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残疾人康复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

合集下载

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理念转变

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理念转变

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理念转变一、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理念的演进康复中心作为医疗设施的一种,其建筑设计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理念的进步而不断演进。

在早期,康复中心的建筑设计往往侧重于功能性和安全性,而忽视了患者的康复体验和心理需求。

随着对患者全面康复需求认识的加深,康复中心的设计理念开始发生转变,更加注重人性化、环境友好性和康复效果的优化。

1.1 从单一功能到全面关怀的设计理念早期的康复中心建筑设计往往只关注于提供必要的康复治疗空间和设施,而忽视了患者的其他需求。

随着设计理念的转变,现代康复中心开始注重为患者提供全面关怀,包括舒适的休息空间、便利的生活设施以及丰富的娱乐活动,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康复过程。

1.2 环境友好性在康复中心设计中的体现环境对患者的康复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康复中心的设计理念强调环境友好性,通过自然采光、绿色植被、舒适的色彩搭配等设计元素,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患者身心放松和康复的环境。

1.3 康复效果优化的设计理念康复中心的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还要考虑到如何通过设计来优化康复效果。

这包括合理的空间布局、便捷的交通流线、以及康复设施的科学配置等,都是为了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和质量。

二、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的新趋势随着社会对康复医疗重视程度的提高,康复中心建筑设计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这些趋势反映了设计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2.1 个性化和定制化的设计理念每个患者的康复需求都是独特的,因此康复中心的建筑设计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

设计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康复空间和治疗方案,以满足其特定的康复需求。

2.2 科技融合的设计理念科技的发展为康复中心的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现代康复中心开始融合各种高科技设备和系统,如虚拟现实(VR)、(AI)等,以提高康复治疗的效率和效果。

2.3 社区融合的设计理念康复中心不仅是一个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也是患者重新融入社会的重要平台。

康复中心医疗建筑设计

康复中心医疗建筑设计

浅谈康复中心医疗建筑设计【摘要】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

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

由于康复医疗的特殊性,康复中心的建筑设计也会有别于其它的建筑物,本文将对康复中心建筑的外形及功能特性,以及康复中心医疗建筑设计的特点做一简单介绍。

【关键词】康复医疗;医疗建筑;建筑设计;绿色前言康复医疗是有别于临床医疗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临床医疗针对的对象是疾病,采用的治疗手段是药物或是手术,最终的目的就是将疾病治愈;而康复医疗完全不同,康复医疗的主要对象是残障或是说障碍,采用的治疗手段是疏导、教育和训练,最终的目的是使有障碍的人群重新回归社会,重新正常生活。

面对这样一种人群,康复中心的建筑设计必须满足特殊的要求,无论是在选址,内部装修还是在安全防范、无障碍设计方面。

1、康复中心的医疗环境如果走进一座医疗中心,眼前看到的是嘈杂的候诊室,单调的白色,不苟言笑的医生,听到的是各种不同声调的哭喊声,那么在人们的心里就会形成一种暗示:这里充斥着各种疼痛,各种难过,各种不美好的记忆。

病人不仅在身体上经受着折磨,在心理上更是在接受一种残酷的挑战。

所以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康复中心的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要考虑建设设计的美观、安全、经济、适用,更要考虑不同类病人的心里,将利于病人康复的元素设计到建筑中,让病人在康复医疗中心能够找到归属感,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2、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2.1 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康复中心不同于别的机构,它有其特有的特点,在对康复中心的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问题是要明确这种设计所服务的主体是什么,必须充分考虑其服务主体的特殊性,还要充分考虑康复病人的心里障碍所在,无论是在整体设计规划中,还是在单体建筑的外形和内部功能设计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情感作为建筑设计的第一要素。

残疾人康复中心长期发展规划

残疾人康复中心长期发展规划

残疾人康复中心长期发展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

残疾人康复中心作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肩负着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制定一份长期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总体目标残疾人康复中心的长期发展规划应以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康复为目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建立完善的康复服务体系,确保所有类型的残疾人都能得到及时、公正、平等的康复服务;2、提高康复服务质量,满足残疾人的多样化需求,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方面;3、加强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康复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4、推动科研创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残疾人康复实践中,提高康复效果;5、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

