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综述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流行病学综述◆简介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借以探讨病因,阐述其流行规律,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他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研究”的方法包括监测、观察、假设检验、分析研究以及试验等。
“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时间、地区、不同人群的分析。
“决定因素”指影响健康的所有物理、生物、社会、文化以及行为因素。
“健康状况”包括疾病、死因、行为如吸烟、对于预防措施的反应以及健康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情况。
“特定人群”指的是那些有某些特征的人群,及、即研究所关注的人群。
“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指明了流行病的研究目的—促进、保护和恢复健康。
作为宏观方法学,流行病学不仅对如何防制具体疾病方面贡献突出,一些重要医学理念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流行病学的贡献,如健康观念、多病因论、医学模式、医学服务模式等。
在过去50年中,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从早期仅研究传染病扩展到研究与人群健康的所有现象。
其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疾病的研究,而且适用于预防医学中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等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因此,作为重要的医学方法学之一,流行病学在以预防为导向的社区保健实践中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
社区保健面临众多的健康问题,既要有个体层面的服务,更须有群体层面的规划。
例如明确了社区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原因,才能合理地拟定社区保健计划;当对目标人群实施了某种医学干预措施后,也需要对其效果予以科学评价,以便作出更换、改进或推广的决策。
在社区保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无论是社区诊断还是对医学干预措施的评价,共同点都需要从宏观意义的群体层面看问题,因此善于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常用方法和工作步骤很重要。
◆流行病学发展史●学科形成前期(~18世纪)科学是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古代人们与疾病流行作斗争中,逐渐积累起对疾病流行的认识并试图加以解释。
从古代起,传染病与非传染病都可有大规模的发生,但传染病的流行危害更大,所以观察较多的是传染病的流行。
流行病学与统计综述

流行病学与统计医学统计学: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数据收集、表达和分析的一门应用各学科。
医学统计的主要内容:研究对象:医学数据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统计描述:率、均数统计推断:对统计指标的差别和关联性进行分析和推断医学统计资料的类型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1.研究设计2.收集资料:来源:经常性资料【医疗卫生工作记录(病历、医学检查记录、出生死亡报表等)健康检查记录】;一时性资料【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
要求:完整、正确和及时;足够数量;代表性和可比性3.整理资料:原始数据的检查与核对:常规检查;取值范围检错;逻辑检错数据的分组设计和归纳汇总。
4.分析资料: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A.实验和调查 B.统计设计 C.收集资料 D.整理资料 E.分析资料统计工作中,分析资料指的是:A.统计设计 B.收集资料 C.整理资料 D.统计描述 E.统计推断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参数:指总体指标。
如总体均数μ,总体标准差σ,总体率π。
统计量:指样本指标。
如样本均数,样本标准差S,样本率p。
误差:指实际值与真实值之差。
分为随机误差(随机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非随机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概率是对总体而言。
是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符号P表示。
取值范围0~1。
在统计学中,误差的种类有A.标准误差 B.计算误差C.系统误差√D.随机测量误差√E.抽样误差√统计学上的误差主要有A.系统误差B.标准误差C.随机测量误差D.抽样误差E.计算错误误差 算术均数: 简称均数,用于描述对称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A.百分位数B.中位数C.算术均数D.几何均数 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A.中位数B.几何均数C.算术平均数D.标准差有9名健康成人的空腹胆固醇测定值(mmol/L )为5.61,3.96,3.67,4.99,4.24,5.06,5.20,4.79,5.93。
全面综述PEDV分子流行病学、诊断和疫苗

全面综述PEDV分子流行病学、诊断和疫苗
DS Song
简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式一种冠状病毒,造成猪急
性腹泻和脱水。
虽然此病毒首次发现于欧洲,它在亚洲一些
国家,包括韩国、中国、日本、菲律宾和泰国越来越严重。
PEDV造成的经济影响很大,因为它可以对新生仔猪造成严
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且在免疫和消毒方面花费不断增
加。
近来对于PEDV分子流行病学有了突破性进展,为研
究新疫苗奠定了基础。
在此综述中,我们第一次描述了
PEDV分子和基因特性。
接下来我们讨论了它的分子流行病
学和诊断,有何种疫苗,如何治疗PEDV。
徐亮。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前列腺癌是一种在男性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威胁男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因此,对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包括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流行趋势、影响因素、筛查与早期诊断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前列腺癌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本文发现,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发病率和流行趋势方面,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影响因素方面,深入探讨了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对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前列腺癌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筛查与早期诊断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为前列腺癌的早期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尽管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前列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方法仍有待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早期发现率和治疗成功率。
