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胡适的故事

合集下载

【一轮复习】人物素材整理——胡适

【一轮复习】人物素材整理——胡适

胡适温文尔雅的“斗士”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素材整理:张韩棋2020年3月27日胡适档案────────胡适,1891年12月出生于上海,曾用名嗣靡,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而闻名于世。

胡适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的教育对其影响至深。

胡适上了九年私塾,广泛阅读儒家经典著作,奠定下坚实的学术根基。

19岁时,他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瀚。

杜威,其治学深受这位当代‘实验主义领袖’影响。

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同年夏天,他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则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

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的领袖。

“五四运动”之后胡适同陈独秀,李大钊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与以往的”同道中人”开展多次论战。

1949年赴美,此后他在几年里辗转美台,两处奔波,1962年在台北逝世。

借钱达人胡适在北大的工资很高,并且很大方,经常借钱给别人。

1920年,林语堂考上了哈佛的研究生。

去留学时出了点问题,原本的经费没了,于是他给胡适发电报:“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没过多久,胡适就把钱汇给他,还告诉他:这是北大给你预支的工资,留完学一定要来北大工作。

结果,林语堂拿到哈佛的硕士学位后,又跑去莱比锡大学读博。

然后,学习经费又出问题了。

林语堂又给胡适写信,请他再预支1000美元工资。

胡适又给他汇了钱。

四年后,林语堂学成归来,很多大学都想聘请他。

但是考虑到已经预支了北大的工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林语堂就去了北大。

正巧,胡适不在北京。

于是,林语堂找北大领导蒋梦麟,商讨还钱的事。

蒋梦麟表示一脸懵逼:北大啥时候借钱给你了?原来这2000美元,都是胡适自己节衣缩食、东拼西凑弄来的。

胡适担任北大校长之后,被邀请到电台做了个广播演讲。

关于胡适的四则史实

关于胡适的四则史实

作为20世纪思想、文化界的领袖,胡适的一言一行常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是他所处的时代,即使在现在,也常是人们的谈资。

当然,其中也难免有以讹传讹和理解有失偏颇的情况。

比如,常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是胡适的名言。

对此,谢泳先生与胡文辉先生分别写过文章,澄清过相关史实。

如今,虽然也偶有人误把此话安在胡适身上,但数量已大为减少。

最近,关于胡适,笔者目力所及,也看到了几条不太认可的说法,特列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第一条是伪造胡适的日记。

伪造如下: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7月17日:打牌。

7月18日:打牌。

7月19日:打牌。

这几则日记显示胡适年轻时曾连日打牌,沉迷于打牌之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制定的学习计划没有按时完成。

其实,这是一个假史料。

胡适留学时期的日记中,根本就没有如此反省的一则日记。

此外,胡适日记中确实有多日打牌的记录,不过大都是在上课、学习之后,也就是说,打牌乃是胡适求学时代的业余调剂罢了。

多数时候,求学时代的胡适,将更多精力用在了读书、思考、交友、演讲等方面。

第二条是关于一则名言。

微博上有一段话被认定是胡适的名言。

这段话是这么说的:“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笔者曾系统读过《胡适全集》,并未看到这段话。

为求证这段话的真伪,我又求证过邵建、谢泳等多位学者,他们都表示没有看到过这段话。

由此,我判断,这段话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为了批评社会中的某一类现象而特意假造的,为了使这段话流播更广,借助了胡适的声名,伪造成了胡适的名言。

