成的安全隐患;-对工作面进行加固,增加支护措施,提高工作面的稳定性。

四、结论综上所述,回采工作面存在较高的涌水风险和水行隐患,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确保工作面的安全高效进行。

建议在实施治理方案的同时,加强水文地质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地下水和地质情况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潜在风险。

同时,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理和自救能力,确保人员的安全和生命健康。

XX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及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

XX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及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

XX有限公司播州区马蹄镇XX煤矿(XX采煤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及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二O一九年九月二十日XX采煤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及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一、工作面概况1、地面位置XX采煤工作面地面位置为荒山坡及部分民房(已赔偿搬迁),无水库、池塘、河流等水体,无工业设施及建筑物,地面标高+920m~+1026m。

2、井下位置及四邻情况XX采面位于井田西翼,布置在第一水平一采区,井下标高+761~+793m ,其巷道上部是110401采面采空区,下部C9、C14煤层均未开采,南部是111402采面采空区;北面为矿界,C5、C9、C14均未采动;西面为落差1.5m的小断层;东面与主斜井、回风下山、区段石门相连接。

采面平均走向长300m,平均倾向长93m,开采面积27900m2,资源储量5.51万吨。

根据调查、资料统计和经过老工人了解到,在2014年4月前回采110401采面时,已将C4煤层采空区积水全部放出,目前矿井涌水观察点2#和3#观察水量为C4煤层采空区流水,其涌水量均在7m³/h以下,现西翼C4煤层采空区均已无积水。

二、矿井地质特征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和长兴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四系。

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现由老至新叙述如下:⑴、二叠系(P) 中统(P2)茅口组(P2m):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灰岩,含少量燧石团块,局部夹泥灰岩及泥质条带;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灰岩。

风化面光滑,方解石脉发育。

区内未见底,厚>100米。

⑵、上统(P3)龙潭组(P3l):为灰、浅灰、深灰、灰黑色薄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的韵律层,夹中厚层状灰岩,底部为含黄铁矿粘土岩。

是本煤矿的主要赋存层位,含煤7层,含可采煤层4层(C4、C5、C9、C14),其它煤层厚0.4~0.5m。

产腕足类化石和生物碎屑化石,厚105米。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

某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就矿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向您呈交以下报告。

一、背景介绍该矿工作面位于市县,地处高山地区,地形起伏较大。

根据前期的勘探结果显示,矿区存在丰富的煤矿资源,但也存在一定的水文地质风险。

为确保矿区开采的顺利进行,必须对该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水文地质调查情况1.水文地质勘探通过水系观察、地质勘探和地下水井的取样分析,我们对该矿工作面的水文地质进行了详细调查。

勘探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埋深较浅,地下水位波动较大,储量相对较丰富。

同时,附近存在多条地下裂缝及断层,这些地质构造对于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定影响。

2.水文地质参数分析我们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渗透系数、含水层厚度、渗流方向、渗透率等。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矿区整体上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地下含水层较厚,渗透率较高,适于水资源的开采利用。

三、水文地质风险评价1.地下水涌水风险由于地下水位波动较大,加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存在地下水涌水的风险。

特别是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采动压力的变化,可能导致地下水溢出,给井下工作环境带来一定的困扰。

2.地下裂缝风险矿区周边的地下裂缝和断层对于地下水的流动方式有影响,可能导致地下水的快速流失及水位突变。

因此,在矿井开采前后,需要加强对地下裂缝的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降低地下裂缝对矿井的影响。

四、防治措施建议1.增加抽水设备针对地下水位波动大的问题,应加强水位监测,及时调整抽水设备,保持井下工作环境的稳定。

2.强化地下裂缝监测在矿井开采前后,应加强对地下裂缝情况的监测,发现异常即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防止地下裂缝的进一步扩展与变形。

