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白话文

合集下载

有关胡适白话文的小故事

有关胡适白话文的小故事

有关胡适白话文的小故事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

1917年1月,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明确提倡使用白话文,他还说:"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
胡适先生一语成谶,白话文展现了它的勃勃生机,一直使用到现在。

当初,为了推广白话文,胡适他们一帮人可没少费心思。

白话文在推广之初,也并非是一帆风顺。

有很多人就"看不惯"白话文,和胡适等人唱反调。

这其中,黄侃是比较有名的一位。

胡适在北大任教,一次公开讲课中,他说白话文比古文简洁。

有学生提出反驳。

于是,胡适就出了一道题,就如何回绝行政院秘书一职草拟电文,学生用古文,胡适用白话文,看谁使用的字少。

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用了十二个字。

胡适给出的答案则只有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
学生们听了,无话可说。

胡适与白话文第一碑

胡适与白话文第一碑

胡适与白话文第一碑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史,胡适作为那个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领军人物,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学人,“我的朋友胡适之”――这个充满亲和力的称呼,成为一个时代的佳话。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就是倡导并推动使用白话文。

白话文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被广泛应用的程度,是与胡适先生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

他不仅是白话文的倡导者,也是白话文推广使用的躬身实践者。

他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文章的人,也是第一个尝试用白话文写诗的人,是新诗的开山鼻祖;同时他还是第一个用白话文作碑文的人。

这个白话文第一碑即“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纪念碑,至今依然屹立在塞外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公主府公园内。

1933年5月,时任绥远省主席、华北军第七军团总指挥、第五十九军军长的傅作义率部在北平以北的怀柔牛栏山与日军的西义一师团进行了一场血战。

英勇善战的傅部以空前的大牺牲重创敌军,保卫了故都北平的安全,后因《塘沽协定》草签,傅部被迫饮恨撤退。

五十九军退守绥远后,傅作义将军每念及阵亡将士,不胜感怀,于是在当年10月12日在归绥城北大青山下修建了“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纪念碑,并派人备棺木将从怀柔战地寻回的将士遗骸运回,安葬于此。

1934年春,在公墓即将竣工之际,傅作义写信给当时的北大文学院院长、蜚声中外的大学者胡适,请他为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纪念碑撰写碑文。

他在信中说:“我以最虔诚的敬意和悲痛的情怀请先生为牺牲在抗日战役的壮士们作一篇纪念碑文。

”傅作义在信中介绍了全军将士在怀柔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并称:“先生文章久已钦仰,如蒙惠撰,刻之与石,一定更能激发国民的爱国心。

”胡适接到来信,既为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壮烈事迹所震撼,也为爱兵如子的傅将军的赤诚之心所感动,于是欣然命笔,用白话文写了一篇千余字的碑文,并请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颇负盛名的钱玄同书丹。

对于此事,《胡适日记》中有生动的记载:廿三.五.五假期。

最新-胡适对白话文学贡献 精品

最新-胡适对白话文学贡献 精品

胡适对白话文学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对新文学的成长投入了满腔热情,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地积极开拓的元勋,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作家胡适先生。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关于胡适对白话文学的贡献,常戴着有色眼镜来评价这位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也很少对其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这既违背了史家不掩恶,不溢美的作史道德,也不符合唯物主义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因此,我们应当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作一个全面的回顾,对在这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胡适先生重新认识和评价。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贡献主要在诗歌和文学主张方面。

早在1915年,二十四岁的胡适在留学美国时,就破天荒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当时与胡适一同去美国的青年,支持胡适的人寥寥无几,但胡适文学改革的意志异常坚定,可以说是义无反顾。

当他的好友梅光迪反对他时,胡适写了一首诗进行反驳并自我鼓励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

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

吾辈誓不容坐视,且复号召二三子。

革命军前杖马褂,鞭笞驱除一车鬼,再拜迎入新世纪!作歌今送梅生行,狂言人道臣当烹。

我自不吐定不快,人言未足为重轻。

胡适在这首如同大白话的诗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这一主张早于《新青年》三年,可以说,文学革命发轫于胡适一点都不夸张。

