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第九章_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学分:4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30学时先修课程要求: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适应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材:微生物学,袁生主编,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国家规划教材)参考教材:1、《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国家规划教材)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和育种、生态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了解国外微生物学最新进展及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2)熟悉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熟悉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微生物生态及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系统发育与分类。
2、基本技能(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2)熟悉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定技术;熟悉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
(3)通过综合实验(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及未知菌革兰氏染色鉴定)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微生物的四大操作技术,并初步了解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9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习题一、名词解释1.免疫2.病原微生物3.疾病(disease)4.传染(infection)5.侵袭力6.外毒素7.内毒素8.类毒素9.抗毒素10.非特异免疫11.特异性免疫12.炎症13.抗原14.抗体15.免疫原性16.免疫反应性17.完全抗原18.不完全抗原二、填空题1.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_ __、_____和___三方面组成。
3.病原菌主要通过____、____、____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4.病毒感染的特点为____和____,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真菌的致病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
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____、_____和_______。
7.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____和______。
8.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___、____和_____等。
9.补体存在于正常的_____和____中,其化学成份为____,它被_____激活后具补充抗体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
10.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阶段。
11.干扰素都有____、、、和等功能。
12.炎症主要症状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13.特异性免疫具有的特点为______、_____和______。
14.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
15.免疫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它们均来自骨髓多功能造血的__ _。
16.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而______和_____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份。
17.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微生物学-9-9传染与免疫教案资料

破伤风痉挛毒素当其含量尚不能引起免疫时 即足以致病, 一般治疗无效,因此该病的免疫 预防特别重要。
(2)类毒素(toxoid)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
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
注射。
(3)抗毒素(antitoxin):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
血浆纤维蛋白
水解、利于扩散
e、卵磷脂酶(毒素) 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抗吞噬作用:
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抗吞噬、抵御抗体等作用
2)毒素(toxin)
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外毒素
0.3~0.4%甲醛 脱毒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2)内毒素(endotoxin)
不能分泌到细胞外,只能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者人工裂 解时才能释放出来。
• 绝大多数G-产生,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 存在于菌体内,细菌死亡及菌体裂解时才释放出来 • 热稳定性强 • 抗原性弱 • 毒力较低 • 其作用无组织选择毒性;不同病菌所产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 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 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感染
致病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侵袭力 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感染与免疫”微课教案

“感染与免疫”微课教案吴卫辉(),潘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年10月,10(5):6-7ISSN 2095-1574 CN 11-9307/R DOI 10.3868/j.issn 2095-1574.2020.05.002专题基金项目: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B201005506)通讯作者:吴卫辉,E -mail:*******************.cn教学背景“感染与免疫”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该部分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细菌的致病机制和过程,也涉及宿主的免疫系统和防御机制。
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各种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繁殖方式各有其特点。
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而获得性免疫系统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容易抓住主线,教师在微课讲授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感染过程及宿主免疫应答的作用和机制,本微课以感染的进程作为讲授的主线,将人体抗感染机制、细胞应答,以及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串联起来,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染与免疫的整体框架。
教学目标本课程为微生物学中感染与免疫内容的入门介绍课程,旨在使学习者对免疫系统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其深入学习感染与免疫奠定基础。
本课程包括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抗感染机制。
(2)掌握免疫细胞的类别、分化和功能。
(3)了解感染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应答。
(4)了解细菌和病毒的致病过程。
(5)了解疫苗免疫的基本原理 。
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免疫学涵盖范围广,涉及的细胞种类多,且不同细胞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例如,先天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应答、清除、激活炎症反应、抗原递呈,以及对获得性免疫细胞的定向分化;而获得性免疫细胞在发挥抗感染作用的时候与先天免疫细胞有密切的联系,如抗体介导的调理吞噬作用。
微生物第九章总结

二, 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组织中,能进行变形虫运动,并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体微生物等异常抗原的白细胞,最主要的吞噬细胞有两类,其一为多行核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其二为以巨噬细胞。
2. T细胞表面有其独特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两类。E受体指T细胞上能与绵羊红细胞相结合的受体,可是周围的绵羊红细胞结合在其周围而形成一玫瑰花状物。
3. 按T细胞的功能来介绍几个亚群:
(1)调节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促使其活化和产生抗体。<2>抑制性T细胞:可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由它控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四,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一)补体:为一补体系统,是指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的本质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激活,激活后的补体能参与破坏或清除已被抗体结合的抗原或细胞,发挥溶胞作用。
(二)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功能是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三)环境因素:详见书P290
三, 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真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
微生物学在线测试答案

微生物学在线测试答案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10分)1.Bacillus的译名为:( D )正确A.假单胞菌属B. 乳酸杆菌属C. 梭菌属D. 芽孢杆菌属2.下列传统指标中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的是( A )正确A. 形态学特征B. 生理特征C. 生态学特征D. 免疫特征3.Staphylococcus aureus的译名为:( A )正确A. 葡萄球菌属B. 乳酸杆菌属C. 梭菌属D. 芽孢杆菌属4.1978年,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新的生物分类概念,根据16S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清晰地划分为三原界。
( B )正确A .ConardB. WoeseC. LeedaleD. Jahn5.Bacillus subtilis AS1.389 是( C )正确A. 种名B. 属名C. 菌株名D. 科名6.有关菌株的说法,下列哪项说法不对( B )正确A. 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B. 菌株的名称不可随意确定C. 菌株与克隆相同,为一个物种内遗传多态性的客观反映D. 菌株实际上是某一微生物达到遗传型纯的标志7.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形态学特征在以下几类微生物中的哪一类分类鉴定中显得更加重要? ( D )正确A.病毒B.细菌C.酵母菌D.霉菌8.《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把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分别放在不同的门中,最可能的原因是( D )正确A.生理生化特征不同B. DNA-DNA杂交同源性不同C.革兰氏染色反应不同D. G+c含量和rRNA序列不同9.细菌的种名也用双名法命名,即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加词两部分组合而成。
第一个词的首字母要大写,该词是( B )正确A. 种名B. 属名C. 人名D. 科名10.细菌的下列哪项特性一般不用作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的依据( C )错误正确答案:DA.球菌直径B.球菌的分裂及排列C.杆菌的直径D.杆菌的分裂及排列第九章传染与免疫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15分)1.类毒素是( A )正确A.外毒素脱毒而来B.内毒素脱毒而来C.类似外毒素毒性的毒素D.类似内毒素毒性的毒素2.下列革兰氏染色结果不是阴性的是( B )正确A.支原体B.立克次氏体C.衣原体D.放线菌3.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致病因素无关的是( C )正确A.透明质酸酶B.荚膜C.磷壁酸D.血浆凝固酶4.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B )正确A.肽聚糖B.脂多糖C.脂蛋白D.核蛋白5.下列物质中,属于抗体的是( D )正确A. 外毒素B. 内毒素C. 类毒素D. 抗毒素6.以下微生物具有特殊的发育周期的是( B )正确A.支原体B.衣原体C.立克次体D.螺旋体7.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C )正确A. 荚膜B. 菌毛C. 异染颗粒D. 脂多糖8.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 D )正确A.毒素B.血浆凝固酶C.透明质酸酶D.细菌素9.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D )正确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10.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B )正确A. 鞭毛B. 普通菌毛C. 芽胞D. 性菌毛11.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 C )正确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D.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12.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C )正确A 菌毛B 荚膜C透明质酸酶D 血浆凝固酶13.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 B )错误正确答案:CA.特异性多糖B.脂多糖C.核心多糖D.内脂A14.带菌者是指( D )正确A. 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15.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性物质,而引起人体中毒,称为( D )正确A. 毒血症B. 脓毒血症C. 菌血症D. 败血症第八章微生物生态选择题(每题1分,共25题,25分)1.生长于下列海水水域中的微生物应认为是极端环境微生物的是( C )正确A. 近海海水微生物B. 远洋浅层海水微生物C. 远洋深处海水微生物D. 表面海水微生物2.自然界最适合微生物生活的环境是( A )正确A.土壤B.空气D.海水3.植物根系因种类不同而分泌不同的物质,因而对于根际微生物具有( B )正确A. 生长促进作用B.种群选择作用C. 生长抑制作用D. 不显示影响。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是我们周围的常见生命形式,它们存在于土壤、水源、空气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体表面和内部。
尽管大多数微生物对我们的身体没有害处,有一些微生物可以引起感染并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而我们的免疫系统则起到了识别和应对微生物感染的关键作用。
一、微生物感染的种类微生物感染可以涉及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多种类型的微生物。
感染的途径可以是通过空气传播、食物或水传播、昆虫媒介传播以及直接接触等方式引入体内。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感染可能导致不同的疾病,例如细菌感染可以引起肺炎或腹泻,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感冒或流感,真菌感染则通常与皮肤病有关。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一组复杂的生物学结构和过程,包括细胞、分子和器官,它们共同合作以识别和消除外来微生物、病毒或异常细胞。
免疫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等。
当微生物入侵体内时,免疫细胞会迅速作出反应,识别并消灭感染源。
三、免疫反应的过程免疫反应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我们天生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它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保护。
例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属于先天免疫的一部分,它们能够直接消灭微生物。
而获得性免疫则是指我们通过接触到微生物或接种疫苗获得的针对特定微生物的免疫能力。
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其中包括T细胞和B细胞。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某种微生物时,T细胞和B细胞会学习并记住与之相对应的抗原,并在下一次接触到同样微生物时产生更强大的免疫反应。
四、免疫缺陷与免疫调节有时候,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有效抵御微生物的侵袭,这被称为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获得的。
先天性免疫缺陷通常涉及免疫系统的基因缺陷,而后天免疫缺陷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暴露或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免疫系统也可能会失调,产生过度或过弱的免疫反应。
过度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免疫反应过弱则可能导致感染的扩散和慢性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精品PPT课件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如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主要感染途径
包涵体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 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 触抑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 生。
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 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Ⅱ超敏反应、 Ⅲ超敏反应(肾损伤)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 CD4+Th1
