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中的日源音译外来词浅析
近年来新流行的日语外来词汇对汉语的影响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142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Edward;1884~1939)曾在他的著作《语言论》中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有从外国或者其他民族吸收进来的成分,我们的汉语也不例外。
“沙发、拷贝、高尔夫”这些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汇,一般都知道它们是随着我国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流中从英语“safa copy golf”吸收而来,为我所用。
但对于“人气、写真、公务员”等近年来频频出现在人们口头,见诸于报纸杂志的热门词汇的来源却知之甚少,甚至理所当然的认为它们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但追根述源,另很多人瞠目结舌得答案却是,它们来自于日语。
历史上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四大发明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在璀璨精深的中华文化面前也一直是一个谦卑的学生,其中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汉字被日本所借用一直到今天。
甚至有这么一种略显夸张的说法,要是没有汉字,可能今天的日本人都不会书写。
然而近代经过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却迅速地崛起,走到了昔日老师的前面, 并反过来影响了昔日老师。
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 改革革命,科学教育,乃至风俗礼仪,无一不受日本的巨大影响。
这一影响更在我们的语言文字-汉语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在我们今天的汉语中,干部、代表、压力、排外、野蛮、公敌、发起、旨趣、派出所、警察、宪兵……都是来自于日语。
这些词汇多来自于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战败自省所发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本来是要向西方学习,要向别人学习,就要懂得别人的思想,那么翻译西方的著作就显得很必要。
再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当时他们向西方学习较早,并且学习的卓有成效,我国便转而向日本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
这样一来,这些当初日本人引入西方事物概念时利用汉字所创造出来的词自然又反过来输入到我国,成为汉语的一部分。
而前面提到的“人气、写真、公务员”等词汇则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日本的流行文化对我国的冲击而带来的。
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影响

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日语外来词在中文社交媒体上的使用也越来越多。
这些日语外来词的特点在于其简洁时尚的发音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中文增加了许多新鲜元素。
例如,我们可以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一带一路”、“GDP”等日语外来词,这些词汇简短明了地表达了特定的经济概念。
在热搜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诸如“酱紫”、“萌萌哒”等由日语直接音译过来的词汇。
这些日语外来词的大量出现,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
政治和经济因素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日语外来词也因此得以在中文中广泛传播。
文化因素也是日语外来词在中文中流行的原因之一。
日本流行文化如动漫、时尚、美食等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这些文化因素促使日语外来词在中文中广泛传播。
语言接触不足也是日语外来词在中文中流行的因素之一。
中文与日语在语法、发音和书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文使用者更倾向于使用日语外来词来表达相应的概念。
从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来看,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些词汇为中文增加了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中文的词汇库。
这些外来词反映了中日两国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这些外来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融合,为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共同话题。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日语外来词在中文中泛滥的现象。
过度的使用外来词可能会对中文的纯洁性和规范性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会导致语言使用上的混乱。
因此,我们在接纳和使用日语外来词的也需要重视本土词汇的学习和使用,以保持中文的独立性和文化特色。
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还涉及到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虽然这些外来词为中文增加了新鲜元素,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问题。
在接纳和使用日语外来词的我们应重视本土词汇的学习和使用,以保持中文的独立性和文化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在当今社会,日源“中制外来词”成为了新流行语中的常见现象。
这些词汇大部分是从日本引入的外来词,经过了一定的修改和适应,融入了中文语境。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是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后,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涌入每个国家的语境中。
在中国,由于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许多日本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产品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为了方便交流和表达,日源“中制外来词”迅速在中国流行开来。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除了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也带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和抵制的意味。
在中国,随着日本流行文化的不断普及,一些外来词汇也被中国年轻人广泛使用,这种使用不仅仅是因为词汇的方便和流行,更是因为对日本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也受到了一定的抵制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些外来词汇的使用过于频繁,影响了中文的纯正性;另一些人则认为,过多地使用日源词汇会威胁到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追求和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渴望追求新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成为了他们彰显个性和独特性的方式之一。
