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仪文化价值以及世界意义

合集下载

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教化引导作用,在强国健民中发挥调节提升作用。

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依赖于社会发展建设的和谐。

党的十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社会是全民参与的宏伟工程,需要调动包括宗教界在内的一切积极因素。

道教是宗教的重要教派之一,道教组织是社会团体的重要组织之一,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弘扬道教文化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发挥道教作用是和谐进步的要求,加强道教文化建设是社会文明的必然。

挖掘道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是道教徒研究探讨的永恒课题。

本文就道教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1、桥梁纽带作用道教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体现在对事与人的沟通交流。

和谐社会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

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是人,我们道教活动的对象同样是以人为主体。

道教,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无时无事不跟人打交道,她是沟通百姓的“天梯桥梁”,是联系群众的“蓝色纽带”。

道教来无影去无踪,却神秘地实现“天地人”的统一,她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事物中,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通融天地和神灵,实现人与神的有效沟通。

道教祖师“老子”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思是说“道,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之中”,所有天体的运动与变化,都有“道”的迹象可寻,“道”所存现的这一规律,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宇宙观”或“自然规律。

自从有了“道”的概念,这个世界就分两部分来认识,一个是可以用肉眼看见实的世界,另一部分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得到的虚无宇宙。

道家就是传承这“有”和“无”的规律的人。

道教文化概说

道教文化概说

道教发展及其文化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中国均有广泛的传播,道教是唯一植根于本国、发源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道教以神仙信仰之说为中心,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为宗旨,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的宗教。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与儒学和各种外来的宗教尤其是佛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艺术、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至今,道教仍是我国主要的宗教之一。

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和东汉之际的社会历史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东汉中叶以后整个社会一直动荡不安,政治上的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把持朝政,统治日益腐败和黑暗,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加上当时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疫病流行,广大农民流离失所,陷于悲惨痛苦之中。

现实世界的深重灾难是宗教赖以滋生的气候和土壤,“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无法抗拒的灾难面前人们往往幻想神灵的拯救,投入宗教的怀抱,进入虚幻的乐国以获得精神和肉体的解脱。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的时候,也会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缓解社会矛盾,消除可能的反抗。

因此,道教的产生适合了当时社会历史的需要。

道教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巫术和方术。

巫术与古代宗教信仰有关,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周围世界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以及自己的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它们顶礼膜拜,逐步形成了一个天神、地衹和人鬼的多神的神灵系统。

巫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能沟通人神,通过降神、祈雨、占筮、预言、禁咒、医病等手段成为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职业者。

道教吸收和继承了这个多神的神灵系统和交通神人的巫术。

方术和神仙传说有关,《楚辞》中有神游的故事,《庄子》中的“至人”、“神人”能餐风饮露、逍遥世外,其后燕齐一带出现了迎合上层贵族永享富贵的奢望,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神仙方士,他们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五行阴阳学说解释神仙方术,从而形成了神仙家,即方仙道。

