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是我国历次五年规划的第十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涵盖了2006年至2010年的时间段,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该计划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和行动路线。

其主要目标是加速现代化进程、促进广大人民的各项利益和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质量,达到“两个基本建设”(即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现代化)。

为实现这些目标,十一五计划提出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发展理念。

该计划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外并举”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多项重要措施。

其中包括实施“两个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经济结构从重工业、资源型产业为主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建立基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经济社会统计制度改革,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结合,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振兴。

此外,计划还提出了多项重要任务,包括深化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扩大开放等。

这些措施和任务都是为了确保十一五计划的有序实施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十一五计划”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对国家各项事业的战略指导。

其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在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进步更是空前,对于巩固我国的发展成果、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形势与需求 (1)二、思路和目标 (3)1.总体思路 (4)2.战略目标 (6)三、重点任务 (9)1.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 (9)2.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 (13)(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13)(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6)(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 (20)(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23)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25)(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26)(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32)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36)(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36)(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37)(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7)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38)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40)7.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1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2)(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4)(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4)(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45)(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6)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 (47)四、保障措施 (47)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47)2.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48)3.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 (49)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49)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50)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52)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52)8.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5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

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维普资讯
40 0
工 程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 hns o ra o n ier gG o h s s C ieeJun l f gn ei e p yi ) E n c
第 3卷
[] 7王敦则 , 运 江. 层 气地 球物 理测 井技 术发 展综 述 蔚 煤
( ) 4 3 4 6 4 :4 - 4 .
[ 6 章 成 广 , 维 彦 , 小 意 , .用 全 波 到 测 井 资 料 预 2] 李 樊 等
测地层破 碎 压力 的应 用 [ ] J .工 程 地球 物 理学 报 ,
20()l0 l4 0 4 2 :2 一 2 。
[ 6 夏克文 , 1] 宋建平 . 应用 有非线性 连接权 的神 经网络识
研究 [ . 油勘 探与开发 ,002 ()7~ 7. J 石 ] 20 ,72 :6 8
[3 9 马英杰 , 周蓉 生. 经 网络方 法在 岩 性识 别 中的应 用 神
[ 物探化探计 算技术 ,0 4 2 ( ) 2O 2 . 刀. 2 0 ,6 3 :2 ~2 3
[ O S Gsa e,JRan 1 1 ] tl r y a.Mes rme to o — d aue n fS me Me
[ 1 沈建国 , 1] 肖玮. 长源 距声波测 井小 波处理 系统[ ] 测 J,
井 技 术 ,9 5 1 ( ) 1— 1 . 19 ,9 6 :6 8
初探[] 地球物理 学进展 ,0 1 1 () 9 一l 1 J. 20 , 6 3 :8 o . [ 2 姜皓 , 泽涵. 波测井仪器发展 及刻 度 井研究 [] 2] 楚 声 J.
[] 石油物探 ,0 3 4 () 1 6 l 1 J. 2 0 , 2 1 :2 一 3 . [] 8 陶果 , 邹辉. 代阵 列声 波测 井数 据 处理 和解 释方 法 现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指中国国家制定的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推动科技领域发展的计划纲要。

这一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规划纲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3. 推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4.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通过实施这些规划纲要,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维普资讯
SCI ENCE &TECHN0L 0GY NDUS I TRY 0F CHI NA
维普资讯

足统 筹科技 创新和 制度 创新 。

五 ”期 间 , 基 本 建 立 适 应 社 会 耍
新 同家奠 定利- 披俸 制基础 。 ■是初
步深化科披 体 制改 草 , 善 『丰创 新 完 {
提 J 为 养 和 地 建 设 作 为 项 1论 征 平 考 核 合集成 , 升人 L健 康 ,公 共安 和 的 体 制 机 制 , 科 技 持 线 发 展 提 供 制 ] l 1
. j 的 重要 指标 ,实现 从技 术 突破 的 单 城 镇 化 t城 市发 展 等 社 会 公 益领 域 的 度 保障和 女 环境 。
是 统 筹 项 日 、 才 、 地 的 安 键技术 创新 , 升解决 瓶颁制约 的突 人 基 提 t 排 。调 整 科 披 投 入 结 构 , 从 支 持 项 破能 力。 是 以扶取 白卞知 识产权 为 嘤
目 为 丰 , 步 转 向 统 筹 项 H 、 才 和 重 点 ,加 强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显 著提 升 逐 人 基 地 , 面 兼 顾 、突 山 审 点 ,加 大 对 农 、

