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概述-2016-10-12

合集下载

药物流行病学

药物流行病学

• A类型反应是药物正常效果过大的结果。 A类型反应比较常见,依赖于药物剂量, 可以预测,而且不十分严重。
• 通常A类型反应的治疗只要减少药物用量 即可。具有以下三种特征之一的病人容易 发生A类型反应。
• 第一,病人可能服用了多于常规剂量的药 物。
• 第二,病人服用了常规剂量的药物,但他 们可能代谢或排出药物的速度很慢,导致 体内药物浓度过高。
• 在尝试优化药物使用的临床实践中,临床 药理学的一条核心原则是治疗应该个性化, 或者说针对医生面对的病人的特殊需要而 量体裁衣。
• 传统上将临床药理学分为药物代谢动力学 和药效学两部分。
• 对于这两部分的知识的了解使得医生能够 预知在某一药物疗程中药物对病人可能产 生的效果。
• 特定于药物流行病学这一领域,其主要关 心的是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药物严重 不良反应包括A类型和B类型两种反应。
• 无论怎样,B类型反应都是最难预测甚至 检测到的,它代表了药物流行病学对于药 物不良反应的研究的焦点问题。
• 在对药物副作用的研究中,调查人员审查 病例报告中提及的药物副作用并针对个体 偏差尝试作出一个主观的临床判断,判断 案例中的不良后果是否是由先前服用过的 药物所引起。
• 在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中,需要对照 组来检验不良反应出现的频率在服药组中 是否高于对照组。
• 新一代的药物流行病学家正在成长并加入 到该领域的先驱者中,他们的数量远比上 一代多。
• 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举行的年度国际药物流 行病学大会观众人数的增加,说明了人们 对该领域的兴趣不断增长。
• 越来越多的科学杂志发表药物流行病学的 研究,如《药物流行病学与用药安全》、 《临床药理学与治疗》、《临床流行病学 杂志》、《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新英 格兰医学杂志》等。

药物流行病学概论

药物流行病学概论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 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
的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时颖华 王 大猷
内容
一、药物流行病学的由来与形成 二、药物流行病学的发展及现状 三、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005-4-23
精选版课件ppt
2
1、什么是药物流行病学 ?
Pharmacoepidemiology一词,1984年首次出现
2005-4-23
精选版课件ppt
5
什么是药物流行病学 ?
药物流行病学是临床药理学和流行病学两学科相 互渗透发展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用于指导科学 地进行药品上市后监测,尤其是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的应用性学科。
目标是向医药界及医药管理部门提供人群药物利 用信息和药品安全性、有效性信息,为药品上 市后的再评价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决策依据。
经过各国药学界、医学界与流行病学界 的多年努力,一门研究药物在大样本人群中 的应用及效应的新学科——药物流行病学逐 渐形成。
2005-4-23
精选版课件ppt
19
3、药物流行病学学科迅速 发展的促成因素
(一)新药临床试验即使设计得再好、 规模再大,也无法预先发现药物上 市后出现的罕见或偶发的反应。
2005-4-23
精选版课件ppt
8
药物流行病学的形成过程
药物流行病学学科形成和发展 的直接起因是药物对人类的危 害。
2005-4-23
精选版课件ppt
9
药物流行病学的形成过程
药 政 管 理 的 历 史 —— 人 类 与 ADR斗争的历史
药政法规的建立和变动——对 发生的ADR事件作出的反应
2005-4-23
学术专刊、专著、专业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网络、国际数据库

《药物流行病学》课件

《药物流行病学》课件

总结词:调查某抗病毒药物在预防和 控制病毒感染方面的效果。
详细描述
将易感人群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 规预防措施,实验组人群使用某抗病 毒药物进行预防。
观察两组人群在病毒感染方面的发病 率和感染程度。
设计一项流行病学研究,选取病毒感 染易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该抗病毒药物在预防和控制病毒 感染方面的效果,为疫情防控提供科 学依据。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评估药物在实践中的效果和安全性,为 临床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VS
意义
帮助确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促进药物 的合理使用,预防和减少药物相关的不良 事件。
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
收集和分析药物使用和相关健康结果的分布情况。
分析性研究
比较不同药物或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和安全性。
实验性研究
03
药物流行病学应用
药物安全性监测与评价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通过大规模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评估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 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药物安全问题。
药物风险效益评估
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为临床医生提供药物选择的 依据,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药物警戒体系建立
建立和完善药物警戒体系,对上市后药品进行持续监测和风险评估, 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实验性研究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
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予不同干预措施,以评估药物效果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
在特定人群中测试新药或新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伦理问题
保护受试者权益
确保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知情同 意,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其隐私和安全。
避免利益冲突

