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植物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2. 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3. 农药的使用与安全4. 生物防治技术5. 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农药的使用与安全。
2. 难点: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实践教学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农药、生物防治剂等。
3. 安排实地考察地点,联系相关部门或单位。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病虫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农药的使用与安全等内容。
3. 讨论:组织学生就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经验。
4.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了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在实践环节,学生亲自参与了植物保护操作,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六、教学内容6. 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7. 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法规8. 植物保护技术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9. 生态环境与植物保护技术的关系10. 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重点: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法规。
幼儿园大班爱护植物教案 幼儿园大班植物

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
2. 能够培养幼儿关爱植物的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 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栽种土壤、花盆、种子、水壶等相关材料。
2. 图片、故事书或视瓶,用于引导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生命周期。
3. 相关植物的植物模型或实物,方便幼儿进行观察和学习。
4. 清晰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看图片、故事书或视瓶,引导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好奇心。
2. 学习植物名称和特征让幼儿观察和学习不同植物的名称和特征,包括叶子、花朵、果实等。
通过观察植物模型或实物,让幼儿了解每种植物的特点和区别。
3. 种植小花盆给每个幼儿分发小花盆、栽种土壤和种子,让他们动手操作,亲自将种子埋入土壤中,浇水等。
教师指导幼儿注意植物生长的环境和需求,如阳光、水分等。
4. 观察植物生长每天都让幼儿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记录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包括根部、茎、叶子和花朵的变化。
教师可以辅助幼儿记录,帮助他们养成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
5. 团队合作组织幼儿一起合作,共同照料和保护植物,让幼儿学会关爱、共享和合作。
鼓励幼儿相互帮助,培养团队精神。
6. 总结结束种植过程后,让幼儿围绕种植植物的经历和观察,进行小组讨论和共享,总结植物生长的过程、环境需求和生命的重要性,引导幼儿积极保护和照顾植物。
四、拓展延伸1. 可以组织观察植物生长情况的户外活动,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要求。
2. 通过植物成长的故事书或游戏,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变化过程。
3. 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植物园或农场,让他们亲身体验植物的各种形态和生长环境。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幼儿参与植物种植和照料的过程,评价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共享,评价幼儿对植物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培养爱护植物意识:小一班植物保护教案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小一班植物保护教案来培养孩子对植物的爱护意识。
一、引入植物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植物。
但是,有些孩子却对植物漠不关心,乱摘乱踩,对植物的破坏行为让人不忍卒睹。
我们需要通过植物保护的教育来引导孩子们培养对植物的爱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基本常识,如何保护和爱护植物。
2.了解不同的植物种类,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活动。
3.掌握基本的植物观察方法和技能,培养对植物的兴趣和想象力。
4.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深入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和价值。
三、教学内容1.认识植物(1)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根、茎、叶、花和果实等。
(2)不同种类植物的特点和用途,如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等。
(3)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求,如土壤、水分、阳光等。
(4)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和价值,如氧气产生、美化环境等。
2.保护植物(1)教育孩子们认识破坏植物的危害性,如采摘、践踏、拔除等。
(2)知道植物的种类和需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植物提供养分和生长的环境。
(3)引导孩子们爱护植物,如保护公园里的植物、家里种植的植物等。
3.观察植物(1)引导孩子们亲身体验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让孩子们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植物的微观结构。
(3)让孩子们学会使用相机等工具记录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四、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让孩子们参观植物园,观察植物的形态和生长状态。
2.情境教学法:引导孩子们参加植物养护活动,如浇水、除草等。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种植和维护自己的植物。
4.角色扮演法: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植物,体验植物的生长和需求。
五、实施步骤1.引入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植物的美丽和价值。
2.学习过程: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顺序进行教学。
3.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和季节安排实践活动,如种植、观察、保护等。
4.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参加植物保护的游戏活动,如花卡片配对、植树比赛等。
六、教学效果评估1.观察记录:记录孩子们实践活动的表现和反馈。
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小班社会教案

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小班社会教案第一章:了解植物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植物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讲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如提供氧气、食物、药材等。
2. 讲解植物对环境的作用,如净化空气、保水固土等。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2. 开展植物知识问答游戏,加深幼儿对植物的认识。
第二章:认识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
2. 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讲解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等。
2. 讲解植物对环境问题的缓解作用。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观看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关注。
2. 开展环境保护讨论活动,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