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也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群需求的变化。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前列腺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高前列腺癌的诊疗水平和预防控制能力,为保障男性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以及实验流行病学等。
这些方法在前列腺癌的研究中各有侧重,共同推动了对前列腺癌病因、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的理解。
我国出生缺陷的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综述

邮 编 13 0 60 1 收 稿 日期 2 1 一O —1 00 9 4
先 天 性 发 育 缺 陷 是指 胚 胎 或 胎 儿 在 发 育 过 程 中发 生 解 剖
学 和 功 能 上 的 异 常 。 它 是 围产 儿 的 常 见 病 之 一 , 是 导 致 流 也
降 低 出生 缺 陷 的 关 键 措 施 。《 婚 姻 法 》 布 实 施 严 重 削 弱 了 新 颁 婚 前 医 学 检 查 这 个 一 级 预 防 措施 。作 为 二级 预 防 的孕 龄 人 群 生 殖 健 康 保 健 及 产 前 优 生 筛 查 成 为 防止 新 生 儿 先 天 性 发 育 缺
陷 的重 要 手 段 。 新 生 儿 筛 查作 为最 后 一 级 预 防手 段 已 于 上 世 纪 8 年代初在北京 、 海等地 展开工作 , O 上 目前 新 生 儿 筛 查 覆 盖 3 个省 、 、 O 市 自治 区 _ 。通 过新 生 儿 先 天性 发 育 缺 陷筛 查 , 8 ]
世 界 上先 天性 发 育 缺 陷 高 发 的国 家 之 一 [ 。我 国 肉 跟可 见 的 2 ] 先 天性 发 育缺 陷 1 1 , 天 性 发 育 缺 陷发 生 率 高 的 病 种 分 0种 先 别 为无 脑 儿 、 天 性 心 脏 病 、 柱 裂 、 积 水 和 脑 膨 出F 4。 先 脊 脑 . ] 3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常 由风 险评 估 、 康促 进 和 干预 三 部 分 组 成 [ 7。 健 6 ] _ 2 0 年 国家 制 定 了 《 国 提 高 出生 人 口 素 质 , 少 出 生 02 中 减
缺 陷和 残 疾 行 动 计 划 》 。优 生 优 育 是 提 高 人 口素 质 最 重 要 的 指 标 之 一 , 预 防 出生 缺 陷是 优 生 的核 心 问题 .三 级 预 防 ” 而 “ 是
流行病学试题综合版

【名词解释】1。
META分析————一种系统地、客观地、定量地总结或整合来自不同研究的(关于同一问题的)研究结果的综述方法, 又称系统综述.2.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Epidemiology is the science and methodology of medical research that use humans as basic study unit. In the era of EBM, it will stand as a giant in medical research in parallel to basic laboratory science。
3.(简答)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对比、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社会心理、预防为主、发展的特征4.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
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等)、在什么时间发生(时间)、在什么地区发生(空间)、在哪些人群中发生(人间)及发生多少的现象。
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5.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 K(K = 100%,1000/千,或10000/万)分子———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①该年6月30日24时或7月1日0时人口代替②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被2除6。
罹患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7。
续发率(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续发率 = 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100%8.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时点患病率 = 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 期间患病率 = 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 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9。
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现状

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现状一、本文概述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本文旨在对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现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以揭示其全球及地区分布、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变化趋势,探讨可能的病因与影响因素,以及肾病综合征在人群中的社会经济负担。
本文将对近年来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综述,重点关注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预防与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现状的梳理和分析,旨在为肾病综合征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以促进全球肾脏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分布、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在全球范围内,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因地区而异,但总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地理分布方面,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限,因此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可能较高。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相对较低。
年龄和性别方面,肾病综合征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的患病群体。
统计数据显示,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成年人的3-4倍。
男性患者数量通常多于女性,男性与女性患者的比例约为5:1。
种族和遗传因素方面,肾病综合征的发病与种族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显示,肾病综合征在黑人种群中的发病率较高,而在亚洲人群中相对较低。
家族研究表明,肾病综合征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方面,肾病综合征的发病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
系统综述(用于流行病学应用))

不管新旧, 都应接受严格的科学评估.
•
Ineffective therapies must be stopped and new ineffective innovations must not be allowed to start. 应停止使用无效的干
预措施, 预防新的无效措施引入医学实践.
