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2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学习目标】1. 了解并能判断熟语的类型。
2. 分析总结误用成语的主要类型并加以练习。
【导读】 1.读课本76-79页,完成下表。
熟语大家庭概况表主要类别结构(字数上)用法是否严格色彩语义2.判断下列熟语属于哪种类型:①开天辟地、②瑞雪兆丰年、③精卫填海、④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⑤外甥打灯笼——照舅(旧)、⑥刀子嘴、⑦朝思暮想、⑧情人眼里出西施【小结】熟语的特点:【导思】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有17套对成语进行了考查。
如果我们能够明确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类型,在做这些题时不是会事半功倍吗?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例子来谈谈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吧。
第一组句子:1.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2.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提示:我们是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讨论“是否恰当”的问题,不妨用一种“填空法”,即在句子里把成语的位置先空着,去考虑整个句子的表达需要在这个位置上表述什么意思、什么情感,然后回过头来和成语印证,从而解决“是否恰当”的问题。
)第一个句子成语是褒义的,搭配“大量的垃圾食品厂”不合适。
第二个句子中“弹冠相庆”是指“一人做官,其同党也庆贺有官可做”,是贬义词。
句子要表达的是“全国欢庆”,需要一个褒义词。
明确:第一句的成语“褒词贬用”,第二句的成语“贬词褒用”。
所以,成语运用的第一种错误类型是——褒贬不当。
第二组句子: 1.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2.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3.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高中语文 4.4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点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
教学关键
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
课型
讲课
教学方法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
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板
书
设
计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课后记事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课题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教学关键
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
课型
讲课
教学方法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课题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1
教
新人教版选修《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2篇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二、重点、难点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2、理解熟语的内涵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看挂图,猜成语”,通过挂图向学生展示一幅与“马”有关的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猜猜那个成语适合它。
师:在古代,人和马是息息相关的,古时候行军打仗离不开马,交通运输更离不马,人们不仅需要马,而且喜欢马,例如许多将军都以有一匹千里马、良驹而为荣,同学们是否还能够说出其它带“马”的成语呢?(二)课堂活动1.让学生讨论与“马”有关的成语。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出现那么多跟“马”有关的词语,正体现了人们对“马”情有独钟。
其实,在这些有关“马”的成语中,隐藏着许多的典故和故事,谁能试着讲讲有关“马”成语的故事?2.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说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并向同学们介绍这个成语的故事及寓意。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一个成语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生动,收到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好,我们看下一个问题。
(三)知识拓展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用成语来表达下列情景:(分组讨论)1、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摧地塌、天翻地覆、震天动地2、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疮百孔3、汶川大地震,当时人们的心情可用成语:惊慌失措、黯然销魂、战战兢兢、百感交集、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惊慌失色、大惊失色4、形容发生地震后形势的紧迫的成语:千钧一发迫在眉睫间不容发生死攸关近在咫尺刻不容缓十万火急险象环生一触即发急如星火剑拔弩张5、现场抢救的人们的表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6、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表现:感人肺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戮力同心、齐心协力、(四)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1、填表特点类型结构用法语体或感情色彩语义成语固定、四字严格书面语双层惯用语固定、三字灵活口语、多贬义双层歇后语固定、两部分灵活口语双层谚语固定灵活口语比喻义少、多表面义2、总结概括熟语的特点(学生根据熟语不同类型归纳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1、结构上的稳固性 2、意义上的整体性 3、各自有特殊的形式五、课堂巩固1、判断下列熟语属于那一类型(1)、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朝思暮想、世外桃源(2)、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穿小鞋(比喻使人暗中吃亏)、刀子嘴,豆腐心、跳龙门(3)、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多比喻在集体生活中,各有各的办法或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语文新人教选修《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语文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语文:《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课题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教学重点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难点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教学关键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课型讲课教学方法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具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一、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二、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三语义双层惯用语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
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和特点2. 常见熟语的分类和例句3. 熟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熟语的定义、分类、例句和练习题。
2. 教学素材: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对话,用于解释和应用熟语。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熟语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熟语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熟语的分类和用法,通过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熟语进行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熟语,强调熟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6. 拓展:提供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对话,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熟语。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熟语理解和运用的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七、教学延伸:1. 开展熟语竞赛:组织学生进行熟语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熟语运用展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熟语编写故事、对话或演讲,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熟语的掌握程度,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领会熟语背后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与分类2. 常见熟语的解析与举例3. 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4. 熟语与文化背景的关系5. 熟语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熟语的解析。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探讨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实践活动法:设计情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熟语资料库:收集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及其解析。
2. 教学PPT:制作课件,展示熟语的定义、分类和案例。
3. 情景道具:准备一些与熟语相关的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五、教学进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熟语的定义与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熟语的解析与举例。
3. 实践:设计情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熟语。
