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合集下载

《微观经济学》PPT课件

《微观经济学》PPT课件
〔1〕静态分析法: 只分析某 一时点上经济变量的状况
〔2〕比较静态分析法:只分析 始点和终点的经济变量的 状 况
〔3〕动态分析法 引入时间因 素,分析某一时期内经济变量 的过程状况 .
三、经济模型
1、 经 济 模 型 〔economic
model>:用来表述经济
P price
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
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思想,建立起了以劳动价 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 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生产具 有相对优势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3、萨伊<Say>〔法〕 〔1767-1832〕
让·巴蒂斯特·萨伊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年
他认为:供给创造需求,储蓄必然转化 为投资,生产就是消费,供给就是需求, 生产过剩的危机是不会发生的.一个 国家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企业越多, 贸易越多社会财富越多.主张发展生 产.
2、按研究经济问题判断标准的不同可分为:
•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用事 实说明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回答是什么 〔What is>如:某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为 8%,失业率是6%.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以一 定的判断标准为出发点,力求回答应该是 什么〔What ought to be>.如:要实现8%的 年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某国的收入分配是不 是公平.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在《国富论》的序论中的第一句话就是: "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政治经济学 提出两个目标: 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 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 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微观经济学.ppt

微观经济学.ppt
第三,中心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第一,均衡价格理论。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 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
第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人分 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 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第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 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这-部分包括硕 究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生产理论,研究成本与收益 之间关系的成本理论,以及研究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行为 的厂商无穷的,但是如前所述,无穷的欲望是分 层次的。同时,经济资源是稀缺的,但稀缺的资源是有不同 用途的。人们要想在一定时期分轻重缓急地合理解决欲望的 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对以下问题作出 抉择:
(1)生产什么? (2)生产多少? (3)如何生产?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生产? (4)为谁生产?
第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第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四,开放经济理论。
结论
❖ 在这五个层次中,生存的需要即以 人类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的最基本的需要, 是其他四种心理需要的基础。
❖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五个层 次的需要不仅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实现过 程,而且其内容和质量还随着需要的满 足而不断地发展。
❖ 事实上,人类的欲望的满足是一个 无穷序列。欲望是无穷的。
稀缺性: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矛盾
第二,完全信息假设
▪ 这一假设条件的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上每一个 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与 其决策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2.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偏好的理论框架。

消费者理论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其中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是理性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

根据消费者理论,消费者在决定消费时会考虑两个重要因素: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根据收入和价格来决定购买哪些商品,以及在不同商品之间如何分配他们的收入。

消费者理论提出了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描述了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一般是负斜率的,表明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越少。

这是因为较高的价格意味着消费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所以他们会变得更加谨慎和节省。

除了价格和收入,消费者理论还考虑了消费者的偏好和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是一个衡量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喜好和满足程度的函数。

根据效用函数,消费者会选择最大化他们的总效用。

这意味着他们会将自己的有限收入分配给能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上。

消费者理论还研究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

边际效用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每单位商品时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表示当消费者增加消费某种商品时,他们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将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有限的,当消费某种商品过多时,他们会开始对其他商品更感兴趣。

消费者理论还包括一些扩展和修正。

例如,它考虑了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即消费者更愿意立即获得满足,而不是延迟获得。

此外,消费者理论还研究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和替代品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理论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市场分析和价格决策中。

理解消费者行为和偏好可以帮助生产者和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制定更有效的定价策略和市场营销策略。

总之,消费者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用于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偏好。

它考虑了消费者的收入、价格、偏好和效用函数,以及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

消费者理论在市场分析和价格决策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者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理解市场和消费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 第四章 生产函数——厂商(生产者)行为理论之一

微观经济学 第四章 生产函数——厂商(生产者)行为理论之一

二、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

经济学中的短期与长期

短期: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 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的时间周 期。 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 时间周期。


划分的标准是,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 量的数量。
第三节

短期生产函数
举例:连续投入劳动L
劳动量L 总产量TP 边际产量MP 平均产量AP
是固定的。
Q=aL+bK
2.2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
指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生产函数。

