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 第五章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公元960~1368年(北宋/辽、南宋/金、元)大纲:一. 社会背景:二. 宋元时期,其经济发展:三.科技文化:四. 设置文官统治:五. “理学”和“新学”对医学的影响:六. 国家重视医药事业:(一). 制定医事制度和法规,把医校纳入官学独立机构。
(二). 建“校正医书局”,为保存、传播中医文献作出贡献。
(三). 组织专人与民间医家编撰许多名著。
(四). 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成就。
七. 金元四大家学说的形成。
一. 社会背景:A. 400年间,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不同区域交叉存在.•(北契丹族的辽/西党项族的西夏/松花江女真族建立的金国:金国灭辽并攻北宋(开封)致北宋迁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B. 1234年,新崛起的蒙古族灭金,1271年建都在大都(北京)。
史称元朝。
C. 元王朝远征欧亚,1279年回师灭南宋, 统一了全中国。
二. 宋元时期,其经济发展如下:A. 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上升。
B. 手工业如矿冶、纺织、制瓷、造船、造纸…非常发达。
YE2C. 纸币出现,行会产生,临安(南宋)已成百万人口大城市。
D. 意.马可波罗称它(临安)“湛为世界其它城市之冠” 的“天城”。
三.科技文化:A. 北宋沈括在公元11世纪就发现地磁偏角:“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哥伦布15世纪首次横渡大西洋才发现)B. 他所著《梦溪笔谈》反映了当代天文、历法、地理、数理化学、医学、生物、考古等成就C. 元代郭守敬*《授时历》(1281年),确定一年为365.2425日,仅比实际时间差26秒.D. 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都最后完成和应用于这一时期。
E. 北宋毕升雕版和活字印刷术为医药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F. 航海业的发展,为宋代香料药物的进口和应用提供了方便。
四. 设置文官统治:A. 文官统治,师设国子学,医学等专科教育。
B. 王安石(任神宗宰相)变法后,并提出对人才“取之” 完整方案。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内脏器官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龋齿的最早记载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5、《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
汤液的出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出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
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着。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着。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
8、《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内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中国医学史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和剂局
(一)推广局方,流行成药
(二)若干制度
三、发展医学教育
宋 太医局
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一、医籍的整理
1057年 校正医书局
宋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三、外治法
1996年山东广饶出土开颅术头骨,距今50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开颅术成功的实例。
※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夏至春秋)
社 会 背 景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 卫生保健
衣、食、住、行、婚姻
一、住 有巢氏时代
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
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二、衣 “衣其羽皮” 骨针
中国医学史知识纲要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第一节卫生保健衣、食、住、行、婚姻一、住有巢氏时代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二、衣“衣其羽皮” 骨针三、食(用火)熟食—扩大食物种类,促进营养吸收,加速脑髓的发育,消毒杀菌,减少胃肠疾病。
第二节医药知识一、药物有关药物起源传说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成九针,以拯夭枉焉。
”《帝王世纪》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淮南子》黄帝—“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帝王世纪》植物药的起源,动物药的起源,矿物药的起源二、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砭,以石刺病也”。
《说文解字》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箴石—针石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夏至春秋)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一)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
雨疾、降疾、疾年—流行病的记载第二节医学理论的萌芽二、病因学“六气致病说”秦医和为晋侯诊病时所发的一段言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认为六气太过则导致疾病,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代表着当时医生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认识水平,对后世病因病机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第三节药物知识一、药物知识的积累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桃仁、杏仁、郁李仁。
二、酒的应用及意义酒的医疗作用:兴奋剂、麻醉剂、消毒剂、溶媒性能。
“鬯其酒” “酒为百药之长”第四节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一、卫生保健二、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西周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事制度: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第三章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朝代更替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屈原《离骚》西汉辞赋,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西汉《周髀算经》张衡浑天仪地动仪东汉蔡伦造纸哲学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医学影响较大的:儒家—对古代医德形成的影响道家—精气理论、自然观、“虚其欲”阴阳家—战国邹衍“阴阳五行说”西汉—提倡道家清静无为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节诸汉墓出土的医书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1、《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阴阳十一脉灸经》2、《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载方280多个,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方书。
中国医学史4-7章

兰茂《滇南本草》
--地方性本草专著
传染病的研究与成就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明以前有关温病论述
温病——外感急性热病 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 与伤寒不同
吴有性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的伟大创见
《温疫论》创戾气说,对温病病因的创见:
(1)疫病是由戾气引起。
(2)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 (3)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而是否致病则决定 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 (4)戾气种类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 器部位也不同。 (5)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由不同戾气引起。 (6)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
四、李杲——脾胃论
字明之,号东垣,金代人,易水学派
代表著作:《脾胃论》
主要学术思想: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元气:先天之精与后天的水谷精气构成
内伤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
治疗:调理脾胃,善用温补脾胃的方子,故称 “补土派”
六、朱震亨——相火论
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作用:
(一)推广局方,流行成药 (二)若干制度:轮班制 水患痢疾施药
三、发展医学教育
宋 太医局
医学分科、学习的科目 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 考核:理论与实际结合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一、医籍的整理 1057年 宋 校正医书局
北宋设立的搜集整理校勘古医 籍的机构,为当时医学的发展和后 世医籍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恽 铁 憔 处 方
恽 铁 樵
西医重视生理解剖
中医重“形能”,主气化,顺乎自然,
重视四时五行等外界影响
西医学有先进之处
中国医学史绪论PPT文档资料

学 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0年后)
•.