道教文化与当代世界

道教文化与当代世界
示意义 , 提出如果人类能在建设和谐社会 的同时 , 能 遵循 自 然之道, 推及建设 和谐 自然、 和谐世界 , 那么 道教文化的意义就更加凸显 出时代性。成都建设国 际性的田园城市更是对道家 回向 自然、返璞归真的 理想生活的新时代探索。
美 国道教学 院的 H rs o t 院长就 《 a i nM r z ro e 美国 的道教养生》主题给大家介绍了当代美国人对道教 的接受情况 ,他认为道教在美国被大多数的 ^ 理解
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 ;养生理论则包括形气神并养 教与现代香港》 吕秀全 :台北三清道院的历史与现 ; 《
理论、 性命双修理论、 调理脏腑理论 、 疏通经络理论 、 虚静无 为理论 、 后天返先天理论 、 和顺 自然理论、 人 我和 同理论等 ; 养生方法包 括服食 、 行气 、 引、 导 调 摄 、 中、 房 内丹等。道教养生学具有内容 的丰富性 、 体系的完整性 、 理论的科学合理性、 方法 的可操作性 和有效 性 4 特 点 。 个
菹 毅 支亿 马
世 界
四川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的 “ 道
心。在美国的一些州有各种形式的道家养生培训机 构, 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养生新势力 ,它与佛教的禅 定、 印度的瑜伽一起 , 为美 国大众提供形式丰富的养
教文化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2 1 年 9月 于 00 l— 8日 6 1 在四川大学召开。 参会代表有来 自 国、 美 德 国、 本、 国、 日 韩 新加坡的外 国学者 l 人 , 1 以及 中国 学者 7 名 , 3 收到论文 5 篇 。 2 开幕式上 ,四川大学文科主管校长赵 昌文教授 到会祝贺并致欢迎辞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
也与会祝贺并发言 。 四川大学杰 出教授卿希泰先生作 了大会 的主题

道教科仪文学浅谈

道教科仪文学浅谈

道教科仪文学浅谈科仪是道教独有的宗教仪式,科在《说文》有程、条、本、品等义。

《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

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序敷演如仪。

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等,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科仪可以解释为按照一定程序具有规范的礼式。

全真和正一两派都有科仪留世,且在文学方面都有一定建树。

但由于正一派居家修行,子孙世传,世俗方面因素较多,不如全真道居宫观清静修行专一,如在全真派创立初期就汇聚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分子,编撰整理校订经典。

著书立说,弘教扬法。

除早期王重阳强调的内丹修行外,在很大程度修行是靠经韵科仪完成。

如随着全真派在道教系统(据《诸正宗派宗谱》载,道教有七十八派之众,除去全真派后来衍生的宗派,有很大一部分是旧道教)的地位巩固,道士们对资料的校正和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以及科仪的规范化,都对道教文学有促进作用。

道教教文学主要是以表章奏疏,青词,高道诗词,经忏,全真正韵,宫观及斋醮楹联等形式流行,而这些很好的融入到科仪之中。

在语言的应用上讲究格律,合辙押韵,骈俪辞藻,四六句等。

在任宗全道长的《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一书中,第一章青词文化中系统的讲解了青词起源传承衰落,但有一点所涉及体系过于庞大,俨然一部中国文学史,而他们都是佐证青词文化的载体,由此可以看出道教文学是和中国传统文学一脉相承的。

