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白话文

合集下载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丁启阵胡适发表在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的《两只蝴蝶》(原题《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被许多文学史家、诗论家、诗人尊奉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尊奉人数是如许之众多,以至于“第一首白话诗”云云俨然成为一条妇孺皆知、颠扑不破的文学常识。

其实,这“第一首白话诗”的桂冠,不过是国人好夸诞习性的一个例子。

因为,只要稍微动用一下我们自己的脑子,不人云亦云,很容易看出其中的漏洞:首先,如果说“白话”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话,那么,它自古就有,既非始于民国,亦非始于“五四”。

自然,用白话写作诗歌,也不始于民国,不始于“五四”。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大序》)。

咏歌就是做诗。

自从人类有强烈的感情需要表达,需要宣泄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诗歌。

中国人不可能等到民国,等到“五四”,等到1916年8月23日(胡适先生做《两只蝴蝶》的那一天),才有“嗟叹之不足”的感情需要表达,需要宣泄。

中国诗歌的历史,少说也有三四千年了。

其次,如果说“白话”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形式,那么,白话也并非一夜之间突然从石缝里蹦出来的东西,它至少可以追溯到元明清,追溯到唐宋。

从语言上讲,明清的小说民歌,元朝的散曲小令,唐宋的宝卷陶真,都得算是白话。

这其中,有许多句子,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跟今天的普通话都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说,唐初有个名叫王梵志的诗人(比李白杜甫还要早一些),专门用白话写诗,人称“白话诗人”。

他的诗,“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谁能说,它们不是白话诗呢?再者,胡适先生自己的《白话文学史》,也把中国白话诗追溯到了汉朝的民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将“白话”作最狭义的理解,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下令推广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那么,胡适的年代,它尚未定型。

从白话文运动看中国近代思想中的“革命化”倾向

从白话文运动看中国近代思想中的“革命化”倾向
1 4 0
在《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中, 胡适将西方 的进
化论 观念 运用 于文 学 领域 的倾 向更 为 明显 : “ 居 今
日而言 文学 改 良 , 当 注重 ‘ 历 史 的文 学 观 念 ’ 。一 言 以蔽 之 , 日: 一 时 代有 一 时 代 之文 学 。此 时代 与
彼 时代 之 间 , 虽 皆有 承 前启 后 之 关 系 , 而决 不 容 完 全 抄袭 ; 其完 全抄袭者 , 决不 成为真文学 。 ” 【 4 J 3 。 胡 适 把进 化论 观 念实 际应 用到 文学 领域 , 带来 了文学 观 念 上一场 前所 未有 的革命 。 胡 适认 为 : “ 以今 世 历 史 进 化 的 眼 光 观 之 , 则 白话文 学之 为 中 国文 学之 正宗 , 又 为将 来文 学必 用 之 利器 , 可 断 言也 。… … 以此 之 故 , 吾 主 张 今 日作 文 作诗 , 宜 采 用 俗 语 俗 字 。与 其 用 三 千 年 前 之 死 字, 不如 用二 十世 纪 之 活 字 ; 与 其 作 不 能 行 远 不 能 普及 之 秦 、 汉、 六朝 文字 , 不如作 家 喻户 晓之 《 水
革命 的首倡者 , 他经过西方科学知识 的洗礼 , 对中 国传统 文化进 行 革新 。胡适 、 陈独秀 等文学 先驱 们 与 封建 复古 主义 进 行 斗 争 , 最 终 开 创 新 的历 史 局
面 。本 文 旨在 通 过对 这 场 运 动 的 分析 来 阐述 近代
观念论》 、 《 建设 的文学革命论》 、 《 谈新诗》 、 《 文学 进化 观 念 与戏 剧 改 良》 等 。胡 适 的 这 些 文 章 赋 予 文 学 以新 思想 , 这是 在 旧文学 的朽腐 气 中所最 缺少 的。 在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继 承 上 , 胡 适 的标 准 几乎 是完 全西 化 的。胡适 是一位 坚定 的西 化论 者 , 他认 为 中 国文 化远 逊 于西 方 文 化 : “ 我 们 必 须承 认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丁启阵胡适发表在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的《两只蝴蝶》(原题《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被许多文学史家、诗论家、诗人尊奉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尊奉人数是如许之众多,以至于“第一首白话诗”云云俨然成为一条妇孺皆知、颠扑不破的文学常识。

其实,这“第一首白话诗”的桂冠,不过是国人好夸诞习性的一个例子。

因为,只要稍微动用一下我们自己的脑子,不人云亦云,很容易看出其中的漏洞:首先,如果说“白话”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话,那么,它自古就有,既非始于民国,亦非始于“五四”。

自然,用白话写作诗歌,也不始于民国,不始于“五四”。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大序》)。

