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2.象征手法的理解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小白杨》请学生谈谈对歌曲的理解(人对白杨的感情)2.作者简介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那就是(板书)——《白杨礼赞》3.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4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5.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三、初步感知课文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4.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5.学习象征手法《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四、总结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2.熟读课文。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在七年级已接触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爱莲说》、《紫藤萝瀑布》、《陋室铭》等,作为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习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应该不难。

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目标1.感受白杨树的外形,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4.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准备相关资料。

2.学生: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茅盾的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积累基础知识2.理顺大致框架3.锁定重点范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江南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东北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中原梅的倩影。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树,也是为文人墨客心中的一道风景。

提起“白杨”,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有一首专门写给白杨树的歌曲吗?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白杨礼赞》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关于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

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每组加点字的注音中都有一个错的,指出并改正。

(1)A.毯.子(dǎn) B.无垠.(yín)C.外壳.(qiào)D.恹.恹(yān)错误项()(2)A.开垦.(kěn) B.如砥.(dǐ)C.晕.圈(rùn)D.锤.炼(chuí)错误项()(3)A.倦怠.(tái) B.主宰.(zǎi)C.虬.枝(qiú)D.婆娑.(suō)错误项()(4)A.参.天(cēn) B.纵.横(zòng)C.楠.木(nán)D.泛.出(fàn)错误项()2.用课文中的词句填空。

(1)文中描写高原平坦的词语是“”,形象、概括地描写高原特色的语句是“”。

(2)作者在文中极力赞扬白杨树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说明议论抒情(1)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2)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 (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 (3)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第一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第一课时 教案
4、理出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
5、理清思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 和( 性格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
六、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五、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1、4、6、8、9几段中都有。
3、说说1、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1)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1)

15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3.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课文至少两遍。

2.查找作者茅盾的相关资料。

3.思考课后习题第一大题。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是竹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去看一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今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二、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

从小接受新式教育。

他12岁就在作文中明志: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文学奖于1981年设立,是根据茅盾生前遗愿,将他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一个文学奖项。

三、解题《白杨礼赞》赞:赞美、赞赏礼:敬礼、致敬礼赞:以最高级别,最崇敬的方式赞美。

白杨礼赞表示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四、初读课文——读树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文中圈画出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不仅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文章的一条抒情线索。

五、细读课文——赏树问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用“白杨树不平凡在”的句式表达它的不平凡。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详见“字词积累”)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白杨礼赞》一课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一课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一课教案设计白杨礼赞一课教案设计导语:《白杨礼赞》是一篇经典感人的散文,通过描绘白杨树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向读者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白杨树的精神,并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坚持不懈的品质。

以下是一篇用于教学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能准确理解和解读《白杨礼赞》一文。

2. 通过学习和讨论,感悟白杨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和解读《白杨礼赞》一文。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深入思考白杨树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1. 课文《白杨礼赞》的复印件。

2. PPT演示文稿。

3. 班级师生共同创设的感悟白杨树精神的环境。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相关描述,引起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互动,引发学生思考。

Step 2:呈现课文(10分钟)在PPT上呈现《白杨礼赞》的文字内容,让学生边听边阅读课文。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疑惑、感悟和思考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汇报出其中一位学生的观点,共同探究白杨树的精神所在。

Step 4:集体分享(15分钟)邀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白杨树的品质和精神,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白杨树所传递的积极正能量。

Step 5:读唱白杨(10分钟)播放《读唱白杨》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跟读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白杨树的精神。

Step 6:情景演绎(15分钟)通过扮演白杨树和其他物体的角色,让学生在分组内进行情景演绎,以增强学生对白杨树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Step 7:思考问题(10分钟)提出一些与白杨树相关的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例如:“为什么白杨树能够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和借鉴白杨树的精神?”Step 8:作品展示(1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份关于白杨树精神的作品(可以是画、诗歌、故事等),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里是敬业的老李帮家人们整编的14篇白杨礼赞的教案,仅供借鉴。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白杨礼赞教案篇二授课教师秦秋丽授课题目茅盾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导向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完整版)
环节要点导:
播送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此歌曲唱的仅仅是一颗
白杨树吗?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也曾高声赞美过白杨树,他们在
手法上游异曲同工之妙。

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读+思:
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吗?请找出有
关语句。

读+议:
赏析: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的历史和意
志?
思+议:
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
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
评:
1、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又如“难道你只觉得它是
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这四个句子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义隽永,发人深
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后面
的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他们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难道”
由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
民。

第三个“难道”更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他
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他象征为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补充介绍时代背景。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
冰。

汉族,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
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
奠基人之一。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
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
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
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
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检: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yān)欲
睡虬(qiú)枝婆(suō)秀(qí)
巩固知识经验、应用知识经验、检测教学效果六个主要环节,也可以对应导、思、议、展、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