合理应用抗流行性感冒病毒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专家共识(2016年)

合理应用抗流行性感冒病毒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专家共识(2016年)
状,缩短流感病程,降低 重症流感的病死率。 流感流行季节,下述情况应考虑罹患流感的可能:(1) 发热伴咳嗽和(或)咽痛等急性呼吸系统症状。(2)发热伴 原有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3)成年患者住院前无发热 和急性呼吸系统症状,住院期间出现发热性呼吸系统疾病。 (4)婴幼儿和儿童发热,未伴有其他症状和体征。(5)儿童 患者住院前无发热和急性呼吸系统症状,住院期间出现发热 伴或不伴有呼吸系统疾病。(6)老年人(≥65岁)新发生呼 吸系统症状,或原有呼吸系统症状加重,伴或不伴发热。 (7)重症患者出现发热或低体温。 在一年中的任何时期,出现急起发热伴咳嗽和(或)咽 痛等急性呼吸道症状,且有相关流行病学史,也应考虑流感
o。
包膜中血凝素(hemagglutinin,H)和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的亚型,其中H有 18个亚型,N有11个亚型。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最强,是 导致世界范围流感大流行的流感病毒,如甲型H,N.(2009) 流感病毒oI-2]。甲型流感病毒广泛存在于动物界,H.~H。。均 可以在禽类中发现,水禽更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甲型流感病毒 宿主库。2012年后,又在蝙蝠中发现2种新型病毒H.,N。。和 H,。N。,L7引,其在人群中的致病性尚未可知。乙型流感分为 B/Yamagata和B/Victoria两系,变异较少发生,仅引起局部 地区的流行,其宿主主要是人,也有在海豹中分离到乙型病 毒的报道‘…。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最稳定,主要导致散发感 染,可以感染人和猪。 (二)流感病毒的复制 流感病毒通过病毒包膜上的血凝素与上皮细胞上的唾 液酸结合,宿主细胞包膜上唾液酸与半乳糖的链接有2种空 间构象,即O/..2,3链接和仅.2,6链接,禽流感病毒结合的唾 液酸主要为Ot.2,3链接,人流感病毒主要为d-2,6链接,在 人类仅.2,6链接主要分布在上呼吸道和气管,仅-2,3链接主 要分布在细支气管和肺泡,因此禽流感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 相对较弱,但有较强的致病性。病毒与细胞膜结合后,通过 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在细胞包涵体的酸性环境下血凝素 发生构象改变,导致病毒包膜与内涵体的膜相融合,同时病 毒包膜上的M,蛋白(乙型流感对应的膜蛋白为NB和BM,) 作为离子通道促使包涵体中的氢离子进入病毒,改变病毒蛋 白的相互作用,促进病毒核糖核蛋白释放到宿主细胞的胞 质,病毒RNA在宿主细胞核内复制,病毒蛋白在胞质内合 成、修饰,与病毒RNA结合包装,呈成熟的病毒颗粒。病毒 颗粒通过唾液酸与宿主细胞包膜相连接,在病毒包膜上神经 氨酸酶的作用下连接键断裂,病毒释放(图1)。 二、我国流感病毒流行现状 流感病毒监测对经验性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我国国 家流感中心每周发布流感流行情况的报告,同时提供病毒的 耐药信息。在治疗前应尽可能掌握国家流感中心的公开信 息动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抗病毒药物。来自中国 国家流感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5年来的流感病毒株主要 为甲型HlNl(2009)、甲型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oio],2015 年3月至10月,分离出的病毒株主要为乙型流感病毒,其次 是甲型H,N2以及少量的甲型H,N,(2009)。 三、抗流感病毒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包括NAI和M,

