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建筑评价体系

低碳建筑评价体系低碳建筑评价体系主要是用来评价建筑的绿色环保程度和碳排放水平,以便指导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决策。
通过评价建筑的材料选择、能源利用、排放减少等方面,可以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建筑的对环境的影响,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以下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低碳建筑评价体系,包括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和建筑使用四个方面。
一、建筑设计评价指标:1.能源效率:评估建筑能源需求和使用技术的效率,包括建筑外墙、屋顶和地板的热阻值,建筑外部遮阳和隔热措施等。
2.可再生能源利用:评价建筑是否采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地热能利用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水资源利用:评估建筑内外部的用水系统设计和管理,包括收集雨水、利用废水进行冲洗和灌溉等。
4.碳排放减少:评估建筑设计是否优化了能源利用,减少了碳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5.自然采光:评价建筑内部是否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6.空气质量:评估建筑设计中是否考虑了室内空气质量,包括通风系统的设计和空气净化技术的应用等。
二、建筑材料评价指标:1.可再生材料:评估建筑采用的材料是否来自可再生资源,如木材、竹材等。
2.碳排放减少:评估建筑材料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选择碳排放较低的材料。
3.节能材料:评估建筑材料的绝热性能和导热系数,选择具有较低能耗的材料。
4.无害物质:评估建筑材料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选择环保无毒的材料。
5.循环再利用:评估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性,例如废弃建筑材料的回收及再利用。
三、建筑施工评价指标:1.节能施工:评估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情况,包括材料运输、施工机械使用等。
2.废物处理:评估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废物处理情况,如建筑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等。
3.污染控制:评估建筑施工过程中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污染控制措施,减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四、建筑使用评价指标:1.能源管理:评估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管理情况,包括能源计量、控制和优化等。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内容描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低碳经济是指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为了更好地评价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效果,本文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本文从国际层面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国际社会在低碳经济评价方面的共识和成果。
通过对国际上已有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我国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其次本文从国内层面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
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明确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能源消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资源循环利用率等多个方面。
再次本文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探讨,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证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同时本文还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在政策制定、产业规划、企业运营等方面的应用建议。
本文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对所提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对该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测算和评价,验证了所提出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同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为该地区未来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我国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低碳经济是指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经济体系。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问题的不断加剧,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共同追求的发展方向。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清洁能源和资源利用等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衡量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意义、构建原则及构成要素,并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用于衡量和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指标集合。
这些指标通过量化低碳经济的各个方面,如碳排放、能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清晰地展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有助于政府部门和企业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措施。
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用于评估低碳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经济效益,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提供反馈和改进依据。
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度,推动更多人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实践中来。
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计算方法要有科学依据,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
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涵盖低碳经济的各个方面,如碳排放、能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形成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数据来源要明确可靠,计算方法要简洁易于理解和操作。
可持续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低碳经济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和环境指标等。
低碳经济指标:主要衡量低碳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的比例等。
可持续发展指标:主要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效益,如人均收入、就业率、社会福利等。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低碳社会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低碳社会旨在通过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为了评估和监测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出发,探讨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环境维度1.碳排放量:包括全社会和行业碳排放总量、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碳排放水平和碳减排效果。
