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概论课程设计

植物保护概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掌握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2. 掌握植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了解我国植物保护的政策法规;3. 学习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了解不同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
技能目标:1. 学会运用植物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2. 能够独立开展植物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提出合理的防治方案;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植物保护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植物保护的兴趣和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植物资源的情感;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农业生产中的植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二、教学内容1. 植物保护基本概念:介绍植物保护的定义、意义和任务,以及植物病虫害的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 植物保护概述2. 植物保护原则与策略:讲解植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如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等;介绍我国植物保护的政策法规。
教材章节:第二章 植物保护原则与策略3. 植物病虫害识别:学习常见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掌握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 植物病虫害识别4. 植物保护技术:介绍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植物保护技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四章 植物保护技术5. 植物病虫害防治实例:分析具体植物病虫害案例,提出防治方案,并进行讨论。
教材章节:第五章 植物病虫害防治实例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病虫害调查、识别和防治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标准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标准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997261 课程名称:园林植物保护学分:2 学时:32适用专业:园林工程技术课程类别:专业课1课程设置1.1课程性质与作用园林植物保护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是理实一体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园林昆虫、病害的识别与鉴定、园林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园林植物害虫、病害的防治技术及园林草害的防除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有害生物的识别诊断、分析原因、制定方案和组织实施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独立从事园林植物生产和养护过程中的园林植物保护工作,胜任园林植保工的岗位。
1.2课程设计思路1.2.1教学内容设计:总体设计思路: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型教师为课程主导设计教学内容。
具体设计思路:按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理论教学内容,按照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和课程结构体系。
教学内容针对园林施工企业进行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植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中的要求,围绕园林有害生物的鉴别和防治这个主线来构建,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2.2思政内容设计:总体设计思路:课程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为教学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灵魂和主线,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具体设计思路:通过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中国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园林绿化事业巨大的发展,课程学习、专业学习对个人发展、国家建设的作用,深刻理解个人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树立为祖国绿化事业添砖加瓦的信心和决心。
理解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追求工匠和劳模精神,实践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植物保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应与《植物生产与环境》同时开设,以强化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农科类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专业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课程。
教材内容包括植物病害、植物虫害及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
本课程突出实用性和技术性,必须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通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植物病虫害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和农业可持续生产中如何运用。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能正确诊断植物病虫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的人才。
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
这四条目标分别涉及的是植物病虫害的诊断及防治。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在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102,其中实训课时数70,共计6学分。
2.课程目标1.能识别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昆虫,能正确诊断植物虫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2.能正确诊断植物常见病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3.能进行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4.能识记农药的基本知识并能安全合理使用农药;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1教材编写和选用(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还应把现代农艺技术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材,顺应岗位需要。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植物保护技术教学基本要求

植物保护技术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1、植物保护学的概念和定义。
植物保护学,又称农业植保字,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规划调控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农业及衍生产业生产和经营中面临的农业植物病害、害虫、杂草等生物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发展造成的影响,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2、植物保护技术的概念和定义。
植物保护技术是指采取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技术。
它包括防除、防控、预防、病虫调控等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的技术和理论,旨在通过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作物受到的病虫害危害,保证农作物生产的稳定性及其质量。
3、植物保护技术的类型。
植物保护技术分为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病害防治技术和有害生物普查技术三大类。
其中,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指一切采取的防治、预防害虫的技术方法;病害防控技术以病害防治为主;有害生物普查技术,主要是指在植物中定位害虫及传播病原体的技术。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植物保护技术,掌握其基本理论、原理及有效的施药技巧。
2、熟悉植物保护技术的类型。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植物保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农业昆虫的基础知识。
2.能识别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昆虫。
3.掌握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
4.能正确诊断植物常见病害。
5.了解常见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6.掌握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知识。
7.会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的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
8.掌握农药的基本知识。
9.会农药合理、安全使用技术。
10.具备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11.了解与植物保护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参考学时102学时四、课程学分6学分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和选用(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或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
(2)教材的编写要符合本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的原则,侧重实践操作,要将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信息及时纳入教材,使之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教材应充分体现实施对象植物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植物上虫害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编写要结合当地行业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4)教学案例的编写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案例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互动性,内容展现应将植物上病虫害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描述结合,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1)采用项目教学法,辅以演示、实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多方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正确利用信息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立足于坚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工作情境,应用标本、挂图、视频、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昆虫的形态特征、病害的症状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课程标准-植物与植物生理-植保