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它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接触,又体现了中国年轻人对日本流行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抵制,暴露出社会对于文化认同和保护的关注。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更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变革的重要标志。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是指近年来在汉语中广泛使用的日语衍生词汇。
在社会语言学角度上看,这一现象反映了中日两国在文化、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语言变迁的特点。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的产生、传播和影响。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产生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日本的新兴词汇也逐渐进入了中国的社会语境。
这些词汇一方面满足了中国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在社会发展中的密切联系。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的产生。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在社会语言学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词汇的广泛传播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语言使用习惯,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
一些日本流行文化词汇的使用,使得中国社会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这些外来词的大量涌入也给汉语语言本身带来了影响,一些传统的汉字词汇受到了冲击,同时也促成了部分新词的产生,推动了汉语的语言发展。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也反映了现代社会语言变迁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外来词的流入也变得更加常见。
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变迁,新事物的诞生和社会现象的多样化也需要新的词汇来进行表达。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成为了社会语言变迁的一个缩影。
简析新时期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外来词

简析新时期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外来词作者:陈诗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8期摘要:近年来,随着东亚地区文化交流传播,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外来词也日益增多,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库,为汉语词汇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
本文选取近年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日源外来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结构类型、文化内涵和流行原因,旨在为外来词的规范及东亚文化的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日源外来词作者简介:陈诗若(1996.8-),女,汉族,上海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网络流行语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出现的语言现象与文化方式,折射出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不同的面貌与文化心理。
网络流行语中的外来词则是吸收、借用和接纳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文化,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反映出我国网民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体现出其在我国的流行与传播。
本文从各大新媒体社交平台,如贴吧、微博等,选取近年来具有代表性、传播度与影响力的日源外来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结构类型、文化内涵和发展趋势,探讨日源外来词的流行原因,旨在为外来词的规范以及东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一、日源外来词——日本御宅文化网络流行语中的日源外来词主要是从日本动漫、影视、游戏等娱乐产业中借用而来,反映了日本御宅文化在中国的盛行——沉迷于动漫、电子游戏等虚拟的二次元世界。
其形式以字母词、音译词与借形词为主,词性多为名词,使用人群多为青少年。
1.动漫和游戏领域“CP”是英文单词“Couple/Coupling”的缩写,意为情侣。
日本动漫同人作者将其作品中存在恋爱关系的角色配对,称之为“CP”。
“聖地巡礼”指一些漫迷们实际到访漫画或动画中出现的地方。
“干物女”指认为很多事情都很麻烦而凑合着过的女性。
“大师球”是日本掌机游戏《口袋妖怪》系列中的虚拟道具,演变成“活捉、与XX合影”的意思。
浅析近年来汉语流行语中的日源词

浅析近年来汉语流行语中的日源词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某语言社区内反映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具有民间性、可复制性、传染性和变异性的新生语言单位。
[1]流行语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社会的变化和趋势。
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当基于社会新现象的流行语出现时,大众传媒就会发挥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并促使其迅速传播、扩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日本从1984年开始,通过刊物《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杂志的问卷调查方式每年评选出可反映当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年度前十名流行语,称之为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并给与这些词语相关的人物或团体颁奖,此活动一直举办至今。
随着对流行语的关注,我国也有了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等评选活动。
自2008年开始,中国语言文字类国家期刊《咬文嚼字》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其评选结果每年都会引起人们关注并成为话题。
流行语之所以得到如此的传播与发展是因为网络科技的发达为语言的传播提供了媒介,更因为流行语对我国国民的日常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汉语流行语中的日源词始自2008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本着流行、创新、文明的原则,通过条目收集、条目筛选、专家审核、征求意见、最后审定等五个步骤,最终确定每年的10个流行语。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了80个流行语,其中有9个源自日语。
它们是:2008年的宅男宅女;2010年的~控达人;2011年的卖萌吐槽;2014年的断舍离萌萌哒;2015年的脑洞大开颜值。
这些词在进入汉语之后大部分都较原词在使用范围、使用用法、使用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1.进入汉语后使用范围扩大宅男宅女:该词是由日语舶来词御宅衍生而来,日语写作お宅或御宅。
原本是称呼对方家里的敬语,汉语一般翻译为府上。
后来意义发生变化,泛指那些热衷于ACG次文化(动画、漫画及电脑游戏)的男性。
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发展,甚至出现了御宅文化。
由此衍生出的宅男一词从台湾地区传播到大陆,语义进一步泛化,特指那些不修边幅,整天憋在屋子里沉迷于玩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看动漫或电视剧的男性。