3.引入先进的防渗技术通过引入先进的涂层材料、灌浆技术等,加强矿井支护,防止地下水涌入矿井,保证矿井开采的安全进行。

五、结论根据对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的评价,全面了解了矿区的地下水位情况、地质构造等关键参数,发现了地下水涌水和地下裂缝风险。

110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和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

110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和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

110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和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110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和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XXXXXX有限责任公司二〇一八年十月目录一、工作面概况 (1)二、地质构造及老巷情况 (1)三、水害因素分析及评价 (2)四、工作面涌水量预计 (4)五、水害隐患探查与治理情况 (4)六、探查与治理效果分析评价 (5)七、结论与建议 (5)110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和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一、工作面概况该工作面位于矿井的东南部,距井底车场1121米,东部与108工作面相连邻,南部与矿界(黄陵一号煤矿)相邻,西部202工作面上顺槽与之相隔15m。

北部与一盘区回风大巷相连接。

地面均为山坡、林地,无河流及建筑物,标高+1223~+1468米,埋深403~658米。

工作面东西宽245米,南北长3042米,面积745290m2,2号煤层结构较简单,厚度1.55~2.20m,平均1.81m,煤层走向为N36°~65°E,倾角1~3°,北部含一层夹矸,厚度0~0.2m,局部分布,工作面北部夹矸较厚,往南逐渐变薄至尖灭。

二、地质构造及老巷情况根据《XXXXXX煤矿建矿地质报告》、《XXXXXX地质报告(修编)》地质资料、110工作面上下顺槽掘进及108工作面回采已揭露的地质情况综合分析,该工作面内无断层及岩浆岩体、冲刷带、陷落柱等地质现象,构造简单。

从采掘工程平面图2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分析该工作面外段处于一个宽缓背斜地质构造区,煤层倾角0°~3°,背斜轴走向N40°E,背斜轴从该工作面外段穿过。

该工作面里段处于一个宽缓向斜地质构造区,煤层倾角0°~3°,向斜轴走向N125°E,向斜轴从该工作面外段穿过。

110工作面与108工作面相邻15m,工作面外段有一老巷,长度177.5m,与110工作面边切眼相连,为矿原施工的108措施巷,水文地质条件清楚,无水害威胁。

大屯公司徐庄煤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及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

大屯公司徐庄煤矿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及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

7335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及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一、工作面概况1、地面位置7335工作面地面位置为微山湖湖区,地面标高为+~+。

2、井下位置及四邻情况7335工作面位于Ⅱ3采区东翼,工作面标高~。

东部是与山东高庄煤矿之间的边界煤柱,高庄煤矿尚未在该区域进行开采;西部是Ⅱ3采区上山系统及7334设计工作面;南(浅)部是7333采空区;北(深)部是未采区域。

二、地质情况评价工作面整体呈单斜构造,煤层倾角21°~26°,属缓倾斜-倾斜煤层,煤层倾角相对较大。

受断层构造影响,局部区域煤层产状变化较大。

根据掘进资料分析,材料道共揭露4条正断层及一条平滑断层组,从工作面东部向西部依次为:∠59°H=正断层、f8372H总=平滑正断层组、∠62°H=正断层及F114 H=正断层。

溜子道共揭露4条断层,其中一条逆断层3条正断层,工作面由东向西依次为;F2117-H=逆断层f8372H=正断层、H=正断层及f8672H=平滑正断层组,对工作面影响最大的为f8672H=平滑正断层及F2117-H=逆断层;其中f8672平滑范围约10m,最薄煤厚只有,F2117-逆断层造成溜子道中西部煤厚重叠,最大煤厚达,断层继续向工作面中东部发育对工作面回采影响较大。

三、水文地质情况评价1、顶底板含水层7335工作面回采的是山西组7号煤层,从上往下含水层依次为第四系砂岩含水层、侏罗白垩砂砾岩含水层、下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山西组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层、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及奥陶系灰岩组含水层,各含水层情况如下:(1)第四系砂岩含水层矿区第四系厚度~,平均,自上而下划分为6个含水层,5个隔水层。

