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采薇)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士也罔.极(wú)渐.车帷裳(jiān)夙.兴夜寐(sù) 靡.室劳矣(mǐ)B.咥.其笑矣(xì) 隰则有泮.(pàn)岁亦莫.止(mù) 淇水汤.汤(shānɡ)C.载.饥载渴(zǎi) 体无咎.言(jiù)自我徂.尔(cú) 信誓旦.旦(dàn)D.匪我愆.期(qiān) 乘彼垝.垣(ɡuǐ)象弭.鱼服(mí) 雨.雪霏霏(yù)项,“罔”应读“wǎnɡ”;C项,“载”应读“zài”;D项,“弭”应读“mǐ”。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躬:自身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使:使者项,使:指使、委托。
3.下列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狁孔棘项,“二三”,数词用作动词;B项,“雨”,名词用作动词;D项,“日”,名词作状语。
4.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尔”都是代词,代指“你”。
第一个“彼”,代词,指“那”;第二个“彼”,代词,指“对方、他们”。
5.比较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句的“言”是动词,说;②句的“言”是名词,预兆。
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
二、延伸阅读6.补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 同步练习

c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有误的一项是()A.氓(mánɡ)之嗤嗤(chī)匪我愆(qiān)期将(qiānɡ)子无怒B.乘彼垝(wēi)垣(huán)靡(mí)室劳矣载(zài)笑载言C.渐(jiàn)车帷裳(shānɡ)隰(xí)则有泮(pàn)D.无食桑葚(shèn)咥(xì)其笑矣与子偕(xié)行无食我黍(shǔ)答案:B2.选出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A.贰,不专一,有二心;行,读hánɡB.爽,爽快;行,行为C.也,现代汉语“也是”的意思D.也,语气助词;爽,差错答案:D3.对《氓》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负情背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怨恨。
B.女子受夫权的压迫,被任意遗弃,这在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
C.这是一首弃妇诗,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痛苦,不仅是对那薄情男子而且是对男权社会的强烈的控诉。
D.本诗将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
答案:B4.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所谓“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就是指屈原代表作《离骚》。
“风骚”就是指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愆期 (qiān)垝垣 (huán)孔疚 (ji ù)...B、涉淇 (qí)夙兴夜寐 (sù)咎言 (jiū)...C、不遑 (huánɡ)象弭 (mǐ)归聘 (pìn)...D、桑葚 (shèn)棠棣 (dì)嗟叹 (jiē)...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尔卜尔筮 (shì).自我徂尔 (cù).雨雪霏霏 (yù).咥其笑矣 (diē).熏陶渐染 (ji ān).匪夷所思 (fěi).风靡一时 (mí).载歌载舞 (zài).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维何,维常之华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耽兮,不可说也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12 《诗经》二首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雎鸠(jū)窈窕(yǎo)好逑(hào)水中沚(zhǐ)B. 荇菜(xìng)寤寐(wù)参差(cī)水之涘(sì)C. 琴瑟(sè)芼之(mào)溯洄(sù)水中坻(dǐ)D. 乐之(lè)未晞(xī)且跻(jì)水之湄(méi)2. 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在水之湄B. 求之不得C. 左右采之D. 溯洄从之3. 下列句子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B. “琴瑟友之”的“友”是“友爱”的意思。
C. “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D. “钟鼓乐之”的“乐”是“使……快乐”的意思。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
“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
C.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D.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5. 下面对《诗经·关雎》和《诗经·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运用了“兴”的手法,表现出了小伙子对心上人念念不忘、执着追求的感情。
B.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此句是实写,描写了男子与追求的淑女结婚时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他的美好愿望。
C.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几句采用的是“兴”的笔法,描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营造出充满朦胧的艺术境界。
人教版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精选同步习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人教版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精选同步习题(含答案)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现代文阅读(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呈现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状态。
中华文化更是如此,它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
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或者至少可以认为,用内陆文化去描述长江文化是不全面的。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不同风格。
《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在黄河流域;而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楚辞》,则产生在长江流域。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
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发展,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
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
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文化的大传统。
但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他们后退一步,以“弱”态制衡“强”态,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这与孔子、孟子思想有很大不同。
如果说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则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以自然而然为旨归。
除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不能轻视。
新人教版必修2《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A. 乘彼垝垣,以望复兴(乘坐) C.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B.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灾祸) D.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没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副词,又) B.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助词,没有实义) D.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介词,把)
2.【答案】A
【解析】
A 乘;登上。译文为: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 故选:A。 此题考查了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记忆方法: 1.联系课文内容记忆; 2.记少不记多,即对自己熟悉的,能联想到的义项可以不必记忆,要记平时 不熟悉的义项; 3.注意举一反三,多迁移运用.