下面就具体形式略加介绍。

章表奏疏概念在刘勰《文心雕龙》里介绍的很清楚,不再反复赘述。

它的体系还包括函,牒,榜,诏。

这些都是利用传统古代文书的格式加以演化,将对象由帝王易为神仙真圣,表在道教概念中只有地位较高的神仙才具有,是称扬功德的文体。

如玉皇表称大表,书圣号时要落黄道等,如丘祖,吕祖,三官则称表。

《道藏》收录徽宗《谢瑞表一道》,是玉皇表文。

:“虽徇于傒来告属之心,实虞于凉薄,愿惟福坏遽显,祥徵俾彼,膏田再生,嘉穟睹灵之协契,知天意之眷怀。

”其书写形式与青词略同,还有迎銮接驾大表等。

百年道教科仪研究

百年道教科仪研究
百年道教科仪研究
张泽宏
国内学术界对道教科仪的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80年代。对斋醮科仪进行的研究可说是寥若晨星,仅有北京白云观的《太上出家传度仪》(1924年):艾信慧著的《湖北长春观乙丑 戒坛凳真录》(武昌长春观,1925年);陈国符的《道教斋醮仪源考略》(1945年:此收在《明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1962年)对有些探讨 或介绍。
第二阶段,1980年——1990年。该一时期,在曹文治、罗柄良编的《国际道教科仪及音乐研讨会文集》中(1989年),有上 海社会科学院陈耀庭的《上海道教斋醮及其“进表”科仪概述》,对上海道教的斋醮特别是“进表”科仪的渊源给予了论述;并从用途及类型上对道教科仪进行分列 归类。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卿希泰的《关于道教斋醮及形成问题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4期载),详细考证了斋醮的含义,认为斋与醮具有密 切联系,均为祭祷神灵的一种仪式。另外还有白克京的《宗教仪式的文献整理与分析》、包士廉的《消灾仪式》等。这些论文从多角度、多侧面对道教科仪进行了探 讨,立意都较高,论点也新颖,不乏真知灼见,为后来的道教科仪研究开辟了新视界,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之后,又有陈耀庭的《论<先天斛食济炼 幽科仪>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思想内容》(《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1期),对“炼度”、“济幽”和“斛食”三仪的形成作了历史考证和比较研 究,提出“香港道教的《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约形成于南宋,保存着古貌”的论点。田诚阳的《道教斋醮科仪》(《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3期),以所 见所闻,解释了斋醮的有关概念,并把斋醮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同时扼要介绍了一些醮坛科仪,并对现行斋醮情况及斋醮的意义进行了论述。该文为了解斋醮科仪 历史及现状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

【道教百科】道教法事有几种

【道教百科】道教法事有几种

【道教百科】道教法事有几种道教科仪(俗称做道场或做法事)有阳事科仪(例如:祝寿庆贺、祈福禳祸、消灾解厄、祛病延寿、祈保平安、酬神谢愿等)和阴事科仪(即超荐先灵、度亡生方、炼度施食等)之分。

阳事科仪(一)玉皇朝科玉皇乃万天之主,司统理诸神。

化身弥罗,位尊无上。

妙相冠于诸天,慈光达与三界。

举行“玉皇朝科”,可以通过高功法师踏罡步斗运神进表,使信众的心灵资讯上达于玉皇上帝座前,与神灵沟通,从而达到所祈所愿,如志遂心。

该科仪一般是对於没有特定意愿的信众而举行的科仪。

(二)三元科仪三元即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尊神,三官尊神各秉神职分别为:天官赐福、(祈福延寿、求安保泰);地官赦罪(赦愆除尤,身心顺遂);水官解厄(消灾解厄,护持身体健康)。

该科仪为信众普遍均可举行的科仪,因通过向三元神尊呈奏“三元赦”,使信众的诚心祈求意愿为三元尊神所知悉,从而得到神灵护持,同时赐福赦罪而解厄。

(三)诸真科仪诸真即为诸位神灵。

譬如财神,药王文昌、送子娘娘等,诸真科仪一般是专为有某种特定意愿(如求财、求子、求学、升迁等)向神灵虔心诚念祈求而举行的。

如:只为求财或生意上的事情,便向财神进表祈愿,而求祛病延寿,解灾厄,可向药王尊神上表而祈保康建;文昌乃专司祈求学业、功名、利禄、升迁的尊神;送子娘娘为专司祈嗣求子的神灵。

信众可根据自己所愿的不同而向各司不同神职的神灵举行科仪,虔诚上祈,而使神灵感应,所求遂愿。

还有许多其他科仪和经书(如三清科、九皇科、礼斗科、三官经等),内容繁多,故不于此一一列举。

阴事科仪阴事科仪为追荐先灵,施食炼度,超度生方的法事。

该科仪可简可繁,简单的只是通过高功法师念诵救苦经,发给亡灵生天功据(宝籙)和随坛施食济灵即可。

复杂的则要发城隍碟、救苦疏等,临晚则正式由高功法师登临法坛诵经超度亡灵,济拨亡灵之幽苦,从而超生天堂,不堕地狱之乡。

==============================。

龙虎山正一平安科仪文字内容

龙虎山正一平安科仪文字内容

龙虎山正一平安科仪文字内容龙虎山,古称“太乙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道教全真教的发祥地。