•1
概说中医
一、中国医学越来越走向世界
二、中医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三、中医为什么管用
四、独特的疗法
中
国
医
学 史
五、学习中医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2
中医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我国有不间断的文字记载的历史
中 国 医 学 史
•.
•3
中医为什么管用
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
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
以五味节之。
兽医,下士四人, 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
之。
中 国 医 学 史
•.
•25
三、秦代
“疠迁所” : 世界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封诊式”: 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中 国 医 学 史
《洗冤集录》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是中国法医学 的里程碑。
清同治六年,荷兰人首先将这本书翻译成荷兰文,传入西方。
中 后又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影响世界各国法医学的发展极为深远。
国 医
宋慈因此被西方人称作 “ 法医学之父 ” 。
学
史
•.
•35
元代 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 发明了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
•.
•6
一、什么是医学史
概念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 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 科。
中 国 医 学 史
•.
•7
中 国 医 学 史
•.
•8
中 国 医 学 史
•.
•9
中国医学史重点考题

1.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保健史上的意义是什么?(P2)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转向熟食,熟食使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的营养增加,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火还可以取暖御寒,改善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久居寒冷潮湿的洞穴引发的疾病;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
2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并用于疾病治疗的?(P6)原始人类在采集各种野果、种子或挖取植物根茎来获取更多食物中,往往会误食某些植物而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死亡等意外情况,有时也会因食用了某些植物使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甚至消失;或同食一种植物,因摄入量的多少而出现不同效果,从而逐渐认识了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利避害。
3.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繁衍的影响如何?(P4)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减少了因近亲婚配导致的遗传疾病,非常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
4.应该怎样看待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P10)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医学起源的内涵,但似乎远未洞悉事物的全貌,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为。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六气致病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P16)“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观念已经形成②从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记载来分析,“阳盛则热,阴虚则寒”的病理学说已基本确立,并且“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之说与中医学说风病四肢痛、湿病有腹泻的理论有密切关系③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及药理学具有启发作用④实物病因开始出现,鬼神致病之说开始动摇。
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中国医学史 第五章

二,方书编著和发展
官方:以全面总结医方成就为主 1 . 创编现存最早官修方书 ——《太平圣惠方》
2 .创编现存世界最早国家药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创编现存集宋以前之大成的方书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综合性本草成就
四,李杲与脾胃论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1180-1251, 1180-1251,字明之 金真定人 补土派倡首 代表作: 代表作: 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李杲诊病图
理论创见:内伤脾胃, 理论创见: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特点:升阳散火, 治疗特点:升阳散火,补中益气 用药特点:甘温升举 用药特点: 学术影响: 学术影响:开温补派系统研究之端
第五节
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
一,刘完素与火热论
生平简介: 1120- 生平简介: 1120-1200 字守真, 字守真,号通玄处士 金河间人 寒凉派倡首
刘 完 素
代表作: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宣明论方 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理论创见:火热论—— ——六气皆从火化 理论创见: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 治疗特点: 治疗特点:寒凉泻火 用药特点: 用药特点:长于运用寒凉药物 学术影响:开辟外感病研究新领域 学术影响:
五,内科
发挥外感,内伤理论——金元四大家
金 元 四 大 家
六,外科
(一)《外科精要》 1263年 1264年 陈自明 ——强调辨证论治 杨士瀛 ——最早论述"癌症" (二)《仁斋直指方论》
七,伤科
《世医得效方》 危亦林 1 . 成功运用了麻醉术 2 .记载了多种伤科工具 ——剪,刀,钳,凿,桑白线,曲针等 3 . 双足悬吊复位法——脊椎骨骨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宋金元医学
社会背景:
1、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出现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
2、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说。
3、同哲学流派的长期争论,促使医学的流派的出现和论争。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第一节医政设施的进步
1.设翰林医官院(宋) (1082年改称医官局)