3.【答案】A
【解析】
7.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①番腾: 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 尘。”
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30.0 分) 8.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彼竭我盈,故克之。
A. 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 B. 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 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 D. 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6.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1 页,共 9 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5诗经两首》练习题及解析

《诗经》两首1、下边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mánɡ)靡室劳矣(mí)犹可说也(tuō)B.匪来贸丝(fēi)乘彼垝垣(ɡuǐ)自我徂尔(cú)C.夙兴夜寐(sù)隰则有泮(pàn)无食桑葚(shèn)D.载笑载言(zài)无与士耽(dān)渐车帏裳(chánɡ)2、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⑤玁狁孔棘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升了诗歌鉴赏水平。
B.“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
C.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中央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中央对所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
D.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我们的政府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党员干部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夙兴夜寐,勤勉工作,做好履职尽责的表率,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②人和人之间的艺术欣赏品味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人喜欢追捧相声,有的人则对气势澎湃的钢琴演奏甘之如饴。
③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宵衣旰食,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
④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支付走进了千家万户,为了争夺市场,支付宝、微信支付掀起了红包大战,谁会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⑤汇聚优秀师资和生源的所谓“超级中学”看似风光无限,可对那些本该健康发展的普通高中来说,却不啻于釜底抽薪,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高中语文4《诗经》两首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4《诗经》两首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蚩.蚩(chī)愆.期(qiān)将.子无怒(jiāng)咥.其笑矣(xì)B.桑葚.(shèn)帷裳.(cháng)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言(jiù)C.罔.极(wǎng)靡盬.(gǔ)淇水汤.汤(tāng)隰.则有泮(xí)D.狁.(yǔn)垝.垣(wēi)不遑.启居(huáng)四牡骙.骙(kuí)思路解析:A项,“将”应读“qiāng”;C项,“汤”应读“shāng”;D项,“垝”应读“guǐ”。
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贸:交换。
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咎:责备。
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
D.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遂:顺心、满足。
思路解析:B项,“咎”的意思是“灾祸”。
答案:B3.下列语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④尔卜尔筮,体无咎言⑤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⑧淇则有岸,隰则有泮A.①③⑥⑧B.②⑤⑥⑧C.①④⑤⑦D.②③④⑦思路解析:有通假字的是:①“尔”通“艹尔”;②“匪”通“非”;⑤“于”通“吁”;⑥“说”通“脱”;⑧“泮”通“畔”。
其余没有通假字。
答案:B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思路解析:A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表承接。
B项,“靡”:①②都是“没有”的意思。
C 项,“将”:①动词,愿,请;②动词,扶持,搀扶。
D项,“莫”:①代词,没有谁;②同“暮”。
答案:B5.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诗经》两首一、语言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氓之蚩蚩..非我愆.期将.子无怒载.笑载言体无咎.言于.嗟鸠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尔卜尔筮.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隰.则有泮不遑.启居维棠.之花雨雪霏霏..2。
找出通假字岁亦莫止彼尔维何彼路斯何3。
找出下面句子的词类活用情况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夙兴夜寐雨雪霏霏4。
辨析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匪我愆期,子无良媒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另外,有一类搭配,没有规律可寻,只是一种随意的表达,甚至是一种常人看来的胡穿乱套,就像舞台上男模们表现的西装、衬衫配一款精致方巾一样不可理喻。
B.当时“送礼就送脑白金”正喊得铺天盖地、振聋发聩,都快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了,海王金樽想打入礼品市场,不叫卖根本连声音都听不到。
C.被人套上小鞋,那滋味确实不好受。
你应冷静想想,是空穴来风还是无中生有?如空穴来风,你应反省自己,以实际行动去改正。
即使是无中生有,也不可意气用事。
D.一些白发在父亲的指缝间随风摇曳,曾几何时,还没有五十岁的父亲有白头发了;曾几何时,父亲那双手,已经变得瘦骨嶙峋了;曾几何时,父亲老了!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年夏熟又夺得了丰收,小麦产量超过去年的百分之二十八,比前年增长近一倍。
B.刘奶奶听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青年,不由得赞美道:“我从小是看着这孩子长大的,早看出他会有出息的。
”C.鉴于动物有上述特点,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战争舞台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兵”出现。