咏歌就是做诗。

自从人类有强烈的感情需要表达,需要宣泄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诗歌。

中国人不可能等到民国,等到“五四”,等到1916年8月23日(胡适先生做《两只蝴蝶》的那一天),才有“嗟叹之不足”的感情需要表达,需要宣泄。

中国诗歌的历史,少说也有三四千年了。

其次,如果说“白话”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形式,那么,白话也并非一夜之间突然从石缝里蹦出来的东西,它至少可以追溯到元明清,追溯到唐宋。

从语言上讲,明清的小说民歌,元朝的散曲小令,唐宋的宝卷陶真,都得算是白话。

这其中,有许多句子,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跟今天的普通话都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说,唐初有个名叫王梵志的诗人(比李白杜甫还要早一些),专门用白话写诗,人称“白话诗人”。

他的诗,“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谁能说,它们不是白话诗呢?再者,胡适先生自己的《白话文学史》,也把中国白话诗追溯到了汉朝的民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将“白话”作最狭义的理解,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下令推广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那么,胡适的年代,它尚未定型。

胡适的小故事

胡适的小故事

胡适的小故事当时竺可桢和胡适都在上海的一所中学念书,俩人是同窗同学,但是胡适在背后评论竺可桢说他学习用功过度,肯定活不过20岁,而竺可桢无意中从别人口中听到了这句话吓出了一身冷汗,从此发誓开始锻炼身体,以后每天早上即使下雨下雪也要到校园中去跑步练剑,最后成功把自己的身体练好了,也活到了84岁。

事实上,两位大师的人格特征可以从朱克祯和胡适对预期寿命的博弈中看出。

胡适很幽默,关心朱克贞的身体。

朱可桢非常谨慎和低调。

他还听了胡适的亲切提醒,开始锻炼身体。

从那时起,朱可桢开始热爱体育。

显然,胡适输掉了对预期寿命的赌博,胡适最终在50多岁时因过度担忧而去世,而朱克祯一直活到新中国成立。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这件事儿还有一个小插曲,当胡适死后竺可桢非常伤心,在当天的日记中感叹当年胡适这个聪明人也说了一句错话,他曾经预言过自己活不过20岁,但是胡适最后的寿命却比不过自己,自己一定要爱惜身体。

看来胡适的死对竺可桢的启发很大。

事实上,归根结底,这两位名人并没有直接押注谁会活得更长,只是因为胡适的笑话被朱克贞听到了。

从那时起,他们开始努力锻炼,但这件事已经流传下来,两位大师直接押注生命的话题已经在后代口中演变。

说起白话文,相信大家都不感到弥生。

因为在当今的这个,无论是平常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还是读书写作,我们用的几乎清一色都是白话文,可以说白话文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和血液中,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说起白话文的由来和推行,那么就必须要提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胡适,胡适与白话文的关系那是非常紧密的。

胡适先生一生对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等多方面都有过深入的研究,但他对后世最大的贡献无疑应该是大力推广和推广白话文。

胡适不遗余力地推广白话。

他不仅对这种宣传和号召感到满意,而且还进行了实践,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公众白话的优点和好处。

无论是写学术文章还是为报刊撰文,他都用白话文写作。

胡适写的第一首白话诗

胡适写的第一首白话诗

胡适写的第一首白话诗
胡适写的第一首白话诗是《两只蝴蝶》。

这首诗在1916年8月23日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是中国的第一首白话诗,标志着中国新诗的诞生。

全诗内容如下: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的主题是孤独和爱情,通过描绘两只蝴蝶的飞翔和一只蝴蝶的孤单,表达了爱情的复杂和人生的孤寂。

这首诗以其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主题而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认可,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之作。

胡适文集读书笔记摘抄(3篇)

胡适文集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的著作丰富,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

阅读《胡适文集》,不仅可以了解胡适的思想,还能感受到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

以下是我对《胡适文集》的读书笔记摘抄。

二、胡适的哲学思想1. 实用主义胡适认为,哲学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在《实用主义》一文中指出:“哲学的目的是解决人生的问题,哲学的任务是发明新的真理。

”实用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

摘抄:“哲学的使命在于发明新的真理,哲学的方法在于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

”2. 科学方法胡适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哲学,他认为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实证性和普遍性。

在《科学方法与人生观》一文中,胡适提到:“科学方法是一种普遍的方法,它适用于所有领域,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等。

”摘抄:“科学方法是普遍的方法,它适用于所有领域,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等。

”三、胡适的文学思想1. 白话文运动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的重要人物。

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指出:“文学改良的第一步,就是用白话文。

”他认为,白话文能够更好地传达思想,使文学更贴近人民。

摘抄:“文学改良的第一步,就是用白话文。

”2. 文学批评胡适主张文学批评应该客观、公正,不能带有个人情感。

在《文学批评杂谈》一文中,胡适提到:“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中心,客观地评价作品的价值。

