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版《美学原理》教学大纲.pptx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分析》课件

的感性美与生活 中的感性美体验,探究它们之间 的异同。
审美哲学
1
审美哲学的概念与定义
介绍审美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以及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审美哲学的理论基础
探讨审美哲学背后的理论基础,如感知、认知和哲学思想。
3
审美哲学的主要分支
介绍审美哲学的主要分支领域,如美学批评、美学理论和美学哲学等。
形式美的源泉与类型
研究形式美的产生源泉,以及不同类型的形式美在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艺术的形式美与生活的形式美
对比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美与生活中的形式美,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感性美学
感性美的特征和讨论
揭示感性美的独特特征,以及情 感对于艺术体验和美的感知的重 要性。
感性美的对象和表述
探索感性美的对象,如自然景观 和人类情感,以及艺术作品如何 表达这种美。
艺术创作与审美
1 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要 2 审美的主观性与客观 3 艺术欣赏与艺术教育
素
性
探索艺术欣赏的过程以及
解析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艺
探讨审美体验的主观和客
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审美能
术家在创作中关注的关键
观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
力和理解艺术的重要性。
要素。
响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和评价。
结论
美学原理对于美的认识和表达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展望了未来 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美学原理分析》PPT课 件
通过《美学原理分析》PPT课件,我们将探索美学的概念、形式美学、感性美 学、审美哲学、艺术创作与审美等主题,深入解析美的认识和表达。
引言
美学的概念与定义以及美学观念的演变,是理解美学原理的关键所在。
审美哲学
1
审美哲学的概念与定义
介绍审美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以及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审美哲学的理论基础
探讨审美哲学背后的理论基础,如感知、认知和哲学思想。
3
审美哲学的主要分支
介绍审美哲学的主要分支领域,如美学批评、美学理论和美学哲学等。
形式美的源泉与类型
研究形式美的产生源泉,以及不同类型的形式美在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艺术的形式美与生活的形式美
对比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美与生活中的形式美,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感性美学
感性美的特征和讨论
揭示感性美的独特特征,以及情 感对于艺术体验和美的感知的重 要性。
感性美的对象和表述
探索感性美的对象,如自然景观 和人类情感,以及艺术作品如何 表达这种美。
艺术创作与审美
1 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要 2 审美的主观性与客观 3 艺术欣赏与艺术教育
素
性
探索艺术欣赏的过程以及
解析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艺
探讨审美体验的主观和客
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审美能
术家在创作中关注的关键
观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
力和理解艺术的重要性。
要素。
响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和评价。
结论
美学原理对于美的认识和表达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展望了未来 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美学原理分析》PPT课 件
通过《美学原理分析》PPT课件,我们将探索美学的概念、形式美学、感性美 学、审美哲学、艺术创作与审美等主题,深入解析美的认识和表达。
引言
美学的概念与定义以及美学观念的演变,是理解美学原理的关键所在。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13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1、物象性
• 所谓物象性,就是物与象的结合。即具体存在的 物质形象。
•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 具体的形象。欣赏者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地感受 到它们的存在,进而体验到它的美。
2.客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的 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8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9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32
2、模糊性
• 模糊性是指对象形象变化不定、内涵丰富、意义 多解、朦胧、含混。又称丰富性。
• 模糊性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 一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复杂多变和含混。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
• 二来自于对象内在含义的丰富、含蓄、朦胧、多 解。
28
• 中国古代文论所强调的气韵、风骨、神韵 等就是“意味性”在文艺作品中的具体表 现。
29
30
《咏雪》(唐 张打油)
江上一笼统,地上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江雪》(宋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1
(二)清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1、清晰性
所谓清晰性,就是指审美对象的形象是具体的、 可感的,风格是一定的,艺术作品中作家的基本 态度、主导情感是清晰的。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1、物象性
• 所谓物象性,就是物与象的结合。即具体存在的 物质形象。
•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 具体的形象。欣赏者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地感受 到它们的存在,进而体验到它的美。
2.客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的 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8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9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32
2、模糊性
• 模糊性是指对象形象变化不定、内涵丰富、意义 多解、朦胧、含混。又称丰富性。
• 模糊性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 一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复杂多变和含混。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
• 二来自于对象内在含义的丰富、含蓄、朦胧、多 解。
28
• 中国古代文论所强调的气韵、风骨、神韵 等就是“意味性”在文艺作品中的具体表 现。
29
30
《咏雪》(唐 张打油)
江上一笼统,地上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江雪》(宋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1
(二)清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1、清晰性
所谓清晰性,就是指审美对象的形象是具体的、 可感的,风格是一定的,艺术作品中作家的基本 态度、主导情感是清晰的。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
- 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美学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美学概述
1. 美学的历史发展
- 古代美学思想
-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观念
- 现代美学的兴起和多元化
2. 美学的基本概念
- 美感与美的概念
- 美学经验与审美体验的关系
三、美学原理的探讨
1. 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客观标准和个体差异的平衡
