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自读练习答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三则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三则说明文阅读含答案《南州六月荔枝丹》三则说明文阅读含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
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
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1)这一段主要说明什么内容?(2)文中加粗的两个“这”,指代的对象相同吗?指代的是什么? (3)这段主要采取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
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
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
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
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
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
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3)本段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国是世界荔枝的故乡。
荔枝,树形优美,树干挺拔,树叶浓密,树冠开展,树果累累,肉厚而多汁,味美有异香。
②荔枝含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精氨酸,色氨酸,叶酸,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B、C等成分,实为食补、食疗之佳品。
③荔枝木是上乘木材。
材质硬重,坚韧耐用,不怕海水浸泡,是制船板、船舵、船桨之佳料;又是作枕木、桥梁、车辆、家具的良材。
④荔枝树能抗污染。
深圳市委旁边有座荔枝公园,内有大量荔枝树,虽处闹市却保山野本色。
(1)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2)请逐段概括②~④自然段段意。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及答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练习测试一、选出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A.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B.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C.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D.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 答()二、为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1.粤音()组词()奥音()组词()2.褐音()组词()竭音()组词()3.囊音()组词()襄音()组词()4.御音()组词()卸音()组词()三、从每组词中选出一个与其它词结构不同的词。
1. A.滑润 B.粗糙 C.疏密 D.布局()2. A.红缯 B.浆液 C.选择 D.渣滓()3. A.植树 B.烘干 C.提高 D.说明()4. A.夏至 B.洁白 C.性急 D.心细()四、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正确的一组。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红缯(古代丝织品的统称)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萌蘖(生芽,发芽)B.醴酪(甜酒)日啖三百颗(品尝)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C.密移造化出闽山(自然,天然)果树志(文字记录)绛囊(深红色)蒂部(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D.飞焰欲横天(横布于天边)宠幸(幸运)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浑圆(全,满)五、判断下列句子中红字部分属于哪种短语类型,把相应的字母填入括号。
A.名词短语B.动词短语C.形容词短语D.主谓短语E.介宾短语F.固定短语1.南州六月荔枝丹()2.有的纯甜()3.《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4.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5.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6.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7.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8.荔枝壳却是粗糙的()9.现在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10.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六、选出各组中解释词义错误的一项。
【教育资料】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及答案学习专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及答案通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
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及答案”,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及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基础部分(18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地壳(ké) 荔枝(lì) 红缯(zēnɡ) 冰雪(xuě)B.紫绡(xiāo) 醴酪(lǐ) 润滑(huá) 洁白(bái)C.粗糙(cāo) 尖锐(ruì) 珊瑚(shān) 绚丽(xuàn)D.解释(shì) 稀奇(xī) 鹅蛋(dàn) 图谱(pǔ)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微酸适宜庞幸洛阳B.栽培结实记述特产C.谚语选择焦核嘲讽D.耀眼明证记载进贡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实验室主任把节省下来的实验经费再购置了一台光谱分析仪。
B.圣保罗大教堂里的雕塑和壁画分别是艺术大师格林·吉伯和詹姆士·浮弗的作品,为传世珍宝。
C.专家说,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广泛应用,因而并非要取消类似尸体解剖这样的传统的学习方式。
D.通过申办2019年奥运会,北京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城建计划。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技术创新的新浪潮正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显示、存储和处理有关我们星球的各种环境和文化现象的信息。
B.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人民,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都在逐步形成一种共识:并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思想也同样创造财富和社会进步。
C.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丝棉被,当我瑟瑟发抖时,她贴心的呵护和温暖的双手使我安然入梦。
D.听了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院长李衍达所作的“关于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中职语文《兰州六月荔枝丹》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文献:“葡萄,汉书作 蒲桃 ,可以入黼[fǔ] ,饮人则陶然 而醉,故有是名。其圆者名草龙珠,长者名马乳葡萄,白者名 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 种。而《神农本草经》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 耳。”(《本草纲目》)。
故事:据民间传说,唐太宗 李世民征战路过沙城,食当地葡 萄后绝口称赞,问叫何名。老百姓回答说无名。李世民沉思间望 见 旗龙,即随之命名“龙眼”。(“龙眼”葡萄的故事)
四、说出下列语句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1.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 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运用了 比喻 说明和 引用 说明。将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 林,比喻为“飞焰欲横天 ”,“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使 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 生动 。引用两句古诗,既增强了文章的 文学色彩,又丰富了文章 内容。
1.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
。 “通常”二字限定了 范围 ,如果去掉,就排除了 例外 情
况。
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
• •• ••
。 加“现在知道的”就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从目前发
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样就不止13,有白、青、红、褐、紫 、黑 等不同果色。果熟期8-10月,中国栽培葡萄已有 2 000 多 年历史,相传为汉代人 张骞 引入。
萄品种很多,全世界有 60 多种,其中我国约有 25 种,如 “龙眼”、“无核白”、“牛奶”、“黑鸡心”等。
古诗:金谷风露凉, 绿珠醉初醒。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 。(唐•唐彦谦)
醴lào( 酪) cí( 祠)堂
二、结合课文,解释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几个词语所包含 的意思。然后说说用诗可作题目的好处是什么。