严格按大纲、按教学进度表完成教学任务
5
7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标准
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教书育人,受学生欢迎和爱戴
10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学有所获,反映良好
10
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
10
具有制作课件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10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主动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
8.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强度、类型、意义及场所,掌握呼吸作用对调节和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 抗病免疫和农产品贮藏加工、改善品质所具有的实践意义。
9.了解植物激素的发现、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于运输,掌握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生理效 应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技术及注意事项。
10.了解植物生长、分化、发育的概念,掌握种子休眠的原因、生产中打破与延迟种子休眠的方法, 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及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 的目的。
化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实验技能以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主,整合为植物学实验、植物生理
实验两个模块。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
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和实训学时要求,可以自由选择组合各技能中不同层次、
不同的实训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四、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作物栽培、育种、遗传、种苗繁育、生物技术等专业技术的预备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学 生今后从事植物保护类职业岗位必须具备植物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分类及生理过程等相关知识和识别、 判断生长发育情况等方面的技能,以便分析植物生理现象,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 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植物保护基础》教学大纲讲述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基础计划学时:72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热带作物生产技术制订人:热作系丁丽芬制订时间:2015年3月审定人:热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组修订时间及次数:2015年10月10日第 2 次修订修订人:热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组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植物保护基础》是为热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
课程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热带作物常见的病、虫、草的进行正确识别,准确稀释和使用农药,熟练操作植保机械,并能够对热带作物常见的病、虫、草、鼠害制定出相应有效防治方案、并能实施防治方案。
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课程特色本课程是热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专业课基础课,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昆虫、病害、农药三大部分;该课程必须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通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
三、知识能力培养目标(一)基本知识植物保护基础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热带作物病虫害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去研究具体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
(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用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和农业可持续生产中如何运用。
(三)自学能力除了要求学生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课、研读教材外,还要求学生课外多到图书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学会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项目一热带作物病虫害病虫害防治原理和方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有害生物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指出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强调自然因素控制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说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
【专业课程】植物保护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一)核心课程农业化学及应用领域、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产环境、作物生产技术、园艺作物生产技术、农业害虫预防、植物病害预防、植物化学维护、农药营销技术、农业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基础、试验统计数据方法。
(二)课程内容简介1.植物与植物生理:讲授植物形态、结构、分类和生态生理基础知识、新陈代谢机理、生殖生理及农作物、园艺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能够辨识常用农作物、园艺植物和农田杂草,掌控分类检索表和显微镜采用、激素应用领域及主要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2.植物生产环境:讲授作物生长与光、温、水、肥、土、生物、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关系及灾害性天气防御的知识;土壤和肥料种类、性质,使用特点,改土和合理施肥的方法;植物和土壤营养测定的方法。
掌握土壤改良、科学(配方)施肥、植物和土壤营养分析和测定及有关仪器使用方法。
3.作物生产技术:主要讲授土壤耕作、种植制度、作物产量与品质、作物生长与发育、种子处置技术、耕作与幼苗技术、收割技术、作物田间管理、作物栽培新技术等。
4.园艺作物生产技术(果树、蔬菜):果树部分主要讲授南方果树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种类和品种及栽培技术,包括果树保护地栽培、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等实用新技术。
蔬菜部分主要讲授蔬菜栽培的基本理论、蔬菜栽培的基本技术、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蔬菜生产与蔬菜产业,包括茄果类蔬菜栽培、瓜类蔬菜栽培、豆类蔬菜栽培、白菜类蔬菜栽培、根菜类蔬菜栽培、绿叶蔬菜栽培、葱蒜类蔬菜栽培、薯芋类蔬菜栽培、水生蔬菜栽培、多年生及杂类蔬菜栽培等。
5.农业害虫预防:主要讲授农业害虫预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使学生能够辨识出来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的常用主要害虫及天敌,介绍其生活习性、出现规律,能够娴熟展开各类主要作物主要害虫的调查和测报,根据作物生长苗情和害虫调查结果制订害虫综合预防方案并实行预防。
6.植物病害防治:主要讲授植物病害防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识别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的病害症状,病原物形态、了解其发病原因、流行规律,能熟练进行各类主要作物主要病害的调查和测报,根据作物生长苗情和害虫调查结果制定害虫综合防治方案并实施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植物保护基础》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昆虫学和病理学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解剖生理及生物学特性,掌握昆虫主要目、科特征,了解虫害的防治方法;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相关的概念与病害发生流行过程,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了解病害的防治方法;能识别田间杂草,并制定防除方案。
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熟知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解剖生理及生物学特性的能力。
(2)具备熟记与设施园艺作物有关的昆虫主要目、科特征,并能准确进行识别的能力。
(3)具备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相关的概念与病害发生流行过程的能力。
(4)具备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的能力。
(5)具备能够识别和防除田间杂草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实施
1.教学建议
(1)本课程的实践性强,要求在教学中不能脱离生产一线,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课程可多用现场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建立“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本课程应结合设施园艺植物和食用菌生长的季节,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运用。
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业务的相应职业能力。
(3)学生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地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
(4)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要尽量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成熟稳定的先进技术充实在教学内容中,保证本课程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
改变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材编写建议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编写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出可操作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导性,以实践性、实用性内容为主,尽量做到文字描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寓教于乐。
(3)教材编写应立足于当地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将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等及时纳人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行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1.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建立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侧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引导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
在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前提下,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学习态度、工作作风、考试等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要突出阶段评价和过程评价。
3.考核时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养成
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节约资源、爱护仪器、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形成。
4.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