与此同时,胡适更不顾在美国留学的同仁们的反对,自己尝试着用白话作文写诗、写剧本。

他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尽管其诗歌写得幼稚且缺乏情趣,但诗集的开拓之功是不容磨灭的。

他在1916年8月4日寄给好朋友任叔永的信中说我自信颇能用白话作散文,但尚未能用之于韵文,私心颇欲以数年之力,实地练习之。

倘数年之后,竟能用白话作文作诗,无不随心所欲,岂非一大快事?胡适极力主张废除文言文,改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作诗、作文,他说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

胡适巧举事例驳黄侃

胡适巧举事例驳黄侃

在论辩中抓对方的漏洞要抓准,不能主观的去猜测对方意图。

论辩圆桌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胡适提倡白话文,而黄侃却反对白话文,在一次公开课堂上,他们就此事展开了一番辩论:胡适说:“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白话文与白话诗》。

有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你胡适非要提倡白话文,而弃用传统的文言文?我的回答是,第一,当下的文言文,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老百姓看不懂,更听不懂。

第二,今天我们倡导的白话文,乃是一种活的文字,并不鄙俗。

第三,白话文不但不鄙俗,它还非常优美实用,因为白话文它是一种最能达意的语言。

我们知道,达意是语言文字的主要功能,不能达意的语言是不美的。

举个例子,鲁迅先生的白话文小说,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赵老头回过身来,趴在街上,扑通、扑通磕了三个响头。

这段白描生动、优美、形象,文言文难以企及。

我这样说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赞同吗?”黄侃反驳说:“胡教授的观点,恕黄某不敢苟同。

我记得胡教授适才言道,白话文对比文言文可删繁就简,更加便捷有效,此非事实。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说,你之太太亡故,其家人用白话给你打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快点回来呀!’长达11个字。

若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电报费便可省三分之二。

敢问胡教授,是你提倡的白话文精炼呢?还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文言文精炼呢?”胡适回答说:“各位,刚才这位黄先生说,用白话文发电报用字多,花钱多,我不赞成,那是因为黄先生他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白话文。

我们现在就可以做一个实验,举个例子,前两天,我教育部的一位朋友给我发了一份电文,邀我去做行政秘书,我不愿从政,所以选择不去。

那就此事,我想请黄侃先生用文言文帮我写一份拒绝的电文,而我则用白话文写一份电文,两相比较,看哪一个更加精炼、省钱。

大家说怎么样?”黄侃抢先道:“我的电文共12个字: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黄教授刚才用了12个字,的确非常简练,还有没有比12个字更少的。

如果没有的话,那我就公布我用白话文写的电文:干不了,谢谢!”黄侃生气地反驳道:“粗鄙不堪!你的电文既没有文采,更没有礼貌,根本表达不了我那个电文之含义,简直是有辱斯文。

胡适倡导白话代替文言的文学革命

胡适倡导白话代替文言的文学革命

胡适倡导白话代替文言的文学革命,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谱系,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世界文学的体系中,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早已成为不证自明的事实。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月又登载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胡适在妓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矗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抄,“不作无病之呻吟弦、“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力、露不讲对仗”、材不避俗字俗语一,这些都是针对文言文而立足予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的。

胡适遮篇文章在当时可算是一个大胆而进步的设想,被陈独秀赞扬胡适是“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胡适在“五四”前后,就文学革命和文艺理论方面,写了许多文章、通信和札记,做了多次讲演。

胡适为了贯彻自己的文学主张,促使新文学运动开花结果,还从事创作实践,用白话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和第一个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胡适所主张的文章要有感情和思想,是针对八股文提出来的,是有具体内容的。

胡适在一九一六年《藏晖室札记》中《论译书寄陈独秀》里,提出了:“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

”一九一六年七月他在《藏晖室札记•觐庄对余新文学主张之非难》里,明确提出,《儒林外史》、易卜生、肖伯纳等的作品是“有功世道人心”之文学。

胡适还在一九一八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主张应使“今日的贫民社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的情形”,“在文学上占有一位置”。