或许是当下的道德确实出现了问题,这段名言在微博上风靡一时,以至于潘采夫先生在《向胡适先生说感谢》一文中也引用了这段话。

七个胡适的故事优秀PPT

七个胡适的故事优秀PPT
• 胡适微笑着说:“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我幡然醒悟,我们应该学习文言 文,白话文暂时不谈了。为了惩罚老师的‘走题讲课’,请同学们用文言 文拟写一份拒绝朋友邀请入职的电报出来,电报内容要求最简短的字来表 达拒绝的理由。”同学们听后很开心,于是大家在纸上写下电报的内容。 待大家交上来电报稿,胡适选一个最短的稿读了一遍:“鄙人因才疏学浅, 故不能委以重任,斯言自此,不胜感激也,庆谢为安。”胡适读完,望了 望大家一眼说:“我要是写这份电报稿,就几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干不了,谢谢!’”胡适说完,再次望了同学们一眼,说:“我又食言 犯规了,说起了白话文!”同学们听后,面面相觑,然后掌声响起来。
• 这本书从何而来呢?原来,一天,胡适路遇顾颉刚,问他最 近忙什么。顾颉刚说:“我想把前人的辨伪成绩算一个总账, 编辑一套《辨伪丛刊》,这不,去图书馆查点资料。”没多 久,胡适又从同事那里得知,顾颉刚为了在出版社规定的时 间內,尽快做好辨伪工作,弄得火急火燎,焦头烂额,天天 往返于北大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之间,却毫无进展。
3
1.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 胡适在北大任教期间,讲授古典文学的文言文。谁知胡适在课堂上大讲特 讲白话文,引来部分学生极大不满。一天,就在胡适讲得正起劲时,有位 学生站起来大声质问:“老师,我们是来听文言文课的,不是听您胡扯白 话文的。文言文是正本求源的根本,白话文怎能登大雅之堂呢?这样误人 子弟,您还配做一位解疑释惑的老师吗?”
5
2.为朋友的真诚感动
• 胡适主张白话文,林纾却极力反对白话文,并言辞激烈地 对胡适进行攻击。高梦旦和胡适、林纾都是好朋友,但他 支持白话文, 支持胡适。 他想写一封信帮助胡适反驳林 纾,但想了想,最终作罢。
• 高梦旦找到胡适,说道:“你对白话文的主张,我一向很 支持。虽然现在你受到抨击,但我坚信,白话文必将流行 于世,你不要轻言放弃。我本来想写一封信批评林纾,但 我又想到林纾是一个胸无宿物、天然率真的人,是一个值 得交往的赤诚君子。我们反对的是文言文,而不是林纾, 因而不忍把那一封满是斥责之言的信发出,伤害了他!”

开风气之先胡适的名人故事

开风气之先胡适的名人故事

开风气之先胡适的名人故事开风气之先胡适的名人故事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

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经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

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年1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

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

胡适在故乡接受了9年的旧式教育,其间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14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

他不懂上海话,又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

有一次,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传》上的话。

来上海已经有6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老师讲错了。

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

”老学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

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回答了。

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章。

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

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

他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

15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小说《真如岛》。

胡适的名人故事

胡适的名人故事

胡适的名人故事话说胡适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有个学生因生活所迫要辍学。

胡适得知后,表示一定会资助他,要他继续学业。

开学前,胡适将此事交代给夫人江冬秀,自己出差去了,回来却发现夫人根本没给学生交学费,夫人说照胡适这个资助法,他早晚有一天得靠别人资助。

胡适大怒,要与她离婚。

后来经人协调,二人达成协议:今后,只要胡适资助学生或有困难的人,江冬秀都要无条件照办;而胡适不得喜新厌旧,抛弃发妻。

二人遂得以白头偕老。

预支汪静之稿费1922年,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爱情诗集《蕙的风》出版了,这不仅是汪静之的倾力之作,也凝结了胡适的心血,是他亲自审阅删改,并作序言,推荐给书局出版的。

胡适对汪静之的帮助远不止于此。

在《蕙的风》刚邮寄给胡适不久,汪静之便写信向胡适借钱。

信中说:“我真有不能维持之危险,只好请你再借20元。

是的,20,要20才够!邮局寄来,越快越好。

你起先借我的40,10元是还上学期的债,30元是暑假内的膳费书费。

”过了两个月,汪静之再次写信给胡适:“我从前预料在现在这时候可以得到《蕙的风》的稿费以供我的需要了,但到了现在,徒然失望……在欠债里生活的我,现在又过不去了,所以又无路可归地找到你了,请快快寄30元来借我罢!”1922年11月汪静之又写信向胡适说道:“你前些时由亚东汇给我的30元钱,还了债就完了。