2. 美的要素与特征
- 美的要素:形式、结构、意义
- 美的特征:和谐、对称、平衡、新颖 3. 美学体验的认知与情感
- 美学体验的认知过程
- 美学体验中的情感表达和共鸣
四、美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1. 美学原理的认知价值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
- 提升学生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创意与美学原理的关系
- 美学原理对创意思维的启发
- 创意作品中的美学原理运用
3. 美学原理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 建筑、产品、服装等设计中的美学原则 - 美学原理对学生设计作品的指导和评价五、结语
- 总结美学原理教学的重要性
- 展望美学研究和应用的未来。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研究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ppt课件

ppt课件
7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ppt课件
8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ppt课件
27
第三章 形式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 馆1984年版。 [2][德]艾克曼:《歌德谈话录》,洪天富译,译林出版 社2002年版。 [3]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版。
ppt课件
28
第四章 技术美
1.教学基本内容
ppt课件
31
第五章 社会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 一、社会美的范围 二、社会美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人物美 一、社会交往中的美 二、人物美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与节庆狂欢 一、日常生活中的美 二、节庆狂欢中的美
ppt课件
32
第五章 社会美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社会美、实践、社会交往、日常生活、节庆狂 欢等关键词,了解社会交往与人物美、日常生活美与节 日欢庆美的美学界定,重点理解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 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 体的社会美与社会审美现象。
审美活动经验
ppt课件
21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三、审美心理距离 四、审美移情 五、完形心理 第五节 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 一、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 二、审美经验的文化模式 三、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ppt课件
《美学原理分析》课件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美的本质、美感、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等方面。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 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都对美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的历史发展
80%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 期,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和现代等不同时期,形 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想和理论。
审美心理原理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和感受,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等方面。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审美心理原理关注的是人们在面对艺术品或自然 美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和体验。例如,人 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会感知画作的色彩、线条 和构图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想象和情感反 应。
分析画家通过画面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和象 征意义,以及这些主题和象征意义对观众 的启示和影响。
音乐作品的美学分析
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节奏
研究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变化以及它们在音乐中 的作用和表现力。
音乐作品中的乐器运用
分析不同乐器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和特点,以及它 们对音乐情感的传达和塑造。
ABCD
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技术在艺术创作、展示和传播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观众 体验。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上,还涉及到设计、建筑、影视等领域,为美学带 来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环境美学的发展趋势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 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都对美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的历史发展
80%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 期,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和现代等不同时期,形 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想和理论。
审美心理原理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和感受,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等方面。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审美心理原理关注的是人们在面对艺术品或自然 美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和体验。例如,人 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会感知画作的色彩、线条 和构图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想象和情感反 应。
分析画家通过画面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和象 征意义,以及这些主题和象征意义对观众 的启示和影响。
音乐作品的美学分析
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节奏
研究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变化以及它们在音乐中 的作用和表现力。
音乐作品中的乐器运用
分析不同乐器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和特点,以及它 们对音乐情感的传达和塑造。
ABCD
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技术在艺术创作、展示和传播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观众 体验。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上,还涉及到设计、建筑、影视等领域,为美学带 来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环境美学的发展趋势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
10第十章丑-李-《美学原理》-马工程PPT课件

理念内容上处于某种半空洞状态,在精神追求上处于某种亚健康状态,在道德 伦理立场上则处于某种不负责任和不承担义务的非正义状态。因此,如何使其 充实化、正义化、追求健康生活,就成为当前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
32
三、荒诞
• “荒诞”是人本质对象化过程的一个特定 阶段或特殊状态,在这个阶段,由于人本质 的分解、弥散或缺位,使对象化过程变成一 种无根基、无秩序、无归宿的解体过程。换 言之,荒诞是对无意义、无本质、无深度、 无价值本身的对象化过程,因而也是对虚无 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虚无。
.