也就是作为新文学的内容之一。

胡适提倡白话文是从新内容的要求出发的,他看到了文言文这一旧形式束缚新思想,这一认识在当时来说是创新的。

一九一九年胡适在《谈新诗》中说:“形式和内容有密切关系。

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

若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七个胡适的故事

七个胡适的故事
• 胡适微笑着说:“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我幡然醒悟,我们应该学习文言 文,白话文暂时不谈了。为了惩罚老师的‘走题讲课’,请同学们用文言 文拟写一份拒绝朋友邀请入职的电报出来,电报内容要求最简短的字来表 达拒绝的理由。”同学们听后很开心,于是大家在纸上写下电报的内容。 待大家交上来电报稿,胡适选一个最短的稿读了一遍:“鄙人因才疏学浅, 故不能委以重任,斯言自此,不胜感激也,庆谢为安。”胡适读完,望了 望大家一眼说:“我要是写这份电报稿,就几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干不了,谢谢!’”胡适说完,再次望了同学们一眼,说:“我又食言 犯规了,说起了白话文!”同学们听后,面面相觑,然后掌声响起来。
• 这本书从何而来呢?原来,一天,胡适路遇顾颉刚,问他最 近忙什么。顾颉刚说:“我想把前人的辨伪成绩算一个总账, 编辑一套《辨伪丛刊》,这不,去图书馆查点资料。”没多 久,胡适又从同事那里得知,顾颉刚为了在出版社规定的时 间內,尽快做好辨伪工作,弄得火急火燎,焦头烂额,天天 往返于北大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之间,却毫无进展。
4.把别人的事放心上
• 一日,顾颉刚在家翻箱倒柜。为了寻找《辨伪丛刊》的相关 资料,他已折腾了大半个晌午,可还是一无所获。这时,只 见胡适笑着双手送上一本《东壁遗书》。顾颉刚大呼“久旱 逢甘霖”:“想不到世上早有这样一部规模宏大、议论精锐 的辨伪大作。而我的辨伪工作正茫然无绪,有了这本《东壁 遗书》作指引,也就豁然开朗了。“
2.为朋友的真诚感动
• 胡适主张白话文,林纾却极力反对白话文,并言辞激烈地 对胡适进行攻击。高梦旦和胡适、林纾都是好朋友,但他 支持白话文, 支持胡适。 他想写一封信帮助胡适反驳林 纾,但想了想,最终作罢。
• 高梦旦找到胡适,说道:“你对白话文的主张,我一向很 支持。虽然现在你受到抨击,但我坚信,白话文必将流行 于世,你不要轻言放弃。我本来想写一封信批评林纾,但 我又想到林纾是一个胸无宿物、天然率真的人,是一个值 得交往的赤诚君子。我们反对的是文言文,而不是林纾, 因而不忍把那一封满是斥责之言的信发出,伤害了他!”

胡适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典故

胡适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典故

胡适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典故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文言文和白话文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典故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提出的“胡适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

这个典故源于1920年代早期,当时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关于是否应该推行白话文改革的激烈辩论。

胡适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日常交流和教育的语言,反对继续沿用庄重、复杂的文言文。

他在《古文观止后记》中写道:“吉甫著书者处处现见自己的童年,童心总因横蛇野兔为之寒栗,宁安露血,而欢快莫稽。

”意思是说现在的人们在读古文时总是沉浸在其中的童年回忆和乐趣之中,而不是因为文言文的庄重而感到愉快。

他也在《文章教育批评》中说:“文言文是我们祖宗用以忍受霸占国土的外族无道之辞令的工具,是近三百年来中国精神生活的坟墓。

”他认为,文言文不再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白话文应该成为新的语文形式。

胡适的观点引起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极大争议。

其中支持白话文改革的人认为,白话文可以更直接地表达思想,更方便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而反对改革的人则认为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国文瑰宝,不能轻易抛弃。

