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物疗效的八大因素
影响药效变化的因素

影响药效变化的因素
影响药效变化的因素包括:
1.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基因型、身体状况、遗传背景等因素有关。
2.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途径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有些人可能具有更快的药物代谢能力,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增加,药效减弱;而有些人可能代谢较慢,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增加,药效增强。
3.药物相互作用:如果患者正在同时使用其他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与主要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改变药物的药效。
4.服用方式和时间:药物的服用方式和时间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
例如,空腹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使其更快地吸收,而与食物一起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吸收速度减慢或减弱。
5.药物质量和纯度:药物的质量和纯度也可能影响其药效。
如果药物质量低劣或受到污染,可能导致药效减弱或产生不良反应。
6.患者遵循治疗方案:患者是否按照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正确使用药物也会影响药效。
如果患者未按时、漏服或过量使用药物,可能使药物的药效发生变化。
影响药物作用药物方面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药物方面的因素1.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药物的脂溶性、pH、溶解度、旋光性及化学结构均能影响药物作用。
2.剂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的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但超过一定范围,剂量的增加,则会引起毒性反应,甚至中毒死亡。
但也有少数药物,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会发生作用性质的变化,如人工盐小剂量是健胃作用,大剂量则表现下泻作用。
因此,临床用药应严格掌握剂量。
3.剂型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不同,则生物利用度不同。
如注射剂的水溶液比油剂和混悬剂吸收快,见效快,但维持时间较短;片剂在胃肠液中有一个崩解过程,内服片剂比溶液剂吸收的速率慢。
4.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其药效出现的快慢和强度不同,有的甚至产生质的差异,如硫酸镁内服时可致泻,静注时则产生中枢抑制作用。
因此,临床上应根据药物性质和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在各种给药途径中,药物吸收速度依次是:静脉注射>吸人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内服给药。
(1)内服给药:包括口服、混饲和混饮。
内服给药方法简便,适合于大多数药物,特别是适合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
但胃肠内容物较多,药物吸收不规则、不完全,或受胃肠道内酸碱度和消化酶等的影响,往往导致药效出现较慢。
内服给药,多数有首过效应,使进入体内循环的药量减少。
混饲和混饮要注意混药均匀,且使每一动物能食用或饮用到。
(2)注射给药:为常用给药方法。
①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下组织中。
皮下组织血管较少,吸收较慢。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使用该方法。
②肌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中。
肌肉组织含丰富的血管,吸收较快而完全。
油溶液、混悬液、乳浊液都可作肌内注射。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作深层分点肌内注射。
③静脉注射,是将药液直接注射入静脉血管,故无吸收过程,药效最快,适于急救或需要输入大量液体的情况。
但一般的油溶液、混悬液、乳浊液不可静脉注射,以免发生栓塞;刺激性大的药物宜静注,但不可漏出血管。
执业药师考试关于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执业药师考试关于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关注:百通世纪获取更多)一、药物疗效的概念药物制剂的疗效,可用下式表示:e=f(a,s,c)式中:e为制剂的疗效,a为药物本身的药理活性,s为用药者对药物的感受性,c为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
说明,e与a、s、c三者都有关系。
二、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1.生物体生理因素对药效的影响(1)胃肠道不同区域的粘膜表面积大小不同,吸收药物速度也不同,小肠粘膜面积大,达70m2,易吸收药物。
不同区域的ph值不同,也影响药物的吸收,能使药物保持分子状态的ph值,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胃空速率愈快,药物愈易吸收;空腹时胃空速率比饱腹要快,如饱腹服用四环素,其血药浓度比空腹时服用的要低50%~80%。
(2)药物服用者性别、年龄、个体差异、饮食结构等生理条件不同,服同一种药物而疗效也不一样。
2.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药效。
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一般按下列顺序由快到慢: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药剂>口服固体药剂>皮肤给药。
(2)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吸收不决定于其在胃肠道的总浓度,而是取决于可吸收的,即非解离的药物浓度,也就是取决于药物的pka值与吸收部位的ph值。
同时,药物脂溶性愈大则愈易吸收;溶解速率愈大愈吸收得快。
对难溶性固体药物而言,其粉末愈细,粒径愈小,比表面积愈大,溶解速度愈快,药物吸收速度也愈快,吸收量愈多,药效就愈好。
[更多执业药师考试真题请点击百通世纪进入](3)赋形剂。
制备药剂时,往往要用某些赋形剂,他们不仅影响到生产工艺及制剂的外观性质,如:硬度、粘度、光泽、颜色、味道等方面,而且会改变制剂的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从而影响制剂的疗效。
例如:乳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常用赋形剂,用于睾丸酮片,有加速吸收的作用;而用于异烟肼片,其疗效完全被乳糖阻碍。
3.药物相互作用对疗效的影响药物的相互作用系指一种药物的作用,被同时应用的另一种药物所改变。
3、药效的影响因素

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故应用糖皮质激
素时,应限制糖的摄入量,以低糖饮食为好。
高矿物质饮食对药物的影响。 牛奶、乳制品、海带、钙质饼干等高钙食物,或进食花生米、葵
花子、核桃仁,或进食水产类等高磷食物,以及进食用石膏(含钙) 、盐卤(含镁)制成的豆腐,可与四环素类抗生素、阿仑膦酸钠、环 丙沙星、红霉素等发生螯合、络合、沉淀影响药物吸收。
乳制品使环丙沙星的生物利用度降低30~36%,诺氟沙星降低
38~52%。
进食含钙多的食物,能增加强心苷对心脏的作用,易增加药物的
毒性反应。
高钾食物土豆、菠菜及香蕉,若与呋塞米、噻嗪类利尿药合用,
可因提高血钾而增强药物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饮用大量饮料和增
加食盐摄入量,可加速碘排泄。
进食咸菜、腌鱼等高钠食物,可影响利尿药和降压药的疗效
