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白话文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丁启阵胡适发表在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的《两只蝴蝶》(原题《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被许多文学史家、诗论家、诗人尊奉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尊奉人数是如许之众多,以至于“第一首白话诗”云云俨然成为一条妇孺皆知、颠扑不破的文学常识。
其实,这“第一首白话诗”的桂冠,不过是国人好夸诞习性的一个例子。
因为,只要稍微动用一下我们自己的脑子,不人云亦云,很容易看出其中的漏洞:首先,如果说“白话”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话,那么,它自古就有,既非始于民国,亦非始于“五四”。
自然,用白话写作诗歌,也不始于民国,不始于“五四”。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大序》)。
咏歌就是做诗。
自从人类有强烈的感情需要表达,需要宣泄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诗歌。
中国人不可能等到民国,等到“五四”,等到1916年8月23日(胡适先生做《两只蝴蝶》的那一天),才有“嗟叹之不足”的感情需要表达,需要宣泄。
中国诗歌的历史,少说也有三四千年了。
其次,如果说“白话”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形式,那么,白话也并非一夜之间突然从石缝里蹦出来的东西,它至少可以追溯到元明清,追溯到唐宋。
从语言上讲,明清的小说民歌,元朝的散曲小令,唐宋的宝卷陶真,都得算是白话。
这其中,有许多句子,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跟今天的普通话都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说,唐初有个名叫王梵志的诗人(比李白杜甫还要早一些),专门用白话写诗,人称“白话诗人”。
他的诗,“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谁能说,它们不是白话诗呢?再者,胡适先生自己的《白话文学史》,也把中国白话诗追溯到了汉朝的民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将“白话”作最狭义的理解,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下令推广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那么,胡适的年代,它尚未定型。
从白话文运动看中国近代思想中的“革命化”倾向

在《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中, 胡适将西方 的进
化论 观念 运用 于文 学 领域 的倾 向更 为 明显 : “ 居 今
日而言 文学 改 良 , 当 注重 ‘ 历 史 的文 学 观 念 ’ 。一 言 以蔽 之 , 日: 一 时 代有 一 时 代 之文 学 。此 时代 与
彼 时代 之 间 , 虽 皆有 承 前启 后 之 关 系 , 而决 不 容 完 全 抄袭 ; 其完 全抄袭者 , 决不 成为真文学 。 ” 【 4 J 3 。 胡 适 把进 化论 观 念实 际应 用到 文学 领域 , 带来 了文学 观 念 上一场 前所 未有 的革命 。 胡 适认 为 : “ 以今 世 历 史 进 化 的 眼 光 观 之 , 则 白话文 学之 为 中 国文 学之 正宗 , 又 为将 来文 学必 用 之 利器 , 可 断 言也 。… … 以此 之 故 , 吾 主 张 今 日作 文 作诗 , 宜 采 用 俗 语 俗 字 。与 其 用 三 千 年 前 之 死 字, 不如 用二 十世 纪 之 活 字 ; 与 其 作 不 能 行 远 不 能 普及 之 秦 、 汉、 六朝 文字 , 不如作 家 喻户 晓之 《 水
革命 的首倡者 , 他经过西方科学知识 的洗礼 , 对中 国传统 文化进 行 革新 。胡适 、 陈独秀 等文学 先驱 们 与 封建 复古 主义 进 行 斗 争 , 最 终 开 创 新 的历 史 局
面 。本 文 旨在 通 过对 这 场 运 动 的 分析 来 阐述 近代
观念论》 、 《 建设 的文学革命论》 、 《 谈新诗》 、 《 文学 进化 观 念 与戏 剧 改 良》 等 。胡 适 的 这 些 文 章 赋 予 文 学 以新 思想 , 这是 在 旧文学 的朽腐 气 中所最 缺少 的。 在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继 承 上 , 胡 适 的标 准 几乎 是完 全西 化 的。胡适 是一位 坚定 的西 化论 者 , 他认 为 中 国文 化远 逊 于西 方 文 化 : “ 我 们 必 须承 认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丁启阵胡适发表在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的《两只蝴蝶》(原题《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被许多文学史家、诗论家、诗人尊奉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尊奉人数是如许之众多,以至于“第一首白话诗”云云俨然成为一条妇孺皆知、颠扑不破的文学常识。
其实,这“第一首白话诗”的桂冠,不过是国人好夸诞习性的一个例子。
因为,只要稍微动用一下我们自己的脑子,不人云亦云,很容易看出其中的漏洞:首先,如果说“白话”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话,那么,它自古就有,既非始于民国,亦非始于“五四”。
自然,用白话写作诗歌,也不始于民国,不始于“五四”。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大序》)。
咏歌就是做诗。
自从人类有强烈的感情需要表达,需要宣泄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诗歌。
中国人不可能等到民国,等到“五四”,等到1916年8月23日(胡适先生做《两只蝴蝶》的那一天),才有“嗟叹之不足”的感情需要表达,需要宣泄。
中国诗歌的历史,少说也有三四千年了。
其次,如果说“白话”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形式,那么,白话也并非一夜之间突然从石缝里蹦出来的东西,它至少可以追溯到元明清,追溯到唐宋。
从语言上讲,明清的小说民歌,元朝的散曲小令,唐宋的宝卷陶真,都得算是白话。
这其中,有许多句子,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跟今天的普通话都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说,唐初有个名叫王梵志的诗人(比李白杜甫还要早一些),专门用白话写诗,人称“白话诗人”。
他的诗,“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谁能说,它们不是白话诗呢?再者,胡适先生自己的《白话文学史》,也把中国白话诗追溯到了汉朝的民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将“白话”作最狭义的理解,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下令推广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那么,胡适的年代,它尚未定型。
胡适的小故事