白话文改革最终在中国大陆得到实施,并成为现代中国的正式文字。

胡适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传统与现代、国族与普世价值的思考。

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论述为白话文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胡适与白话文小故事

胡适与白话文小故事

胡适与白话文小故事【篇一:胡适与白话文小故事】。

1934年秋,胡适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学生,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魏姓学生,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

那位学生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

复电是用白话写的,也很省字。

请学生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适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学生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15分钟过后,胡适让学生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存在即合理,新出现的事物总是在一些方面超过以前的东西。

这个白,我觉得是撇去了文言文中的那些虚无的东西,剩下一些直白简练的,上面就是很有趣的例子。

为什么会干不了?相比文言文的回答胡适先生的话缺少事情的原因,我想要是一个不明白胡适先生的人看到这段话一定会追加提问这样不但增加回电数量且会给人一种狂妄浮躁无诚意的感觉,而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则不同既详细说明自身干不了的原因是才学疏浅又以恐字表达自身的谦虚不堪从命就更是增加了尊敬对方的意味,故我认为文言文并不比白话文差且在文化传承上较之更为重要。

如果在平时的语言环境中塑造一种不卑不亢柔和的氛围创造一种个人与社会的良性循环那么重新恢复文明之邦的美名将不再是梦!而文言文我认为将是实现这个美梦的不二之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与白话文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胡适这个名字是和白话文联系在一起的。

是他发起的白话文运动使我们摆脱了文言文的束缚,走进了“我手写我口”的现代社会。

至今,人们一提起五四运动,就会联想到文学革命;一提起文学革命,就会联想到白话文运动;一提起白话文运动,就会联想到胡适和他的那篇《文学改良刍议》。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胡适本人也是这么联想的。

在后来回顾白话文运动的文章中,胡适一再说“胡适一班人”如何如何,好象这白话文运动真的就是这“一班人”搞起来的似的。

在《白话文学史》的引子中,胡适第一句话就是这么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呢?”然后,他自问自答道:“第一,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不是这三四年来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

”这“三四年来”是指自1917年以来,因为胡适的这个引子写于1921年;而这“几个人”就是“胡适一班人”。

所以,这句话看上去好象是胡适觉得被人诬陷“凭空捏造”而感到冤屈,他要为自己辩诬,但实际上,他是在得意地告诉读者:“白话文学是这三四年来这几个人造出来的。


按照传统的说法,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起源于胡适那篇发表于1917年元旦的《文学改良刍议》,而其胜利的标志是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中小学陆续采用白话(“国语”) 课本。

这就是胡适所说的“三四年来”的意思。

但是,胡适后来也曾承认,他以为“文学革命至少还须经过十年的讨论与尝试。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在1923年3月12日给韦莲司的信中,胡适说,他曾预计文
学革命“需要十年的讨论,到达成功则需要二十年。

”(周质平:《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60页)。

而陈独秀则更悲观,他在《文学改良刍议》的末尾附了一个“识”:“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余亦笃信而渴望之。

吾生倘亲见其成,则大幸也。

”也就是说,陈独秀以为在他的有生之年都不太可能看到白话文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这是怎么回事呢?就算胡适去国多年,不了解国情,判断失误,那么陈独秀这个老革命党怎么也会对形势看走了眼呢?
那么,文学革命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介绍胡适的文学革命之前,有必要区分“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这两个概念。

“文学革命”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文学内容的革命,这实际就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一个是文学形式的革命,即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对胡适来说,文学的形式决定文学的内容,所以他搞的白话文运动就等於文学革命。

因此,他把二者混为一谈。

但实际上,除了胡适及其追随者之外,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恰好相反:文学的价值由其内容来决定。

因此,从定义上说,白话文运动是包括在文学革命之中的。

1 少年胡适之烦恼
胡适在晚年的口头禅就是,“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训练,文学是他的娱乐”。

也就是说,文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在康乃尔大学,胡适的主修专业是哲学;在哥伦比亚,他的博士论文题目也是哲学。