二、重点任务1、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加强各级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布局和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加强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提高康复服务质量对现有的康复服务进行全面的质量提升,加强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的规范化建设。

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提高康复效果和满意度。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康复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海外研修等方式,提高康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同时,积极吸引优秀的康复人才投身于残疾人康复事业。

4、推动科研创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对残疾人康复科研的支持力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提高康复效果和水平。

5、加强社会宣传和合作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提高社会对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度和支持度。

同时,积极开展社区康复活动,提高残疾人的社会融入度。

三、实施策略与措施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投入力度,提高经费支持水平。

残疾人康复中心长期发展规划方案

残疾人康复中心长期发展规划方案

残疾人康复中心长期发展规划方案残疾人康复中心长期发展规划方案一、背景介绍A:现状分析1、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需求分析2、目前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情况分析B:目标设定1、长期发展目标2、短期发展目标C:前期工作总结和评估1、前期工作完成情况总结2、前期工作评估结果分析二、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A:组织结构设计1、主要部门和职能介绍2、各部门间的协作关系B:人员配置与管理1、人员需求及配备计划2、人员培训与考核机制C:内部管理制度建立1、绩效考核制度建立2、财务管理制度建立3、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三、康复服务项目规划A:现有康复服务项目分析1、康复项目内容及效果分析2、用户满意度评估结果B:新增康复服务项目规划1、市场调研结果分析2、新项目开发计划四、设备设施建设规划A:现有设备设施分析1、设备设施现状评估2、设备设施更新需求评估B:新设备设施采购计划1、新设备设施采购需求分析2、采购预算及计划安排五、宣传与推广计划A:宣传目标与策略1、宣传目标设定2、宣传策略制定B:宣传渠道和媒体选择1、媒体广告渠道选择2、社交媒体推广策略C:宣传活动计划1、开展康复促销活动2、参与社区与学校的宣传活动附件:1、组织结构图2、人员招聘计划3、财务管理制度范本4、康复服务项目表格5、设备设施更新计划6、宣传活动计划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劳动法 - 法律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2、残疾人保障法 - 法律规定了残疾人的基本权益保障3、企业安全生产法 - 法律规定了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和要求4、广告法 - 法律规定了广告发布和宣传的要求。

康复场地规划方案

康复场地规划方案

康复场地规划方案背景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康复治疗来恢复身体健康。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康复中心成为了日益重要的公共设施之一。

在康复中心中,场地规划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因为合理的场地规划不仅能够提高康复效果,还能增强康复者的积极性和信心。

现状分析目前,大多数康复中心的场地规划比较单一,只有简单的器械和房间。

这种规划不够全面,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康复者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这种规划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康复场地规划方案1.安全性设计康复中心应该经过专业的建筑设计和结构分析,以确保场地的结实和耐用,同时也要判断场地的安全性。

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充足的安全空间,包括紧急逃生通道、紧急出口和防火设施。

在使用康复设备时,要注意其安全性,以避免潜在的风险。

2.多样性设置康复中心应该结合不同的康复需求,为不同的康复者提供多样化的场地设置。

例如,针对脸部神经肌肉康复,可以设置面部肌肉康复区;针对骨科康复,可以设置足踝康复区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康复方式设置相应的场地,例如瑜伽房、健身房等,以提高康复效果。

3.舒适度设计康复中心的环境要舒适、自然,以使康复者更好地养护身体。

因此,场地规划应该首先考虑光线、气流、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并对他们进行控制。

另外,在场地的装修中,应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并设置空气净化设备,以保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4.便捷性设计康复中心的场地规划应该方便、快捷,便于康复者和康复人员使用。

例如,针对体力较弱的康复者,要设置便捷的坡道和电梯,以便于其进出场地。

同时,康复中心的通道需要宽敞而平坦,以方便康复者的行走和移动。

结论康复中心场地规划方案的实施,对于提高康复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康复中心的服务水平、提高康复过程的舒适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康复中心的场地规划进行改善,提高其适应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康复需求的人群和稳健发展之需求。