假定只用L和K,则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Q=Minimum(L/u,K/v) u为固定的劳动生产系数(单位产量配备的劳动数) v为固定的资本生产系数(单位产量配备的资本数)
厂商的目标:利润最大化。
条件要求:完全信息 。
长期的目标:销售收入最大化或市场销售份额最大化。 原因:信息是不完全的,厂商面临的需求可能是不确
定的。
今后讨论中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假设:实现利润最大
化是一个企业竞争生存的基本准则 。
第二节
生产
一、生产函数
1、生产函数 产量Q与生产要素L、K、N、E等投入存在着一定依存关
在固定比例生产函数下,产量取决于较小比值的那一
要素。 产量的增加,必须有L、K按规定比例同时增加,若其 中之一数量不变,单独增加另一要素量,则产量不变。
2.3、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C-D生产函数),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
拉斯于1982年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提出的。

Q AL K

微观经济学课件(对外经贸大学,施丹)

微观经济学课件(对外经贸大学,施丹)
★分析内容的深化: 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的发展 ★分析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博弈论 ★分析范围的扩展: ▲ 研究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问题 ▲ 将不确定性和信息问题融入经济分析 之中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均衡分析方法 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分析 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分析 边际分析方法 注重分析经济变量中增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者选择与产品供给
成本及成本函数 各种成本概念 成本函数 短期中的成本关系 长期中的成本 如何由短期成本得到长期成本?
利润函数(profit function)
利润函数是一个最大值函数 ∏(P,Pi)=Max(PQ-xi*Pi) s.t f(x)≥Q 利润的大小仅仅取决于产品价格和要 素的价格 ,是生产者在给定产品价格 和要素价格时最优选择的结果. 只有当规模报酬递减时,才有利润函 数的存在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 ◆早期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W. Petty 的《赋税论》(1662) A. Smith 的《国富论》(1776) D. Ricardo《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 理(1817) ★主要观点: 宏微观不分 劳动价值论
◆奠定基础阶段(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期) ★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供求分析 成本-利益分析
问题一
怎样看待商品房价格上涨? 怎样看待猪肉和粮食价格上涨? ◆你认为涨价的原因是什么? ◆涨价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国家是否应该介入?为什么? ◆价格调控的困难有哪些?
第二讲 消费者选择分析
消费者选择与产品需求 消费者选择与要素供给 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C. Menger- K. Wicksell- E. Bhm-Bawerk 《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 《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 W.S. Jevons 《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 L. Walras《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1874)