D.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侵权、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互联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点击课堂(一)赏析《卫风·氓》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思考:(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1)“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2)“我”有没有过错?(3)“氓”有没有责任心?(4)“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5)“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4、阅读最后一章思考:(1)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2)“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5、:“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二)、《采薇》《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采薇》的层次如何划分呢?请同学们试着概括一下。
三、选段在线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1、解释加点的词:氓之蚩蚩()乘彼垝垣()体无咎.言()无与士耽. ( )2、下列各句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C、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
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氓》是一首内涵丰富的好诗,它不仅文辞为人称道,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
尤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可说是柔情似水,刚烈如火,极其有魅力。
请你试对女主人公的性格作一番分析。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氓》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她对负女人的强烈怨恨,反映了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中女主人是个敢爱敢恨、果断坚强的妇女。
(2)、《氓》第三章写女主人公对惑于爱情而不能自持的悔恨,只用了比喻的手法,自然、贴切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少女的告诫。
瘦马语文网四、延伸拓展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1-2题。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无衣》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五、欣赏顿悟徜徉在诗河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风雅颂。
赋比兴。
《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模糊了你的玻璃镜片。
《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里的掌纹里游动。
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可河边的植物却是极其著名的,它叫做蒹葭。
这是一种和爱情有关的植物。
我们无法忘记它。
蒹葭是因为一位美丽的守望者而出名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时代的爱情,以蒹葭作为标本。
我们今天的芦苇,前世都曾经是蒹葭——平民化的身份,也无法篡改其贵族的血统。
哦,古老的植物,古老的爱情。
正如若干年以后,汉乐府的时代,民歌里的爱情,是以陌上桑命名的(因为一位叫罗敷的采桑女子)。
《诗经》还帮助我们认识了更多古朴的植物,譬如荇菜、卷耳、苤莒、蘩(白蒿)、薇(野豌豆苗)、栩(柞树)、堇葵……我们通过这些生僻的名字,徒劳地追忆某种遥远的生活和已逝的风景。
月光如水的夜晚,窗外洋溢着往事混杂的莫名的芳香,我们仿佛洞察到那些静若处子、纤尘不染的植物,重重封锁住道路、篱笆、井台和远方的家园——像一幅饱经沧桑的褪色的插图。
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先民们的起居安息,也隐约散发出温柔的植物的气息。
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
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
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
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
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
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
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
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
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
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六、探究性学习1、你认为《氓》中哪一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好?为什么?你喜欢谁呢?请谈一谈。
2、熟读《采薇》一诗,请同学们品味一下本诗的艺术魅力。
3.请同学们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讨论一下《氓》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爱情悲剧呢?到底是“我”的错呢,还是氓的错?4、如果把《氓》改编成一个很小的适合表演的剧本,怎么改编好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一下,好吗?从全班中选出比较好的剧本,请同学们在班上表演。
5、参考网站:/sj/mjsx/index1.htm/shici/shijing/附:参考答案《诗经两首》一、语言积累 1、chī qiān qiāng zài jiù xū tuō yǔn cú shì shāng cháng mǐ sù xì huáng cháng fēi 2、莫通“暮”尔,同“荣”,花盛的样子。
路同“辂”,大车。
3、贰:数词的使动用法,使……不专一,有贰心。
二三;数词的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
夙: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雨:名词作动词,落下。
4、宾语前置,“秋”作“以”的宾语。
判断句。
5、C 6、C二、点击课堂:(一) 1、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2)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3)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占有对方痴情幸福喜怒无常纯真热情3、(1)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
“桑之落兮,其黄而陨”。
(2)没有。
(3)没有。
(4)娘家人都笑话我!(5)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1)决绝,清醒、刚烈。
(2)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5、比兴、对比、描述。
(二)、提示: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
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三、选段在线1、蚩蚩:忠厚的样子。
垝:毁坏、倒塌。
咎:灾祸。
耽:沉溺。
2、D4、(1)√(2)×四、延伸拓展 1、意在引发士兵思考,面对强敌侵扰。
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战斗热情的保家卫国的决心,然后作答,表现出了士兵的亲密无间。
团结友爱。
2、提示:每章最后一句,从精神到行动,全方位地表现了秦军士兵的战前准备情况,表现了士兵为保家卫国而从军的精神和行动。
六、探究性学习 1、“我”更为成功,是一们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提示:首先,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
其次是情景交融。
再次是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