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结构类型与特点
常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特征及作用

常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特征及作用常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特征及作用抗生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类别,每种类别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作用。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最早被发现和应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广谱效应。
这类药物的特征是其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这个结构对于抗菌作用至关重要。
青霉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其结构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经过长期的药物研发和改进,青霉素类药物的种类繁多,可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而选择使用。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特别是对于耐药性细菌的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这类药物的特征是其化学结构中含有氨基糖苷环,它可以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进行给药。
三、喹诺酮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其特征是其化学结构中含有喹诺酮环。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代谢,阻断DNA合成和复制,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特别是对于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对于肺炎链球菌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这类药物的特征是其化学结构中含有大环内酯环,这个结构是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通过口服给药或静脉注射进行使用。
五、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是一类由两个不同类别的抗生素结合形成的药物。
这类药物的特征是其化学结构中同时含有糖环和肽环。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糖肽类抗生素对抗肺炎球菌和嗜血杆菌等细菌具有较好的疗效。
总结起来,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和作用。
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详细解释各类抗生素特点

有关物质
异构体:
异构体 B异构体 A异构体 相对保留时间 判断 0.9 1.0 与A、B异构体峰面积 和之比应为0.48~0.55
• 有关物质 高低浓度自身对照法(1%)
有关物质 相对保留时间 判断 △3-异构体 1.2 不得大于对照液主峰面 积之和的1.5倍(1.5%) E异构体 1.7和2.1 不得大于对照液主峰面积 之和(1.0%) 其他杂质 不得大于对照液主峰面积 之和的1/2(0.5%) 所有杂质 不得大于对照液主峰面积 之和的3倍(3.0%)
青霉素类
CH 2
COHN O N
S
CH 3 CH 3 COOH
青霉素
(青霉素G、苄青霉素)
CH 2 NH 2
COHN O N
S
CH 3 CH 3 COOH
氨苄西林 (氨苄青霉素)
HO
CH 2 NH 2
COHN O N
S
CH 3 CH 3 COOH
阿莫西林 (羟氨苄青霉素)
CH2
COHN O N
羟甲基糠醛 蓝紫色
• 例:阿米卡星的鉴别反应:取本品约 10mg,加水1ml溶解后,加0.1%蒽酮的 硫酸溶液4ml,即显蓝紫色。
(三) 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 (Elson-Morgan反应)
链霉素 N 甲基葡萄糖胺
水解
新霉素 巴龙霉素
乙酰丙酮 OH-
吡咯衍生物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H+
对照品 相同条件 比较t R 供试品
(四)光谱法
1、 IR法
1
β-内酰胺环 VC O 酰胺 VC O
1815 ~ 1740cm
1
1710 ~ 1690cm
羧酸离子 1600cm-1,1410cm-1
抗生素2-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构效关系:
(1) 7-位酰胺侧链引入亲脂性基团,噻吩、含 位酰胺侧链引入亲脂性基团,噻吩、 氮杂环,同时在3 位上引入杂环,可增强抗菌活性, 氮杂环,同时在3-位上引入杂环,可增强抗菌活性, 也可相应扩大抗菌谱; 也可相应扩大抗菌谱; 位酰胺侧链α 位引入亲水基团, (2)7-位酰胺侧链α-位引入亲水基团, —SO3H、—NH2、—COOH,可增强抗菌活性,增强对 COOH, SO NH COOH 可增强抗菌活性, 酶的稳定性。 酶的稳定性。 同时在3 位上连接—CH Cl、 同时在3-位上连接 CH3、—Cl、和含氮杂环,不 Cl 和含氮杂环, 仅增强口服吸收,也可相应扩大了抗菌谱,对革兰氏 仅增强口服吸收,也可相应扩大了抗菌谱, 阴性菌和绿脓杆菌有效。 阴性菌和绿脓杆菌有效。 如头孢氨苄。 如头孢氨苄。
一、基本结构及结构特点 二、β-内酰胺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三、青霉素类 四、头孢菌素类 五、其他的β-内酰胺抗生素 六、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四、头孢菌素类
(一)头孢菌素的一般特征 来源: 1、来源: 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是由与青霉素近 ) 缘的真菌属的顶头孢菌产生的天然抗生素。 顶头孢菌产生的天然抗生素 缘的真菌属的顶头孢菌产生的天然抗生素。 有头孢菌素C 三种,其中头孢菌素C 有头孢菌素 C、P、N 三种 , 其中头孢菌素 C 的 抗菌谱广, 毒性小, 抗菌谱广 , 毒性小 , 由此发展了一类头孢菌 素抗生素。 素抗生素。
(二)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发展概况
对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耐药金葡菌) 第一代头孢菌素 对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耐药金葡菌)作用 强于第二、三代,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差, 强于第二、三代,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差,临床使用较多的 是头孢噻吩、头孢唑啉(注射用) 头孢氨苄(口服) 是头孢噻吩、头孢唑啉(注射用),头孢氨苄(口服)。 对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第二代头孢菌素 对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强于第一代弱于第三代。对绿脓杆菌无效,对酶非常稳定。 强于第一代弱于第三代。对绿脓杆菌无效,对酶非常稳定。 临床常用头孢孟多和头孢呋辛。 临床常用头孢孟多和头孢呋辛。 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对绿脓杆菌、 第三代头孢菌素 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对绿脓杆菌、肠 杆菌属有较强的杀菌能力。临床常用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杆菌属有较强的杀菌能力。临床常用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头孢曲松。 头孢曲松。 抗菌作用很强, 位上又具甲氧亚胺基团, 第四代头孢菌素 抗菌作用很强,7-位上又具甲氧亚胺基团, 对酶的稳定性强。对绿脓杆菌的作用强于第三代。 对酶的稳定性强。对绿脓杆菌的作用强于第三代。