胡适的小故事当时竺可桢和胡适都在上海的一所中学念书,俩人是同窗同学,但是胡适在背后评论竺可桢说他学习用功过度,肯定活不过20岁,而竺可桢无意中从别人口中听到了这句话吓出了一身冷汗,从此发誓开始锻炼身体,以后每天早上即使下雨下雪也要到校园中去跑步练剑,最后成功把自己的身体练好了,也活到了84岁。
事实上,两位大师的人格特征可以从朱克祯和胡适对预期寿命的博弈中看出。
胡适很幽默,关心朱克贞的身体。
朱可桢非常谨慎和低调。
他还听了胡适的亲切提醒,开始锻炼身体。
从那时起,朱可桢开始热爱体育。
显然,胡适输掉了对预期寿命的赌博,胡适最终在50多岁时因过度担忧而去世,而朱克祯一直活到新中国成立。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这件事儿还有一个小插曲,当胡适死后竺可桢非常伤心,在当天的日记中感叹当年胡适这个聪明人也说了一句错话,他曾经预言过自己活不过20岁,但是胡适最后的寿命却比不过自己,自己一定要爱惜身体。
看来胡适的死对竺可桢的启发很大。
事实上,归根结底,这两位名人并没有直接押注谁会活得更长,只是因为胡适的笑话被朱克贞听到了。
从那时起,他们开始努力锻炼,但这件事已经流传下来,两位大师直接押注生命的话题已经在后代口中演变。
说起白话文,相信大家都不感到弥生。
因为在当今的这个,无论是平常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还是读书写作,我们用的几乎清一色都是白话文,可以说白话文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和血液中,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说起白话文的由来和推行,那么就必须要提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胡适,胡适与白话文的关系那是非常紧密的。
胡适先生一生对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等多方面都有过深入的研究,但他对后世最大的贡献无疑应该是大力推广和推广白话文。
胡适不遗余力地推广白话。
他不仅对这种宣传和号召感到满意,而且还进行了实践,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公众白话的优点和好处。
无论是写学术文章还是为报刊撰文,他都用白话文写作。
胡适写的第一首白话诗

胡适写的第一首白话诗
胡适写的第一首白话诗是《两只蝴蝶》。
这首诗在1916年8月23日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是中国的第一首白话诗,标志着中国新诗的诞生。
全诗内容如下: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
这首诗的主题是孤独和爱情,通过描绘两只蝴蝶的飞翔和一只蝴蝶的孤单,表达了爱情的复杂和人生的孤寂。
这首诗以其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主题而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认可,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之作。
胡适文集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的著作丰富,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
阅读《胡适文集》,不仅可以了解胡适的思想,还能感受到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
以下是我对《胡适文集》的读书笔记摘抄。
二、胡适的哲学思想1. 实用主义胡适认为,哲学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在《实用主义》一文中指出:“哲学的目的是解决人生的问题,哲学的任务是发明新的真理。
”实用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
摘抄:“哲学的使命在于发明新的真理,哲学的方法在于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
”2. 科学方法胡适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哲学,他认为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实证性和普遍性。
在《科学方法与人生观》一文中,胡适提到:“科学方法是一种普遍的方法,它适用于所有领域,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等。
”摘抄:“科学方法是普遍的方法,它适用于所有领域,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等。
”三、胡适的文学思想1. 白话文运动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的重要人物。
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指出:“文学改良的第一步,就是用白话文。
”他认为,白话文能够更好地传达思想,使文学更贴近人民。
摘抄:“文学改良的第一步,就是用白话文。
”2. 文学批评胡适主张文学批评应该客观、公正,不能带有个人情感。
在《文学批评杂谈》一文中,胡适提到:“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中心,客观地评价作品的价值。
”摘抄:“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中心,客观地评价作品的价值。
”四、胡适的历史思想1. 历史研究方法胡适认为,历史研究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如考证、归纳、演绎等。
在《历史的方法》一文中,胡适提到:“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
”摘抄:“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
”2. 历史评价胡适主张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不能带有偏见。
在《李太白》一文中,胡适提到:“李太白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语言风格:胡适与鲁迅