到如今,新债依然如故。

夏衣早已入了上海的当店,冬衣还睡在杭州的当店里,又需要看书报没钱买。

自去年下半年来,家中没有钱寄我。

请原谅我,我现在还要向你借50元才行。

”不到1年的时间里,汪静之已经向胡适预支了140元,胡适一而再、再而三地满足了汪静之的要求,而《蕙的风》全部稿费是150元。

暗助林语堂林语堂留美期间,经济上遇到困难,便向胡适求助。

他知道胡适的财力也只够自给自足,便特意注明:能否由尊兄作保向他人借贷1000块大洋,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胡适果然没有让林语堂失望,不久便如数将款寄到,并说明这是北京大学给林语堂的工资“预支款”。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平事迹材料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历史家、⽂学家、哲学家,因提倡⽂学⾰命⽽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之⼀。

下⾯是店铺跟⼤家分享的胡适⽣平事迹,欢迎⼤家来阅读学习 胡适⼈物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绩溪县⼈。

出⾝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主义哲学⼤师杜威的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学教授。

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多个博⼠头衔;1917年发表《⽂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学⾰命运动的第⼀页;1918年加⼊《新青年》编辑部,⼤⼒提倡⽩话⽂,并撰写现代第⼀部⽩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物之⼀;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胆假设,⼩⼼求证”的实⽤主义⽅法论,在全国影响极⼤;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三年(1897)。

正屋南向,砖⽊结构,⼆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

占地208平⽅⽶,建筑⾯积350平⽅⽶。

门⾯⼆柱单门⼀楼式,上嵌砖雕、鸱吻。

门前⿊底⾦字“胡适故居”⽊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

前进堂前摆设“⾝⾏万⾥半天下,眼⾼四海空⽆⼈”,钱君匋书。

东西分列茶⼏、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

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床、桌、椅、橱、凳等。

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

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兄)使⽤。

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稿和部分著作、胡⽒宗谱、海内外名⼠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

后堂堂前挂胡适⽗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母冯顺娣照⽚。

堂上⾼悬朱底⾦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年”。

当时胡适出任驻美⼤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

中国近代史名人小故事

中国近代史名人小故事

中国近代史名人小故事中国近代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些名人中,有些人的故事虽然不那么被广泛知晓,但却能够从侧面展现他们的个性与品质。

以下是一些中国近代史名人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

胡适的“百字帖”胡适,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对中国的思想启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在胡适年少时,他却是一个不修边幅、却有着不凡才情的学生。

胡适上学时,因为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争论,常常不顾衣着整洁,衣衫褴褛地走进教室。

有一次,他被老师罚写“百字帖”。

晚上胡适写了九十九个字,剩下的一个字就是衣。

胡适的诙谐幽默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不拘一格,坚持自己的想法,追求真理与解放。

梁启超与《吴三桂与李自成》梁启超,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改革思想家之一,主张借鉴西方文化来推动中国的进步。

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据说,在梁启超读书的时候,他曾经听到众人聚精会神地讨论《吴三桂与李自成》这本书。

当时梁启超并未读过这本书,但他假装对《吴三桂与李自成》有很深的了解,和众人争论起来。

然而,梁启超的辩论技巧以及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令在场的人大为惊讶。

后来,当他终于读到这本书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确无中生有地辩论了一通。

这个小故事展现了梁启超机智和卓越的思维能力,也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宋庆龄和对母亲的孝心宋庆龄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妇女运动领袖之一,她勇敢地为妇女权益而战斗,为中国的妇女地位争取到了承认和尊重。

然而,宋庆龄更著名的事迹之一,却和她的孝心相关。

据说,在宋庆龄的母亲晚年时,由于家境困难,面对生活的拮据,她甚至不得不向宋庆龄借钱。

宋庆龄听到后,立刻将拥有的所有积蓄都献给了母亲,以解她的困境。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宋庆龄孝顺的品质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亲情的伟大与重要。

鲁迅藏身木屋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现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适其人其事

胡适其人其事

幻灯片1胡适其人其事《胡适留学日记》幻灯片2胡适其人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3走进胡适--《胡适留学日记》这本札记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期(1910-1917)的日记和杂记。