临床常用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抗生素地分类及特点临床常用地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地复合制剂.b5E2R。
()青霉素类青霉素: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普鲁卡因青霉素半衰期较青霉素长.青霉素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p1Ean。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地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它球菌较青霉素差,对耐甲氧西林地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DXDiT。
阿莫西林:抗菌谱与氨苄青霉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和流感杆菌对本药敏感,抗菌作用优于氨苄青霉素,但对假单胞菌无效.RTCrp。
广谱抗假单胞菌类:对球菌地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似,对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等)及假单胞菌有很强地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强.5PCzV。
()头孢菌素类此类属广谱抗菌药物,分四代.第一、二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种及第四代对绿脓杆菌有效,该类药物对支原体和军团菌无效.jLBHr。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吩氨苄唑林拉定.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球菌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为强,对杆菌地作用远不如第二、三代,仅对少数肠道杆菌有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对肾有一定毒性.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无效.其中头孢唑林拉定较常用.xHAQX。
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呋辛克罗孟多替安美唑西丁等.对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与第一代相似或略弱,对杆菌较第一代强,但不如第三代.对流感杆菌有很强地抗菌活性,尤其是头孢呋辛\孟多,对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不动杆菌无效.除头孢孟多外,对β内酰胺酶稳定.LDAYt。
药房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

药房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抗生素是一类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根据抗生素的机制和结构特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糖肽类、磺胺类等。
下面将对每一类药物的特点及其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青霉素类是最早发现和应用的抗生素之一,其共同的特点是含有β-内酰胺环,并且对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青霉素类药物广谱抗菌作用,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对于革兰阳性菌和球菌的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麦迪霉素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由14-16个碳环构成,对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类药物广谱抗菌作用,常被用于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其特点是含有氨基糖苷环,可以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革兰阴性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被用于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四环素、强力霉素等,其特点是包含四环核心结构,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这一类药物常被用于呼吸道感染、生殖道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然而,由于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其特点是含有氟喹诺酮环,抑制细菌DNA复制和转录过程的进行。
这一类药物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革兰阴性菌具有较好的疗效,常被用于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糖肽类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链霉素等,其特点是由糖基和蛋白质部分构成的复合物,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这一类药物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可用于治疗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磺胺类抗生素包括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等,其特点是由磺胺基和氨嘧啶环构成,可以抑制细菌二氢叶酸的生成,影响细菌代谢产生广谱抗菌作用。
磺胺类抗生素常被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应用应根据感染细菌的类型以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来选择,且不当的使用抗生素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及药理特点

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及药理特点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它们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点,成为治疗多种感染疾病的重要药物。
本文将从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是由β-内酰胺环和侧链组成的。
β-内酰胺环是头孢菌素的核心结构,决定了其抗菌活性。
侧链的不同取代基则决定了不同头孢菌素的特性和抗菌谱。
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是一个四元杂环,由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氮原子组成。