语言风格:胡适与鲁迅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胡适和鲁迅堪称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即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和鲁迅的文言文批判。
本文将就这两位文学大师的语言风格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文来进行文学创作和传播知识。
他认为文言文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白话文则更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容易为大众接受。
他以充满活力的辩护文学风格,来为白话文运动进行倡导。
他的文风明快简练,用词通俗易懂,深受读者欢迎。
相比之下,鲁迅则主张批判文言文,并提倡用文言文来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他认为文言文才是中国文学的魂灵所在,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
他以锐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对封建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批判和揭露。
他的文风沉郁悲壮,用词犀利深刻,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胡适和鲁迅两位文学巨匠的语言风格虽然不同,但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的白话文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为后来的白话文文学和现代小说打下了基础。
鲁迅的文言文批判,引起了文学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思考,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他们各自的语言风格和文学贡献,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和鲁迅的语言风格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胡适的白话文过于通俗和浅薄,缺乏深度和内涵;而鲁迅的文言文则过于晦涩和难懂,使其思想难以被大众接受。
这也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寻求一种适当的语言风格,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白话文学史

浅谈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白话文学史》是胡适的一邵学术著作。
初稿写于一九二一年.后来几经删除、增改、修补,于一九二八年正式完成,交付上海历月社出版。
预计要写上下两卷.由于各种原因,下卷没有写出,留给人间的只有上卷了。
上台共十六汪.从汉朝民歌写到唐朝元白的新乐府.较系统地介绍和论述了白话文学的发展历史。
胡适的这本《白话文学史》很容易叫人产生误解,其实这本书不是用白话的笔法来讲述中国的文学史,乃是研究中国白话文学的历史。
我们一直以来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中国的白话文是上个世纪文学革命的成果,以为在那以前中国的文字全是文言文,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白话文早在千百年以前就存在了,只不过它不是文学的主流,具体的表达方法也和现在不一样罢了。
胡适写这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扭转人们的这种偏狭的观点。
他在自序中说:“我要人人都知道国语文学乃是一千几百年历史进化的产儿。
国语文学若没有这一千几百年的历史,若不是历史进化的结果,这几年来的运动决不会有那样容易,决不能在那么短的时期内变成一种全国的运动,决不能在三五年内引起那么多人的响应和赞助。
现在有些人不明白这个历史的背景,以为文学的运动是这几年来某人某人提倡的功效,这是大错的。
我们要知道,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用白话作书了;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作诗作词了;八九百年前,就有人用白话讲学了;七八百年前,就有人用白话作小说了;六百年前,就有白话的戏曲了;《水浒》、《三国》、《西游记》、《金瓶梅》,是三四百年前的作品;《儒林外史》、《红楼梦》是一百四十五年前的作品。
”但是这本书其实并不完全,胡适从唐以前的白话文学,只讲到元稹和白居易时代的白话文学,后面就断层了,大概胡适一直没能完成全部的功夫。
我想在元稹和白居易时代的白话文学以后,至少还应该说说两宋的白话文学、金元的白话文学、明代清代的白话文学,一直到上个世纪的倡导白话文的运动,这样整个白话文学的历史才算大致完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 望
苞急望一 也坏到日 无看花望 一花时三 个人过回 。,;,
希种带我 望在着从 开小兰山 花园花中 好中草来 。,,,
祝明移眼 汝年花见 满春供秋 盆风在天 花回家到 !,;,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
干不了,谢谢!
!
子说:#%¥¥……¥%#¥% 孟说:#%……%…#¥%%*……* 孙说:%……¥&……%*……
胡说:嗯?…… ⊙﹏⊙b汗
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 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 古人 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 古人悬梁,今人上吊; 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 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金轿; 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 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 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 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 的第一篇文章。 1916年底, 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 《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 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 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 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 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 进行声援。翌年,1918年5月, 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 了《狂人日记》。于是,中 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 一步。
胡适 与白话文
蝴
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1891—1962 年),安徽绩溪人。因信 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观点,所以改名 为适。
幼年接受传统文化教 育,具有坚实的国学根基。 1910年赴美留学,获 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 学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