微观经济学知识框架

微观经济学知识框架

微观经济学知识框架一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二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技术三经济系统的功能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经济学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五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一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二均衡分析方法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四经济模型的建立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五归纳法与演绎法一微观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范围二宏观经济学的对象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第三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划分四对上述划分的反对意见一自给自足经济二计划经济三市场经济四混合经济第四节价格制度与微观经济学五价格制度与微观经济学第一章 导论一市场需求表和市场需求曲线及其特点:需求定理二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需求函数三需求水平的变化与需求量变化的区别第一节关于需求的一般原理四需求的弹性一市场供给表和市场供给曲线及其特点:供给定理二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供给函数三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水平变动的区别第二节关于供给的一般原理四供给的价格弹性一均衡价格的决定二均衡价格与实际价格第三节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三均衡价格的变动:供求定理一货物税对价格的影响二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第四节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一效用和效用函数二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三消费者均衡的原则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第一节基数效用分析四等边际原理五个人需求曲线的推导六消费者剩余一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内容二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三无差异曲线四预算线五消费者均衡六货币收入的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第二节序数效用分析七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一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二边际收益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第三节市场需求曲线三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与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厂商及其技术和投入一厂商的定义和组织形式二利润最大化的假定三技术和投入第一节四短期和长期具有单一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一生产函数的定义和基本类型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第二节四可变投入使用量的合理区间具有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一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的特点二等产量线三边际技术替代率第三节四射线、脊线和生产的经济区一规模收益及其变动的三种情况第四节长期和规模收益二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三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四规模收益变动的表示方法一成本的性质和定义二等成本线第五节成本的性质和最佳投入组合三最佳的投入组合一短期的定义二三种短期总成本函数三三种短期平均成本函数四边际成本五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第六节短期成本函数六平均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几何推导第七节长期成本函数一扩展线和长期总成本曲线二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三长期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四成本曲线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五投入价格变动与成本曲线一市场、厂商和行业二划分不同市场结构的标准三完全竞争的内涵及假定条件四厂商和行业所面对的需求曲线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五厂商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一交易期的定义第五章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与产量第二节交易期的价格决定二交易期的供给曲线三市场均衡的特点四交易期内价格的功能一厂商短期均衡产量的决定二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第三节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均衡四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均衡价格和产量一长期内的调整过程二厂商的长期均衡第四节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三行业的长期均衡一短期内的调整二长期内的调整第五节资源配置过程三蛛网模型一完全垄断的性质二完全垄断的成因第一节完全垄断的性质及成因三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和成本曲线一获取经济利润时的短期均衡二获取正常利润时的短期均衡第二节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价格和产量三亏损状态下的短期均衡一短期内存在经济利润时的情况二短期内只获得正常利润时的情况第六章 完全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第三节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一垄断竞争的性质和定义二产品差别和产品集团三垄断竞争模型的假定条件第一节垄断竞争的性质和特征四垄断竞争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一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第二节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三需求的多样性和成本的多样性一产品变异二销售费用第三节非价格竞争与厂商均衡三广告的经济学一价格和产量上的差别二效率上的差别第四节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比较三福利上的差别第七章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第五节对垄断竞争理论的批评一寡头垄断的性质:相互依存二寡头垄断的成因第一节寡头垄断的性质、成因和分类三寡头垄断的分类:纯粹寡头垄断和差异寡头垄断一双头垄断模型第二节非勾结性的寡头垄断模型二折断的需求曲线模型一分开的勾结:卡特尔二非公开的勾结:价格领先制第三节勾结性的寡头垄断模型三成本加成定价一市场的相对狭小二资金、设备和技术上的特殊要求三自然资源、专利和政府的限制第四节寡头垄断者的长期行为和进入的障碍四限制进入的价格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二完全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第八章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第五节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三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三短期亏损时的情况四完全垄断行业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一实行价格歧视的前提条件二价格歧视的程度第四节价格歧视三价格歧视与行业生存一两种市场条件下的资源利用二价格和产量三垄断和收入分配四消费者剩余的净损失第五节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的比较五合并的福利效应:福利三角的应用一边际成本定价二平均成本定价三对价格歧视的管制第六节对垄断的公共管制四对非自然垄断的管制四寡头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第一节博弈论基本概念一上策决策与纳什均衡二寡头市场中的古诺模型第二节纳什均衡与寡头竞争三价格竞争的伯川德模型一逆向归纳法求解纳什均衡第九章博弈论与寡头市场分析第三节动态博弈与先行者优势二先行者优势—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一利润最大化与要素使用量二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单一要素可变第十章要素价格与使用量第一节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价格与使用量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多种要素可变四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五生产要素的供给六要素均衡价格和均衡使用量的决定第二节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一产品的卖方垄断厂商对单一可变要素的需求二厂商在使用多种可变要素时对其中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一使用单一可变要素的买方垄断第三节要素市场的买方垄断二使用多种可变要素时买方垄断的均衡一双边垄断第四节要素市场的卖方垄断二工会对劳动市场的单边垄断一供给量长期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价格:租金第五节固定要素的价格:租金和准租金二短期内供给固定的生产要素价格:准租金一一般均衡的含义二生产的均衡过程及其条件三消费与交换的均衡第一节一般均衡理论四生产与消费的一般均衡一经济效率的定义第二节竞争性均衡与经济效率二竞争性均衡是实现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一公平的标准第十一章 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第三节公平和效率二公平与效率的替换一市场势力(Market Power )二信息不完全三外部性第一节市场失灵的基本原因四公共物品一“柠檬”市场第十二章市场失灵与政府的作用第二节信息不对称问题二道德风险一外部不经济与无效率第三节外部性二外部经济与无效率三外部性的防治一公共物品的含义第四节公共物品二公共物品与经济效率第五节公共决策与政府失灵。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
6
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消费者的需求 (相对的边际效用的比例)
公众 相对效用决 定的偏好或 无差异曲线
产品市场
咖啡的价格、 茶叶的价格、 糖的价格等等
S D
$ $
生产要素的供给 (负效用、闲暇的偏好,
持有的财产)
劳动的工资、 土地的地租、 机器的租金等等
S D
生产要素市场
企业的供给 (边际成本等于价格)
42
经济模型实例:均衡价格的决定
1.在众多因素中精简,保留商品的需求、供给和价格三个基本的因素。
2.在此基础上,建立商品均衡价格是由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 的价格水平所决定的。
3.用数学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均衡价格决定的模型。见图2-4。
4.除了几何图形以外,还可以用方程式来表示均衡价格决定模型:
39
40
第五节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经济模型 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41
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需要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 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学语言或数 学的形式(包括几何图形和方程式等)来表示。
7
6
5
4
B
3A
2
1
0
0
200
E D C
400
600
800
Q
Qs=f(P)
在上图中,横轴OQ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的价格。
同需求曲线一样,供给曲线可以是直线型,也可 以是曲线形。当供给函数为一元一次函数时,相应的 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如果供给函数为非线性函数, 相应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曲线。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大多使用线性供给函数。 线性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梳理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梳理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梳理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以及个体、企业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作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则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对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供需理论供需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用于解释市场上商品定价的原理。