•
Medical practice should all be based on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所
1904年Pearson首次提出数据合并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Fisher介绍了对若干独立试验结果
的P值进行合并的方法
1955年,首次对治疗的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 的文章发表 1976年,英国心理学家Glass首次将合并统计 量的文献综合研究称为Meta分析
20世纪70年代,随着随机对照试验的不断产生,样本量悬殊,质 量良莠不齐,结论相互矛盾,使临床医生无法判断根据哪个试验 的结论来指导临床决策。在这种情况下,Cochrane指出”应根据 特定病种/疗法,将所有相关的RCT联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随 着新的临床试验的出现不断更新,以便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 狭义:只是一种定量合成的统计处理方法。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的关系
系统评价并非必须对纳入研究进行统计学合并(Meta分析) 是否做Meta分析需要视纳入研究是否有足够的相似性
Meta分析也并非一定要做系统评价,因为其本质是一种统计
学方法 包含有对具同质性的多个研究进行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称为 定量系统评价 如果纳入研究不具有同质性,则不进行Meta分析,而仅进行 描述性的系统评价,此类系统评价称为定性系统评价
研究原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的定义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制订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基本内涵有四点::
1.以人群为研究对象。
2.不仅研究各种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况。
3.以观察分布现象为出发点,重点研究疾病或健康的影响因素。
4.根本目的是为控制或消灭疾病及增进健康提供科学的策略与措施。
流行病学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的生物型转变为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流行病学的研究也由疾病扩展到健康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所有卫生事件,甚至包括人口“爆炸”,社会动乱,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等。这些都是新世纪流行病学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流行病学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研究方法日趋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2.疾病预防对策、措施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有效地预防控制疾病。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有效的疾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流行病学的重要用途。关于疾病预防可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控制疾病发生,二是降低并发症、后遗症和死亡率
3.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将信息及时传达给有关的单位和个人,以便随时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疾病监测中,主要应用分析性描述的方法长期连续地观察疾病及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并评价预防对策的效果。一旦发生疾病流行或者发现原因不明的疾病流行,又经常通过主动监测的方式,调查流行原因或开展病因学调查。在疾病监测中可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为开展疾病流行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方便。通过疾病监测,还可以对制定中央和地方的卫生规划,估计对卫生经费、设备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分配方式,以及改进卫生行政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防治效果的评价
对于新的菌苗、疫苗及预防药物,必须依靠流行病学实验,评价其实际预防效果。流行病学实验也用于科学地考核某新药或新疗法的疗效。这些都涉及到一个严密的科学设计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应用正确的流行病学方法。
5.保健设施及保பைடு நூலகம்工作的评价。
例如,可以靠流行病学方法收集资料并统计一个地区的围产期死亡(围产斯一般指孕期28周至出生后一周)和新生儿死亡的数据,并结合对婴儿死亡的个例调查及相应的讨论,来研究围产期保健和婴儿保健中的问题。具体分析哪些属于医疗保健的技术问题,哪些是妇婴保健管理工作上的缺点,哪些是对群众卫生宣教工作不够或医疗保健机构以外的社会服务中的缺点等。这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有助于提高妇婴保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等。
3.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又称实验流行病学,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对人群施加某种因素或干预措施,亦或消除某种因素,以观察对发生疾病或者健康状态的影响。实验研究可划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三种试验方式。
临床试验:以病人为试验对象,目的为评价一种或者多种临床疗法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在临床试验中经常采用严格的随机化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和盲法试验的原则,以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
三.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特征,简称为“三间分布”,即人间、空间、时间分布。
1.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指标
(1)疾病频率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一般为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6.疾病自然史的研究
自然史的研究是指对疾病的临床(和亚临床)发展过程以及转归的研究。例如,通过现况调查与随后的定期随访研究,以观察原为早期糖尿病患者、或无症状的葡萄糖耐受试验阳性者,经若干年后,他们的转归如何。又如对固定地区一定的人群进行血压检查以后,经过若干年的间隔,再次反复作同样检查和调查,看血压的纵向变化有无轨迹现象。至于对一定数量的固定对象的迁延性、慢性肝炎病人,作定期随访(包括临床检查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某些检验标记的化验),也属于疾病自然史的研究。在进行上述的和类似的研究中,都必须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和技术。
发病率=某年某病新病例/同期暴露人口数
罹患率(attack rate)
罹患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数,与发病率最主要的区别是观察时间短而灵活。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患病率下降既可由于发病下降,也可由于病程缩短如病人恢复快或死亡快所致。有时尽管发病率增高,但病程缩到很短,患病率仍可减低。