2.性别
女性体重较男性轻,脂肪占体重的比率高于 男性,体液总量占体重的比率低于男性。 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期等特点。
女性在月经期和妊娠期内,禁用抗凝血药
和剧泻药,以免引起出血过多。 女性在妊娠的头3个月内,禁用抗代谢药、 激素等,以免使胎儿致畸。 临产前禁用吗啡,以免抑制胎儿呼吸。
用于这些环节。酒后服降糖药格列本脲、二甲双胍或注射胰岛
素,会引起血糖下降过快,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手发抖 等低血糖反应,严重者可发生低血糖昏迷,若抢救不及时,有 生命危险。此外,酒后服用苯乙双胍等双胍类降血糖药还可能 引起乳酸中毒。
(二)用药影响食物及营养素的吸收
用药影响营养素的代谢
、藿香正气水、骨刺消痛液等)与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类同服,
可重诱发溃疡后引起急性出血性胃炎,加重胃出血的危险性。 酒能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抗感冒药多含有此药,因此 在服用含有解热镇痛药的抗感冒药时禁止饮酒。
影响药效学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给药途径
药物的给药途径也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不同,从而 影响药物的作用部位和强度。例如,口服给药通常用于全身治疗,而局部给药则用于治疗局部疾病。
给药途径的选择还受到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患者的病情和用药依从性的影响。例如,对于不能口服 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注射给药途径来给予药物。
02
患者因素
年龄
01
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同。
02
儿童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代谢能力较弱,对药物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可能受到影响。
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对药物的保存和运输至关 重要。
药物质量控制
01
02
03
质量标准制定
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确 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质量检验
通过各种检验方法,对药 物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估。
不合格品处理
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药物 进行适当的处理,防止其 流入市场。
05
社会因素
医疗保障制度
影响药效学的影响因素
目录
• 药物本身因素 • 患者因素 • 环境因素 • 药物研发与生产因素 • 社会因素
01
药物本身因素
药物的化学结构
药物的化学结构是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之一。药物的化学结 构决定了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溶解度、渗透性等,从 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最终影响药物 的药效。
某些遗传变异可能导致个体对特定药 物的反应不同,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 避免使用某些药物。
药理学丨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理学丨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药物因素(1)给药剂量:剂量就是给药量。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药物作用逐渐增强,超过一定范围,可由量变到质变,引起中毒或死亡。
(2)给药时间:一般情况下,饭前用药吸收好,作用发挥快;饭后用药吸收较差,作用较慢。
药物给药时间1)刺激性药物饭后2)滋补药、胃壁保护药、胃肠解痉药、利胆药饭前3)驱虫药空腹4)消化药饭时5)胰岛素饭前注射6)催眠药睡前(3)给药次数:给药的次数应根据药物的消除速率、病情需要而定。
对t1/2短的药物,给药次数相应增加,对于消除慢的或毒性大的药物应规定每日的用量和疗程。
肝、肾功能减低时,应适当减少给药次数,以防止蓄积中毒。
(4)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甚至改变作用的性质。
各种给药途径的起效快慢一般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直肠给药>贴皮给药。
(5)联合用药:即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以增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或达到多种治疗目的。
有两种情况:一是联合用药后出现药效增强或毒副作用减轻,这是联合用药的目的;二是联合用药后出现药效减弱或毒副作用增强,这对治疗不利,应该避免。
①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时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疗效或产生毒性反应,称为配伍禁忌。
②药物相互作用:1)药动学相互作用:包括影响吸收、影响分布与转运、影响生物转化、影响排泄。
2)药效学相互作用:◇协同作用:两药同时或先后使用,可使药效增强。
◇拮抗作用:联合用药后使原有的效应减弱,小于分别作用的总和。
(二)机体因素(1)年龄: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机体生理机能与年龄有关。
(2)性别:妇女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不同时期,因此,妇女用药时应适当注意。
(3)病理因素:病理状态可使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或药物的体内过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4)精神因素。
(5)遗传因素: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是由于遗传因素对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产生影响所致。
《影响药效的因素》课件

不同药物报销比例不同,会影响患者的经济负担 。
支付方式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也会影响药物的价格和患者负 担。
患者经济承受能力
经济水平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患者,对药物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同。
负担能力评估
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
药物负担
患者需要承担的药物费用,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03
药物使用方式
用药时间
01
02
03
04
餐前服用
药物在胃内不受食物影响,吸 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如胃复
春胶囊、多潘立酮片等。
餐后服用
食物可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 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如阿司匹林、苯妥英钠等。
空腹服用
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不 易被胃液破坏。如硫酸亚铁片
、酵母片等。
睡前服用
药物成分的溶解度
溶解度高的药物成分更容 易被吸收,从而更好地发 挥药效。
药物剂型
口服制剂
口服制剂的吸收效果、生 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对药效 产生影响。