其中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氮原子形成一个酰胺键,这是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
这个酰胺键决定了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
头孢菌素的侧链结构多样,通过改变侧链的取代基,可以调整头孢菌素的特性和抗菌谱。
例如,头孢菌素C的侧链上有一个羟基取代基,使其具有对革兰阳性菌和肺炎链球菌的特殊抗菌活性。
而头孢菌素M的侧链上有一个甲氧基取代基,使其对肠杆菌科的抗菌活性更强。
二、头孢菌素的药理特点1. 抗菌谱广泛: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对肠杆菌科的抗菌活性更强,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泌尿道、胆道、骨关节等感染疾病的治疗。
2. 抗菌机制独特: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头孢菌素与细菌的靶标——革兰阳性菌的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穿孔物质、革兰阴性菌的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外膜蛋白结合,抑制了细菌细胞壁合成酶的活性,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受阻,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 耐药性的问题:随着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加。
一些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来降解头孢菌素,从而失去了对其的敏感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不断研发新的头孢菌素类似物,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以提高其抗菌活性和抗药性。
4. 安全性和副作用:头孢菌素相对来说是安全的抗生素,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患者的过敏反应。
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对于治疗感染疾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对抗生素的分类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一、根据作用机制分类1. 菌落刺激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菌落刺激素是一类广谱的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
菌落刺激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青霉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菌作用较弱。
头孢菌素是在青霉素基础上进行改良而得到的,对广谱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2. 核酸合成抑制剂核酸合成抑制剂干扰了细菌DNA或RNA的合成,导致细菌的生物合成受阻,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代表性的核酸合成抑制剂有四环素和喷他西林。
四环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抗菌作用。
喷他西林则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3. 代谢干扰剂代谢干扰剂抑制了细菌呼吸链、蛋白质合成等代谢途径,从而破坏了细菌的正常生命活动,起到抗菌作用。
代表性的代谢干扰剂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磺胺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磺胺类抗生素可通过抑制叶酸代谢干扰细菌蛋白合成,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二、根据抗菌谱分类1. 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同时抑制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
广谱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2. 窄谱抗生素窄谱抗生素则只对特定类型的细菌具有抗菌活性,常用于经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感染菌株较为明确的情况下。
例如,青霉素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三、根据来源分类1. 天然抗生素天然抗生素是由真菌、细菌等产生的天然化合物,对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青霉素、链霉素等都属于天然抗生素。
2. 合成抗生素合成抗生素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其结构和天然抗生素相似,但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得到。
兽用抗生素的分类及临床特点

兽用抗生素的分类及临床特点抗生素也称抗菌素,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能够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
常用的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等;按对微生物作用方式分为繁殖期杀菌药、静止期杀菌药、速效抑菌药和慢效抑菌药;按其作用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胺类;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抗真菌抗生素如制霉菌素、灰黄霉素等;抗寄生虫抗生素如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莫能菌素等;抗肿瘤抗生素如正定霉素、光辉霉素等;促生长抗生素如维吉尼霉素、黄霉素等。
按抗菌作用机制可分为细菌细胞壁抗菌药、核酸抗菌药、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和影响细胞膜通透性的抗菌药。
1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1.1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指含有6- 氨基青霉烷酸(6-APA)的抗生素,是最早被发现的抗生素。
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天然青霉素具有窄谱、毒性低、是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杀菌剂、易产生耐药性、价格低、不耐酸、不耐酶、杀菌力强等特点,半合成青霉素可分为广谱青霉素和耐酶青霉素,也具有耐酸的特点。
青霉素类在兽医临床上最常用的是青霉素。
(1)青霉素即青霉素G,是一种有机酸,遇碱成盐,临床上常用其钾盐和钠盐,即为青霉素G 钾和青霉素G 钠,两者均为白色粉末,性质较稳定,但其水溶液不稳定,最长不得超过12h 使用,所以在临床上需现用现配。
青霉素抗菌谱窄,但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是因其抗菌机理为抑制细胞壁中黏肽的合成,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的黏肽。
