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鸣政新版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第一二章课后题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人力资源考试二级 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人力资源考试二级 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新型组织结构模式的种类,以及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程序和方法:基本原理: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理论,组织设计的原则结构种类:超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立体组织、模拟分权组织、流线型组织、网络型组织程序与方法:1.组织的职能设计—程序:职能分析-职能调整-职能分解;方法:基本职能设计和关键职能设计。

2.组织的部门设计—程序:部门纵向结构设计(管理幅度设计和管理层次设计)-部门横向结果设计(管理和业务部门的结合)方法:(1)部门纵向结构设计—管理幅度设计方法:经验统计法和变量测评法;管理层次的设计方法—a 按照企业的纵向职能分工,确定企业的管理层次;b 有效的管理里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c 选择具体的管理层次;d 对个别管理层次作出调整。

(2)部门的横向结构设计方法:a 从企业总体结构来看,分为: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业务流程法。

B 按照不同对象和标志,还包括按人数划分法,按时序划分法,按产品划分法,按地区划分法,按职能划分法,按顾客划分法。

(3)企业各个管理和业务部门的组合a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b 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机构;c 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

二、简述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以及组织结构整合的方法:关系:1.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

2.企业规模产品市场发生变化,结构也做相应调整。

A 增大数量战略。

(发展阶段,直线制)b扩大地区战略(进一步发展阶段,直线职能制)c 纵向整合战略(后期,事业部制)d 多种经营战略(成熟期,用矩阵制或多种经营单位结构)3.战略前导性和结构滞后性。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1.组织结构诊断: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组织改革的目标,采集数据资料对组织机构诊断分析。

A组织结构调查b组织结构分析c 组织决策分析d组织关系分析。

2.实施结构变革:提出若干可行的改革方案可供选择,明确方法步骤具体措施和工作重点。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力资源规划【圣才出品】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力资源规划【圣才出品】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力资源规划【圣才出品】第四章人力资源规划4.1复习笔记一、人力资源规划概述1.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与分类(1)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人力资源规划是为了适应环境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动态性,预测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并制定必要的计划和措施,确保有适当数目的适当人员适时地担当适当工作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使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得到充分的发展。

(2)人力资源规划的分类①从规划的时间上,分为三种:短期规划,一般为6个月~1年;长期规划,为3年以上;中期规划介于两者之间。

②从规划的范围上,可分为组织总体人力资源规划、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某项任务或工作的人力资源规划。

③从规划的性质上,分为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和战术性人力资源规划。

前者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通常是组织人力资源战略的表现形式;后者一般指具体的、短期的、具有专门针对性的业务计划。

2.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1)组织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过程:①确定组织的使命;②审视组织的环境;③设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目标;④具体提出一系列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其中有一部分涉及人力资源规划内容或者管理对策。

(2)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关系①人力资源战略就成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纲领。

②人力资源战略一旦确定,人力资源规划就随之展开。

③如果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发生了调整,人力资源规划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

④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始于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将组织的战略规划转化成特定的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规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与方法1.人力资源规划过程(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是人力资源规划的依据和前提。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3)人力资源供给分析(4)人力资源规划的行动决策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1)定性预测法①单元需求预测法或经验法(又称为自下而上预测法)a.由各个基层组织的管理人员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本部门在未来某个时期的各类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b.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由上一级部门对其所属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汇总;c.由最高管理层的人力资源决策人员对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

萧鸣政新版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 第一二章课后题答案

萧鸣政新版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 第一二章课后题答案

萧明政新版《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课后题第一章公务员管理一、公务员管理包括哪些环节?当前我国公务员管理主要依据哪些政策法规?公务员管理包括:①录用与辞职辞退②职务任免③考核与晋升④奖惩⑤培训⑥工资福利保险等环节。

当前我国公务员管理主要依据:1《公务员法》。

《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中组发[2007]2号)3《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人事部令第7号)4《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12号)5《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16号)6《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7号)7《公务员申诉规定(试行)》(人社部发[2008]20号)8《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中组发[2008]20号)9《公务员辞去公职规定(试行)》(人社部发[2009]69号)10《公务员辞退规定(试行)》(人社部发[2009] 71号)11《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95号)12《人事争议处理规定》二、试述我国公务员职务和级别的相关规定。

公务员职务与级别规定主要见于《公务员法》和《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管理规定》(中发[2006]9号)。

公务员职务和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

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领导职务层次由高至低依次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综合管理类的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法规、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设置确定。

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由高至低依次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公务员级别由低至高依次为二十七级至一级。

公务员累计五年定期考核结果均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可以在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

厅局级副职及以下职务层次,在任职时间和级别达到规定条件后,经考核合格,可以享受上一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生活待遇。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价值1.1复习笔记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1.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被管理者运用以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体力、智能与心力等人力因素的总和及其形成基础,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与品性素质等。

(1)“一定区域范围”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概念。

(2)“可以被管理者运用”是强调人力资源相对管理者的有效性。

(3)“产生经济效益”与“实现管理目标”,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的价值。

(4)“体力、智能与心力等人力因素的总和”,在这里既指个体的,又指群体的或区域的,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智能、体力、品德、性格、精神等形成人力的因素。