贝克特《等待戈多》中,两个主人公焦 急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为了打发时光, 他们就做脱鞋穿鞋、对骂等无聊行为, 却无力改变这种无助局面。
33
三、荒诞
• 1.荒诞的审美关系界定 • 从荒诞的主客体关系看,由于主体虚位而导致主客关系瓦解,致使客体碎片
杂呈、喧哗无主。 • 从审美意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荒诞是无理性内容的感性形式、无理想
发现丑、表现丑。
.
8
二、丑的审美特征
• 丑的事物呈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特征,其外观特点是不 完整、无规律和不和谐。
• 丑的各个部分通常是残缺的,它们所形成的关系是冲突的、破碎的和分裂的, 因而不能构成一个完满、和谐、统一的整体。
• 不完整、无规律与不和谐等作为丑的审美特点,必须在美丑对立、美丑共存 和美丑转化的历史流程和文化差异中加以深化理解。
的现实、无背景的前景、无深度的平面、无指涉的拟像。
.
26
一、怪
• 1.怪的审美感受 • 怪的审美心理感受是一种由夸张变形
所引发的不快感与“快活的基调”的混 杂,这种感受通常并不走向对怪的对象 “升格”或精神化和神秘化,因而并不 引起“恐惧”和“崇拜”。“怪”通过 对对象的“降格”而让其贬低化和世俗 化,从而让人有“快活”的解放感。
.
32
三、荒诞
• “荒诞”是人本质对象化过程的一个特定 阶段或特殊状态,在这个阶段,由于人本质 的分解、弥散或缺位,使对象化过程变成一 种无根基、无秩序、无归宿的解体过程。换 言之,荒诞是对无意义、无本质、无深度、 无价值本身的对象化过程,因而也是对虚无 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虚无。
.
贝克特《等待戈多》中,两个主人公焦 急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为了打发时光, 他们就做脱鞋穿鞋、对骂等无聊行为, 却无力改变这种无助局面。
33
三、荒诞
• 1.荒诞的审美关系界定 • 从荒诞的主客体关系看,由于主体虚位而导致主客关系瓦解,致使客体碎片
杂呈、喧哗无主。 • 从审美意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荒诞是无理性内容的感性形式、无理想
发现丑、表现丑。
.
8
二、丑的审美特征
• 丑的事物呈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特征,其外观特点是不 完整、无规律和不和谐。
• 丑的各个部分通常是残缺的,它们所形成的关系是冲突的、破碎的和分裂的, 因而不能构成一个完满、和谐、统一的整体。
• 不完整、无规律与不和谐等作为丑的审美特点,必须在美丑对立、美丑共存 和美丑转化的历史流程和文化差异中加以深化理解。
的现实、无背景的前景、无深度的平面、无指涉的拟像。
.
26
一、怪
• 1.怪的审美感受 • 怪的审美心理感受是一种由夸张变形
所引发的不快感与“快活的基调”的混 杂,这种感受通常并不走向对怪的对象 “升格”或精神化和神秘化,因而并不 引起“恐惧”和“崇拜”。“怪”通过 对对象的“降格”而让其贬低化和世俗 化,从而让人有“快活”的解放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16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精品课件.