高中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练习与解析(一)一、本文按照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合理地安排了文章的结构。
请按题意填空。
1.课文第2至9自然段按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果实,其中,第2至4自然段写荔枝果实的_________,第6至9自然段写荔枝果实的_________。
2.第10自然段写荔枝的_________,课文将这一内容安排在介绍果实之后,根据的是_________的说明顺序。
3.课文先写荔枝的_________,再写荔枝的_________,也是按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这样安排符合我们对荔枝这种水果认识了解的一般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及说明顺序的把握。
【答案】 1.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外部形态内部构造2.花由主到次3.生态结构生产情况由主到次二、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
1.飞焰欲横天______________【答案】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2.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答案】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
3.红云几万重【答案】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
4.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______________【答案】荔枝不耐贮藏。
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答案】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
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答案】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答案】古人对荔枝美味的赞颂。
三、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1.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 )2.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 )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南州六月荔枝丹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
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
有的则微带黄色。
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
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丢弃的那一层膜。
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味甜微酸,适宜生食。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的纯甜。
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
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
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 ,“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
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少数品种为绿色。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
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15.节选部分的说明顺序是A.由远及近B.由表及里C.由实及虚D.由虚及实16.下列对荔枝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荔枝的大小一般在二十克左右,如果达到四十克以上,就称得上“大荔”了。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一: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南州六月荔枝丹》随堂练习姓名一、基础题1. 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A.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a)B.红缯(c?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C.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D.壳面(k?)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2. 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无误的一组是()A.醴酪纵然粗糙呕气 B.希奇薄膜烘干嘲讽C.花序进贡移植吹嘘 D.气侯渣滓绚丽褐色3. 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红缯(古代丝织品的统称)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萌蘖(生芽,发芽)B.醴酪(甜酒)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日啖三百颗(品尝)阙下(宫门前两边供�t望的楼)C.密移造化出闽山(自然,天然)果树志(文字记录)绛囊(深红色)蒂部(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D.飞焰欲横天(横布于天边)宠幸(幸运)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浑圆(全,满)4. 选出下面有误的一项:()A.“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题目是从明朝陈辉《荔枝》诗中借来的句子。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是引用苏东坡的两句诗,文章借此说明应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
C.“飞焰欲横天”出自北宋邓肃《看荔枝》诗,“横天”,横布于天边。
D.白居易说:“一日而变色,二日而变香,三日而变味,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5. 选择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A.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B.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南州六月荔枝丹说明文下阅读原文附答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说明文下阅读原文附答案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
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
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
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少数品种为绿色。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
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15.节选部分的说明顺序是()A.由远及近B.由表及里C.由实及虚D.由虚及实16.下列对荔枝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荔枝的大小一般在二十克左右,如果达到四十克以上,就称得上“大荔”了。
B、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莹白如冰雪”的荔肉是荔枝的假种皮,并非荔肉。
真正的荔肉其实早在食用之前,就被人扔掉了。
C.荔枝不耐贮藏,所以古代君主若是想吃荔枝,须用快马飞骑日夜传递。
A.作者引用明代徐勃的一首《咏荔枝膜》,是为了进一步印证白居易所言“膜如此绡”的正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州六月荔枝丹》自读练习一.基础检测(25分)1.选出对下列词语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龟裂: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
龟甲:guījiáB.缯:zēng 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nángC.酪:lào 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醴:lǐ甜酒D.绡:xiāo生丝织的绸子囊:náng 口袋【B。
瓤:ráng 】2.选出对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A.兼程:日夜不停。
B.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
⑵福气、运气。
C.幅员:领土面积。
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D.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A。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3.下列有关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南州六月荔枝丹,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的是农历。
B.本文与同平实说明文不同,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趣味,属于文学小品。
C.“通常”“大多数”“有的”“少数”等限制语的运用,增强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诗文、故事和史料方面。
【B。
文学小品有误,应属科学小品】4.下列句子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B.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C.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D.这就是他们的全部语言:“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B。