新疆残疾人康复中心综合楼建设工程建设结构设计说明

新疆残疾人康复中心综合楼建设工程建设结构设计说明

新疆残疾人康复中心综合楼建设工程建设结构设计1.全面性1.1工程概况、施工组织方案工程名称:新疆残疾人康复中心综合楼建设工程建筑地点:新疆乌鲁木齐市水区七道湾南路1986号建设规模:建筑层数为地上九层、地下一层。

总建筑面积为21087.42m2。

建筑高度为41.3m,结构型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停车库停车数量为55辆。

建筑耐火等级一级,建筑防水等级一级,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八度。

1.1.1建筑设计内容一、墙体1、地下部分外墙:400厚钢筋混凝土墙,抗渗等级为P6;内墙:200厚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

2、地上部分:外墙: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墙体,详结构设计;250或300厚陶粒混凝土砌块墙体,外做80厚或100厚STO岩棉板保温层。

内墙:200厚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100厚陶粒混凝土板墙体。

3、地下一层与地上部分楼梯间防火隔墙为100厚加气混凝土块,耐火极限6.0h以上,设于楼板上。

4、所有卫生间砌块隔墙根部加300高C20素混凝土滞水带,宽度同上部墙体。

5、砌块隔墙与承重墙柱交接处,沿高度每0.5米设2Φ6拉接筋,深入墙内1米;凡不同材料墙体交接处及墙体中嵌有设备箱、柜等同墙体等宽时,粉刷前在交接处及箱体背面加铺一镀锌钢丝网,周边宽处300mm,然后进行墙面抹灰施工,以保证粉刷质量和防止裂缝产生。

二、防水工程1、地下防水:本工程地下防水等级为Ⅱ级。

(1)侧墙防水做法(由内向外):防水钢筋混凝土侧墙,抗渗等级为S6;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2厚水性橡胶高分子涂膜;4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一道至梁顶;60厚STO岩棉板兼做防水层保护层;回填土分层夯实。

(2)底板防水做法(由上而下):防水钢筋混凝土底板,抗渗等级为S6;5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Ⅱ型一层(4mm,上层带砂);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100厚C15混凝土垫层;素土夯实。

(3)顶板防水做法(由上至下):种植土及植被层;过滤层;蓄水层;50~7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温层;找坡层;耐根穿刺防水层;普通防水层;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标准三篇

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标准三篇

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标准三篇篇一: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标准残疾人康复中心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康复服务的综合性康复机构和技术资源中心,承担着康复训练与服务、康复技术人才培养、社区康复服务指导、康复信息咨询服务、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康复研究和残疾预防等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残疾人康复中心在残疾人康复事业中的作用,指导和规范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建设发展,不断完善康复服务功能,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特制定本标准。

一、职能与任务1.在同级残联的领导下,协助残联康复部制定本地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做好残疾人康复业务的技术指导工作。

2.配合同级残联完成康复任务和其它业务,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综合康复服务,成为本地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示范窗口。

3.培训康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宣传普及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

4.协助建立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指导区、县(市)康复服务机构业务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推广实用技术,组织上门服务。

5.开展康复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为制定康复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分级标准残疾人康复中心按照建设规模、人员配置、业务部门设置、技术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残疾人康复中心:(一)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

(二)康复床位不少于20张(养护床位)。

(三)人员配置职工总数与床位比为1:1.2,财政补贴事业编制职工不少于24人,业务人员不低于职工总数的80%。

至少配备1名康复医师、2名康复治疗人员(指从事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人员)和2名特教教师。

(四)业务部门设置1.康复门诊部:设有儿童康复门诊、功能测评室、康复咨询室。

(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2.肢体残疾儿童康复科:设有康复训练室(PT、OT)、引导式教育训练室。

3.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科:设有感统训练室、游戏活动室、生活辅导室、个训室。