第三章:学习爱护植物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爱护植物的方法。
2. 培养幼儿爱护植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1. 讲解爱护植物的基本方法,如浇水、施肥、修剪等。
2. 讲解爱护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参观幼儿园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状况。
2. 开展植物护理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
第四章:开展环保活动教学目标:1. 让幼儿参与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讲解环保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2. 组织幼儿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进行植树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
2. 开展环保主题绘画活动,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环保理念。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幼儿总结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培养幼儿自我反思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回顾所学内容,总结爱护植物和保护环境的方法。
2. 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活动:1. 开展知识小测试,检查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第六章: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1. 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等。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3. 学习农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4. 探讨生物防治和生态平衡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农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难点: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农药的正确使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室内多媒体设备。
2. 植物病虫害样本或图片。
3. 农药样品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植物保护技术的理解和经验。
4. 讲解:介绍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5.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实践操作。
6. 讲解:介绍农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7. 互动:学生讨论农药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8. 讲解:探讨生物防治和生态平衡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9.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性和正确应用。
10.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互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了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以及农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通过探讨生物防治和生态平衡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植物保护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注重实践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植物保护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农药生产厂家,了解农药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
大学植物保护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分类;(2)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及农药使用技术;(3)熟悉国内外植物保护的研究进展。
2. 能力目标:(1)具备识别植物病虫害的能力;(2)掌握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3)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植物保护的兴趣和责任感;(2)树立科学的态度,培养严谨的学风。
二、教学内容1. 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分类;2.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及农药使用技术;3. 植物保护的研究进展;4. 植物病虫害调查与标本制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原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策略;3.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病虫害调查与标本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植物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讲授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分类;2. 第二课时:讲解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及农药使用技术;3. 第三课时:介绍国内外植物保护的研究进展;4.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病虫害调查与标本制作;5. 第五课时:总结本次课程,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方面:本次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操作法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学效果方面: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了对植物保护的兴趣和责任感。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为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4. 教学改进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实际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植物保护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常见植物保护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植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植物保护活动的积极性。
3. 情感态度目标:树立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常见植物保护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植物保护的宣传片,让学生了解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保护吗?为什么要保护植物?2. 课堂讲解(1)讲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植物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讲解植物保护的重要性:植物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保护植物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3)讲解常见植物保护方法:a. 严禁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b. 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污染;c. 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对植物的伤害;d. 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增加绿化面积。
3. 课堂互动(1)组织学生进行植物保护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保护植物的经历。
