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合集下载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

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

例如: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谏弭谤》)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

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

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

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

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例如: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触草木,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

“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

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

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

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古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古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古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古文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下面是一些帮助您进行古文翻译的简单策略:
1. 理解背景知识:在进行古文翻译之前,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非常重要。

这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用词、句式以及隐含的意义。

2. 研究古汉语语法:古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则是进行古文翻译的基础。

掌握它们可以帮助您正确理解和翻译古文。

3. 理解修辞手法:古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熟悉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你更准确地传达古文的含义。

4. 掌握字词的多义性:古文中的字词往往有多种含义,理解字词的不同意义可以帮助您选取最适合上下文的翻译。

5. 遵循上下文逻辑:古文的句子结构通常比较复杂,需要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进行翻译。

确保您的翻译与周围的内容相符合。

6. 增强实践经验:多多阅读、翻译和练古文可以帮助您在翻译中更加熟练和准确地把握古文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您提升古文翻译的效果和质量。

不断努力和实践,您将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古文翻译者。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指汉语中的古代文学语言。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一、翻译原则1. 信、达原则文言文翻译需要遵循信、达原则。

即在保证译文准确、通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文意思和风格的完整性和质感。

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语境、背景和文化背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2. 知行合一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

即翻译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使译文准确、流畅、通顺、文雅。

译文应该符合古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达到表意和表达方式上的最佳组合。

3. 立意平衡原则文言文翻译还需要遵循立意平衡原则。

即翻译作品的意象、主题、节奏等方面应与原作达到相对的平衡,使译作在传达原作思想的同时,保持语言的美感和准确性。

二、翻译方法1. 理解文意,准确表达首先,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理解原文的语法特点、语义、修辞等方面。

根据原文的情境、主题和语言表达习惯等,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词汇,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2. 辩证处理对于一些翻译困难的句子,翻译者需要辩证处理,根据上下文、文化背景、修辞手法和语法结构等,进行合理的翻译。

如“夫”、“则”、“乃”等助词的处理,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合理理解原文的意思。

3. 考虑文化背景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涉及到许多文化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考虑到原文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尽可能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

4. 重点突出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文言句子比较复杂,其中的重点可能没有在句首或者句中体现。

这时候,翻译者需要将重点突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

5.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语言,修辞手法在其表达中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要注意原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语等,合情合理地运用对应的语言修辞手法来表达。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决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决

文言文阅读难?其实只要找对方法,晦涩难啃的文言文一样可以顺利被拿下。

老师们精心整理了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诀,还不快快拿去!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

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原则: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要求译文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原文词语要逐个落实;原文遣词造句的 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也要和原文 一致。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快乐吗?
• 意译:忠于原意、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句子结 构。原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格,翻 • 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 1.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 句中的“乌纱”用了借代修辞,其本体是“官 吏”,翻译时应意译为“官吏”而不能直译为“乌 纱帽” 译文:官吏的专横,衙役的粗俗太过分了! 2.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 “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词。 • 译文: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 复命。
③换――替换。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 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 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 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换 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例1.是知也(通假字--要替换)
这就是聪明智慧呀 例2.可以为师矣(古今异义--要替换) (就)可以凭借此事做老师了 或(就)可凭此做老师了 例3.贫者语于富者曰(词类活用--要 替换-名词用做动词,告诉) 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⑥调――调整。
• 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 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主要调倒装句 • 例1、子何恃而往(宾语“何”前置,应为子恃何 而往) • 例2.何有于我哉 (宾语“何有”前置,应是“于 我有何哉”) • 例3、徐喷以烟(介宾短语后置,应是“以烟徐喷” • (我)把烟慢慢地喷过去
④删――删略。
• 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 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 用虚词,便可删略 。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并非易事。

要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掌握相应的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信”即忠实原文,准确无误。

这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要求。

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减内容,不歪曲原意。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应直译为“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不能随意添加或删减词语。

2、达“达”指译文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要对原文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进行调整,使译文流畅自然。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如果直译为“我每天三次省察我自身”,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应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3、雅“雅”要求译文有文采,尽量生动、优美。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其意思,还应尽量展现其优美的意境。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不译。

2、删删除原文中无需翻译的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可删去。

3、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译文意思完整。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士气”,使句子更通顺。

4、换将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尝”译为“曾经”,“思”译为“思考”。

5、调调整原文的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比如,“何陋之有”,应调整为“有何陋”,再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

中考对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确切表达原意,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如去年全国试卷要求翻译的句子中有一句为:“其李将军之谓也。

”很多考生没有译出表示推测、估计语气的“其”字,句式与原文不符。

所谓意译,是指翻译古文时,为了使句子表达更加通顺流畅,达到“达”和”雅”的高度,可以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或删除一些词语。

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例如:
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谏弭谤》)
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

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

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

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

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去国怀乡:国都)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

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

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触草木,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

“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

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

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 3.“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形象、优美自然,能完美地表达原文的风格神韵。

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二、古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对、换、留、删、调、补。

1.“对”即对译,就是将文言文按词一个一个地译成现代汉语,对于实词,要译出词义;对于虚词要在译文中反映出它的用法。

例如: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换”即换词,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去换古代汉语中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使用的词。

例如: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
译成: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4、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子;与世隔绝的地方。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例3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3.“留” 即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名、朝代名、历史地名、民族名以及官号、年号、帝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4.“删”即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还有偏义复词和同义连用的词,及个别虚词都删去不译。

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调”即调整句序,就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词语位置。

例如:
(1)原文:甚矣,汝之不惠。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