在这个书中胡适先生记载了自己留学生活的种种事情,虽然很琐碎,但是读起来却有一种别样的趣味,可从中体味胡适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态度,重新认识审视这位大师。

幻灯片4求知生涯●1910年九月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1年七月被举为赔款学生会中文书记。

●1912年二十二岁九月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

十一月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

十二月代表康乃尔大学大同会,到费城参加世界大同总会,被推为宪法部干事。

●1913年二十三岁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

五月被举为世界学生会会长。

幻灯片5求知生涯●1914年二十四岁四月被委为康乃尔大学学生学生会哲学群学部部长。

●1915年二十五岁一月九日,康乃尔世界学生会举行十周年纪念祝典,以干事长身份作“世界会之目的”的演说。

九月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

系主任为杜威。

●1917年一月二十七日,在费城演讲“美国如何能协助中国之发展”。

五月二十二日,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

六月起程返国,七月十日到达幻灯片6胡适的“打牌日记”●7月4日●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

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幻灯片7胡适的“打牌日记”●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7月17日●打牌。

●7月18日●打牌。

●如果当作一个笑话的话,确实挺好笑的,原来大师也年轻过……幻灯片8真相●七月二日(星期日)●读《马太福音》八章至九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胡适微笑着说:“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我幡然醒悟,我们应该学习文言 文,白话文暂时不谈了。为了惩罚老师的‘走题讲课’,请同学们用文言 文拟写一份拒绝朋友邀请入职的电报出来,电报内容要求最简短的字来表 达拒绝的理由。”同学们听后很开心,于是大家在纸上写下电报的内容。 待大家交上来电报稿,胡适选一个最短的稿读了一遍:“鄙人因才疏学浅, 故不能委以重任,斯言自此,不胜感激也,庆谢为安。”胡适读完,望了 望大家一眼说:“我要是写这份电报稿,就几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干不了,谢谢!’”胡适说完,再次望了同学们一眼,说:“我又食言 犯规了,说起了白话文!”同学们听后,面面相觑,然后掌声响起来。
• 这本书从何而来呢?原来,一天,胡适路遇顾颉刚,问他最 近忙什么。顾颉刚说:“我想把前人的辨伪成绩算一个总账, 编辑一套《辨伪丛刊》,这不,去图书馆查点资料。”没多 久,胡适又从同事那里得知,顾颉刚为了在出版社规定的时 间內,尽快做好辨伪工作,弄得火急火燎,焦头烂额,天天 往返于北大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之间,却毫无进展。
4.把别人的事放心上
• 一日,顾颉刚在家翻箱倒柜。为了寻找《辨伪丛刊》的相关 资料,他已折腾了大半个晌午,可还是一无所获。这时,只 见胡适笑着双手送上一本《东壁遗书》。顾颉刚大呼“久旱 逢甘霖”:“想不到世上早有这样一部规模宏大、议论精锐 的辨伪大作。而我的辨伪工作正茫然无绪,有了这本《东壁 遗书》作指引,也就豁然开朗了。“
2.为朋友的真诚感动
• 胡适主张白话文,林纾却极力反对白话文,并言辞激烈地 对胡适进行攻击。高梦旦和胡适、林纾都是好朋友,但他 支持白话文, 支持胡适。 他想写一封信帮助胡适反驳林 纾,但想了想,最终作罢。
• 高梦旦找到胡适,说道:“你对白话文的主张,我一向很 支持。虽然现在你受到抨击,但我坚信,白话文必将流行 于世,你不要轻言放弃。我本来想写一封信批评林纾,但 我又想到林纾是一个胸无宿物、天然率真的人,是一个值 得交往的赤诚君子。我们反对的是文言文,而不是林纾, 因而不忍把那一封满是斥责之言的信发出,伤害了他!”