4.社区康复指导部:设有培训教室。

残疾人康复中心长期发展规划方案

残疾人康复中心长期发展规划方案

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长期规划残疾人康复中心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康复服务的综合性康复机构和技术资源中心,承担着康复训练与服务、康复技术人才培养、社区康复服务指导、康复信息咨询服务、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康复研究和残疾预防等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残疾人康复中心在残疾人康复事业中的作用,指导和规范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建设发展,不断完善康复服务功能,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特制定本标准。

一、职能与任务1.在同级残联的领导下,协助残联康复部制定本地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做好残疾人康复业务的技术指导工作。

2.配合同级残联完成康复任务和其它业务,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综合康复服务,成为本地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示范窗口。

3.培训康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宣传普及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

4.协助建立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指导区、县(市)康复服务机构业务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推广实用技术,组织上门服务。

5.开展康复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为制定康复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分级标准残疾人康复中心按照建设规模、人员配置、业务部门设置、技术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残疾人康复中心:(一)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

(二)康复床位不少于20张(养护床位)。

(三)人员配置职工总数与床位比为1:1.2,财政补贴事业编制职工不少于24人,业务人员不低于职工总数的80%。

至少配备1名康复医师、2名康复治疗人员(指从事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人员)和2名特教教师。

(四)业务部门设置1.康复门诊部:设有儿童康复门诊、功能测评室、康复咨询室。

(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2.肢体残疾儿童康复科:设有康复训练室(PT、OT)、引导式教育训练室。

3.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科:设有感统训练室、游戏活动室、生活辅导室、个训室。

4.社区康复指导部:设有培训教室。

5.有条件的可设孤独症儿童康复科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残疾人康复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摘要:文章以西宁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设计为例,指出在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设计中,仍需以“人”为核心,突出康复特性,坚持以满足使用者需要和需求为主,并以支持使用活动并突出无障碍设计为重心。

关键词:积极空间;建筑性格;精神;无障碍设计中图分类号:TU2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422(2013)10-0122-041 背景1.1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必需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维护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是残疾人平等共享社会生活、服务社会,承担起与健全人同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现实需要;是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1.2 城市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在西宁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西宁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一直未能得到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对康复医疗方面的基本需求日益增长。

尽快建立一所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市级残疾人康复机构,对提高青海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使残疾人普遍享受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带来的康复服务,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求西宁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全市各级残联的康复服务工作,发挥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培训康复专业人才,普及康复知识和方法,开展康复业务交流,以康复医疗为主体,运用医疗、教育、职业、心理、社会的康复手段,为残疾人提供全面康复服务。

项目建设是推进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满足残疾人积极康复的需要。

2 解读2.1 城市性2.1.1 规划选址西宁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残康中心”)的建设用地位于西宁市海湖大道西规划体育公园东北角的显要位置。

从整个体育公园的规划布局上看,“残康中心”用地居于区域东北部,且毗邻城市千道,是从北向进入体育公园的门户。

“残康中心”建设用地面积为33000m2,建设规模20000m2。

这样的安排显然也是出于对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以及作为构筑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视(图1)。

2.1.2 西宁残障人士的思想与精神西宁作为青海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多民族融合。

一方面受深厚沙漠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多之包容,兼有恬静、乐观、自然的人文情怀,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固守与开放的特殊结合(图2)。

两者合一,使西宁的残障人士具备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这种精神如何被解读,建筑师将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2.1.3 规划设计的形成“残康中心”在规划上将面临一些困难。

这些困难一部分来自区域现状自身,一部分则来自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当然还受到项目自身的特殊性的制约。

对于这些制约因素的理解和处理方式的决定将会最终成为规划设计成功的关键。

2.1.3.1 地形规划体育公园东北角地块呈西北高东南低,南北地形高差约2m,南部最大高差约5m;东西地形高差约13m;如何让地形高差与坡度的变化变不利为有利,充分尊重并利用现状地形进行竖向和无障碍设计,将使设计充满挑战和有趣。

2.1.3.2 区位建设用地东侧海湖大道为城市干道,南北两侧为规划水平向道路,两侧道路并非正南正北,而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西北角规划为体育公园北向入口停车场,使基地呈“』”形。

