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产业经济学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产业: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结构关系。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

产业布局:指生产力诸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组合而形成的各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

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支持社会发展的产业。

幼稚产业: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处于幼小阶段的产业。

衰退产业:指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适应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成片,形成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

前向关联: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投入产出法: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来源及其产品去向的一种表。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指生产单位某产品对另一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指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对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和间接消耗数量之和。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产业: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所组合的集合。

这些企业往往具有类似的生产经营技术、工艺和经营管理等基本特性。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反垄断与管制理论。

第二章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和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规模不经济:因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提高的现象。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和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最大最佳规模:最小最佳规模:最小经济规模: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于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规模。

适者生存法: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会筛选出效率较高的企业,所以,这是一种根据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通过纵向对比,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方法。

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垂直一体化:是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渗透和扩张。

混合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中的若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产业经营,通过充分利用共同资源,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以实现范围经济。

多元化:多元化是特性不同的对象组合,业务的多元化指非相关、跨行业、多品类的业务组合。

第三章市场集中1、一般集中: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若干企业所占的比重。

2、市场集中:描述特定市场的规模结构,衡量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以反映特定市场受到大型经济组织控制的状况。

3、产业集中: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一个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第一部分)进入壁垒:能够阻止新企业进入的障碍或者因素完全可竞争市场: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马歇尔冲突:指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冲突价格歧视:指厂商对同一商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的定价行为范围经济:指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经营两种以上劳务时,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限制性定价:指在位厂商通过当前价格策略影响潜在厂商对进入市场后的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其进入决策掠夺性定价:是在位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的低价(甚至低于在位企业成本)策略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企业自身无法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资源供给条件、社会法律制度、政府行为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因素所形成的市场进入壁垒X非效率: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低效率状态规模经济:指企业因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或经营规模而使收益增加的现象策略性进入壁垒: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有效竞争:指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二:名词解释(第二部分)产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而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总和经济性规制:指防止资源低级配置,确保服务供给公平性的规制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纽带的经济技术联系和联系方式社会性规制:以确保国民生命安全,防止灾害,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规制产业布局: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开始上升,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政府规制: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产业集群: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或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以某一特定产业中的大量企业高度集聚为标志产业组织政策: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演化趋势,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制定的产业政策战略产业: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间以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前向关联关系:一个产业向其他产业提供产品或劳务发生的联系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直接消耗系数:生产单位j产品所需要直接消耗i产品的数量三:简答题(第一部分)1:什么是有效竞争?衡量有效竞争的标准有哪些?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1.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working of markets and industries, in particular the way firm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2.Market power: is defined as the ability to set prices above cost, specifically above incremental or marginal cost.3.Specific assets:Once those investments are made, the resulting assets can be used only for the specific type for which they were created.4.Nash equilibrium:A pair of strategies constitutes a Nash equilibrium if no player can unilaterally change its strategy in a way that improves its payoff.5.dominant strategy:Whenever a player has a strategy that is strictly better than any other strategy regardless of the other players’ strategy choices , the first player has a dominant strategy.6.Elasticity rule:A monopolist produces the level of output that marginal revenue equals marginal cost (profit-maximization).7.Oligopoly: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re are a few competitors is designated by oligopoly8.Collusion:Firms attempt to establish agreements between themselves with a view toward increasing their market power, then all firms are better off (normally at the expense of consumers).9.Two-part tariff: a fixed part f, which each consumer must pay regardless of quantity purchased, and a variable part p, proportional to the quantity purchased10.Minimum efficient scale:the lowest output level at which the minimum average cost is attained.11. Barriers to entry:are obstacles that make it difficult to enter a given market. Barriers to entry protect a firm from the arrival of new competitors12. predatory pricing:Pricing below cost to injure rival firms and thus induce their exit is a practice known as predatory pricing13.game :is a stylized model that depicts situations of strategic behavior, where the payoff for one agent depends on its own actions as well as on the actions of other agents.14.Pure monopoly:i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one firm holds a 100% share of the market.15.Monopoly power: defined as the ability to sell at a price substantially above cost.16.Multimarket contact: Firm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in several markets.17.Price discrimination:The practice of setting different prices for the same good, whereby the relevant price in each case depends on the quantity purchased, on the buyer’s characteristics, or on various sale clauses.18.Vertical relations:relations between two firms in sequence along the value chain. Normally, we will refer to the case of a manufacturer selling to one or several retailers.19.Vertical restraints: An upstream firm might want to establish contractual terms to restrain the downstream firm in some way.20.Resale-price Maintenance (RPM): the manufacturer imposes a minimum price on retailers.21.E xclusive territories: each retailer is allocated a given territory that other retailers have no access 22.Horizontal mergers: mergers or acquisitions between two firms within the same industry.A hostile takeover: a merger in which one company buys another that does not want to be taken over.。