2.资源利用效率:包括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通过衡量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社会资源利用情况。
3.生态环境质量:包括大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生态环境情况。
二、经济维度1.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低碳产业规模、低碳技术普及率、低碳投资比重等指标,用于评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2.低碳消费水平:包括低碳消费意识、低碳产品比重、低碳生活方式普及率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低碳消费水平。
3.低碳创新能力: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绿色技术研发、环保产业发展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三、社会维度1.低碳生活方式:包括居民出行方式、能源消费结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低碳生活方式普及程度。
2.低碳社会融合程度:包括低碳教育普及率、低碳宣传影响力、低碳文化传播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低碳理念融入程度。
3.低碳社会公平性:包括低碳补贴政策落实情况、低碳福利分配公平性、低碳减排责任分担等指标,用于评估社会低碳发展的公平性。
综上所述,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三个维度的指标,涵盖碳排放、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消费行为、创新能力、生活方式、社会融合、公平性等多个方面,以全方位、系统性地评估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效果。
在构建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与衡量指标,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绿色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绿色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是指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导向,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对绿色低碳发展进行评价和监测,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衡量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效果和绩效。
本文将探讨绿色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原则以及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绿色低碳发展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工具,它能够量化、可视化地反映绿色低碳发展的各个方面,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发现问题和瓶颈,找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为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在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可靠数据,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2.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绿色低碳发展的各个方面,如能源消耗、物质利用、环境影响等,确保全面反映绿色低碳发展的综合性。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备操作性,能够通过实际数据收集和分析,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决策。
4.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备可比性,能够进行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规模的绿色低碳发展的对比与比较。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为了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指标筛选:根据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从海量指标中筛选出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
在筛选指标时,应注意指标之间的互相关联性和重要性,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指标权重确定: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评估等方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权重反映了各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可以基于经验法或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计算与确定。
3.数据收集与处理:建立数据收集和处理的体系,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使用传统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同时补充深入的实地调查数据。
建设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体制

建设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体制
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室气体排放指标: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首先需要衡量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常用的指标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等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2. 能源消耗指标:能源消耗是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衡量低碳经济发展还需考虑能源消耗的情况。
常用的指标包括单位GDP能源消耗、人均能源消耗等。
3. 能源结构指标:能源结构的转型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包括可再生能源比重、非化石能源比重等。
4. 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低碳经济发展还需要关注资源的利用效率。
常见的指标包括单位能源或单位物质产出的资源利用率。
5. 可持续发展指标:低碳经济发展要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
常用的指标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环境污染指标等。
6. 经济社会指标: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就业率、贫困率等。
这些指标体系是相互关联的,通过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可以全面评估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并为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
低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1体系简介根据低碳园区的特征及建设目标,本体系将低碳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低碳园区评价指数;第二层为准则层,分别对应低碳发展的几个发展重点,即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能源与低碳技术、园区建设与管理;第三层为指标层。
评价体系由8个指标组成,见下表。
表1 低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结构2 指标解释2.1 单位GDP综合能耗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综合能耗总量与园区GDP之比,反映园区能源利用效率。
园区综合能耗总量:指企业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煤、电、油等能源的消耗(包括生产取暖、降温等用能)。
各种能源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折合系数折成标准煤计算。
(万元)园区标准煤)园区综合能耗总量(吨万元)综合能耗(吨标准煤单位GDP /GDP =2.2 单位GDP 碳排放下降率指标解释:指园区本年度相对于上年度的单位GDP 的碳排放量下降情况,是园区减排温室气体、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直观表现。