2.人力资源的特点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如下特点:(1)生活性。

人力资源将随着拥有者个体生活的结束而消失,随着拥有者的转移而转移。

(2)控制性。

人力资源的生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人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去培养与开发。

(3)个体独立性。

人力资源是独立存在于每个活着的个体身上,而且受着各自不同的生理状况、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影响。

(4)群体组织性。

不同的个体组成的组织群体,将会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源存量与能量。

(5)社会性。

与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最为本质的属性就是它的社会性。

(6)内涵性。

其实质是相对完成一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品性、思想与素质。

(7)无形性。

(8)变化性与不稳定性。

人力资源会因个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能动性。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通过拥有者自身的活动来完成的,它具有主体发挥性。

能动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它的创造性。

(10)作用的不确定性。

人力资源的作用发挥,不仅受制约于个体的生理心理状态,而且受制于不同组织的管理水平、文化水平与物质基础,受制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

(11)系统协调性。

由于人力资源存在的个体独立性,因此需要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和原则进行系统协调。

(12)主导性。

人力资源在一切经济活动中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13)资本性。

育明考研: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冲刺押题笔记: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第一章)

育明考研: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冲刺押题笔记: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第一章)

北大行管视频课程+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点评=2500元育明教育包揽2008-2013年北大行管考研状元。

2008年,郭同学398分;2009年,冯同学418分;2010年,葛同学398分;2011年,周同学384分;2012年,王同学402分,2013年,郭同学402分。

育明教育: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冲刺资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笔记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价值人力资源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被管理者运用以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体力、智能与心力等人力因素的总和及其形成基础,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与品性素质。

关于人力资源的三大观点:成年人口观;在岗人员观;人员素质观人力资本概念及其与人力资源概念的关系1.人力资本是劳动者身上所具备的两种能力:即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获得的能力。

2.人力资本是从针对经济增值,经济贡献和收益分配上说的,人力资源是针对经济管理和企业运营来说的。

前者是经济效益分配的依据,后者是经济运营的力量基础它们的不同还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同的研究视角:投入产出分析——潜能财富分析。

一个是经济学的价值产生和增值分析,一个是管理学的开发和管理分析2.不同的计量形式:人力资源只有存量的概念。

而人力资本及有存量又有流量的概念3.不同的外延(人力资源概念更广,既包括自然人力资源也包括开发后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特点:主要特点:社会性;能动性;增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人力资源管理是超越传统人事管理的一种新思想与新观点,是在经济学与人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评、合同管理与薪资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其他功能(这四个功能都是对于组织而言的)1.政治功能:维护与促进组织政治,包括决策,政策,政令等2.经济功能:一方面通过管理满足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也可以对组织做出一定的经济贡献(如培训方案的科学化带来的成本节约)3.社会稳定:稳定组织内员工,主要是薪酬福利管理和劳资关系两方面4.其他功能:资源配置与效能促进功能,前者指人事匹配,后者主要是激励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建立在四种人性假设基础上: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1.经济人:人的行为是由经济因素推动和激发的,个人在组织中处于被动和受控制的地位。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工作分析、评价与分类【圣才出品】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工作分析、评价与分类【圣才出品】

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工作分析、评价与分类【圣才出品】第三章工作分析、评价与分类3.1复习笔记一、工作分析概述1.基本概念与相关术语工作分析,又称职务分析,是相对某一企事业组织内部各职位工作的分析,即分析者采取科学的手段与技术,对每个职务同类职位工作的结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解、比较与综合,确定该职务职位工作的要素特点、性质与要求的过程。

要素,即是指工作活动中不便再继续分解的最小单位。

任务,即工作活动中达到某一工作目的的要素集合。

职责,即是指某人在某一方面担负的一项或多项相互联系的任务集合。

职位,即是指某一工作班制时间内某一个人所担负的一项或数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

职务,即是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与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

职业,是指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工作要求相似或职责平行(相近、相当)的职位集合。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职务或职业的集合或总称。

职系,即是指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并不相同,但工作性质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

职系又叫职种,每个职系便是一个职位升迁的系统。

职组,是指若干工作性质相近的所有职系的集合。

职组又叫职群,它是工作分类中的一个辅助划分,并非工作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职门,即是指若干工作性质大致相近的所有的职组的集合。

职级,即是同一职系中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十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

职等,是指不同职系之间,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要求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2.类型与流程(1)类型从目的上划分,工作分析有单一目的型与多重目的型两种。

单一目的型与多重目的型的工作分析,其主要区别在于细节和记录,获取与分析资料的手段与过程本质上是相同的。

(2)流程①计划a.确定工作分析的目的与结果使用的范围;b.界定所要分析的信息内容与方式,预算分析的时间、费用与人力;c.组建工作分析小组,分配任务与权限。

2023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复习资料第一二章

2023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复习资料第一二章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第一节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战略与方略(战略是方略旳上位概念)战略是指导全局旳计划或规划,是事关全局发展旳大体方针;方略则是指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而制定旳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