根据供需理论,当市场上某一商品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将上涨,供应量也会随之增加。

相反,需求下降时,价格将下降,供应量也会减少。

供需理论通过分析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决策,解释了市场定价的动态过程。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了个体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做出的选择和决策。

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边际效用、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等。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一件商品时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受,需求曲线则是描述了商品价格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剩余则是指一个消费者愿意为一件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了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时所作的决策。

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生产函数、生产成本和利润最大化等。

生产函数是描述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它描述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率。

生产成本则是企业进行生产所需的资源和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在给定的投入条件下,企业通过调整产出和成本来实现最大利润。

四、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了不同市场中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的特征。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有大量的小企业,没有企业能够单独决定价格。

而在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企业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影响市场。

其他市场结构则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五、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研究了市场无法有效运行时的情况,其中包括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市场参与者产生的影响,可以是正向的(正外部性)或是负向的(负外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教学框架
2009.9
一、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目标
1.学说。

指人们为解释自然社会复杂现象而形成的体系化理论。

经济学则是解释经济社会复杂现象而形成的体系化理论。

①解释,是对体系化理论的定位。

我们一般描述人们对复杂现象了解、认识,按其认识深度分别采用说明、解释、揭示三个概念。

解释居中,高于说明,低于揭示。

意味其体系化理论仍然可能是不完备的,存在发展空间。

经济学远没有达到揭示经济社会复杂现象的水平。

②解释,通过体系化理论实现人们对现象认识的描述。

解释与体系化理论等价。

体系化理论不是现象本身,不能创造现象。

但在体系化理论指导下可形成技术、规则、政策等行为,
③体系化,意味构成其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范畴、概念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并联系在一起组成完备的系统。

2.经济学研究目标。

是对解释的目的即体系化理论界定。

目标不同,构成解释的理论不同。

目前经济学研究目标的描述;
①解释资源如何配置。

表述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②解释行为主体的行为和结果。

主体包括个体、企业、国家。

行为包括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③解释市场的运行机理。

行为主体在市场的行为和结果。

经济学是从行为主体的市场选择、决策行为方面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

其提出行为主体市场选择行为依据的目标和条件。

二、经济学体系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沿革
《高级微观经济学》第十四章“西方经济学主题思想演进评述”提要这里不是对经济学说的发展作系统地介绍,而是通过简要的勾勒出一个经济学主题思想演进的框架,提供一些背景分析材料,同时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明确研究主题,并追索一下他的发展轨迹。

这是我们深刻认识与把握理论并有所创新的基础。

所谓经济学主题思想,反映人们对经济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

不同时代、不同的经济活动水平,形成不同的主题背景。

但有一些思想内容是超越时代的、跨时期的。

按照拉卡托斯科学方法论的观点,这些主题构成了经济理论的内核。

从历史角度考察,很多经济学主题向古典回归,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1.人类经济实践与经济思想是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基础。