正一平安科仪是道教世俗仪式中的一部分,其文字内容作为仪式的核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以“龙虎山正一平安科仪文字内容”为中心,详细阐述其内涵和作用。

正一平安科仪是道教传统仪式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用于祈福保平安。

其文字内容承载着道教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它不仅反映了道家哲学的思想体系,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正一平安科仪的文字内容包括祷文、颂文、诵经等。

祷文是人们在仪式中向神佛祈求平安的文字表达,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祝福和期望。

颂文则是对神佛的赞美和崇拜,通过美妙的词句表达出人们对神圣力量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诵经是指在仪式中诵读经典,通过朗诵经文来净化心灵,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正一平安科仪文字内容的核心思想是平安和祥,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文字内容中常用的词语如“家庭安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等,都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正一平安科仪的文字内容还包含了道家哲学的许多要素,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思想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了道教公正和平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一平安科仪文字内容在道教仪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人们与神佛沟通的桥梁,通过对祷文和颂文的诵读,人们表达了对神佛的敬意和求助之情,希望得到神佛的庇佑和保佑。

其次,正一平安科仪的文字内容具有祈福和祝福的功能,通过仪式的举行,人们向神佛祈求平安和祥和,希望能够远离灾难和疾病,获得健康和幸福。

最后,正一平安科仪的文字内容还有启迪和教育的作用,通过对经文的诵读和理解,人们得到了道教智慧的滋养和启示,提升了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龙虎山正一平安科仪文字内容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道教正一派授箓传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

道教正一派授箓传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

道教正一派授箓传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时间:2009-06-18 09:45来源:龙虎山道教协会作者:张金涛点击:1025次道教正一派的授箓传度,历史悠久,箓仪繁杂,今人或有不解者。

究其实质,乃关系到道法传绪的一个主要方面。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道门十规》中说:“凡行持之士,必有戒为先,次以参究为务。

先求岩谷明师,草衣木食之士,开发万法根宗,精励香火。

止佩一法、一箓、一一、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历史沿革道教正一派的授箓传度由来已久。

一般地说,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

其时,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

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

(2)”明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玉壶题览》中也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

其子盛,魏封都亭候,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

”依此说,则第四代天师张盛在龙虎山大规模地开坛授箓确也不假。

但细究起来,道教授箓的由来仍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及系师张鲁。

道书载张道陵居鹤鸣,“精思炼志,作道书二十四篇”,其中《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均在二十四篇之内。

《正一法文经》有“天师(道陵)稽首问太上”、“天师稽首称善而退”等字样。

又云:东汉恒帝永寿二年(156年)张道陵“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3)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了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系师张鲁椐汉中,实行政教合一,以五半米道教义施政理民,鲁自号“师君”徒众称“鬼卒”,另立“都讲”、“祭酒”,实际上是道教早期的职级分工制度。

而这种制度的确立,必然地有一套科仪章法,这应该是天师道授箓传度的雏型。

两晋南北朝时期(317-589),原来的天师道开始分化,宗派迭出,又经北魏寇廉之的改革,南朝陆修静之整肃,逐渐地形成三大法坛,即茅山上清法坛、阁皂山灵宝法坛、龙虎山正一宗坛,各自开坛传箓,故又称“三山符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科儀文化價值以及世界意義葉常銘(加拿大道教協會)21世紀是全球文化發展的多元化時期。

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中國道教文化以它東方固有的傳統核心價值形象,越來越走進現代人的視野,備受世人矚目。