• 高梦旦在向胡适表达支持的同时,却称赞了林纾的 为人。 告诉胡适, 林纾虽然在文化观点上应该反 对,但在人品上却是值得交往的赤诚君子。这样的 话,既表达了对胡适的支持,帮了“理”,也改善 了胡适对林纾的印象,帮了“情”,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
3.洞明世事不涉是非
• 1917年秋季,北大学生领袖顾颉刚和傅斯年正读大二时,新 来的胡适教授讲课抛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常常 秀一口“美国幽默”。有学生说他讲课不中不洋,便怂恿大 家赶他走。
• 从这件事之后,那些对白话文抵触的学生也转变了思想,很乐意听胡适讲 解白话文。就这样,文言文课被白话文课取而代之,成了北大的一项特色 课,胡适讲课点评:
• 胡适在用白话文讲课,受到部分学生极大不 满和质问时,采用现身说法方法,让同学们 通过拟写一份“拒绝朋友邀请入职的”电报 稿的实例,感同身受,认识到在日常生活和 实际应用中,运用白话文的确要比文言文来 得简单、便捷,从而转变了观念,变“厌学” 为“乐学”。这彰显了教育家胡适高超的教 育艺术。
• 于是,胡适便常常留意相关书籍。在一次旅途中,他见到了 一本《东壁遗书》,认为其中的“考信录”对于顾颉刚的辨 伪工作很有作用,就立马买下并给顾颉刚送了过去。顾颉刚 知道书的来历后,对胡适更加感激。
4.把别人的事放心上
• 点评: • 顾颉刚并没主动向胡适求助,但胡适却能
将顾颉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故得到《东 壁遗书》这样一本珍贵资料也就不是偶然。
1.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 胡适在北大任教期间,讲授古典文学的文言文。谁知胡适在课堂上大讲特 讲白话文,引来部分学生极大不满。一天,就在胡适讲得正起劲时,有位 学生站起来大声质问:“老师,我们是来听文言文课的,不是听您胡扯白 话文的。文言文是正本求源的根本,白话文怎能登大雅之堂呢?这样误人 子弟,您还配做一位解疑释惑的老师吗?”
• 结果,胡适留在北大,成了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多年后,顾 颉刚也做了北大教授,傅斯年还当了校长,胡适是他俩最要 好的朋友。
3.洞明世事不涉是非
• 点评: • 作为学生领袖的顾颉刚和傅斯年,发动学生赶
走个把教授易如反掌,但他俩却洞明世事,不 涉是非,最终结交了挚友。
• 冯梦龙说:“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 头。”我们的生活常常会有是非伴行,某些是 非与你无关,就不要涉足其中。不管你有多好 的初衷,“是非之地,不可久留”。这样,既 可免得浪费感情和精力,又不会给人添乱。
• 胡适听后,不但没有怪高梦旦,反而因为高梦旦的真诚而 感动。 而且, 因为高梦旦的话, 也使胡适对林纾更有好 感,后来虽然在文化上有争执,却没有真的怨恨对方。
2.为朋友的真诚感动
• 点评:
• 胡适坚持符合潮流的白话文,却饱受攻击,高梦旦 想要“帮理”,鼓励他坚持下去。如果高梦旦直言 斥责林纾:“此人抱着文言文不放,顽固守旧,实 非我辈中人!”胡适还会对林纾有好感吗?
• 顾颉刚觉得这样做不妥,就与傅斯年沟通,打算不作响应。 他说:“学校聘请教授,讲课学生听不习惯,我们当然可以 提意见,可以说‘不’。可我听了两节课,感觉胡适教授讲 课挺好,同学还算爱听。随便赶走一个教授没有道理。你说 呢?”傅斯年同意顾颉刚的意见,他说排挤不同教法不是 “北大精神”,学术有分歧是正常的,自己不参与这事。顾 颉刚和傅斯年一拍即合,决定回避,不采取行动。
七个胡适的故事
摘要
本ppt讲述了7个胡适的故事: 1.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2.为朋 友的真诚感动; 3.洞明世事 不涉是非; 4.把别人的事放心 上;5.受到责难表现傻点;6.不 用权位搞特殊化; 7.贬低毛泽 东的诗词。
目录
1.白话文取代文言文/4 2.为朋友的真诚感动/6 3.洞明世事不涉是非/8 4.把别人的事放心上/10 5.受到责难表现傻点/12 6.不用权位搞特殊化/14 7.贬低毛泽东的诗词/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