2.近代科学方法为形成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大环境。

3.政策导向的早期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经济理论。

4.经济学说的诞生:亚当. 斯密《国富论》。

5.李嘉图的经济学方法与古典经济学派。

6.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三、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通过建立行为主体市场(交易)选择行为的目标和依据条件的理论体系,解释经济活动现象。

该理论包括;
1.界定行为主体概念、市场概念、各行为概念、各行为目标的概念、实现选择目标的条件概念等理论;按概念内涵可定义相关要素(因素)、设定相关变量。

2.建立描述各概念逻辑(决定)关系的理论模型,关系的决定要素与决定机制。

3.建立分析偏离各概念标准内涵逻辑(决定)关系的理论模型。

4.基于理论模型给出经济现象的解释结论与政策空间。

讨论①:各概念的界定可以是非独立的,交叉的。

按概念内涵可设定出的相关变量,可以是数量的、也可以是序列的、定性的。

讨论②:变量的逻辑关系也可以称为决定关系,反映其关系的模型称为理论模型或决定模型。

如反映产出与投入关系的生产函数,称产出为被决 , (21x x f y =y 定变量,两种投入要素和为决定变量。

两者的关系f 则称为决定机制。

1x 2x 讨论③:经济学中的市场内涵由按一定规则的行为主体自主交易界定。

行为主体的市场选择通过交易实现。

因此交易等价于市场、交易也等价于选择,可以推论市场等价选择。

作为选择的方式的市场,也是理论体系的命题。

讨论④:行为目标,在经济学中被界定为保证交易的实现,交易主体共同接受。

所以其一定处于最优的、均衡的状态。

因此均衡等价于最优。

均衡状态的决定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分析的目标。

讨论⑤:行为选择的条件,指行为主体实现最优目标、均衡状态的条件;其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和主线,标示经济学理论对经济现象解释的结论。

采用线性规划及函数微分极值方法,可得到均衡状态条件。

当然需要假定理论模型各变量连续。

讨论⑥:政策空间。

此政策概念是广义的,指被决定变量可以向均衡状态发展时,所容许决定变量可调整的方向和程度。

四、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逻辑
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逻辑体系实现了与理论逻辑高度的一致性。

该体系由德布鲁-阿罗两位经济学家,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的基础上,1954年开始1972完成的。

第一,提出基于偏好理论的理性假设,作为经济学体系化理论的逻辑起点。

1.用其界定行为主体、主体行为目标和实现目标条件。

以人们最基本、最简单的行为构建理性偏好概念,作为理论体系的假设前提。

其一般性、普适性、合理性,解决了传统经济学中稀缺性和经济人假设概念边界不清,基数效用存在主观性两大缺陷。

理性偏好所具有的逻辑严密性、提升了经济学的科学性。

2.基于理性定义可形成,理性行为分析、不完全理性行为分析、非理性行为分析三个框架。

理性主体行为是主线,是不完全理性行为分析、非理性行为分析的基础和比较坐标。

3.建立基于偏好关系的效用理论。

此为德布鲁的创新性工作。

为传统经济学分析逻辑,构建了严密的理性偏好假设基础。

利用凸组合概念合理说明了效用函数曲线的凹性、等效无差异曲线的凸性等等。

第二,理性行为主体基于偏好,即仅存在机会成本的独立选择理论。

第三,理性行为主体基于规则(技术),即存在沉淀成本的独立选择理论。

第四,针对现象不确定性的不完全理性行为主体独立选择理论。

第五,理性行为主体独立选择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

第六,市场机制有效性评价,制度分析,及市场机制失效条件与改善理论。

第七,行为主体的非独立选择,即行为主体博弈选择及机制设计理论。

五、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学习目的和方法学习目的1:了解并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复杂经济社会现象研究的能力。

①从现象中提出问题的能力;②运用经济学分析逻辑,建立问题研究的框架和模型,提出决定因素和决定机制的能力;③借助理论决定模型,开展经验研究,提出政策空间的能力。

学习目的2:借助经济学学习,进行思维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方法:听课与自学结合,自学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