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B部语文《将进酒》导学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高二将进酒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将进酒学案

将进酒(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相关知识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2、本诗的感情基调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

基调常常可以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

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3.走近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

二、精读课文,结合小注和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课内探究学案1.给下列字注音将进酒()呼儿将出()馔玉()欢谑()烹饪()千金裘()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进酒(请)B.钟鼓馔玉不足贵。

(美好的饮食。

馔,吃喝。

玉,玉一般美好)古来圣贤皆寂寞。

(被世人冷落的意思)C.陈王昔时宴平乐。

(以前的大王。

陈,时间久远的。

宴,宴会)斗酒十千恣观谑(恣,放纵,无拘束。

谑,玩笑)D.径须沽取对君酌。

(径,就,即。

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同“消”,使不复存在)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B.会须一/饮三百杯C.陈王/昔时/宴平乐 D.与尔/同销/万古愁4、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朝如青丝暮成雪 B.会须一饮三百杯C.钟鼓馔玉不足贵 D.与尔同销万古愁5.对《将进酒》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主旨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B部《将进酒》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B部《将进酒》教案

总课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总课时1课时课题《将进酒》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教学难点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一、导入杜甫诗中关于李白饮酒的描写很多,如:“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上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劝酒歌《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

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下面,我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杯莫停。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苏教版语文高二《将 进 酒》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将 进 酒》导学案

《将进酒》导学案一、诗人名片李白——安史之乱时期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金陵、溧阳一带。

后隐居于庐山。

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率师东下,恭请李白,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

不料肃宗李亨与永王李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兵败被杀。

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

当时李白正陷于“世人皆欲杀”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致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

李白沿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

762年,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令族叔李阳冰家。

初葬采石矶。

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

李白平生浪迹天下,身世遭遇大起大落,富有传奇色彩,其诗今存九百多首。

二、诗词故事李白诗讽县太爷唐代彰明县令平时也爱吟诗作对,对李白也很谦恭,故同李白有了交往。

一次,李白随县令一起察看江水暴涨的情况,路过一段河堤,忽见江岸边的芦苇丛里有个溺死的女尸,随波摇荡,小鸟瞅着尸体噪叫,鱼儿围着尸体转悠。

李白心酸,县令诗兴大发,高声吟道:“二八谁家女,飘来倚岸芦。

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李白听了很不满意,便接着吟道:“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县令知道李白在讽刺他,也无可奈何。

李白吟完扬长而去。

李白如何讽刺他呢?他用了“秋胡戏妻”的典故。

春秋时,有个叫秋胡的,出外十年,当了官,回家探亲,看见桑园里有个美貌妇女,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妻子,便前去调戏,遭到妇女的臭骂。

李白以古喻今,讽刺县太爷的流氓无赖。

三、文题背景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尝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诗人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2.采石矶太白楼联侍金銮,谪夜郎,他胸中有何得失穷通。

但随遇而安,说什么仙,说什么狂,说什么文章身价。

【导学案】高二语文:《将进酒》导学案及答案

【导学案】高二语文:《将进酒》导学案及答案

《将进酒》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1、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2、背诵这首诗。

一、导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

二、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铙歌的曲调,题意为“劝酒歌”。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

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

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本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里做客。

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饮酒,借酒兴诗情写下这首《将进酒》,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三、完成预习:1、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1),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欲饮琵琶马上催。

(4)酒入愁肠,。

(5),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6)兰陵美酒郁金香,。

,不知何处是他乡。

(7)抽刀断水水更流,。

人生在世不称意,。

(8)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9),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0 ,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11),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纱》)(12)?杨柳岸,晓风残月。

2019-2020年高二B部语文《将进酒》导学案

2019-2020年高二B部语文《将进酒》导学案
渔父——
屈原——
【新知探究】
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4、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5、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
【课堂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4分)
2019-2020年高二B部语文《将进酒》导学案
课题
将进酒
编写:牛峰
审核:朱赶楼
时间:
目标
引领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重点
难点
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学法
指导
讨论探究
学习过程
一、前置性补偿
1、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__,有_______之称,是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2019-2020年高二B部语文《渔父》导学案
课题
渔父
编写:牛峰
审核:朱赶楼
时间:
目标
引领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3、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
二、注音:
憔悴餔糟濯缨汶汶三闾
鼓枻莞尔歠醨
三、解释:
1、屈原既放:___________________

《将进酒》 导学案

《将进酒》 导学案

《将进酒》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2、诵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豪放洒脱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比喻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怀才不遇的悲愤、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及时行乐的态度。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

2、难点(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与诗人情感的融合。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抒发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2、创作背景《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 年),当时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心中的郁闷。

四、朗读指导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纠正不足之处。

五、诗歌解读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黄河水一去不返和人生短暂易逝作对比,强调了时光的匆匆流逝,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在此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态度,认为人生得意之时应当尽情欢乐,同时又坚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有用武之地,金钱失去了还会再来。

这种自信与豁达体现了李白的个性特点。

3、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写诗人与友人尽情欢乐,开怀畅饮,“三百杯”极言饮酒之多,表现出诗人的豪放。

4、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这几句诗节奏加快,诗人催促友人不停地饮酒,并表示要为他们高歌一曲。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6.2《将进酒》导学案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6.2《将进酒》导学案

3.(1)强烈的自信,极端的豪放旷达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政治理想破灭的愤激和无奈,满腹牢骚,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只有借酒消愁。

(3)虽然有忧愁但仍然期许未来,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

李白骨子里有一种豪气,何不暂且为乐呢?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1、(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将进酒》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将进酒》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将进酒》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

2、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

(酒)“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

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

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

(朗诵全诗)(二)简介背景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

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形成性检测
1、本诗的基调是()
A豪放B沉郁C悲壮D乐观
2、在常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当纵情欢乐。但句中并未直写痛饮狂欢,而是说“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用“四字格”的形式概括两个“君不见”的含义
四、知识积累:
李白关于“酒”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2、注音:
将()进酒金樽()烹()羊宰牛
恣()欢谑()沽()取钟鼓馔()玉
二、合作探究
1、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2、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课题
将进酒
编写:牛峰
审核:朱赶楼
时间:
目标
引领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重点
难点
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学法
指导
讨论探究
学习过程
一、前置性补偿
1、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__,有_______之称,是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4、请问: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6、具体是哪几句写悲伤?作者悲伤的是什么?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的是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的?
7、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运用了这种手法的句子,本诗中还有哪几处?
8、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