药物流行病学

药物流行病学

数据共享机制
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制药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药物研发和评价的效率。
隐私保护技术
采用先进的隐私保护技术,例如数据脱敏、加密传输等,确保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设计,例如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改进研究设计
02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观察性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
横断面研究
描述性研究设计
分析性研究设计
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药物使用情况,评估药物与特定疾病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
根据特定因素将人群分组,评估不同组别药物使用效果和风险。
队列研究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评估不同药物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风险。
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收集个人健康信息,包括生活习惯、家族史等。
健康调查问卷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重、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质量可靠。
数据质量评估
数据分析方法与流程
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如关联规则、时间序列分析等,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藏的模式和规律。
可视化技术
案例四:某中药在农村地区的药物经济学评估
总结词
该案例展示了药物流行病学在多国大规模接种疫苗时的应用。
详细描述
通过对某疫苗在多国接种的流行病学调查,评估了该疫苗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全球疫苗接种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案例五:某疫苗在多国接种的流行病学调查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随机对照试验
在不同阶段分别使用不同药物,比较其治疗效果和风险。
交叉试验

药物流行病学概论

药物流行病学概论
药物流行病学概论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 •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 •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实施 • 药物流行病学的应用与实践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药物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在 人群中的应用和分布、药物与疾 病的关系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流 行病学特征的学科。
明确研究目的与类型
01
02
03
描述性研究
旨在描述药物使用情况和 相关问题的分布特征,为 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分析性研究
探讨药物暴露与特定健康 结局之间的关联,以检验 有关假设。
实验性研究
通过干预措施来评估药物 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为政 策制定提供依据。
确定研究对象与样本量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和类型,确定合适的研 究人群,如患者、医生、药物使用者 等。
药物政策制定与调整
药物政策研究
研究药物政策对药物使用、药物安全、药物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政策制定
基于药物政策研究结果,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药物政策,促进药物 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药物政策调整
根据药物使用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对药物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和完 善,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06
结论与展望
药物流行病学的重要成果与贡献
01
流行病学揭示了药物使用与疾病之间的
关联,为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02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用药参考,有助于指导临床合
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药物利用研究
通过药物利用指数、药物处方分析等方法,评价 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药物流行病学概述

药物流行病学概述



师 药
病 病 例 例 对 对 照 照 研 研 究 究 队 队 列 列 研 研 究 究
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



二次研究 二次研究 Meta-分析 Meta-分析 系统综述 系统综述 非系统综述 非系统综述 评论 评论 指南 指南 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 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随机对照试验 非随机对照试 非随机对照试 验 验

上市后风险评估 药物上市后监测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

师 药




药品上市后研究
是指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药品不良 反应监测技术机构、其他相关机构和有关专家为收集 已批准上市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信息,按照 方案开展的研究或调查。 药品上市后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须符合保证其科学 性。相关研究资料需真实、完整。凡药品上市后研究 涉及临床试验时,必须执行《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 规范》。进行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执行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再评价管理办法讨论稿)

ADR监测方法
自愿报告制度(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 SRS) 义务性监测(mandatory or compulsory monitoring) 重点医院监测(intensive hospital monitoring) 重点药物监测(intensive medicines monitoring) 速报制度(expedited reporting)