日本传入中国日源外来语论文

日本传入中国日源外来语论文摘要:通过对日源外来语整体上的分析与考察,对于日源外来语的传入时期,方式与影响有了一个较全面的把握。
随着全球化和各国间交流的日益深入,外来语也必将发生巨大的发展与变化,而日源外来语将来的发展趋势,也将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一、引言在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萌”“宅男”“正太”“腐女”“萝莉”等网络语言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网络和门户网站上,并慢慢走出网络,走进日常生活。
然而这些词语并非“土生土长”的中文,而是由日本传入的外来语。
这些词语已完全融入汉语中,人们极其自然地使用着这些词语,然而对于这一事实却知之甚少。
因此本文将对日源外来语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试从整体上把握日源外来语的传入时期、方式及其影响。
二、日源外来语的定义《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从别种语言吸收来的词语。
”因此日源外来语便可以理解为“从日语吸收来的词语。
”日源外来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借用现成中国古汉语词汇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与用法,如:革命、经济、文化等。
二是日本用汉字自创的汉语词汇,如:美术、茶道、物语、手续等。
据《汉语外来语词典》统计,现代汉语中日源外来词共772个,其中大部分都属第一类,而目前学术界对第一类是否属日源外来语还存在争论。
笔者认为虽然第一类词语在中国古代典籍有典可考,然其意义用法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如“经济”一词,古汉语为“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意,而现代汉语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因此,本文中所指的日源外来语含第一类。
三、日源外来语的传入时期、方式与影响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在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频繁交流往来。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两国语言的交流史。
汉字在平安时代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
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朝廷正式的公文全部由汉字书写,这时的汉字更是达官显贵们的奢侈品与身份的象征。
然而,汉语作为外来语使用起来还是有诸多不便,于是日本先人开始用汉字来记录日语的发音,这便是万叶假名。
浅析近年来汉语流行语中的日源词

浅析近年来汉语流行语中的日源词作者:戴丽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7年第05期【摘要】流行语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近年来,汉语流行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源自日语的词语。
这些日源词基于中日语言的相似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年轻人对日本流行文化的接受,得以在汉语中流行并传播。
【关键词】汉语流行语日源词流行文化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从中日新语流行语反观两国社会变迁之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5JK180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横向课题“新世纪以来的中日新语流行语对比研究”(项目编号:YDH2013-15)。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某语言社区内反映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具有民间性、可复制性、传染性和变异性的新生语言单位。
[1]流行语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社会的变化和趋势。
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当基于社会新现象的流行语出现时,大众传媒就会发挥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并促使其迅速传播、扩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日本从1984年开始,通过刊物《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杂志的问卷调查方式每年评选出可反映当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年度前十名流行语,称之为“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并给与这些词语相关的人物或团体颁奖,此活动一直举办至今。
随着对流行语的关注,我国也有了“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等评选活动。
自2008年开始,中国语言文字类国家期刊《咬文嚼字》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其评选结果每年都会引起人们关注并成为话题。
流行语之所以得到如此的传播与发展是因为网络科技的发达为语言的传播提供了媒介,更因为流行语对我国国民的日常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汉语流行语中的日源词始自2008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本着“流行、创新、文明”的原则,通过条目收集、条目筛选、专家审核、征求意见、最后审定等五个步骤,最终确定每年的10个流行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文化中的日源音译外来词浅析
日源外来词中借形词是主要成分,而音译词在日源外来词中只占很小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和深入,日源外来词在中国的流行进入了第三个高峰期,其中日源音译外来词的数量也随着新兴日源外来词的大批涌入而逐渐增多。
本文以流行文化中的日源音译词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语义分类、特点、文化内容、流行原因、发展趋势、规范化等方面对日源音译外来词进行详细地分析与阐述。
标签:音译词日源外来词流行文化
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日源外来词作为比较特殊的借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
虽然关于日源音译外来词的界定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大多数学者已经承认了它的外来词身份。
由于日语中使用汉字的特殊性,使得“借形”成为大部分日语借词的借入形式。
近年来,随着日本流行文化,如动漫、影视等产业的崛起,音译词逐渐增多,其影响逐渐扩大,这些音译词也成为日源外来词中重要的一部分。
音译词指的是利用汉字来记写日语假名的读音的词。
与借形词借用书写形式不同,音译词借用的是日语词的语音形式。
日语的文字系统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以及罗马字组成。
在传统的日源外来词的借用上我们一般直接引用其汉字书写形式就可以了。
如“写真”一词,我们引用了它的汉字,但是读音并不与日语中的“写真”(shiaxin)相同。
而在借用音译外来词时,只要直接借用其假名的读音即可。
日语假名是典型的音节文字,其音节结构简单,用汉字对译假名就比较容易,在语音上基本对等。
在这些音译词中,汉字仅仅作为记音的符号,每个字都没有独立的意义,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表达一个日语词的意义。
一、日源音译词的意义分类
按照日源音译外来词的意义类型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称呼:欧巴桑[?ou55 pa55 sa?55],萝莉[luo35 li51],欧吉桑[?ou55 ?i35 sa?55]
2.本国没有的事物名称:榻榻米[tha55 tha55 mi214],卡拉OK[kha214 la55 ?ou55 khei51]