含水层结构、厚度变化较大,含水性差异也较大。

井田东南部由于基岩面抬升,使第四系的Ⅳ、Ⅴ含与基岩面呈带状接触,各含水层之间在此产生水力联系,对浅部工作面回采有一定影响,随着采深加大,影响逐渐降低。

根据7335工作面附近的45、47号钻孔揭露资料,该区域第四系底界为砂砾层,厚度~,距离7煤顶板距离~,工作面标高在~,属井田中深部,正常情况不受第四系含水层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35 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及水害隐患治理情况分析报告一、工作面概况1、地面位置7335 工作面地面位置为微山湖湖区,地面标高为 +29.5 ~+35.3m 。

2、井下位置及四邻情况7335 工作面位于Ⅱ3 采区东翼,工作面标高 -616.7 ~-713.9m 。

东部是与山东高庄煤矿之间的边界煤柱,高庄煤矿尚未在该区域进行开采;西部是Ⅱ3 采区上山系统及 7334 设计工作面;南(浅)部是 7333采空区;北(深)部是未采区域。

二、地质情况评价工作面整体呈单斜构造,煤层倾角21°~26°,属缓倾斜-倾斜煤层,煤层倾角相对较大。

受断层构造影响,局部区域煤层产状变化较大。

根据掘进资料分析,材料道共揭露 4 条正断层及一条平滑断层组,从工作面东部向西部依次为:∠ 59°H=1.1m 正断层、 f 8372 H 总 =4.1m 平滑正断层组、∠62°H=0.5m 正断层及 F114 H=1.2m 正断层。

溜子道共揭露 4 条断层,其中一条逆断层 3 条正断层,工作面由东向西依次为; F 117 2 H=5.0m 逆断层 f 8372 H=7.0m 正断层、 H=1.0m 正断层及f 86H=5.5m 平滑正断层组,对工作面影响最大的为 f 8672 H=5.5m 平滑正72断层及 F 117 2 H=5.0m 逆断层;其中 f 8672平滑范围约 10m ,最薄煤厚只有 0.2m ,F 117 2逆断层造成溜子道中西部煤厚重叠,最大煤厚达12.3m ,断层继续向工作面中东部发育对工作面回采影响较大。

三、水文地质情况评价1、顶底板含水层7335 工作面回采的是山西组 7 号煤层,从上往下含水层依次为第四系砂岩含水层、侏罗白垩砂砾岩含水层、下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山西组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层、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及奥陶系灰岩组含水层,各含水层情况如下:(1)第四系砂岩含水层矿区第四系厚度66.85 ~241.85m ,平均 141.80m ,自上而下划分为 6 个含水层, 5 个隔水层。

含水层结构、厚度变化较大,含水性差异也较大。

井田东南部由于基岩面抬升,使第四系的Ⅳ、Ⅴ含与基岩面呈带状接触,各含水层之间在此产生水力联系,对浅部工作面回采有一定影响,随着采深加大,影响逐渐降低。

根据7335 工作面附近的 45、47 号钻孔揭露资料,该区域第四系底界为砂砾层,厚度1.45~2.05m ,距离 7 煤顶板距离 561.57~576.85m ,工作面标高在-616.7 ~-713.9m ,属井田中深部,正常情况不受第四系含水层的影响。

(2)侏罗白垩砂砾岩含水层井田揭露最大残厚876.25m ,底部砾岩含水层为含较丰富溶洞裂隙水。

根据 45、47 号钻孔揭露资料,该区域侏罗白垩底界为148.8~152.6m的砾岩层,距离7 煤顶板 205.47~236.86m ,由于距离煤层较远,一般情况下对煤层开采基本无影响。

(3)下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该地层平均厚度 217.78m ,底部分界砂岩平均厚度 7.82m ,整体含水性较弱。