处于繁殖期的细菌需要合成大量的细胞壁,而处于静止期的细菌细胞壁早已形成,故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剂。
青霉素对大多数的革兰氏阳性菌和极少数的革兰氏阴性菌、钩端螺旋体、放线菌有效,但对结核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真菌无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β-内酰胺抗生素
思考:β-内酰胺类 抗生素的结构特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母核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特点: 1. 都具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环; 2. 除了单环β-内酰胺以外,其他的β-内酰胺类抗生 素都是β-内酰胺环与另外的五元环或六元环稠和; 3. β-内酰胺环羰基α-C上都有一个酰胺基侧链; 4. 这些稠合环都不共平面,青霉素沿着C-5—N-1, 头孢菌素沿着C-6—N-1轴折叠。
抗生素定义
• 是某些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 产物,或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相同结构或结构修饰 物,在低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有选择性杀 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
•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 某些具有抗肿瘤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 • 免疫抑制、刺激植物生长作用。
• 不仅用于医疗,而且还应用于农业、畜牧和食品 工业方面。
第一节 β-内酰胺抗生素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上有3个手性碳原子,具有活性的绝对构型是2S, 5R,6R。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上有2个手性碳原子,具有活性的绝对 构型是6R,7R。β-内酰胺类抗菌活性不仅与母核的构型有关,而且还与酰 胺基上取代基的手性碳原子有关,旋光异构体间的活性有很大的差异。
第一节 β-内酰胺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概述
• 主要指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 1929年英国医生Fleming首先发现青霉素具有明显抑制革兰氏阳
性菌的作用;1941起,青霉素G开始应用于临床。 • 由于青霉素在使用中发现有过敏反应、耐药性、抗菌谱窄以及
性质不稳定等缺点,因此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得到一系列耐酸、 耐酶、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
• 损伤细菌细胞膜:影响膜的渗透性。
─包括多黏菌素和短杆菌素
•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干扰必需的酶的合成。
─包括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和酶的合成。
─包括利福平等
【案例导入】患者,男,高中学生,15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到所在社区卫生院治 疗,医生进行过敏性实验后给予青霉素G注射治疗,患者有明显的好转。未痊愈 ,又重感,医生查看了病历后,给予头孢氨苄治疗,注射5天后不见明显好转, 遂进行痰液化验,化验结果提示有支原体感染,医生停止用头孢氨苄治疗,给予 阿奇霉素口服治疗。患者很快康复。 问题: 1.为什么青霉素G注射前需要进行过敏性试验,引起过敏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2. 患者重感后,为什么不继续用青霉素G治疗?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是什么? 3. 头孢氨苄与青霉素G结构有哪些重要区别?先用青霉素G,再用头孢氨苄,用 药合理吗? 4. 支原体感染为什么口服阿奇霉素疗效更好?
β-第内一酰节胺类β-内抗酰生胺素抗生素
作用机理: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D-丙氨酰-D-丙氨酸转肽酶(黏肽转肽
酶),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
耐药机理:主要是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β-内酰胺酶,这些酶能使β-内酰胺环开
环降解,失去抗菌活性。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缺点之一,发生率较高。现 在任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原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过敏原主 要来自β-内酰胺抗生素生物合成过程中残留的蛋白多肽类杂质;内源性过敏 原可能来自生产、储运、使用过程中的β-内酰胺环自身聚合的产物,主要包 括:青霉噻唑蛋白、青霉噻唑多肽和青霉噻唑聚合物等。
一、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天然青霉ns)
青霉素G benzylpenicillin
代表药物
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
酸 , ( 2S,5R,6R ) -3,3-Dimethyl-6- ( 2-benzylacetamido ) -7-ox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
青霉素G的化学性质
强酸或二氯化汞条件: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penicilloic acid) 和青霉醛酸(penaldic acid)。penaldic acid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 ,生成青霉醛(penilloaldehyde)。
来源
• 生物合成(发酵):使微生物加快新陈代谢,产生抗生素。 • 化学全合成 • 半合成方法
通过结构改造,得到半合成抗生素: ——增加稳定性 ——降低毒副作用 ——扩大抗菌谱 ——减少耐药性 ——改善生物利用度 ——提高治疗效力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胞破裂死亡。
─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一、青霉素类(penicillins)
(一)天然青霉素 从青霉素培养液和头孢菌素发酵液中得到了7种天然青霉素类物质,其中, 以青霉素G作用最强且产量最高。青霉素V是在青霉素的发酵液中加入人工 合成的前体苯氧乙酸而得到天然青霉素。在青霉素V的侧链结构中,引入 电负性的氧原子,从而阻止了侧链羰基电子向β-内酰胺环的转移,增加了 对酸的稳定性,不易被胃酸破坏可供口服。本品临床上常用其钾盐,口服 吸收率为60%,血中有效浓度维持时间也比较长。其抗菌谱、抗菌作用、 适应证、不良反应等和青霉素G相同。
章节目标
2.熟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 构特点;头孢霉素C、 克拉维酸、氨曲南和氯 霉素等药物的结构和临 床应用。
1.掌握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类 型与特点;青霉素和头孢菌 素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代 表药物的结构、性质及半合 成方法
3.了解
抗生素的概念、分类、 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结 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