产业经济学题库(含答案)

产业经济学题库(含答案)

产业经济学题库(含答案)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2、产业政策:政府制定的关于产业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等方面的政策总和。

3、产业: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讲,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讲,产业是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集合。

4、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关系。

5、产业组织: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

6、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

7、产业布局:产业在空间上的结构8、秩序型产业政策:是指与产业经济行为有关的规则性产业政策,它一般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法律或者通过诱导、说服和规劝等方式对产业活动进行干预。

9、过程型产业政策:是指对产业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的变更或调整,以改变具体经济变量,从而保证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10、产业管理: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套管理措施的总称。

11、自组织理论:是探索系统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规律的理论。

12、系统动力学:是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反馈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个系统整体行为的理论。

第二章1.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过程中对资本需求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或是说是资本有机结构水平较高,在其生产的产品中物化劳动即投入资本量所占比例较大的产业。

2. 产业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各种主观因素和条件的估量,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间内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3.高技术产业:是指其应用的技术水平高、研究开发投入高,且在经济发展中增长较快的产业。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2、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3、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4、网络效应网络外部性是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5、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这种影响竞争对手预期的行为就称为策略性行为。

6、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7、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之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8、博弈论:是研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主体的理性决策行为以及这些决策的均衡结果的理论。

是指个人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从而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9、增长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或城市集聚,使这一特定区域经济的周边地区发展更快,就形成了所谓的增长级。

10、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概述1、产业概念:“产业”定义为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一、名词解释产业:产业是由提供相近服务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集合。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加,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而导致的经济。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掠夺性定价:是指原有企业将价格消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原有企业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管制: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不对称管制:是行业主管部门为调整不对称竞争,扶持弱小经营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管制手段。

有效竞争: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相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

进入壁垒: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度集中的因素。

推出壁垒:是指当一个产业的在位厂商不能赚取到正常利润而决定退出时所负担的成本,或者说是已经投资在退出时依然不能收回,即沉淀成本。

并购:是企业扩大经济规模的一种重要方式,泛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为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

市场绩效: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量、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

产业经济学 重要名词解释

产业经济学 重要名词解释

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哈佛学派看来,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高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产品差异: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商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产品之间替代不完全的状况。

产业组织的概念: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

即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马歇尔冲突:他认为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厂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导致垄断,而垄断会扼杀自由竞争这一经济运行的原动力,使市场价格受到人为要素的操纵,而且使经济丧失活力,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他所提出的竞争的活力和规模经之间的关系,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产品差别化。

涵义:所谓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产品差异程度对市场结构的影响:(1) 影响市场集中度。

(2)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1)产品主体差异化。

(2)品牌差异化。

(3)营销差异化。

(4) 服务差异化。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移动。

雁行形态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

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

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经济学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产业: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结构关系。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

产业布局:指生产力诸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组合而形成的各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

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支持社会发展的产业。

幼稚产业: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处于幼小阶段的产业。

衰退产业:指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适应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成片,形成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

前向关联: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投入产出法: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来源及其产品去向的一种表。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指生产单位某产品对另一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指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对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和间接消耗数量之和。

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情况。

范围经济:是针对关联产品的生产而言的,指一个厂商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单位成本支出小于分别生产这些产品时的成本的情形。

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结构-行为-绩效)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贝恩(Bain)。

该模型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一市场行为(Conduct)一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分析框架。

SCP 框架的基本涵义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在各个方面的经济绩效。

SCP模型,分析在行业或者企业受到表面冲击时,可能的战略调整及行为变化。

SCP模型从对特定行业结构、企业行为和经营绩效三个角度来分析外部冲击的影响。

市场结构:是SCP分析框架的要素之一,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态。

一般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市场行为:是SCP分析框架的要素之一,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既定目标、适应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其行动的行为。