4. 课堂实践(1)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内的植物,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了解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校园内的植物受到伤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植物保护。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在课堂互动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在课堂实践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环保意识。
4.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1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1《植物保护技术》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常见的植物病害和虫害的防治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植物保护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2.了解植物病害和虫害的常见种类和防治方法。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能力。
2.学会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小视频或者图片,介绍一下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植物保护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二、讲解植物保护技术的概念和内容(15分钟)1.植物保护技术的概念:植物保护技术是指通过对病虫害的防治和植物生长环境的管理,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作物的生产安全。
2.植物保护技术的内容:2.1病害防治技术:包括疫病、霉病、细菌性病害等的防治方法。
2.2虫害防治技术:包括杀虫剂的使用和生物防治等方法。
2.3环境管理技术:包括土壤改良、灌溉管理和温度控制等。
三、列举几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和虫害及其防治方法(30分钟)1.病害:1.1黄瓜白粉病:使用硫磺粉进行喷雾,提高通风条件。
1.2番茄疮痂病:使用苦茶素进行喷雾,清除病残体。
1.3小麦赤霉病:采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避免连作。
2.虫害:2.1棉铃虫:使用杀虫剂进行喷雾,加强田间管理。
2.2斜纹夜蛾:使用性信息素诱杀,同时采用综合措施防治。
2.3蚜虫:采用天敌放蚜虫,提高周围生境的整治。
四、展示案例和讨论(3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者图片,展示一些成功的植物保护技术应用案例,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成功案例的原因和经验。
五、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应牢固掌握植物保护技术的概念和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家中的植物是否存在病虫害,并记录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教案——植物病害基础部分主讲教师:***“植物病害基础”教案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课程组2006年3月修订植物病害基础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阐述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发生的致病病原物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植物的性状与分类以及它们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植物病害对生产的影响,病害侵染过程、病害循环,病原物与寄主的关系,植物的抗性,群体发病的规律,流行与预测以及病害的诊断和防治的基本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掌握上述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以后的专业课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今后工的需要打下一定的基础。
植物病理学与其他学科如微生物学、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病害流行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运用病害发生流行与植物、病原、环境条件辩证统一的观点,把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课外读物和教学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学习、反复实践、反复思考、努力达到本课程的要求。
时间安排:植物病害基础课堂系统讲授22学时左右。
第一次课(2学时)本次课讲授: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症状一、教学目标:1.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定义和类型;2.掌握植物病害的类型和症状。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植物病害的症状在诊断病害中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由常见病害引入植物病害概念—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四、教学手段:讲授法、提问式、课件、黑板图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一)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遭受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阻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发生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变化而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各种植物病害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病理程序损伤,没有逐渐发生的病理程序,因此不属病害。
雹、昆虫以及高等动物对植物造成的机械菰草感染黑粉菌后幼茎形成肉质肥嫩的茭白,韭菜在弱光下栽培成为幼嫩的韭黄,是植物本身正常生理机制受到干扰而形成的异常后果,也属于植物病害。
但从经济学观点考虑,其经济价值提高了,不认为是植物病害。
植物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
病原是病害发生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主导因素。
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由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侵(传)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非侵(传)染性病害,又称生理病害。
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
植物病原物大多具有寄生性,因此病原物也被称为寄生物,它们所依附的植物被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主。
植物病害曾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如1845年在爱尔兰因马铃薯发生晚疫病造成数十万人饥饿、死亡和大量的移民;1943年由于水稻发生胡麻斑病而引发孟加拉国的饥馑,死亡人数超过200万。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1.按照病原类别划分植物病害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
侵染性病害按病原物分为真菌病害、原核生物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
真菌病害又可细分为霜霉病、疫病、白粉病、菌核病、锈病、炭疽病等。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掌握同一类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
2.按照寄主作物类别划分植物病害可以分为农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以及林木病害等。
农作物病害又分为水稻病害、小麦病害、玉米病害、大豆病害等。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统筹制定某种植物多种病害的综合防治计划。
3.按照病害传播方式划分植物病害可分为气流传播病害、土传病害、水流传播病害、昆虫传播病害、种苗传播病害等。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依据传播方式考虑防治措施。
4.按照发病器官类别划分植物病害可以划分为叶部病害、果实病害、根部病害等。
另外,还可以按照植物的生育期、病害的传播流行速度和病害的重要性等进行划分病害、储藏期病害、流行性病害、主要病害、次要病害等。
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是植物感染病原物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病变所表现的特征。