根据 45 、47 号孔揭露资料,该区域处下石盒子组底界为细 -粗砂岩,厚度 20.14~24.1m ,距离 7 煤顶板 36.27~50.06m ,在上“两带”冒落范围以内,是7335 工作面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4)山西组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层井田范围内地层平均厚度 102.63m ,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是煤层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

顶板砂岩含水层:是主要充水含水层,整体较富水,裂隙较发育,导水性较强,受其它含水层补给,但补给量小,有一定静储量。

充水表现为突水较频繁,初始水量较大,但持续一段时间后或明显减小、或消失,总涌水量不大,是一个较易疏放和疏干的含水层。

充水量具有随采掘面积扩大,深度增加而变大的总体趋势,但其裂隙的发育从总体上符合一般规律:随深度加大而衰减。

底板砂岩含水层:基本不含水,个别地段存在导水裂隙,整体为局部含水层,含水区域位于煤层露头附近,受第四系底含少量渗透补给,静储量也不大,井下原有突水点基本已干涸。

7335 工作面范围内 7 煤顶板直接顶为砂质泥岩,老顶为中砂岩,厚度 3.00~9.61m ,工作面掘进期间,在材料道进行深孔爆破泄压,钻孔附近淋水量正常 0.5 ~1m3 /h,最大达 3m3/h;下巷未进行深孔爆破泄压,仅在局部区域有少量淋滴水,淋水量小于 0.1m 3/h 。

(5)太原组灰岩含水层该地层平均厚度 157.91m ,共有灰岩 14 层,含水灰岩有 L2、L4 、L8-9 和 L12,对矿井生产有影响的为 L4。

L4 平均厚度 9.52m ,其岩性致密坚硬,裂隙岩溶发育程度不均一,整体富水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弱。

7335 工作面范围内 L4 厚度 8.22~9.13m ,距离 7 煤底板45.07~52.79m 。

由于 L4 为局部含水,主要集中在断层破碎带处,可以通过工作面底板破坏带和地质构造导水,7335 工作面掘进期间揭露断层构造时未发现有底板出水迹象,基本可以排除太原组L4 水的影响。

(6)奥陶系灰岩组含水层奥陶系分为中、下奥陶统,计 6 个地层组。

该地层顶界距山西组7 煤平均为 225.26m 。

为区域性强含水层,其中马家沟组灰岩溶洞裂隙发育,富水性强。

目前矿井开采山西组7、8 层煤,在不受地质构造的导通下不波及到该含水层。

经分析, 7335 工作面回采期间主要受下石盒子组底界砂岩、山西组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的影响。

2、地质构造水7335 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揭露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导、含水情况分别如下:(1)材料道①材料道 C2# 点处,∠60°H=1.1m ,正断层,无出水迹象;②材料道 C4# 点处, f 8372 H 总=3.1m 、4.1m 的平滑正断层组,揭露时未出水;③材料道 C12# 点处,∠62°H=0.5m ,正断层,无出水迹象;④材料道 L25# 点处, F114 H=1.2~3.0m ,正断层,无出水迹象。

(2)溜子道①溜子道 L5#~L8# 点处, F117-2 H=5.0m ,逆断层,巷道刚揭露时局部区域有少量滴水迹象,目前出水点已消失;②溜子道 L9# 点往西 18.5m 处, f 8372 H =7.0m ,正断层,无出水迹象;③溜子道 L13# 点往东 22.7m 处,∠85°H=1.0m ,正断层,无出水迹象;④溜子道 A# 点~B#点之间, f 8672 H 总 =5.5m ,平滑正断层组,无出水迹象。

(3)切眼①切眼 L20# 点处,∠75°H=1.0m ,无出水迹象。

(4)放水巷①放水巷 L16# 点往东 25.5m 处, f7254∠70°H=2.5m ,正断层,无出水迹象;②放水巷 L16# 点往东 43.7m 处, f7255∠40°H=2.0m ,正断层,无出水迹象。