市场绩效:是SCP分析框架的要素之一,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企业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

纵向并购:指优势企业将同本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供应厂商或客户合并,以形成纵向生产一体化。

横向并购:指同一行业内企业间的并购行为。

策略性行为:厂商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自己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行为。

限制性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在位厂商通过价格变量的改变,影响进入者对进入后利润水平的预期,达到阻止新厂商进入的目的。

掠夺性定价:在位厂商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

沉没成本: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那部分投资。

交易成本:指市场主体由于寻找交易对象和实现交易所需的成本。

市场势力: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市场的能力,即垄断倾向。

产业集中度:指产业的生产经营集中程度,通常用规模处于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等指标的累计数量占整个市场的相应指标总量的比重来表示。

洛伦兹曲线:是衡量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数量的累计百分比与市场占有率间的关系。

基尼系数:是衡量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与均等分布线以下的三角形面积之比。

当基尼系数为0时,所有企业的规模完全相等。

勒纳指数:是衡量产业集中度的指标。

以L表示勒纳指数,P表示产品价格,MC 表示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表示需求价格弹性,则计算公式为:L= (P- MC) / P。

勒纳指数越大,表明垄断势力越大。

赫希曼-赫菲德尔指数(HI指数):是衡量产业集中度的指标,等于某一产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的平方和。

HI指数值介于0到1之间,HI指数值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

纳什均衡: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占优均衡:指这样一种均衡,不管其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该竞争者采取的策略都是最优策略。

占优均衡是一种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在囚徒困境模型中,对囚徒个人而言,选择坦白总比选择抵赖有较高的收益,但从2人支付的总和来看,双方都抵赖的结果是最优的。

因而,囚徒困境模型就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形,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完全竞争: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是与完全竞争相对立的市场类型。

它是指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

寡头垄断: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

它是指少数厂商完全控制一个行业的市场结构。

串谋:寡头厂商以某种方式勾结在一起,使其共同利润最大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寡头厂商通常就价格、产量等内容达成协议,以便协调行动,共同对付消费者。

卡特尔:寡头厂商公开勾结在一起,用协议的方式,共同确定价格、产量等,以便协调行动,以获取共同的最大利润。

卡特尔具有不稳定性。

价格领导:寡头行业中很普遍的一种价格操纵方式。

指某行业中有一家厂商作为价格领袖,决定商品价格,其他厂商按此价格出售商品,价格领导厂商根据自己的地位和实力确定价格政策。

古诺模型:是分析在两个寡头厂商相互依赖的条件下进行产量决策的均衡模型。

它假设市场上只有两家厂商,彼此独立决策,双方都推测对方不会改变原有产量,然后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生产。

该模型产量组合的加总小于完全竞争时的产量水平。

斯塔克伯格模型:两个寡头厂商在相互依赖的条件下,按先后次序进行产量决策的均衡模型。

先行厂商设定另一个厂商的产量,由此确定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该模型产量的加总小于古诺模型下的总产量。

伯川德模型:两个寡头厂商在相互依赖的条件下,按先后次序进行价格决策的均衡模型。

两个厂商均衡的结果是:各自的价格相等,且等于边际成本。

自然垄断:指平均成本随产量扩大而持续下降时,行业内厂商数目逐渐减少,直至只剩下一个的情况。

这种行业可能始终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若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厂商生产将产生较高的平均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政策总称。

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制定的干预资源配置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的经济政策总和。

产业组织政策:指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政策。

市场失灵理论: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这为政府采取干预行动提供了一个正当理由。

后发优势理论:后起国家由于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并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只要在国家的保护和扶持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就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后起国家有可能通过国家的保护和扶持,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

后起国家只有以这种优势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占据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

产业结构高度化理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必须实行从低级向高级的适时转换,才能实现赶超和保持领先地位。

一般均衡:考虑了不同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后,得到的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结果。

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

帕累托最优:指当社会中的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要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时,该社会所处的一种理想状态。

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

委托-代理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在这一行动中的努力程度,同时由于两者之间利益不一致,代理人有时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

逆向选择:是指在事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交易中不能实行区别定价,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以增加自己收益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