具有東方宗教特色的道教齋醮科儀,是道教各教派的重要內容。

其豐富的祭祀經典,完備的科儀格式,系統的祭祀理論,深邃的文化意蘊,在世界宗教中獨樹一幟。

道教齋醮科儀,是道教各教派的重要內容,也是道教教理教義的具體體現。

道教科儀具有漫長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廣泛的內容。

千百年來,道教科儀目的是調和心性,整潔身、心、口三業,使與神靈相通,賜福消災,祛病延年,具有豐富的社會思想內涵。

隨著歷史發展,從元明以後儒、釋、道的之間不斷相互融合和相互吸收,道教的科儀也隨著發展,其科儀內容繁複,名目繁多。

特別是清末以來至近代,道教科儀開始以重視“陰醮”類科儀,“陰陽並存”、“陰陽兩利”,由此道教科儀內容形式愈加豐富多樣化而不斷趨於完善。

道教科儀這種賜福消災,祛病延年、超度生靈、拔度超升等社會功利給人們以心靈的慰藉,使人們心願得到滿足,從而實現宗教自身功效和目的。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道教齋醮科儀,蘊含著道教文化的精粹,它之所以能流傳千載,演習至今,就是因為道教科儀錶達的是炎黃子孫的生存需求和美好願望,,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期望亡靈超升,萬罪冰消,永免沉淪,這就是道教科儀之經久不衰原因所在。

當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精神上需求愈加顯得重要,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出現各種精神困惑、心理壓抑更需要道教,而道教科儀便發揮其獨特宗教自身作用。

道教科儀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精神域內所起到作用不言而喻的。

因此,用道教齋醮科儀去弘揚傳統道教,使之對提高當今整個世界人們的道德素質,促進世界各國、各民族間的團結,推動世界社會持久和平與安寧,滿足世界各國信眾心身安康需要,這既是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傳統東方道教文化走向世界,利益眾生、服務于世界眾生,造福於人類社會的需要。

本文著重道教科儀文化價值等方面討論道教齋醮科儀在現階段的的世界意義。

一、道教科儀的源流及其涵義道教齋醮儀式,是在古代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和殷周帝王祀神、祈福活動中逐漸形成的。

先秦之神靈崇拜和巫祝之術,就是道教齋醮儀式之淵源。

早在夏商周時期,國家就設立了巫史之官,“巫”以舞降神者也。

戰國時期,巫覡祭禱以悅神的活動尤盛。

先秦時代的巫,以通神、事神、降神、娛神之本領,為國家祭祀與軍事、政治活動服務。

至東漢道教創立之時,受隆盛之巫風的影響,巫術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儀式、祭祀法器均為道教齋醮所發展和運用。

漢明帝時,張角創"太平道"以默禱神靈的方式自行首過,"五斗米道"對天、地、水三官的信仰和祭祀,源於先秦時期的祭天、祭川的祭祀儀式。

其承襲古代祭禮形式,書病人姓名及服罪之意於紙上,使有疾病者皆俱錄生身以來所犯的過錯,亦以"首過"法設齋戒以告鬼神,又信奉天、地、水三官,並設壇以祭。

道教齋醮與道教教團的創立相始終。

東漢後期,張角在北方創立太平道,在教區內,建立了祠、茅室、壇,以舉行齋戒祭祀活動。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早期道教的主要內容是齋醮科儀活動。

道教的醮禮用於迎請仙真神靈,作為以神仙信仰為特徵的道教,其醮儀最能充分表達神仙信仰的特質。

從祭祀神靈的目的來說,醮儀屬於第三页祈禳一類的儀式。

醮儀壇場要佈置香花燈燭,果酒茶湯,祈求天地神靈來享用供品,從而達到仙真神靈保佑的目的。

二、道教齋醮科儀的文化價值宗教禮儀是指宗教信仰者為對其崇拜物件表示崇拜與恭敬所舉行的各種例行的儀式、活動,宗教禮儀屬於文化一種,而道教齋醮科儀為道教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屬於文化範疇。

文化以規劃社會目標、統一社會意志、協調社會行為、融合社會觀念、集中社會智慧、團結社會力量,以達到財富的價值增值的目的。

任何一種文化,必然有這種文化價值的存在,道教齋醮科儀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教齋醮科儀活動的主要內容,是道教教理教義的行為體現,是弘道揚教的重要途徑,是道教徒表達信仰的主要方式,是道教與信眾之間聯繫的紐帶,也是信眾瞭解和信仰道教的橋樑。