(2)疾病流行强度
散发: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呈现历年一般水平。
暴发:短时间,小范围人群中突然出现许多相同病例的现象。
流行: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散发水平。
大流行: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期内可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
2.疾病分布形式
(1)人群分布
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布是探讨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种族、家庭和行为生活方式等人群特征,在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方面的比较,为探讨病因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行为
(2)时间分布
疾病的频率在时间上的不断变动称时间分布,凭此可以了解疾病的特点和种类。
四.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
随着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的进展,流行病学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反过来,在流行病学应用中不断涉及新问题和新领域,迎接新挑战成为流行病学发展的源动力。目前流行病学的用途不但早已超越了传染病,而且也超越了预防医学的范畴,在临床医学、保健医学、甚至基础医学中也在发挥越来越重的作用。这些用途主要有以下方面:
年龄
由于不同年龄人群的易感程度、生活习惯及活动范围不同,某些疾病与年龄关系较密切
性别
因感染条件、生理条件、行为、职业差异等导致许多疾病在性别上的差异。
职业
首先应考虑暴露机会的多少与劳动条件。其次应考虑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活文化水平、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的不同等。
种族和民族
种族之间疾病病种及发病率有一定的差异,可以考虑遗传、生理、风俗及卫生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7.对社区或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通过对某一社区或人群发病、患病、死亡情况的调查、了解其分布特征,可对社区或人群健康做出诊断,提出影响该社区或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易感人群是哪些,从而确定采取何种防治措施。
4.理论性研究
又称数学模型研究,即通过数学的方法模拟疾病流行的过程,高度概括地探讨疾病流行的多种原因。例如,应用Reed-Frost模型研究在均匀的封闭人群中,模拟某些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过程,然后分别增加预防接种以及隔离等项措施以观察流行过程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疾病流行规律的理解,为提出具体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某病患者出发,调查回顾患病组与非患病组以往某些因素的暴露状况并比较两组有暴露史比例的差异。群组研究是将人群根据是否暴露于某可疑致病因子或是否具有某种特征分为暴露组与对照组,追踪观察两组的发病或死亡情况并进行比较。二者在设计上的区别在于病例对照研究是从结果出发,找可能的“原因”,而群组研究是从原因出发观察所发生的结果。
二.方法
流行病学方法分类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更多地倾向于根据研究设计特点分类。
1.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对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历史资料或者特殊调查所获的资料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提示疾病或死亡的发生频率及其变动趋势。描述性研究虽然不涉及深奥的流行病学理论与方法,但它实际上广泛地适于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各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描述性研究关键在于“描述”,因此所利用的资料必须真实可靠,通常通过疾病现象的描述,可以初步了解导致疾病发生可能的因素是什么,目前对该病防治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从而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或起点,因此描述性研究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在描述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是“现况调查”(或称现况研究)。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如果对某些重点疾病或项目进行长期的动态观察时,则称“疾病监测”,其也属于描述性研究。有些情况下需要对某人群某疾病现象与相关的暴露因素同时进行分析,说明暴露与疾病是否相关,称作相关性研究(亦称生态学研究)。
2.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是根据疾病的分布特征提出假设,然后选择专门的人群进行调查或观察来验证假设,说明某病与某种暴露是否存在联系。分析性研究的特点是在研究开始前的设计中,一般设立了可供对比分析的两个组,用以检验关于暴露因素的假设。分析性研究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和群组研究。
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统称为调查性研究或观察性研究。其是指调查观察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是否具有某种因素及疾病与健康状况,并通过比较说明该因素是否与某疾病存在联系。
调查研究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不论是从事临床工作或是从事卫生保健工作,调查观察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是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进行有效预防的前提条件。调查研究设计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前导和依据,是调查结果准确的可靠保证。
1.病因学研究
流行病学的发展是从病因学研究开始的,在病因学研究方面用得最多,取得的成果也最多。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学探讨中,以下研究事例可作为代表:霍乱流行与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的研究,肺癌与吸烟,斑釉齿与高氟水,水俣病与水中甲基汞,婴儿晶状体后纤维增生与高氧,海豹样肢体短畸与反应停,新生儿先天性缺陷与孕妇感染风疹,查布查尔病与肉毒中毒等。
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它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
病死率=某时期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病人数
生存率(survival rate)
又称存活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的远期疗效。
现场试验:以社会人群为研究对象,受试者一般为未患某病的人,最常用于生物制品预防效果的评价。与临床试验相同的是,现场试验也必须遵循随机化分组和盲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