2. 探讨:分组讨论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熟语的文化意义。
第三课时:1. 讲解:介绍熟语在学习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2.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新熟语。
3. 展示: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1. 测试:进行熟语知识小测试,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重要性。
3.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熟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前四节课所学熟语。
2. 实践:设计情景剧,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表演。
3. 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总结熟语在表演中的作用。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熟语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华熟语,包括其含义和用法。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十个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2.2 教学难点:熟语的运用和实际语境中的恰当使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语相关资料、案例、教学课件等。
4.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熟语,了解其大致含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熟语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2 讲解熟语讲解每个熟语的含义、用法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熟语的内涵。
5.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恰当使用熟语。
5.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5.5 课堂小结5.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熟语进行口语交流或写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作业,实时了解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6.2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熟语运用竞赛或测试,评估学生对十个熟语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7.1 文化拓展介绍熟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7.2 实践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熟语收集活动,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记录熟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八、课程反馈8.1 学生反馈课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8.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九、教学资源9.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中华熟语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9.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相关熟语的讲解视频、案例和练习题,丰富教学手段。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 ——熟语 精品课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 ——熟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教学重难点】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2.理解熟语的内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请大家猜猜课本中几幅图的题目,并鉴赏使用成语的妙处。
(比如图2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
)二、课堂活动讨论和“马”有关的成语。
可以按课本的做法,根据意义把这些成语分为“和战争有关,和生活有关,马自身的特质”三类;也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内部结构、成语来源、感情色彩”等来给这些成语分类。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成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入手来思考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讲解学习成语应注意的问题。
搞不清成语的感情色彩和望文生义是成语用错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高考成语试题也基本都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查的。
课文列举了两类易混易错的成语:一类是和马有关的非褒义成语,另一类则是含有“马”这个字但意义却与马无关的成语,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知识拓展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用成语来表达下列情景:1.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摧地塌、天翻地覆、震天动地 …… )2.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疮百孔……)3.汶川大地震,当时人们的心情可用成语:(惊慌失措、黯然销魂、战战兢兢、百感交集、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惊慌失色、大惊失色……)4.形容发生地震后形势的紧迫的成语:(千钧一发迫在眉睫间不容发生死攸关近在咫尺刻不容缓十万火急险象环生一触即发急如星火……)5.现场抢救的人们的表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6.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表现:(感人肺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戮力同心、齐心协力……)四、阅读文本(工具箱),1.惯用语与成语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二、重点、难点
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
2、理解熟语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看挂图,猜成语”,通过挂图向学生展示一幅与“马”有关的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猜猜那个成语适合它。
师:在古代,人和马是息息相关的,古时候行军打仗离不开马,交通运输更离不马,人们不仅需要马,而且喜欢马,例如许多将军都以有一匹千里马、良驹而为荣,同学们是否还能够说出其它带“马”的成语呢?
(二)课堂活动
1.让学生讨论与“马”有关的成语。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出现那么多跟“马”有关的词语,正体现了人们对“马”情有独钟。
其实,在这些有关“马”的成语中,隐藏着许多的典故和故事,谁能试着讲讲有关“马”成语的故事?
2.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说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并向同学们介绍这个成语的故事及寓意。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一个成语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生动,收到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好,我们看下一个问题。
(三)知识拓展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用成语来表达下列情景:(分组讨论)
1、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摧地塌、天翻地覆、震天动地
2、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疮百孔
3、汶川大地震,当时人们的心情可用成语:惊慌失措、黯然销魂、战战兢兢、百感交集、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惊慌失色、大惊失色
4、形容发生地震后形势的紧迫的成语:千钧一发迫在眉睫间不容发生死攸关近在咫尺刻不容缓十万火急险象环生一触即发急如星火剑拔弩张
5、现场抢救的人们的表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
6、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表现:感人肺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戮力同心、齐心协力、(四)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特点类型
结构用法语体或感情色彩语义
成语固定、四字严格书面语双层
惯用语固定、三字灵活口语、多贬义双层
歇后语固定、两部分灵活口语双层
谚语固定灵活口语比喻义少、多表面义
2、总结概括熟语的特点(学生根据熟语不同类型归纳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1、结构上的稳固性 2、意义上的整体性 3、各自有特殊的形式
五、课堂巩固
1、判断下列熟语属于那一类型
(1)、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朝思暮想、世外桃源
(2)、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穿小鞋(比喻使人暗中吃亏)、刀子嘴,豆腐心、跳龙门(3)、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多比喻在集体生活中,各有各的办法或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
(4)、情人眼里出西施、瑞雪兆丰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06浙江卷)
A.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B.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
C.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D.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熟语
①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义接近的有《醉翁亭记》中的。
②与“痴心妄想”相近的熟语有。
(五)总结
4、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
(1)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2)“喝水不忘掘井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过去二十年卓有成效的合作深表感谢。
(六)布置作业
完成“小试身手”第一、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