(万元)本年度园区(吨)本年度园区碳排放总量万元)碳排放量(吨单位GDP /=GDP%=GDP 单位碳排放下降率()100%-⨯上年度碳排放量(吨/万元)本年度碳排放量(吨/万元)上年度碳排放量(吨/万元)2.3 综合能耗弹性系数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综合能耗总量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的比例。
综合能耗总量增长率指报告期内园区综合能耗总量相对上一年的综合能耗总量的增值与上一年综合能耗总量的百分比。
%=综合能耗增长率()100%-⨯当年综合能耗总量(吨标准煤)上年度综合能耗总量(吨标准煤)上年度综合能量总量(吨标准煤)增长率园区园区综合能耗增长率综合能耗弹性系数GDP =2.4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指标解释:指报告期内园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不产生有害物质排放的能源。
可再生的、消耗后可得到恢复,或非再生的(如风能、水能、天然气等)及经洁净技术处理过的能源(如洁净煤油等)。
研究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研究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是指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于评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低碳发展政策和推动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区域绿色低碳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一、经济方面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1. 温室气体排放指标:衡量区域碳排放水平的指标,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可以基于能源消耗、工业生产、运输等数据进行估算。
2. 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衡量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包括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能源转化效率等。
可以基于能源消费数据和经济产出数据进行计算。
3. 清洁能源占比指标:衡量区域清洁能源利用水平的指标,包括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非化石能源的比例等。
可以基于能源消费结构数据进行计算。
4. 资源利用效率指标:衡量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包括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材料资源利用效率等。
可以基于资源消耗数据和经济产出数据进行计算。
二、社会方面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1. 就业质量指标:衡量区域就业质量的指标,包括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劳动参与率、职业培训覆盖率等。
可以基于就业和收入数据进行计算。
2. 社会公平指标:衡量区域社会公平性的指标,包括社会福利支出比例、教育公平指数、医疗资源分配公平度等。
可以基于社会福利支出、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数据进行计算。
3. 生活质量指标:衡量区域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健康指数等。
可以基于收入、消费和健康数据进行计算。
4. 社区参与指标:衡量区域社区参与度的指标,包括志愿者参与率、社区组织数量、社区活动覆盖率等。
可以基于社区参与调查和统计数据进行计算。
三、环境方面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1. 空气质量指标:衡量区域空气质量的指标,包括PM2.5浓度、空气质量指数等。
可以基于大气监测数据进行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建立科学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无论哪种经济形式无论哪种经济形式,,其终极目标都应该统一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上来其终极目标都应该统一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上来。
在碳减排方面,我国急需制订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要核算碳减排量,首先要明确算碳减排量,首先要明确““碳”不仅是二氧化碳,而应该是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所有温室气体。
科学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地域差异科学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地域差异。
和谁对话?卢学强卢学强,,1972年生年生,,2005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环境学博士学位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环境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近岸海域的环境变化研究域的环境变化研究,,期间参与日期间参与日——俄—蒙—韩四国的“东亚气候变动东亚气候变动””联合研究项目联合研究项目。
20020066年-2007年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年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重金属等污染物对河口及海岸带生态影响的研究岸带生态影响的研究。
现任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现任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共发表中共发表中、、英、日文论文30余篇,出版编译著2部。
为什么对话?“低碳低碳””近年来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秀等名词概念也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也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甚至出现了有关甚至出现了有关““低碳低碳””的争议的争议。
一些官员也提出一些官员也提出,,“低碳经济的衡量标准以及指标和评价体系等认识都较为模糊。
从中央到地方、从学者到民间,都容易产生分歧都容易产生分歧。
”因此因此,,我们想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专业的学者角度我们想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专业的学者角度,,对与低碳有关的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以使我们对低碳有更理性的认识。
对话人卢学强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郭文生点击一焦点关注如何科学理解各类与环境相关的经济名词关键思路各类经济名词的出发点不同类经济名词的出发点不同,,但都可以统一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上记者记者::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您怎么看待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的关系?卢学强卢学强::确实需要弄清楚低碳经济这个概念。
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对低碳经济的公认而统一的定义。
但低碳经济的基本内容无非包括两方面:其一是经济的低碳,这主要针对现有产业的低碳化;其二是低碳的经济,这主要是指向因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产生的新兴产业。
目前,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经济”名词很多,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等,这些“某某经济”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也有些不清晰。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有的专家建议用一个名词来将这些“经济”统一到一起,而较多的专家倾向于用“绿色经济”来统一所有的名词。
绿色经济是由Pearce于1989年,主要针对传统的“黑色/棕色经济”提出来的。
这里的黑色与棕色是环境污染的象征,而绿色是环境保护的象征。
绿色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提倡发展经济时注重环境保护的理念。
绿色经济内涵的概念性、方向性以及评估与评价的模糊性,造成其更多地指向一种泛化的环保产业,即产业的环保和环保的产业。
低碳经济的起因是碳排放,绿色经济的起因是污染排放。
高碳排放造成全球变暖影响人类生存,体现在全球尺度;高污染排放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主要体现在区域尺度。
当碳排放等同于污染排放时,低碳经济可以和绿色经济从概念上相统一。