师 药




是否开展研究还取决于对风险的耐受性
影 响 风 险 可 接 受 性 的 因 素

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2009年全球爆发新甲型H1N1流感疫情, 住院患者中有40%~66%影像学检查显示有 肺炎,其中有22.9%~42.0%可能进展为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全部住院 患者的病死率为2.7%~11.0%[10-13].
近年来,我国还先后出现了H5N1及H7N9 禽流感疫情,截至2015年2月23日,我国 共报告571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确诊 病例,其中212例(41%)死亡[14].同时有 散发H10N8[15]、H5N6[16]禽流感病毒感 染患者报道,且多为重症。
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 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16版)
大纲
流感概述 流感诊断与抗病毒药物治疗 常用的流感病毒药物 小结
一、流感概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 (Orthomyxoviridae),大多呈球形颗粒状,根 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分为甲、乙、丙三 型[1].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和神经氨酸 酶的不同分成多个亚型,目前已发现的血凝素有 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 (N1~9)[1],在人类中流行的主要是甲型H1N1和 甲型H3N2亚型[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均仅有一 个抗原亚型,且宿主种类有限,较少发生流感大 流行[3-4].
在流感流行时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需 要考虑是否为流感:(1)发热伴咳嗽和 (或)咽痛等急性呼吸道症状;(2)发热 伴原有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3)婴幼 儿和儿童发热,未伴其他症状和体征;(4) 老年人新发生呼吸道症状或原有呼吸道症 状加重,伴或不伴发热;(5)重病患者出 现发热或低体温[1].
吸入扎那米韦由于缺乏在重症流感患者中 应用的数据而不被推荐。一些专家推荐免 疫低下患者和重症住院患者可使用大剂量 奥司他韦(成人肾功能正常者:150 )抗病毒药物在流感预防中的应用 抗病毒药物是接种疫苗预防流感的有效辅 助措施,其预防流感的有效率为70%~90%, 但不能代替疫苗[19].为了减少抗病毒药物 耐药病毒株的出现,不推荐大范围或常规 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流感,不鼓励由于社 区、学校、度假营或其他场合的潜在暴露 而对健康儿童或成人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 预防[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志编委会由国内外的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经 济学、统计学等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组成;
詹思延、翟所迪、辛华雯为共同主编,从专业交叉融合中率领杂志前 行;
在桑国卫、陈凯先、樊代明、刘志红、吴以岭等两院院士的学术引领 下,Judith K. Jones、Huang Boji、WANJU S. DAI、Guiqing.Wang/、 Nancy A.Dreyer、等海外编委,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主任委员:詹思延教授 副主任委员:毛宗福、文爱东、方世平、辛华雯、蔡卫民 委员来自院校、医院、监管部门,由临床医学和药学、流行病学、
统计学、卫生经济学、药事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 已成为全国药物流行病学领域的最权威专家群体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创刊于1992年,是亚洲最早公开发行的该专业期刊,为中 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际药学 文摘和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等收录。
药物流行病学 pharmacoepidemiology
“药物流行病学就是应用流行病学的知识、方法和推理研 究药物在人群中的效应(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其利用”( Porta和Hartzema,1987);
“药物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与药物有关的事件的分布及 其决定因素,以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Last 1988);
专委会与杂志社共同搭建平台
成功举办全国性药物流行病学学术会、研讨会、培训班等共19届次,成为国 内该领域有影响的学术交流平台。
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该学科专著《药物流行病学》,第二版于2016年9月正 式出版发行;
组织翻译出版了《药物流行病学教程》、《评估患者结局 注册登记指南》; 此3本书已成为国内大学该专业的重要辅助教材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参考
Tabl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verall and before and after the regulatory action in 1998
(De Bruin, M. L, 2002)
BMJ 2006;332:335-9.
52/63 83%缺乏 进一步的 证实
尤其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如抗癌药、 心血管药、抗感染药、解热止痛药等)进行 重点研究,推动合理用药。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利用研究:
WHO将药物利用定义为“药物的上市、销售、 处方及使用情况,特别强调其产生的医疗、 社会和经济效果”。
药物利用研究不仅包括研究影响开药、配药、 药物管理以及用药过程的医疗和非医疗方面 的问题,还包括研究各个层次的卫生保健系 统中药物利用的效果。
(2)了解人群中药物利用的情况; (3)卫生经济学评价。
3. 总体贡献
(1)确保用药安全 (2)履行伦理和法律的义务
进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理由 (Strom)