——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
2.开设国家药局
御药院: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品,供帝王使用
尚药局(宋)——最高药政机关
惠民局(宋)——经营药物制剂与售卖
广惠司(元)——元代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属下设有回回药物院
3.医学教育
太医局(宋)
太医院(元) 专司医学教育
意义:医学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
第二节古医籍整理与研究
校正医书局(1057)
——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后陆续出版。
如《素问》、《伤寒论》、《脉经》、《外台秘要》、《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针灸甲乙丙》、《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后人评述:“上对祖宗,下对子孙”。
对古医籍的研究——《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1144年撰,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第三节方书和药物学的发展
一、方书:
1、《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编著,载方16834首。
2、《圣济总录》——宋曹宗孝等编写,载方近20000首》
3、《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为该局的制剂规范,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所收多为常用有效方剂,如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
4、个人: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苏轼、沈括《苏沈良方》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张锐《鸡峰普济方》
二、药物学的发展:
1、《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绘制药图933幅,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于1061年完成,该书重点讨论了药物的来源和鉴别,把辨药和用药结合起来,还收藏了大量单方验方
2、《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
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上下流传五百年,一直为本草学之范本。
(简称<证类本草>)
3、《本草衍义》——宋寇宗奭撰,载药460种。
重视对中药药理临床观察,提出气味新说。
4、《珍珠囊》——金张元素著。
对药物归经学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有重要发展。
5、《饮善正要》——元忽思慧撰。
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疗法的专著。
6、《宝庆本草折衷》——陈衍,字万卿,是民间节要性本草的代表著作。
7、《蒙古秘史》蒙医马奶酒疗法
第四节临症各科的突出成就
1、病因病机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
(三因:内、外、不内外因)
2、诊断学
《崔氏脉诀》——崔嘉彦撰,以四言歌诀的形式论述脉学,便于习诵,颇为后人重视。
(亦称《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
《察病指南》——宋施发撰,以脉诊为主,创制33种脉象图,切于实用,为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撰,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舌诊专著。
各种舌象绘成36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对舌诊的发展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3、针灸学
“针灸铜人”王惟一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研制并著
使教学形象化、经络穴位排列规范化,提高针灸操作理论水平,中国针灸史上里程碑。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著,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的针灸取穴标准,一直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对前人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响。
《十四经发挥》——元滑寿撰,把任、督二脉提升到与十二经脉等同地位而成十四经脉;倡导循经取穴。
《标幽赋》——元窦默著,适宜初学
《备急灸法》闻人耆年著于1226年,为讨论常见急性病证灸治疗法是专著
《子午流注针经》、《流注指微赋》何若愚,论述子午流注
4、内科
《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创制药方十首,治肺痨专书。
宋太医局专设有“风科”,《圣济总录》专题讨论“诸风”的辩证论治
张锐《鸡峰普济方》,水肿病
董汲《脚气治法总要》
李杲《脾胃论》内科脾胃专书
5、外伤科
《外科精要》——陈自明著,标志外、伤科的确立。
《卫济宝书》——宋东轩居士增注,最早记载“癌”字。
(又名《外科痈疽方》)
《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撰,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6、妇产科
《十产论》——宋杨子建撰,转胎手法是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著,成就最大。
妇科分调经、从疾、求嗣三门;产科分胎教、候胎、妊娠、难产、产后五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妇产科专著。
7、儿科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著,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上“五脏六腑,
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和治疗法则(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创制儿科专用方剂(如五味异功散、六味地黄丸等)《幼幼新书》——宋·刘方著,岭南医家,记载虎口三关指纹察验法,至今仍被儿科临床沿用
8、法医学
《洗冤集录》——宋·宋慈著,法医学专著。
自13-19世纪末成为处理死伤狱断案
的法典和依据。
9、解剖学
主要图著:
《欧希范五脏图》
《存真图》
第五节金元医家的创新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
原病式》、《宣明论方》,倡导“火热论”,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2、张从正——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
著《儒门事亲》,倡导“攻邪论”,反对囿于“局
方”,滥用温燥,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故世称之为“攻下派”
3、李杲——金代著名医学家(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创内伤脾胃
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4、朱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倡导“相火论”,
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临证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