然而,绿色经济在方法学上并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可操作的理论体系,而循环经济则不同,它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将传统的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这一线性过程,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3R),变成一个循环型(close loop)过程,其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
循环经济在不同规模水平或层次上表现为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循环型社会等形式。
低碳经济本身就是能源领域的循环经济。
我认为,无论哪种经济形式,其终极目标都是要统一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上来。
点击二焦点关注如何建立合理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关键思路低碳经济的评价体系,必须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地域差异记者记者::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现在强调要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因为过多的碳排放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您怎么看?卢学强卢学强::是的。
所以要发展低碳经济,第一要务是进行碳减排。
实质上,人类的生存需求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
人类的需求可以分成3类:第一是生存需求,这属于基本需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刚性需求,这类需求导致的碳排放不能削减;第二是舒适需求,这类需求导致的碳排放应当适当控制;第三是奢侈需求,这类需求导致的碳排放应该重点削减,应从经济杠杆上设计政策,制约人类大量的、不合理的奢侈需求。
我曾看到一个报告说,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中国的5倍,这就说明美国人有着大量的奢侈需求需要削减。
记者记者::那么,我们在倡导低碳经济时,是否需要建立一个规则?建立低碳经济规则或者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卢学强卢学强::低碳经济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搞清什么样的经济才算是“低碳”的。
这里需要引入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概念。
如果不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其实评价的就只是一个环节而已。
低碳经济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搞清什么样的经济才算是“低碳”的。
这里需要引入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概念。
如果不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其实评价的就只是一个环节而已。
如对风力发电而言,风力发电取代燃煤发电,燃煤电厂的碳排放因子约为1tCO2e/MWh,也就是说风力发电1MWh就减少了原来燃煤发电1tCO2e的排放。
但是,只有考虑了风力发电机制造以及废弃过程中的碳排放,再和燃煤电厂设备制造和废弃过程中的碳排放相比较,这样算出的减排量才是真正的碳减排量,而真正的碳减排会大于或小于1tCO2e/MWh。
再举一个电动车的例子。
电动车基本不排碳。
但是如果电动车所充的电是来自燃煤发电,那么考虑到充放电过程中的能源损失,电动车就不能说是完全低碳的。
如果考虑到燃煤发电过程中还有污染物排放,则电动车也未必是清洁的。
低碳评价还应该考虑到区域差异,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的排碳量往往要高于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区域。
如一个地区开采铁矿并制作钢板,而另一个地区制造汽车。
制造汽车的地区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必然低于处于开采铁矿生产钢板的地区。
相应地,发达国家以高附加值的产业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多是资源消耗型的低附加值产业,不考虑产业结构的差异和区域差异而简单地以单位GDP碳排放为指标进行比较是不科学的。
点击三焦点关注二氧化碳减排是否等于低碳经济,如何核算减排量关键思路碳减排严格地说应该是减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记者::从政府到民间以及商业或企业,都在热衷低碳经济并且拿出自己算出的碳减排量记者示人,一些所谓的碳减排公司也在忙于开展低碳业务。
现在,我国有没有一个规范的碳减排核算标准?卢学强卢学强::你问到一个核心问题了。
准确地说,我国还没有自己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急需制订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我们现在关于低碳问题确实是有些乱象纷呈。
要核算碳减排量,首先要明确“碳”包括什么。
这里的“碳”不仅是二氧化碳,而应该是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
对不同的温室气体的评价用全球变暖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
如果把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的作用(GWP)作为1,甲烷和氧化亚氮的GWP分别是25和298。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许多温室气体的GWP都远大于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二氧化碳的总体含量很高,所以其对全球变暖的总贡献相对于其他温室气体也是最大的。
现在碳减排主要指的是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中所规定的6种温室气体,它们分别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氯氟烃类物质已经被《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一系列修正案列为要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的物质,《京都议定书》没有重复把它们列为减排对象。
碳减排核算主要遵循的方法来自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6年编制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核算的基本思路就是用源乘上排放系数(EF),目前这个指南正在修订之中。
关于碳排放的核算还有针对组织以及项目碳排放核算的ISO14064-1、2、3系列标准,以及PAS2050碳足迹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自己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碳减排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现在急需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完善温室气体基线调查、跟踪监测以及核算评估的技术体系。
点击四焦点关注怎样发展低碳经济支撑技术关键思路低碳技术不仅包括CCUS技术,更重要的是推行碳清洁生产记者::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开发“低碳技术”。
以房地产业来说,一些开发商用上太阳能记者技术就标榜自己是“低碳地产”。
许多开发商也跟着宣称自己的楼盘是低碳楼盘、生态楼盘、宜居楼盘……实际上,其中很多都是开发商在炒作概念。
那么,如何才能确认真正的低碳技术?卢学强::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不仅在房地产业,其他行业也存在此现象。
看待卢学强低碳技术可以从“源—流—汇”3个方面来看。
就“源”而言,主要指可再生能源技术;而“流”则是指提高能效的相关技术以及碳捕获与储存(或称封存)技术,即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汇”则是植树造林等增加碳汇的技术。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您提到的低碳建筑问题。
太阳能技术的使用可以算是“源”方面的低碳技术,但是还必须考量其建筑节能水平以及绿化率等指标。
必须了解的是,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基本占据了社会消费领域碳排放的一半左右,非常重要。
记者::我们的低碳经济技术要符合世界的发展趋势,但也要适合国情。
请谈谈目前我国记者在发展低碳技术的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卢学强::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除了政策、法规、标准等软环境条件外,关键是低碳卢学强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低碳技术一般指CCS技术,现在有学者将CCS扩展为CCUS,即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技术。
实质上,像前面说的那样,低碳技术应该包括源—流—汇3个方面的技术,不仅是CCUS技术。
CCUS技术第一步是碳的捕获,然后将其纯化利用或者用于制造其他材料或制剂的原料,对于无法利用的碳,主要利用地质构造加以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