道教通過齋醮科儀內容和形式的結合來體現它的教義思想和教徒的信仰行為,主要表現在道、神、濟貧拔苦等諸方面。

道是道教的理論基礎,他不僅是道教的宇宙觀,而且是道教的根本信仰。

因為“道”最終被人格化,成為“太上老君”,出現了“一炁三清”之說。

加上人(道教信徒)和鬼,便出現了人神、人鬼關係。

在金篆、玉篆齋中,各種科儀大多反映人同神的關係,而黃篆齋中,各種科儀大多反映人同鬼的關係,因而要通過請聖、慶賀、祝壽等科儀為人、神祈福謝恩;通過破獄、煉度、施食等科儀為人、鬼濟幽度亡。

例如燈儀就表明了道教徒追求光明的教義思想內容。

總之,所有的一切均表現了道教的教義思想。

2.道教齋醮科儀往往與煉養並行,通過其達到養生目的。

在道教齋醮科儀中,除了宣揚宗教教義外,還有其養生行為方式。

進表科儀中“拜表”時高功以九靈飛步法踏罡步鬥,再行俯伏進章。

在整個進表中高功是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從入靖(靜)開始到元陽出竅再回復到本身的全部過程。

倘若高功元陽無法升天,就會功虧一簣。

如果不是內煉修為達到爐火純青,又怎能完成“元陽出竅”這一最上乘的內煉功法。

再如在建醮前,必須齋戒沐浴,即清潔身、口、心,不讓污穢介入。

在建醮過程中,要運用存想,以聚精會神,排除雜念,達到真心清靜的境界;此外還有叩齒、呼吸等等,都是齋醮中有利於健康的因素。

又如道教多在卯時作早課,此時,陽氣初升,陰氣未動,飲食未進,氣血未亂。

通過早課,會產生心平氣和、脈通竅利的保健功效。

而晚課時間一般在酉時,此時人已疲倦,陽氣衰微,陰氣漸旺,邪氣遊蕩,通過晚課,能消除疲勞,平靜焦躁,產生精力振奮、有益睡眠的功效。

所有這些在道教齋醮科儀都得到充分體現。

道教養生的作用是調節身心,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目的,道教養生可以補腦養神、固精養炁、調息理炁,擴大肺活量、調節五臟、清神明日、舒盤活血,通盤活絡。

即能改變身體素質,也能改變人的精神素質,還能開闊人的視野、人的思想境界,培養人的道德情操,增長人的智慧才能。

收到化愚為賢、推遲衰老、延長壽命的效果,甚至出現特異現象。

道教齋醮科儀中所包含養生要素是道教科儀文化價值功能體現,在科儀實踐中説明人們達到養生目的。

文化是整個民族或整個人類長期積累的產物,因此文化的價值內涵通常反映了整個民族或整個人類的利益要求,文化行為具有最大的全域性、長期性和高價值層次性等特點。

三、從當代道教科儀中反映出的信眾宗教需要看道教科儀的世界意義第一,道教科儀修持功能可對信眾起到教化作用。

道教科儀是道教思想內容的外在表現,都是按照道教教義思想編寫的,在各種科儀中,都包含大量的道教教義的內容,需要我們去認真體會、領悟。

當然,不同的科儀包含的教義內容不盡相同,這是由科儀行為的目的、要求和表現形式決定的。

在各種科儀中,都包含有懺悔罪錯、解冤釋結的內容,這樣的經文,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道眾在為信眾舉行超度祖先科儀的過程,其實也是對信眾和自己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二者相得益彰。