城市千道使得建筑物还需要相应后退,以形成缓冲的空间。

2.1.3.3 性格这里起码有两方面意思的表达。

一方面是城市文化主体性的体现问题:另一方面是怎样体现西宁残障人士“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意志。

“性格”问题其实是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而又是普遍关注的焦点,建筑性格最终以何立足,是业主、建筑师和所有人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以文化立市和以宣扬“大美青海”为己任的政府方面。

“残康中心”的规划布局巧妙利用现状自然地形和退让空间,自由灵活、错落有致,三组建筑分别置于不同高差处,使其形成形态丰富的院落空间,同时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达到自然情趣与人文精神的融汇。

通过在西侧城市千道设主要出入口,于三条规划道路上设次要出入口,使空间布局形成“一带一核、两轴、三区”的结构(图3)。

“一带”,环绕基地外围形成生态景观带,其中东侧沿海湖大道布置出入口广场,绿化景观等开放空间,使整体布局东开西合,利用东侧建筑红线退让而来的大面积绿化景观资源,借林木向阳的特性,并暗合“紫气东来”,寓意恢复健康,自强不息;“一核”是由东西及南北轴线相交的位置核心及整个建筑群落的空间核心,设置共享的中央开放空间广场。

“两轴”,一条东西向的景观文化序列主轴,由海湖大道起始至西侧培训楼止,结合地形高差布置思源,静性,励志三大主题广场,大小不一开合有致形成景观文化序列主轴线,由海湖大道依地形拾级而上,寓意残障人士奋斗向上自强不息的新精神面貌。

一条南北向的空间序列轴串联南北院落广场和中央开放空间广场。

轴线上建筑高低错落,形态统一而又变化。

“三区”,根据建设时序的需求将整个基地分为三个片区,既有联系又能独立使用,一期北侧的康复病房区,二期南侧的康复病房区,三期西侧的技能培训区。

“残康中心”的整体功能布局以“共享、复合”为理念,体现各个功能区之间景观、环境、设施、服务资源的共享和治疗、康复、技能培训一系列功能的复合。

康复中心通过建筑围合,开放广场,景观绿化,形成圈层泛化式布局,共分五层(图4)。

第一层核心区是中央广场,是康复中心的景观核心区。

第二层是康复服务区,以康复治疗和康复病房为主,是康复中心的建筑核心区。

第三层是过渡庭院,是建筑院落的内院广场和景观绿化。

第四层是配套服务区,以残联办公,技能培训楼,残疾人用品用具展销和学员宿舍为主。

第五层是最外侧的生态景观区。

各个区域分区明确,动静分离、互不干扰、联系方便。

“残康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采用相对人车分流的方式,随功能区的布局形式,自然流畅地布置外围主要环路系统。

通过环形林荫道紧密联系各功能区,加强各功能区的交通可达性,同时有力保障了内中心区域人流的安全畅通,并结合大小不同的活动广场空间,设置串联景观长廊,使残疾人在使用过程中能体味步移景异的康复休闲空间。

“残康中心”的景观绿化系统与开放空间体系致力于营造高标准的生态景观环境和建立园林式的康复中心,设计将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完美结合,为残障人士交流、休闲、娱乐、通行等活动提供积极场所,实现人际交往和人与建筑、环境的积极对话。

2.2 建筑性“残康中心”的建筑形态在规划与自由间寻求平衡,在水平延续与垂直发展中形成可持续的城市院落空间,体现多元与融合统一。

设计表达直与曲、刚与柔的二元特性,通过建筑主体的刚直与环境设施的曲柔和谐共融,使其有机联系,富于活力,以当代的方式诠释“残康中心”特有的建筑性格与精神。

其形体意象基于传统理念和现代城市主体特性的运用,展露出“城台”与“楼阁”两个建筑符号元素。

利用地形较高处的高台设计可使整个建筑群呈现有主有从,天际线富于变化,并可具象体现积极向上之精神(图5)。

建筑师在建筑形体与功能间进行了传统与现代的演绎,外立面连续以暖灰色石材形成建筑界面,使康复医技等功能的主体隐藏于建筑的“城台”之中,形成庄严而坚固的建筑主体,而将对外功能的附属培训部分布置在建筑最显要的位置——“楼阁”之上,毫无拘束。