经分析,7335 工作面掘进期间所揭露的地质构造基本不存在导、含水现象,极个别断层,例如 F117-2逆断层,也仅仅是巷道刚揭露时局部区域有少量滴水迹象,分析为顶板砂岩水渗入断层破碎带中,少量静储量水在揭露时被疏放,不存在外来水源的补给。

3、老空水7335 工作面仅存在 7333 采空区,7333 工作面自 2015 年 12 月份开始回采, 2017 年 5 月回采结束,工作面老顶初次来压时顶板砂岩发生突水,最大水量 20m 3/h,稳定后水量 10m 3 /h,直至工作面回采结束,老塘水基本稳定,未发生较大的波动。

工作面下巷存有 2 处低洼区,工作面推过后形成积水区,积水空间分别为 1200m 3、425m 3,积水深度分别为 3.18m 、1.62m 。

2017 年 12 月~2018 年 2 月,在 7335 切眼、材料道分别为这两个积水区进行探放,探放情况如下:7333 采空区 1#积水区探放水工作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于7335 切眼对 1# 积水区的积水情况进行探测,并对积水提前进行疏放,工程日期 2017 年 12 月 27~29 日,共计施工 3 个钻孔,工程量 190m ,累计疏放水量约 1600m 3(其中 400m 3的动水),疏放水量与预计的水量较吻合。

第二部分:于 7335 材料道对 1# 积水区最低点施工了 2 个观测孔,为了防止原疏放水孔受到矿压影响而破坏。

工程日期2018 年 1 月 22 日,工程量 12m 。

7333 采空区 2#积水区探放水工作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于7335 材料道(东)对2#积水区的积水情况进行探测,并对积水提前进行疏放,工程日期2018 年2 月8~10 日,共计施工2 个钻孔,工程量 91m ,累计疏放水量约 345m 3,与原预计的水量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部分:于 7335 材料道(西)对 2#积水区最低点施工了 2 个观测孔,为了防止原疏放水孔受到矿压影响而破坏。

工程日期 2018 年 2 月 25 日,工程量 12m 。

经分析, 7335 工作面周边仅存在 7333 采空区,采空区中的 2 个积水区在 7335 材料道、切眼掘进期间已经进行了探放,积水已疏放完毕,目前不存在老空水隐患。

4、钻孔水7335 工作面附近存在 45、47 号两个地面勘探钻孔,经查阅资料,这两个钻孔封孔合格,且工作面在掘进至钻孔附近时也未发现有异常的出水情况,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受钻孔水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 7335 工作面回采有影响的水源为山西组煤层顶板砂岩水和下石盒子组砂岩水。

四、导水通道分析1、导水裂隙带(1)顶板导水裂隙带7335 工作面设计为综放工作面,工作面无伪顶发育,直接顶为砂质泥岩,老顶为中砂岩,属中硬岩,单项抗压强度为20~40MPa 。

根据《煤矿防治水手册》中综放工作面中硬类覆岩“两带”冒落高度的经验公式:100MH L =11.490.26M +6.88m-累计采高( 7335 工作面设计采高为 5.04m )计算得到 7335 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为H L =61.54 ±11.49m 。

根据《 7335 工作面回采说明书》中的综合柱状图资料分析,该区域下石盒子组底界为细 -粗砂岩,厚度 20.14~24.1m ,距离 7 煤顶板36.27~50.06m ,在上“两带”冒落范围以内,因此“两带”高度将波及7煤顶板所有的山西组砂岩含水层,以及下石盒子组底界砂岩含水层。

(2)底板破坏带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庄煤矿、姚桥煤矿8199、7265工作面监测的底板破坏带数据,当单独回采7 煤时,底板破坏带深度13.5m ;当7 煤已回采,进行 8 煤回采时,底板破坏带深度 17.1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