”摘抄:“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中心,客观地评价作品的价值。

”四、胡适的历史思想1. 历史研究方法胡适认为,历史研究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如考证、归纳、演绎等。

在《历史的方法》一文中,胡适提到:“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

”摘抄:“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

”2. 历史评价胡适主张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不能带有偏见。

在《李太白》一文中,胡适提到:“李太白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语言风格:胡适与鲁迅

语言风格:胡适与鲁迅

语言风格:胡适与鲁迅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胡适和鲁迅堪称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即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和鲁迅的文言文批判。

本文将就这两位文学大师的语言风格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文来进行文学创作和传播知识。

他认为文言文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白话文则更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容易为大众接受。

他以充满活力的辩护文学风格,来为白话文运动进行倡导。

他的文风明快简练,用词通俗易懂,深受读者欢迎。

相比之下,鲁迅则主张批判文言文,并提倡用文言文来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他认为文言文才是中国文学的魂灵所在,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

他以锐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对封建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批判和揭露。

他的文风沉郁悲壮,用词犀利深刻,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胡适和鲁迅两位文学巨匠的语言风格虽然不同,但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的白话文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为后来的白话文文学和现代小说打下了基础。

鲁迅的文言文批判,引起了文学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思考,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他们各自的语言风格和文学贡献,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和鲁迅的语言风格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胡适的白话文过于通俗和浅薄,缺乏深度和内涵;而鲁迅的文言文则过于晦涩和难懂,使其思想难以被大众接受。

这也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寻求一种适当的语言风格,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浅谈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白话文学史》是胡适的一邵学术著作。

初稿写于一九二一年.后来几经删除、增改、修补,于一九二八年正式完成,交付上海历月社出版。

预计要写上下两卷.由于各种原因,下卷没有写出,留给人间的只有上卷了。

上台共十六汪.从汉朝民歌写到唐朝元白的新乐府.较系统地介绍和论述了白话文学的发展历史。

胡适的这本《白话文学史》很容易叫人产生误解,其实这本书不是用白话的笔法来讲述中国的文学史,乃是研究中国白话文学的历史。

我们一直以来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中国的白话文是上个世纪文学革命的成果,以为在那以前中国的文字全是文言文,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白话文早在千百年以前就存在了,只不过它不是文学的主流,具体的表达方法也和现在不一样罢了。

胡适写这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扭转人们的这种偏狭的观点。

他在自序中说:“我要人人都知道国语文学乃是一千几百年历史进化的产儿。

国语文学若没有这一千几百年的历史,若不是历史进化的结果,这几年来的运动决不会有那样容易,决不能在那么短的时期内变成一种全国的运动,决不能在三五年内引起那么多人的响应和赞助。

现在有些人不明白这个历史的背景,以为文学的运动是这几年来某人某人提倡的功效,这是大错的。

我们要知道,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用白话作书了;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作诗作词了;八九百年前,就有人用白话讲学了;七八百年前,就有人用白话作小说了;六百年前,就有白话的戏曲了;《水浒》、《三国》、《西游记》、《金瓶梅》,是三四百年前的作品;《儒林外史》、《红楼梦》是一百四十五年前的作品。

”但是这本书其实并不完全,胡适从唐以前的白话文学,只讲到元稹和白居易时代的白话文学,后面就断层了,大概胡适一直没能完成全部的功夫。

我想在元稹和白居易时代的白话文学以后,至少还应该说说两宋的白话文学、金元的白话文学、明代清代的白话文学,一直到上个世纪的倡导白话文的运动,这样整个白话文学的历史才算大致完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 望
苞急望一 也坏到日 无看花望 一花时三 个人过回 。,;,
希种带我 望在着从 开小兰山 花园花中 好中草来 。,,,
祝明移眼 汝年花见 满春供秋 盆风在天 花回家到 !,;,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干不了,谢谢!

子说:#%¥¥……¥%#¥% 孟说:#%……%…#¥%%*……* 孙说:%……¥&……%*……
胡说:嗯?…… ⊙﹏⊙b汗
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 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 古人 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 古人悬梁,今人上吊; 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 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金轿; 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 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 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 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 的第一篇文章。 1916年底, 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 《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 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 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 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 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 进行声援。翌年,1918年5月, 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 了《狂人日记》。于是,中 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 一步。
胡适 与白话文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1891—1962 年),安徽绩溪人。因信 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观点,所以改名 为适。
幼年接受传统文化教 育,具有坚实的国学根基。 1910年赴美留学,获 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 学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 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