目标 向提 高科 披 持续 创 新 能 力的 科 技 服 务 能 力 。
是 适 应 国 防 现 代
绕 两 个层 面的 部并 ,

综 合 同标 转 变 , 进 项 目、人 ‘ 促 、基 化 和 幢 对 非 传
地的 有机结 介 。
统 安 全 的 新 要
提 四 是 统 筹 安 排 T 业 、 农 业 与 社 求 , 高 国 家 安 会 发展领域的 科技 创新 活动 。 格 各 余 保 障 能 力 。 调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专栏 5 农业领域
农林生物 质工程 。开 发生物 料 、牛物 可 降解地膜 等生物质材料 ,以及突破 农林能源 植物 培育技 术 ,发展和 建立 1 ~2 0 0个适 合我国农村条件的牛物 质能源示范基地 。 农林动植物育种 工程。培育 6 0 0 个优 质多抗高产 5 ~7 0 农林动植物新品种 ( , 系) 获得品种保护权 2 0 0 个 ,新 0 ~3 0 品种平均增产 1%~1% 。 0 5 建立良种繁 育基地 l0 0 个。 8 ~2 0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以水稻、小麦、玉米 、大 ,马铃 薯、 油菜六人作物 为主攻 目标 , 点研究农作物 不同熟制刷 重 年单产超 10 公斤技术模式以及配套管理技术 ;研究粮 食 50 重大病 虫草害防治技术 、粮食产后储运减损增效等父键技 术。 累计示范面积达到 5 亿亩 以上 , 平均单产提 高 1%以上。 0 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重点 围绕粮油、果 蔬 、畜禽、水产等量大面 广的农产 品 ,开 发建立 5 0条农 产品加工产业化示范线 ,开发 5 ~6 项深加工新技 术、新 0 0
专 栏 8 交通 领 域 的重 大项 目
智 能特大 型城 市铁 路、水运 、高速
路、 军事 交通运输 智能应 用系统 , 建
多方式 交通信 息服务 与管理 系统 ,
现 交通信 息服 务的个性 化 ,交通控
集成和应用。组织 实施制造 业 信息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技术 ,提高交 } 的可视 化 ,运输 组织 的智能化 和一 化 化工程 、绿 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等 通装备的 自主创新能 力。重点研究开 l
铁 路 、 水 运 、 高 速 公 路 、 军 事 等 领
及加工生产应用技术 ;研 究开发精密 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 ;开发 域 的交 通 运 输 智 能服 务 与管 理 系 统 。 测 量技 术与 装 置 、大 型 关键 能 源装 轻 质 高强 金 属和 无机 非 金 属结 构 材 组 织 实 施 智 能 交 通 技 术 集 成 应 用 示 备 、重大成 套高技术 设备 、大型海 料 ,新 型高分子材料 ,高性 能复合材 范 、新 一代空 中交通管理 系统 、高速 洋 工 程 装备 及航 空 、汽 车 、纺 织 、轻 料 及 复合 结 构部 件制 备 技术 ,稀 土 磁 悬 浮 交 通 等 重 大 项 目 。 工 、工 程机 械 、 农机 、医疗 医 药等 材 料 ,石 油 化 工材料 ,精 细化 工 材 行业急需的重大成 套装备 ;加 强关键 料 ,催化及 膜分 离材料 ,建 筑材料 , 基础件和通 用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大 轻纺材料 ;发展综合性能高 ,资源消 型铸锻 件加 工技术 、微纳加工及产 耗少 ,环境负荷低的重大材料产品及 品技术研究 ,突破流程工业绿 色化技 相关工艺技术 。组织 实施可循环钢 术 ,开展制造业 信息集成共享和服务 铁流程工艺与装备、全氟离子膜工程 平台建设 ,加 强其在主要行业 的技术 技 术研 究 等重 大项 目 ( 专栏 7 ) 。

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SelectedDocument s33文件选编中国科技产业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明确“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所确定的有关任务,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十五”期间,科技部、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环境,在功能定位、动态趋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考核、发展模式、国际比较、发展战略等问题上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积极推动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国际合作交流。

国家大学科技园事业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五年多来,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62家,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止2005年底,根据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不完全统计,已转化科技成果近3000项,有在孵企业570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1400多家,获授权专利2000多项,提供就业岗位7万余个,吸引留学人员2000余人,大多数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新园地,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脱颖而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国家宽带网络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阶段。