13
导论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特性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三、美学相邻学科
.精品课件.
14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精品课件.
17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等关键词,了 解中外思想史上关于审美本质的相关论述、马克思的“ 美的规律”思想,重点理解审美的本质,结合自己的审 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辨析人的审美活 动与其他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差异。
.精品课件.
18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3.本章推荐书目 [1][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 版社1996年版。 [2][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年版。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9年版。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版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精品课件.
15
导论 3.本章推荐书目 [1][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商务 印书馆2013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 书馆1996年版。 [3][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 馆1996年版。 [4][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精品课件.
1
一、课程性质
• 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 科。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 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 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 学或艺术理论。
• 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 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生,审美活动的本质 、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精品课件.
34
第六章 自然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 一、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然美的两种内 涵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一、如画模式 二、比德模式 三、宇宙本体 四、天成境界
[5][波兰]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 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6][美国]彼得·基维主编:《美学指南》,彭锋等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精品课件.
10
七、教学参考课时与安排
• 以18周36计划教学课时为准,大致安排如下。可根据 教师与学生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精品课件.
23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3.本章推荐书目 [1]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版。
.精品课件.
24
第三章 形式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一、色 二、形 三、声 四、质 五、味
.精品课件.
25
第三章 形式美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一、对称与均衡
二、调和与对比
三、比例与尺度
四、节奏与韵律
五、多样与统一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一、形式美的普适性
二、形式美的商品化
三、形式美与时尚
.精品课件.
26
第三章 形式美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的形式、形式美、内形式与外形式等关键词 ,了解形式美的自由历史、形式美的变迁,重点理解形 式美的构成要素和基本规律,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 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形式美与形式审美现 象。
.精品课件.
2
二、教学目的
• 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 基本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 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 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 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 、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象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精品课件.
3
二、教学目的
• 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 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 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 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 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 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精品课件.
9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4][苏联]里芙希茨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 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985年版。
.精品课件.
5
三、教学内容
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 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 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 理论。
.精品课件.
6
四、教学方式
• 基于本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 论讲授与个案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视讲授内容和 课堂情况,适时讨论,并利用多媒体手段与网络资源 以确保教学效果。
.精品课件.
33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第一节 技术美的பைடு நூலகம்位
第二节 技术范畴及其美学视域
一、技术范畴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第三节 技术美与功能美
一、技术美的独立
二、功能美
第四节 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创造
一、设计是一种文化整合
二、技术规定性与形式自.精品由课件度.
29
第四章 技术美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技术美、功能美、设计美学等关键词,了解技 术范畴及其美学视域、技术美与功能美的特定内涵,重 点理解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创造,结合自己的审美体 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技术美与技术 审美现象。
周次 1 2 3 4 5 6 7
教学内容
导 论 第一、二节
第三、四节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第一、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第一、二节
第三至五节
第三章 形式美
.精品课件.
课时 2 2 2 2 2 2 2
11
周次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教学内容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精品课件.
35
第六章 自然美 第三节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一、自然界的天然美 二、人生社会的天然美 三、艺术品的天然美
.精品课件.
36
第六章 自然美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自然美、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天然美等关 键词,了解自然美概念的两种基本内涵、自然美的基 本特性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 ,重点理解自然美的四种代表性模式,结合自己的审 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自然美 与自然审美现象。
.精品课件.
7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精品课件.
8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精品课件.
19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根源
一、研究审美经验根源的方法论前提
二、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三、审美经验的发生
四、审美经验的发展
第二节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
一、审美心理结构
二、审美积淀
三、审美感受特性
.精品课件.
20
第二章 第三节 审美心理要素 一、感觉 二、知觉 三、想象 四、情感 五、领悟 第四节 审美经验模式 一、审美体验 二、审美注意
审美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