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植物感病后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如苗期为病状,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
通常病害都有病状和病征,但也有例外。
非侵染性病害不是由病原物引发的,因而没有病征。
侵染性病害中的真菌、细菌、寄生性植物引起的病害有病征,而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所致的病害无病征。
无论是非侵染性病害还是侵染性病害,都是由生理病变开始,随后发展到组织病变和形态病变。
因此,症状是植物内部一系列复杂病理变化在植物外部的表现。
各种植物病害的症状都有一定的特征和稳定性,对于植物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以依据症状进行识别。
(一)病状类型1.变色变色是指植物的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
变色是由于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其细胞并没有死亡。
以叶片变色最为多见,如花叶、斑驳、褪绿、黄化、红化、紫化和明脉等。
2.坏死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多为局部小面积发生,如各种病斑、穿孔、叶枯、叶烧、疮痂、溃疡、猝倒和立枯等。
3.腐烂是植物大块组织的分解和破坏,如干腐、湿腐和软腐等。
根据腐烂的部位不同又有根腐、茎基腐、果腐和花腐等。
4.萎蔫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
主要由于植物维管束受到毒害或破坏,分吸收和运输困难造成的。
病原物侵染引起的萎蔫一般不能恢复,萎蔫有局部性的和全株性。
植株失水迅速仍能保持绿色的称青枯,不能保持绿色的称枯萎和黄萎。
,5.畸形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生长发生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病变,使被害植物全株或局部形态异。
如矮化、矮缩、丛枝、皱缩、卷叶和瘤肿等。
畸形多由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侵引发的。
(二)病征类型1.霉状物植物发病部位常产生各种霉,如真菌的菌丝、孢子梗和孢子在植物表面构成的特征,其着生部位、颜色、质地、疏密变化较大。
可分为霜霉、绵霉、灰霉、青霉及黑霉等。
2.粉状物粉状物是一些孢子和孢子梗聚集在一起所表现的特征。
根据粉状物的颜色不同可分为锈粉、白粉、黑粉和白锈等。
3.粒状物粒状物是在病部产生的形状、大小、色泽和排列方式各不相同的小颗粒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和菌核等。
上述三种是植物真菌性病害所具有的病征。
4.脓状物是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中细菌性病害所具有的病征菌痂或菌胶粒。
植物病害的症状对于病害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常见病害可以根据症状诊断。
但是对某些病害文不能单凭症状进行识别,主要是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有复杂性。
如坏境条件和作物品种不同会使症状发生改变;37℃以上或10℃以下,或光照不足,会使烟草病毒病症状不明显或隐症(症状消失);一种病害往往是几种症状形成的所谓综合症;植株感病时的生育期不同,症状也有变化。
因此,对于一种新发生的病害,不能简单地根据一般症状确定病害种类。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本次课重点:明确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植物病害症状概念和类型。
其中掌握植物病害症状及使学生透彻理解症状的概念为教学难点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以爱尔兰大饥荒等实例,认识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说明植物病害症状概念;类型。
归纳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症状概念,类型。
归纳本部分的内容。
布置学生做作业题。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本次授课内容用2学时完成,下课前3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布置作业:1.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及各类症状的特点有哪些?2.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有何重要区别?第二次课(2学时)本次课讲授:植物病原真菌(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命名。
2.掌握鞭毛菌亚门真菌及所致植物病害。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真菌的无性孢子、有性孢子的类型在诊断植物病害中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由真菌引入植物病原真菌—分析—讲解—目标检测——小结四、教学手段:讲授法、对比法、提问式、课件等五、讲授的内容提要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病原物真菌是最重要的一类病原物。
真菌是真核生物,有固定的细胞核;典型的营养体是菌丝体;营养方式为异养,没有叶绿素,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孢子。
几乎所有的高等植物都受到一种或几种真菌侵染。
有一些农作物如棉花、马铃薯、水稻、小麦等受到几十种真菌的危害。
因此,了解真菌的一般性状对于有效地防治植物真菌病害是必不可少的。
(一)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真菌生长和发育的一般过程,先是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然后产生孢子繁殖。
·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是真菌生长和营养积累时期;当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转入繁殖阶段形成繁殖体,是真菌产生各种类型孢子进行繁殖的时期。
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形态差别明显1.真菌的营养体真菌的营养体指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除极少数真菌营养体是单细胞外(如酵母菌),典型的真菌营养体都是呈纤细的管状体,称为菌丝,多根菌丝交织集合成团称为菌丝体。
菌丝多数五色,有的呈粉、黄、绿、褐等颜色。
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称为有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一般无隔膜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一般由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生长而成,以顶部生长并延伸。
菌丝每一部分都潜存着生长的能力,每一断裂的小段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均可继续生长。
寄生真菌以菌丝侵入寄主的细胞间或细胞内吸收营养物质。
当菌丝体与寄主细胞壁或原生质接触后,营养物质和水分进入菌丝体内。
生长在细胞间的真菌,特别是专性寄生菌在菌丝体上形成吸器,伸人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和水分。
吸器的形状因真菌的种类不同而异,有掌状、分枝状、指状、球状等。
真菌的菌丝体一般是分散的,但有时可以密集形成菌组织。
真菌的菌组织还可以形成菌核、子座和菌索等变态类型。
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较坚硬的休眠体,菌核的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通常似菜籽状、鼠粪或不规则状。
大的如拳头,小的需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初期常为白色或浅色,成熟后为褐色或黑色,多较坚硬。
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环境,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能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体或在上面形成产孢结构。
子座垫状,其主要功能是形成产孢结构,也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2.真菌的繁殖体真菌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后,即进入繁殖阶段,形部分营养体分化为繁殖体,其余营养体仍然进行营养生长。
真菌的繁殖方式分为无性和有性两种,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
孢子的功能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
(1)无性繁殖及无性孢子的类型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无性孢子。
无性孢子在一个生长季中,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重复产生多次,是病害迅速蔓延扩散的重要孢子类型。
但其抗逆性差,若环境不适宜则很快失去生活力。
游动孢子是在游动孢子囊中产生的内生孢子,是鞭毛菌的无性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