加快宽带网络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于支撑我国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我国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加快推进我国宽带网络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升我国宽带网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宽带网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宽带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信息化的基础性资源,其影响早已超越了传统信息通信行业,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等活动的基石,对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具有重大影响。

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看,信息通信网络的宽带化是迈向更发达信息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网络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业的广泛渗透,网络业务流量呈爆炸式增长。

但由于现行网络体系存在的固有缺陷,使得互联网在传输效率、服务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逐步暴露出许多问题,不但制约了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而且阻碍了社会信息化进程,甚至威胁到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

而光通信、无线通信将向宽带化、智能化、融合化、集成化的方向演进,并由此推动系统传输速率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网络通信技术正酝酿着一场新的技术突破。

(三)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网络通信产业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把握宽带网络创新突破的战略机遇期,着眼社会进步与网络产业发展的需求,储备技术和人才,攻克和掌握未来网络的核心知识产权,增强信息网络技术从战略到技术的国际话语权,将使我国网络信息产业摆脱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从而增强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形态和人民生活方式革命性改变,提升国家长期综合竞争力。

(四)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需求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基础性、生产性、消费性和公共性服务领域催生出大量新兴服务应用,不但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衍生出像电子商务、网络金融、数字媒体、网络教育、信息服务等一大批低资源、低能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发展重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实施宽带网络创新引领战略,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带动宽带网络产业创新发展为着力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推动宽带网络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成套设备整体创新,大幅提高宽带网络产业核心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宽带网络技术重大变革中与世界同步,有效支撑国家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全面推广,实现我国信息网络及其业务应用的跨越发展。

(二)发展原则创新引领、抢占先机。

抓住宽带网络通信技术向更高速、更有效、更智能、更安全方向发展并逐步升级换代的新机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重大科技任务带动整个宽带网络技术方向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宽带网络技术在整个信息领域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确保在信息技术重大变革中与世界同步,实现我国信息网络及其业务应用的跨越发展。

统筹部署、协调发展。

加强宽带网络通信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产业化和应用服务等各环节的协同,以关键应用和核心装备为龙头,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强化产业链间技术关联协作与综合集成,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在继续提升宽带网络装备国产化率的同时,带动元器件、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技术和路由器、光传输设备等重要装备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网络、技术、设备、应用同步发展。

自主可控、保障安全。

集中力量突破长期制约我国宽带网络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器件,系统研制成套网络核心装备和接入装备,打造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提升我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自主可控能力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面向2020年我国千家万户100Mbps宽带接入的重大需求,占领前沿技术制高点,突破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提出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总业务流量达1000Tbps以上的综合解决方案,研制成套网络设备,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和物联网重大应用,带动网络技术、计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的综合发展,为我国宽带网络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率先走向国际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1. 突破制约宽带网络发展的高速、高频段、高集成度、低功耗的核心技术,掌握相关核心知识产权;2. 面向千家万户100Mbps接入能力这一核心指标,研究我国信息网络向1000Tbps以上业务总流量演进的网络技术方案,研发成套的核心网络和接入网络装备,使我国宽带网络技术产业、应用进入国际第一梯队;3.以支撑高速发展的视频(包括3D视频)音频业务为核心,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研发,支撑广播电视网络和电视机、信息家电产业的发展,为国家三网融合政策提供技术保障;4. 强化集成创新,解决网络共性技术问题,对宽带网络技术进行整合与综合利用,开展面向行业信息化深度应用的若干示范应用,促进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5. 充分整合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建设的试验设施,构建开放式的国家宽带网络创新试验平台。

(三)指标体系类别序号指标属性科技1.完成一批关键技术、设备和系统,支持用户独享100M带宽约束性2.在网络架构、网络传送、网络安全、多业务接入技术等方面支撑国家三网融合战略3.建成两个用户规模超过100万的大型应用示范基地4.形成一系列200项具有自主创新的网络标准和规范5.申请600项国家发明专利6.形成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7.在核心知识产权方面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标准中的核心专利数量超过10%;预期性8.形成100Gbps端口速率高端路由设备、单光源Tbps高速超长距离光传输设备、全光交换设备等一批高端系列产品经济9.直接形成1000亿以上的规模产业预期性社会10.初步建立2个公共技术创新、试验平台约束性11.形成10个左右的示范和试验应用四、重点任务(一)抢占前沿性制高点面对当前互联网存在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变革机遇,采用革命性创新理念和技术路线,研究创新性网络体系结构、协议体系,突破新型编址与路由、内置安全、网络自治和虚拟化等关键技术,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形成体系标准,研制关键装备,解决更高速、可扩展、QoS与安全、资源动态共享等关键问题;使我国成为与美国和欧盟并列的全球三大未来网络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为十年后全球将出现的网络技术革命与相关产业的重大变革,在理论、技术、应用等方面提供基础性、先导性支撑作用。