高台上的楼阁可登高望远,使心境怡然、乐观、恬静(图6)。

在色彩运用上,建筑师从西宁当地的传统固有色调(灰白、米黄、深褐等)中提炼,使“残康中心”与城市的总体色调保持协调一致。

立面设计在北方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采用竖向线条,分层表达各有轻重的边界,形成虚实的构成关系,使建筑形式更显厚实、挺拔和峻朗。

呼应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图7)。

对于山墙面的处理,考虑到东向山墙面面临海湖大道,西向对应体育公园西北主要出入口,其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和达成城市的正效应,势必须做重点设计,建筑师采用高低不同、化整为零的处理手法协调整个建筑群落关系,柔化并丰富天际线(图8)。

2.3 可达性2.3.1 竖向设计“残康中心”的竖向设计围绕地形特点,建筑的使用要求和空间布局,在各处场地地形高差变化区域设置无障碍道与设施,方便残疾人这一中心思想,研究研究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平台等相互之间的标高关系,充分利用地形,基本保持基地的大台地布局,减少土方量,经济、合理地确定建筑物、道路、广场等的竖向位置。

并考虑残疾人的活动,减少核心区的高低变化。

规划形成三大竖向场地,由海湖大道主入口进入为第一级台地,规划康复中心的绿化带,东西向纵深为40m,地面标高从2310m缓缓抬升至2312.291m,总体坡度为5.7%:第二级台地为康复中心主体建筑,地面标高为2316m,东侧放坡与第一级台地相接;基地西侧为规划第三级台地,地面标高为2321m,与第二级台地垂直交接,利用两者的5m高差,在地下设地下停车库。

在各处场地变化区域设置无障碍坡道,方便残疾人通行。

2.3.2 无障碍设计“残康中心”突出残疾人无障碍使用这一显著特点,从外部到内部多个方面考虑无障碍设施,让人充分可达,使其可居、可游、可观、可赏(图9)。

2.3.2.1 外部环境2.3.2.1.1 人行道、出入口康复中心道路为有安全防护设施的人车分流形式,渗井盖、矗立式标志牌等隐于路边,避免对交通人流造成妨碍。

人行道和出入口的道路部分有高低台阶时,设置1:12的残疾人无障碍坡道,使道路路面平坦且有防滑处理。

室外通道最小宽度不小于1.5m,最大坡度1:20。

建筑人口处设有轮椅可以停止或回转的空间,门前设有遮阴雨棚。

2.3.2.1.2 停车场、车库建筑物主要出入口附近均设有残疾人专用停车场,停车车位坡度不大于1:50,停车位一侧设有不小于1.2m的轮椅通道,是乘轮椅者从轮椅通道直接进入人行通道到达建筑入口,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应明显的标出其用途。

康复中心三期结合用地地形条件,引入“双首层”概念,即借用地形高差,使技能培训楼地下车库东向为首层门厅。

2.3.2.1.3 休息平台休息平台为残疾人可活动空间。

平台与其他空间结合部应设计成便于轮椅通行。

建筑室外平台的门扇开启净宽度不小于0.8m,室内外高差不大于15mm,栏杆、扶手应做防护设计。

2.3.2.1.4 游园绿化游园绿化区域的出人口位置设有明显的出人口标示,与道路、广场连接处作无障碍矗立,方便轮椅通过。

游园路设双向轮椅通道,道路的排水口、集水槽加盖处理。

园中的休息长椅、桌子、垃圾桶便于残疾人使用,并设有轮椅休息空间。

且位置不能阻碍视觉障碍者通行。

2.3.2.2 室内空间2.3.2.2.1 人口大厅从入口大厅能看到建筑物内的主要部分,如楼梯、电梯等垂直交通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