在各種科儀中,都包含有歸依、戒律和願望的內容。

所有這些對信眾都有教育意義和修持功能。

第二,道教科儀的濟度功能可以幫助信眾解脫各種思想苦悶和世事煩惱。

濟度即濟生度死,濟度來自道教濟世度人的教義。

道教齋醮的濟第四页度思想,即源於《度人經》的拯濟理論。

道教各種科儀,都是為濟度世人而設立。

道教歷代科儀宗師皆漚心瀝血,拳拳于科書經文的撰寫,力求充分表達道教的濟度思想。

道教濟度的要義,是要救濟人間之苦,拯救人間之苦是宗教的功能,而道教濟度思想具有普濟的特點。

道教對“或生天上,或誕人間,或處中華,或居異域”的都要予以遷拔開度。

道教信眾做道場,或為了祈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平安,或為了超度亡故親友的靈魂早升仙界,或為了早生貴子和招財進寶,煉度科還會召集九幽孤魂野鬼臨壇。

道教認為,只要按儀行事,神靈是會來到壇場聽到道教徒的祈請和信眾的願望的。

信眾在對神的信仰基礎上,通過道教科儀濟度功能,道教徒解脫各種思想苦悶和世事煩惱,在心靈上得到了滿足,靈魂得到充實和歡樂。

第三,道教科儀的通神功能可以使信眾對神明篤信,以滿足其祈求願望。

道教信眾做道場,需要通過道士來奏請或召請天地間的神鬼來實現的。

沒有道教徒的通神,就無法濟生度死。

道教的科儀名目繁多,但都大同小異,上可通達神仙世界,下可以到達幽冥境界,都可以達到溝通神、人、鬼的關係,使道教信徒的祈求和願望能夠通達到天界的最高處,也能夠達到幽界的最深處。

可見,道教儀式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感應神鬼,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安慰,或者幫助幽界的鬼魂拔度超升、或得道登升仙界。

例如在禳鎮科儀中,道教徒可以通過行儀而申達神靈,祈求神靈降壇,以求賜福消災。

禳鎮科儀中,高功法師皆要召請神將,最常用之法是用存神的辦法。

一般是奏請玄元始三氣降入自己身中,召出值日功曹、捧香玉女、驛龍騎吏等,在奏請之後,即有一段存想,想像諸神嚴裝盛服,列於左右待命。

"存想"即是存想該神降臨,溝通仙凡之通道。

禳鎮科儀的通神功能,主要在於溝通人神,傳遞資訊,以虔誠之心感動神靈,以達到賜福消災的目的。

因此,要求高功法師要具有較高的道學修煉。

在禳鎮科儀中,由存想而入聖境的行仙法,無論在那一種場合,存想都是溝通人神的最重要、最關鍵的橋樑。

所以,道教認為"修身濟物,要在存思。

存思不精,爛漫無感,感應由精,精必有見。

見妙如圖,識解超進"。

這種存神之法,使禳鎮科儀的神學得到靈驗,使信士的祈願得以滿足。

第四,道教科儀可幫助信眾調節心理,獲得精神愉悅。

道教科儀中的禳鎮科儀不僅具有一定的通神功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的鎮靜功效。

參加齋醮科儀的信眾,他們共同的心願,或祈求賜福消災,或祈保平安。

許多香客都有來道觀還願了願的習俗,這種傳統就使信士在心靈上得到安慰,從現代科學來講,同樣有益於身心健康。

早期道教的齋醮科儀"三官手書",是用"請禱之法,書寫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於天,其一沉于水,其一埋於地",以求神靈赦過免病,神靈自然會被其虔誠之心所感應而免其病。

陸修靜認為設齋建醮的目的,是使人們去欲自定,返靜歸虛,醮壇之威儀,能去內亂外煩,調節精神。

可見,禳鎮科儀在心理上的作用,是借助自然的宗教情感,使祈福者精神得到調節,情感得到釋放,並寄託自己對超人力量的想像,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平衡。

第五,道教科儀的祈禳功效能滿足信眾需要。

道教科儀中的禳鎮科儀,有著禳鎮祛患、驅邪降福之功效,就具有一定的法術效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