(二)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突破限制宽带网络发展的高速、高频段、高集成度、低功耗的核心技术,掌握相关核心知识产权。

重点研制100M和10000口多级交换芯片、高性能网络处理器、超高速长距离光传输系统、Pb/s大容量光交换系统、新型光接入网关键技术和系统、Pb/s集群路由器关键技术研究与实验系统、智能路由器关键技术与实验系统等;开发高速A/D 和D/A转换器、毫米波和可见光短距离高速无线接入系统、新型认知无线电系统等,掌握相关核心知识产权。

(三)研制网络成套装备面向单用户100Mbps接入能力这一核心指标,研究我国信息网络向1000Tbps以上业务总流量演进的网络技术方案,研发成套的核心网络和接入网络装备,部署相应规模试验验证。

1.新型智能终端。

开发新型智能终端,满足各种通信、上网、媒体基本功能外增值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支撑各种增值的业务,如远程医疗、教学和智能家居等。

2.新型光纤接入技术。

重点研究调制码型、数模转换、制式兼容、数据突发、承载以太网和管理维护等核心技术。

3.新型无线接入技术。

重点研究抗干扰技术、多天线技术、更高阶调制技术、微蜂窝技术等提高频谱使用率技术,载波聚合、感知无线电技术等增强频谱的调度灵活性技术,以及毫米波、太赫兹、可见光等扩展频谱技术等。

4.数据设备处理能力。

研究大幅提高接入控制层BRAS/SR处理能力和接入带宽的技术。

5.光纤网带宽可调技术。

研究支持栅格无关的光器件(WSS波长选择开关、合分波器),以及波长无关、方向无关、内容无关、栅格无关的ROADM系统和调度方法与技术。

6.大容量分组传送设备。

研究P-OTN等融合设备的实现和业务调度技术,实现分组业务的汇聚和大颗粒业务流量的快速高效调度。

7.集群技术。

研究支持集群功能、交换能力突破100T、接口速率达到100G—400G的核心路由器、OTN/WDM等设备。

8.大容量光交换技术。

研究面向支持双向10Pbps以上超大容量和极细颗粒级别无阻塞交换的高可靠、低功耗光交换节点结构、模块器件及系统等关键技术。

9.超远距离高速光传输技术。

研究100GHz相干接收、光纤特性的高速补偿、大带宽的纠错技术、16Tx1000km系统等关键技术。

(四)支撑行业应用发展以支撑高速发展的视频(包括3D视频)音频业务为核心,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研发,支撑广播电视网络和电视机、信息家电产业的发展,为国家三网融合政策提供技术保障。

重点研究建立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突破交互业务平台、内容保护、安全管控、宽带接入、智能电视终端等关键技术,推动制订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

开展技术试验和应用示范,建设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推动以交互视频为主的融合业务的发展,推动基于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在网络层面,重点研究有线无线结合、天地一体的NGB网络架构、业务体系、安全和监管体系;在接入技术方面,支持100Mbps入户,重点研究新型同轴电缆接入技术,以及无线有线融合的宽带接入技术;在业务层面,重点研究支撑三网融合、以视频为主要特征的广播电视交互业务平台技术和运营支撑技术、中间件、新一代视音频编码、3D视频、内容存储分发、内容保护、透明计算和云计算应用等关键技术;在终端技术方面,重点研究二个方面,一是研究电视操作系统(TVOS)及智能电视终端技术,二是保证NGB业务的开放性和互通性的关键技术;支持家庭物联网络和“智慧家庭”的NGB家庭网络关键技术;在若干城市开展三网融合业务的试点示范;研发支撑NGB 的成套网络装备、业务应用与支撑系统、核心芯片、软件、家庭物联网络设备和用户终端。

(五)强化集成综合创新面向产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研发产业关键共性和支撑技术,强化集成创新,推动信息技术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