注射制剂
注射制剂的渗透性、药效 持续时间和给药方式对治 疗效果产生影响。
外用制剂
外用制剂的透皮吸收性、 药效持续时间和使用方便 性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药物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的稳定性
生产工艺的成本
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决定了药物的质量 和疗效的一致性。
生产工艺的成本决定了药物的价格, 间接影响了药物的普及性和可及性。
生产环境的洁净度
生产环境的洁净度对药物的纯净度和 稳定性产生影响。
02
患者因素
年龄
儿童
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 容易发生药物中毒和不良反应。
影响药效的因素(8班)

(2)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影响,老年人的器官功能逐步退化,代偿适应 能力较差;吸收、生物转化以及排泄等能力也相对减弱。表现在药理学上, 如作用于中枢神经的药物易导致精神错乱;作用于心血管的药物易导致血压 下降和心率失常;非甾体抗炎药易导致胃肠道出血等等。
(1)机能影响:病人的机能状态是可以影响药物作用的。比 如强心苷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解热镇痛药的退热作用。
病 理 状 态
1、肝功能不全:不同的药物肝代谢 效果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不同。
2、肾功能不全:会导致需要肾代谢 的药物积蓄中毒。
3、营养不良:全身的代谢速度降低, 药物游离较多,易引起毒副反应。
(1)耐受性: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 弱,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成为耐受性(tolerance)但在停药一 段时间后,机体可恢复原有的敏感性
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 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ce)
(2)抗药性(resistance):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 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1)给药途径: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静脉注射>肌内注 射>皮下注射>口服。某些药物给药途径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
(2)给药时间和次数:一般说饭前服药吸收较好,且发挥作 用较快;饭后服药吸收较差,显效较慢。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 后服用,可减少对肠胃的刺激,催眠药宜在临睡前服用。
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昼夜差别,呈现昼夜节律变化。产 生一门专门研究此方面问题的学科,时辰药理学。
4、其他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 功能失调。
(1)个体差异(individual variation):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 况下,多数病人对药物的效应基本相似。但有少数病人对药物的 反应有所不同。可分为量的差别和质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药物疗效的八大因素
作者:斯建中
来源:《祝您健康》1986年第06期
在生活中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医生给同病种的病人以同种药物治疗,结果有的病人治好了,有的病人却没治好。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用药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据研究和临床观察,有八大因素能影响药物发挥作用。
1个体差异:所谓个体差异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年龄、性别,体重以及病理状态等因素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体质的个体对药物产生不同的反应。
有的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应用小剂量即可产生作用。
对这种高敏性机体应采用较一般人为小的剂量。
也有的人对某些药物特别不敏感,必须应用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为耐受性较强。
因此,用药应因人而异,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2体重:药物的常用剂量是对体重40~60公斤的人而言,过重过轻都应适当增减。
因为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质和量的变化,是以血中浓度为依据。
体重大血液量多,体重小血液量少,所以要达到有效的血药救度,亦应根据体重大小来增减用药剂量。
3药物剂量:剂量是使用药物的份量。
剂量适中,可以使药物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若用药不当,量大则中毒,量小则无效。
故在治疗疾病时,认真掌握剂量,按规定剂量用药,对提高药效很重要。
4给药途径:给药途径能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快慢和药物在血中浓度的高低,从而决定药物作用的强弱、快慢和长短等。
有时可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使药物发生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口服可致泻,而注射则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
因此,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药物本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5用药时间:大量的研究表明,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的速度都存在着昼夜节律。
如早晨七时给病人服消炎痛,可使病人的血中药浓度较快地达到最高值;心脏病人对洋地黄的敏感性以清晨四时为最强。
因此,人们按照各种不同的药物和人体的生理时辰节律的关系来确定各种药的给药时间,可使疗效提高到最大限度,副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
此外,药物的应用必须与人的饮食、睡眠相适应。
如“空腹”是指清晨用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适用于驱肠虫、盐类泻药;“饭前”是指进食前30分钟用药,一些收敛止泻、胃壁保护等药物宜饭前服:“饭后”是指进食后15~30分钟,绝大多数药物可在饭后服,特别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四环索、消炎痛等,“睡前”服药适用于催眠药、安定药及某些作用缓和的导泻药。
6用药环境:环境可以影嘀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医生良好的服务态度,家庭成员细心、周到的照顾,可以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病情好转。
相反,恶
劣的环境、不良的情绪,可使病人肠胃功能紊乱而影响药物的吸收,以致加重病情。
所以良好的环境是保证药物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7配伍用药:许多药物可通过配伍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作用。
但如果配伍不当,不仅不能增强药物作用,还会产生拮抗作用,降低药物治疗效果。
因此,用药时应严格掌握配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