分的改变,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 成分。
包涵体形成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 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 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的位于胞质内(痘病毒),有的 位于胞核中(疱疹病毒);或两者都有(麻疹 病毒);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因病毒种 类而异。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
急性病毒感染 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 组
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
免疫逃逸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免疫反应分类 :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所有病原微生
物都有防御作用,没有特殊的选择性。它受遗传
控制,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
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卫机能,在个体一出生就 具有。
又称天然免疫(先天免疫)
•
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针对某一种或某
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抗力。是个
抗原性(免疫原性):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能 力 称 为 抗 原 的 抗 原 性 (antigenicity) 或 称 免 疫 原 性 (immunogenicity)。
相应抗原作用所产疫学(Immunology)
• 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探索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 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可用以发展有效 的免疫学措施,实现动物和人类的防病、 治病。 • 实际上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已经扩展 到化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 诸多学科和领域。
第三节 抗原与抗体 Antigen and Antibody
一、抗 原 (一)基本知识
抗原(antigen)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 答(immune response)产物——抗体 (Antibody)或致敏淋巴细胞又能与之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物理及生物学特性, 并具有免疫原性(抗原性)和反应原性。
可从一个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另一宿主个体 的疾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
毒力(virulence) :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 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亦称为致病性 (pathogenicity) 。强弱取决于侵袭力和毒素。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
•动物机体的免疫具有三项基本功能:
–① 免疫防御功能,即机体对由消化道、呼吸道、 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体内的病原体的抵抗力, 通过机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杀死病原体;
–② 免疫稳定:免疫的第二个重要功能是把新陈 代谢中衰老和死亡细胞清除出体内,以维护机体 的生理平衡; –③ 免疫监视功能: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称 为免疫监视。
第一节 传染与传染病
一、传染(infection) :又称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由于机体的抵抗力和病原菌两方面的力量不同以及 环境因素的影响,有时不表现临床症状,成为隐 性传染或带菌状态,有时表现出临床症状——传 染病。
二、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
(4)真菌性中毒:有些真菌产生毒素,引起疾病, 但与细菌病毒感染不同,没有传染性,有明显的 地区性和季节性。
第二节 免 疫
•一、免疫:
•传统上,免疫是指动物机体对微生物侵染的抵抗力和对同 种微生物再感染的特异性防御能力。
• 后发现,很多现象如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过敏反应等与 病原微生物感染并无关系。因此,人们把生物体能够辨认自 我与非我、对非我作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称为免疫。
体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等方式, 使抗原与免疫系统的细胞相接触后而获得的防卫 机能。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
• (2)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自动免疫是指用人工方法注射抗
原(菌苗、疫苗、类毒素),使机体产生 免疫功能。
被动免疫是指用人工方法注射抗 体(抗毒素、抗血清)而产生对病原体的 抵抗力。
• (3)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是指致敏淋巴细胞与其
3、真菌:
(1)致病性真菌:主要是外源性真菌引起的皮肤、 皮下和全身性病害,如手足癣等。
(2)条件致病性真菌:主要是一些内源性真菌在 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情况下,引起皮肤病、肺炎、 食道炎、膀胱炎、脑膜炎等。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真菌本身不致病, 但 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曲霉、青霉等引起的哮 喘、鼻炎等。
• 现代免疫的概念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更为复杂的内 涵。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 子等组成。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适当应答,使之 清除,执行免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不适当应 答,或应答过高,会致过敏性疾病;或应答过低,易致严重 感染,对自身组织发生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均会对生物 机体有害。
内毒素(endotoxin):是G-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 之一,化学成分为脂多糖(LPS), 一般不分泌 到环境中。毒性低,没有器官特异性,抗原性弱, 化学稳定性强。
2、病毒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影响宿主细胞的核酸和蛋 白质代谢,产生3种类型的后果:
第一种:杀细胞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 等。
第二种:稳定状态感染,病毒与细胞并存、繁殖、 传递给子细胞,不引起细胞死亡,但在增殖过程 中引起宿主细胞膜组分改变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造成对宿主的免疫损伤,如甲肝病毒等。
第三种:整合感染,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或以质 粒形式存在,不增殖,但长期潜伏,可引起恶性 肿瘤,如人类多瘤病毒、人类逆转录病毒等。
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 并能在宿主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与酶 (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链激酶、凝 固酶)和微生物结构(荚膜、菌毛、表面抗原) 有关。
毒素(toxin) :根据性质、来源和作用分为外毒 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exotoxin):病原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 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毒性强,可选择性地 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抗原性强,毒性不 稳定(对热和化学物质敏感);0.3-0.4%甲醛 脱毒,成为类毒素(仍保持抗原性)。 如肉毒 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
三、免疫的基本特性
•① 免疫可识别自身与非自身:动物的免疫系统, 能够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是机体免疫 应答的物质基础;
•② 免疫具有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和由此 产生的免疫物质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具有很强的 针对性;
•③ 免疫具有记忆性:机体对某种外源物质(抗原) 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失, 但免疫系统仍然保留对该抗原的免疫记忆,若同一外 源物质再次侵入机体时,机体会会迅速产生较上次侵 入时更多的抗体,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记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