1 管理层面 (1)政策的要求 (2)为了使药物更早批准上市 (3)回应行政管理机构提出的问题 (4)协助药品在其它地方获准上市
2 销售层面 (1)提供药物安全性的证据以促进药品销售的扩展 (2)增加药品名称的认知度 “播种试验”? (3)协助药物的重新定位 A 不同的转归:如生活质量和经济学等方面 B 不同的患者类型:如老年人 C 新的适应症 D 使药品说明书的限制更少 (4)使药品免于不良反应的诉讼
主要用途(1)
1. 补充上市前研究中未获得的信息——量化 已知ADR发生率或是有效效益的频率
(1)精确度更高; (2)了解药物对特殊的人群组的作用; (3)研究并发疾病和合并用药的影响; (4)比较并评价新药是否更优于其它常用药物。
主要用途(2)
2. 获得上市前研究不可能得到的新信息
(1)发现罕见的或迟发的不良反应,并用流行病 学的方法和推理加以验证;
Flow chart of selection of reports and assessment of outcomes
病例系列研究(Case Series)
是通过收集所有单一暴露因素的病例,再对其临床结局进行 评价的描述性研究方法。
1967 1960 1963-1972 1933-1972 1968-1979 累计(1890 -1980)
地区 欧美亚 欧美 各国 各国 各国 欧美 美国
欧美加
法国 美国 欧美、 日本 欧洲 英美澳 日本 美国 美国 16 种
表 1 20 世纪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药物
用途
毒性表现
甘汞
通便、驱虫、牙粉 汞中毒
通过数据库挖掘和安全信号的检出和分析, 做到快速发现用药人群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保证用药人群安全;
药品上市后监测方法规范化与实用化,尤 其是计算机的应用与用药人群数据库的建 立。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有效性评价:
对上市后药品的有效性进一步确定,采用疗 效比较研究(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CER)回答在“真实世界”中各 种预防、诊断、治疗药物的效果;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经济学评价:
在对药物疗效、安全性、药物利用综合分析 的基础上,考虑药物利用的经济学情况,是 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一环。
经济学评价的内容涉及收集药物利用的经济 学数据,从成本收益方面对药物进行评价, 可以做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或最小成本分析。
肾病>2000 人,死 500 人 中毒 270 人,死 110 人 >1000 人,占 1% >1 万人,死 5 千
70%用药者 死亡 3500 人 中毒>7856 人,死 5% >300 人 >2257 人 死亡 2.2 万人 伤残 1.1 万人
短肢畸形/“海豹肢畸形”
Phocomelia/flipper-like limbs/seal limbs
美国幸免于难
Frances Oldham Kelsey时任美国 FDA药物评审官员
1962年获得总统勋章
组织机构的诞生标志学科的形成
1968年WHO制订了一项由10个国家参加的国 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试验计划,并于1970年 正式成立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由于研究的视角从临床拓展到广大的用药人 群,药物流行病学这门应用科学于20世纪80 年代应运而生。
“药物流行病学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 药物的利用及其效应,通过发展和评估风险管理策略,优 化药品、疫苗、医疗器械的效益风险比,达到提高医疗保 健质量的目的”(Hartzema,Tilson,Chan,2008)。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安全性评价:
对ADE/ADR发生率和相关风险因素进行调 查分析,为药品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氨苯恶唑啉 异丙肾气雾剂 氯碘喹啉 己烯雌酚 心得宁
减肥 止喘 治肠炎 保胎(先兆流产) 抗心律失常
肺动脉高压 严重心率失常、心衰 脊髓变性、失明 阴道腺癌(女) 角膜、心包、腹膜损害
受害人数 死亡儿童>585 人 银质沉着症>l00 人 半数死亡(>1 万人) 死亡>2082 人 约 1/3 用药者 近万人失明,死亡 9 人 358 人中毒,107 人死亡
蛋白银
消毒、抗炎
醋酸铊
头癣(脱发用)
铊中毒
氨基比林
退热、止痛
粒细胞缺乏
硫代硫酸金钠 治类风湿、哮喘 肝、肾、骨髓损害
二硝基酚
减肥
白内障
磺 胺 酌 ( 二 甘 抗菌消炎
二甘醇致肝、肾损害
醇)
非那西丁
止痛退热
肾损害、溶血
二磺二乙基锡 三苯乙醇 反应停
治疗疥、粉刺 治高血脂症 治妊娠反应
神经毒性、脑炎、失明 白内障、阳萎、脱发 海豹样畸胎
第三阶段(III期)
250-4000多名不同种病人组 确定短期安全性和效验
动物试验以确定 急性毒性、器官损伤、 剂量相关性、代谢、
动力学、致癌性、
第二阶段(II期)
150-350名病人 确定安全性和剂量建议
第四阶段(IV期)
核准后新药研究 以确定特殊安全性问题
风险效益 研究
临床前 动物试验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主动报告 核准后研究 系统
风险控制 措施
药物研发阶段
上市前研究
药物
新药审评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自发报告系统 风险和效益的评价
注册批准上市后阶段
上市后研究Βιβλιοθήκη 药品药品再评价药物警戒
撤市
上市前临床试验
看到的: •大部分药理作用 •A型不良反应,部分B型ADR •个体药代动力学指标 •单纯适应症的药效
药物流行病学概述
北京大学医学部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心
詹思延
提纲
产生背景 定义、研究内容、用途 研究方法 设计原则
年代 1890-1950 1900-1949 1930-1960 1922-1970 19401935-1937 1937
1953
1954 1956 1956-1961
病例报告没有对照组,不 能进行因果关系的确定。
一旦对某种药物的怀疑被 公布,常引起医生和病人 的过度报告,导致偏性结 论。
BMJ 2006;332:335-9.
Non-sedating antihistamine drugs and cardiac arrhythmias - biased risk estimates from 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
上市后风险评估 药物上市后监测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
药物流行病学 pharmacoepidemiology
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 用的规律和机理,主要任务是评价药物 在人体内的安全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