3.新兴动漫文化中的音译词:萌[m??35],卡哇伊[kha214 wa55 i55],暴走[pau51 ?ou214] ,暴走族[pau51 ?ou214 ?u35]
4.商标、产品名称:索尼[suo214 ni35],佳能[?ia55 n??35]
二、日源音译词的特点
1.由于日源音译词大部分是新兴词语,所以使用人群多为青少年,中老年人则很少使用。
日源音译外来词中除了“榻榻米”“卡拉OK”等较早传入的词外,大多是近几年由日本向中国输入的流行文化中产生的词语,其中动漫词汇占大部分。
日本的动漫文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便对中国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机器猫》《灌篮高手》《樱桃小丸子》等动画片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而随后动漫文化更是风靡亚洲。
使用人群多是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音译词。
2.在流行文化交际中被使用,使用场合并不是较为正式的场合。
除了电子产品和新事物名称外,大部分日源外来音译词产生的时间比较短,而且都带有口语化倾向,所以一般正式场合不用。
比如在正式场合我们不能随便称四五十岁的女人为“欧巴桑”,否则会很不礼貌。
三、日源音译外来词得以流行的原因
1.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密切,越来越多的流行元素从日本流向中国。
近些年,以动漫、音乐、美食、时装、广告等为代表的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日渐风行,并以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城市流行文化的热点。
IT产业、动漫文化产业等新生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这些文化流行于中国的同时,流行文化中的语言更是对中国的青少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网络的传播力量也不容小觑。
新兴日源外来词的流行与壮大,使得一部分音译词也得以流行,并且使用频率非常高。
2.使用主体(年轻人)的求异心理。
新一代的年轻人思想开放,求新求异,对外来文化更趋于认同、倾慕。
因此表现外来文化的外来词语就很自然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中迅速流行开来。
而日本的流行文化使青少年对新生事物、新生语言的追求更加迫切。
一些青年人非常喜欢使用新兴的词汇。
另外,人固有的喜新厌旧心理也使得人们舍弃原有的旧词语而乐于使用时髦的外来词语。
因此,新兴日源外来词得以迅速蔓延,而音译词则在这些词中更显得“洋气”,更符合年轻人的求新求异心理。
四、日源音译词的文化透视——词义的变化
音译词中渗透着更多的文化因素,音译词更加注重文化底蕴。
日源音译外来词传入中国后,同样也会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使之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和文化。
部分日源音译词来到中国后,词义发生了变化,但因数量少还不能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
比如“欧巴桑”一词,在日语中表示“阿姨”,是对与自己母亲同辈女性的称呼,而到了中国则增加了一层贬义,引申为“素质不高、外貌土气、思想落后的妇女”。
五、日源音译词的规范与发展趋势
日源音译外来词的数量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小部分,数量也非常少,但它是日源外来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源音译词对汉语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源音译词的数量会呈上升的趋势,也将在音译词中占有一席之地。
汉语的特点是言简义赅,音译词也讲究经济、力求简短。
凡能够在汉语中流传下来的音译词,绝大多数是由2至4个字组成的。
因此,拘泥于原文的音节而译得很长的音译词势必难以存活。
在对待日源音译词上我们要注意翻译语言的规范,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对于外来词的翻译,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而基于语音的任意性原则,可以偶然性地由任何人来翻译。
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音译词,看清日源音译词的发展趋势,做好汉语的规范工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新兴文化最好的传播工具。
新兴日源外来词的借入,说明年轻人正在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地球村”意识来吸纳和消化外来词。
这些词作为中日两国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包含着各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还蕴含着人们今后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未来的世界观。
中日文化的融合无疑可以增进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有利于促进两国间的跨文化交流。
不过,这些新语言经过长期的沉淀后能否进入汉语一般词汇,需要社会和时间去检验,人们只有不断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定位与规范它们。
参考文献:
[1]于根元.1991汉语新词语[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夏晓丽.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3]林伦伦,朱永锴,顾向欣.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Z].广州:花城
出版社,2000.
[4]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新词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3.
[5]曲伟,韩明安.当代汉语新词词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2004.
[6][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5.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10]杨锡彭.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1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4]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15]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6]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7]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8]商钟岚.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日语外来词对照研究[D].厦门大学,2006.
[19]翟东娜.日语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0]金田一春彦[日].日语概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陈光磊.改革开放中汉语词汇的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3]王立达.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J].中国语文,1958,
(68).
[24]史有为.外来词:两种语言文化的融合[J].汉语学习,1991,(6).
[25]芦秀平.汉语新词语产生的动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26]邢凯.关于语义学比较法[J].语言科学,2005,(1).
[27]郭伏良.从人民网日本版看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J].汉语学习,2002,(5).
[28]赵杰.论汉、日两语不同的音长特征[J].汉语学习,2002,(8).
(石聪慧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116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