这既不是他的本行,他也不具备这方面的专长。

早在上海读书期间,胡适就已经参与了当时的白话文运动。

在中国公学期间,他曾任白话报纸《竞业旬报》的主编,写有白话文章,作有白话小说。

但是,在到美国留学之后的五年里,胡适好象把白话文忘记得一干二净,以致在他的《留学日记》中根本就没有提及。

(在1915年8月以前,胡适只有一次间接地提到“白话”这两个字。

)也就是说,胡适在决定转学哥伦比亚大学之前,没有对白话文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兴趣,根据他的日记,我们可以说胡适当时最大的兴趣是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如讲演、政治集会。

除此之外,就是写诗、译诗、研读中国的典籍。

2 播种者:钟文鳌
不过,倡立什么新说呢?进化论?已经被严复宣传过了。

和平主义?它差一点使胡适在中国留学生中名誉扫地。

恰好,当时管理庚款留学生的监督处有一个名叫钟文鳌的人,他在给留学生寄发支票时,总会在信封中夹寄传单,宣传诸如“不满25岁不娶妻”;“废除汉字,改用字母”;“多种树,种树有益”等内容。

胡适自认国学知识比这位教会学校毕业的先生要高深得多,况且他以为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保守的东西,比宗教还保守,岂能轻言废除。

因此胡适写信把钟文鳌数落了一通:根据胡适在《逼上梁山》中的回忆,他给钟文鳌原信的“大意”是这样的:“你们这种不通汉文的人,不配谈改良中国文字的问题。

你要谈这个问题,必须先费几年工夫,把汉文弄通了,那时你才
有资格谈汉字是不是应该废除。


胡适回忆说,他在骂了钟文鳌之后,心中有些懊悔。

他想,象钟文鳌那样不够资格的人还在谈论汉字,象他这样够资格的人就更应该谈论了。

这年的8月,胡适花了三天的时间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拟托赵元任代为在东美学生年会上宣读。

在这篇文章中,胡适认为汉字之所以不易普及,原因不在汉文,而在於教授方法。

他在8月26日的日记中记下了这篇文章的“大旨”:第一,“无论吾国语能否变为字母之语,当此字母制未成之先,今之文言,终不可废置,以其为仅有之各省交通之媒介物也,以其为仅有之教育授受之具也”;第二,“汉文问题之中心,在於‘汉文究可为传授教育之利器否’一问题”;第三,“汉文所以不易普及者,其故不在汉文,而在教之之术之不完”;第四,“旧法之弊,盖有四端”。

(胡适:《留学日记》下册140页)。

3 司号员:胡适之
前面提到,胡适开始与陈独秀交往是通过中间人汪孟邹,而陈独秀在《甲寅》杂志社的时候,就对曾经投稿的胡适留有印象。

1915年秋天,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对於一个发行量每期只有千余份的小杂志来说,最让主编发愁的问题当然就是稿源,於是陈独秀托汪孟邹向胡适索稿。

1916年2月,胡适在汪孟邹的多次催促之下,首次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对翻译外国文学的看法。

他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胡适:《留学日记》
下册197页)。

在信中,胡适附上了一篇翻译小说稿。

这是胡适第一篇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字,《决斗》。

(《青年》杂志从1916年9月起改称《新青年》)。

1916年8月,胡适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主要是批评发表在《青年》杂志上的谢无量的长篇五言排律,以及陈独秀在诗后作的短评。

胡适对谢诗批评极为严厉,说它“至少凡用古典套语一百事”,“不通”,“在律诗中,皆为下下之句”,“上句用典已不当,下句……不但不切,在文法上亦不通也”,“此种诗在排律中,但可称下驷”,等等。

(提起谢无量,熟知胡适掌故的人都知道这个事实: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在19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哲学史,但后来被胡适及其一班人贬得一无是处。

)在信的末尾,胡适提到自己的最近心得:“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胡适把这八事分成两类,一类是“形式上之革命”,有五种,即: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讲求文法结构;另一类是“精神上之革命”,有: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须言之有物。

这篇文章发表以《寄陈独秀》为题发表在1916年10月号《新青年》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