句末的句号在引号内。
】5.诗句填空(1)盈盈荷瓣风前落,。
(2),。
二.阅读欣赏(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25分)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希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宽“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有的则微带黄色。
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果皮。
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
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味道微酸,适宜于生食。
有的纯甜。
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
荔枝晒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o C至5o C,可储藏30天左右。
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储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因为荔枝不耐储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许多痛苦。
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
唐代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宗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
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爱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
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
宋徽宗时,福建“以结实者置瓦其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孽”。
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
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6.(1)“果形”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说明内容的?(4分)【(1)一般到特殊的说明顺序;】(2)这种说明顺序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4分)【(2)“通常”“还有一些”】7.“贮藏”是运输问题,而果肉和果核是生态问题,“荔枝不耐贮藏”一节放在果肉和果核两节之间,是否破坏了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6分)【荔枝不耐贮藏,主要与荔枝肉有关系,所以把这一自然段紧接在介绍荔枝肉的后面。
如果把这一节移到介绍荔枝核的后面,行文就不如现在的安排自然。
】8.在写荔枝“不耐贮藏”和“移植”时,引入唐明皇、汉武帝的事,目的何在?(6分)【充实文章内容,丰富相关的知识,使文字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寓科技知识于文学写作之中。
】9.将末段“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删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改为“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你以为怎样?(5分)【删去转折句,将否定句改为肯定句,这就使文意变为荔枝可以南移,与段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相矛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霍金自述:我的公众科学观①如何利用兴趣向公众提供必须的科学知识,使之在诸如酸雨、温室效应、核武器和遗传工程方面作出真知灼见的决定?很清楚,根本的问题是中学基础教育。
可惜中学的科学教育既枯燥又乏味。
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
此外,通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
尽管方程是描述数学思想的简明而精确的方法和手段,大部分人却对之敬而远之。
当我最近写一部通俗著作(即《时间简史》--编者注)时,有人提出忠告说,每放进一个方程都会使销售量减半。
我引进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
也许没有这个方程的话,我能多卖出一倍数量的书。
②科学家和工程师喜欢用方程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需要数量的准确值。
但对于我们中的其他人,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这些概念只要通过语言和图解而不必用方程即能表达。
③人们在学校中学的科学可以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但是现在科学进步的节奏如此之迅速,在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总有新的进展。
我在中学时从未学过分子生物学或晶体管,而遗传工程和计算机却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
有关科学的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知悉新发展,但是哪怕是最成功的通俗著作也只被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所阅读。
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
电视中有一些非常好的科学节目,但是还有些人把科学奇迹简单地描述成魔术,而没有进行解释或者指出它们如何和科学观念的框架相一致。
科学节目的电视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他们不仅有娱乐公众的义务,而且有教育公众的责任。
④在最近的将来,什么是公众在和科学相关的问题上应做的决定呢?迄今为止最紧急的应是有关核武器的决定。
其他的全球问题,诸如食物供给或者温室效应则是相对迟缓的,核战争意味着地球的全人类在几天内被消灭。
冷战结束带来的东西方紧张关系的缓解表明,核战争的恐惧已从公众意识中退出。
但是只要还存在把全球人口消灭许多遍的武器,这种危险就仍然在那里。
⑤如果我们避免了核战争,仍然存在把我们消灭的其他危险。
有人讲过一个恶毒的笑话,说我们之所以未被外星人文明所接触,是因为当他们的文明接触到地球时总是先把自己消灭掉了。
但是我对公众的意识有充分的信任,那就是相信我们能够证明这个笑话是荒谬的。
(据2002年8月9日《文汇报》有改动)10.理解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霍金这样说的真正意图是()A.意在讽刺中学科学教育的枯燥乏味,因为向公众提供科学知识,根本问题是中学基础教育。
B.意在批评中学生的科学观,因为中学生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联系。
C.意在强调《时间简史》是一部面向公众的通俗著作,而不是一部简明而精确的纯学术专著。
D.意在强调社会公众与科学家、工程师不同,他们只需要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
【D。
霍金说此话的目的,不在于“讽刺”和“批评”,主要是在指出不足,排除A、B;霍金说此话的目的也不是针对《时间简史》,而是针对文题“我的公众科学观”,所以排除C。
答案为D,见第②段的相关表述。
】11.对原文第③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赶潮流是不必要的。
B.遗传工程和计算机最为重要,中学应该开设生物学或晶体管的课程。
C.科普读物没人看,科学普及只有依靠电视才能完成。
D.最佳的电视科学节目,一定要具备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
【D。
排除A项主要是抓住原句中“新的进展”与“潮流”两个短语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一致做出判断,因为“获得新的进展”其中也包括一些前沿的、热门的“潮流”科学。
排除B项要结合语境,霍金这样说意在强调“科学进步的节奏如此之迅速”,而不在于要开设课程。
排除C项也要结合语境,霍金所言是指普遍现象,不能用其个人成就来否定一般情形。
D项见该段最后一句话。
】12.综观全文,对文末最后一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酸雨及温室效应等问题,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核武器及核战争所带来的危机,实现地球的真正和平。
C.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食物供给和遗传工程等难题,确保地球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D.相信“我们人类”将不再让“外星人文明”所远离,让“恶毒的笑话”不攻自破。
【B。
选B项见⑤段第一句话。
】1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就要从中学的科学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B.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科学形成一个基本框架,而又不流于枯燥乏味,这无疑是中学科学教育需要研究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C.普及公众的科学知识,电视媒体比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更有效,因此应该多开设电视科学栏目,尽量减少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的出版。
D.如果大众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就会在危及地球和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上作出错误的决定,从而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
【C。
最后一个分句表述有误。
关于“尽量减少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的出版”一句,文中并没有相关信息的暗示,同时也不符合客观现实。
A、B、D的相关推论,在原文中有一定的依据,同时推论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写作训练(30分)14.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说明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所熟悉的一种水果或蔬菜某一方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