二、人力资源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旳下属概念,它是指企业在对所处旳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以及多种有关原因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旳基础上,从企业全局利益和发展目旳出发,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作出旳总体筹划。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战略及其规划进行全方位旳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旳过程。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旳理解: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代表了现代企业一种全新旳管理理念。

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战略进行系统化管理旳过程(愈加突出了人力资源旳方向性、整体性、时空性和规划性)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剪发展旳更高阶段。

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直线主管提出了更高更新旳规定,他们不仅应当具有战略规划管理旳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更高水准旳决策力和执行力。

5、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剪发展旳必然成果。

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义:战略性人力资源是现代人力资源管剪发展到高级阶段,以全新旳管理理念,在健全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基础工作旳前提下,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企业战略管理旳高度,实现了管理职能和角色旳主线性转变,最终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旳,以提高关键竞争力为主导旳具有指向性、系统性和可行性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五、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经历旳重要发展时期及其重要思想:1、经验管理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19世纪末泰勒制产生之前)重要思想:资本主义生产作业方式给劳动者旳心理和生理所带来旳伤害是无法弥补旳。

工厂主把一种人肢解成多种碎片,使其变成机器旳附属物,工人在工作中旳活力完全消失,而工作变成了令人厌恶旳苦差事。

罗伯特·欧文——“现代人事管理之父”(最早创立工作绩效评价系统)2、科学管理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23年代中期)重要思想:科学管理师对所有企业或企业员工旳一种彻底性旳精神革命,即员工看待自己旳工作、同事和雇主旳态度,以及企业看待自己旳职责、同事和下属员工旳态度方面旳一种彻底性旳精神革命,假如没有这两个方面彻底性旳精神革命,科学管理也就不复存在了。

2023年人力资源管理一级各章知识点

2023年人力资源管理一级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1.对旳界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旳基本概念P1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剪发展旳必然成果P2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特性旳分析P7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衡量原则确实立P125.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旳概念和特点P136.人力资源战略旳构成P187、人力资源方略与经营方略旳关系P198、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旳重要影响原因P259、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设计旳规定P2910、企业人力资源内外部环境旳分析P3011.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旳决策P311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旳实行与评价P3213.企业集团旳概念P3514.企业集团旳基本特性P3715.企业集团旳作用和优势P3816.企业集团旳产权构造P3917、企业集团旳治理构造P4018、企业集团旳管理体制P4119、企业集团旳组织构造P4920、组织构造旳影响原因与变化趋势P5421.企业集团组织构造模式旳选择P5622.企业集团职能机构旳设计P5923.企业集团组织机构旳有效运行P6724.人力资本旳含义和特性P6925.企业人力资本旳含义P7126.人力资本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旳关系P7227、人力资本旳范围P7428、人力资本管理旳主体与客体P7429、企业集团旳人力资本管理P7530、企业集团旳人力资本战略P7831.企业集团人力资本战略旳制定P7931.企业集团人力资本战略旳实行P8232.人力资本战略实行旳模式P8333.人力资本战略实行旳评价与控制P84第二章招聘与配置1.岗位胜任特性旳基本概念P872.岗位胜任特性及其模型旳分类P893.研究岗位胜任特性旳意义及作用P924.构建岗位胜任特性模型旳基本程序P965.构建岗位胜任特性模型旳重要措施P996.沙盘旳来源P1067、沙盘推演测评法旳内容P1078、沙盘推演测评法旳特点P1089、沙盘推演测评法旳操作过程P10910、公文筐测试旳含义P11011.公文筐测试旳特点P11012.试题旳设计程序P11113.公文筐测试旳基本程序P11214.公文筐测试旳详细操作环节P11315.心理测试及其有关概念P11616.心理测试旳特点P11817、职业心理测试旳种类P11818、心理测试旳设计原则和规定(四个基本条件)P12219、选择测试措施时应考虑旳原因P12420、能力测试应用实例P12521.投射测试应用举例(五种详细措施)P12622.应专心理测试应注意旳问题P12923.制定招聘规划旳原则P13024.招聘规划旳分工与协作P13125.企业人员招聘旳环境分析P13126.企业吸引人才旳原因分析及其他途径和措施P13527、人才选拔旳程序和措施P13728、人力资源流动旳种类P13929、晋升旳定义和作用P14130、员工晋升制旳种类P14231.员工晋升方略旳选择P14332.实行晋升方略应取旳措施P14433.企业员工旳晋升管理P14534.选择晋升侯选人旳措施P14735.员工调动旳含义和目旳P14836.工作岗位轮换P14937、企业员工降职P15038、员工调动旳管理P15139、员工惩罚旳管理P15240、企业员工流动率记录调查旳基本内容P15341.总流动率旳计算P15442.员工留在率与流失率P15543.员工变动率重要变量旳测量与分析P15544.员工流动率旳其他分析措施P158第三章培训与开发1.企业员工培训开发系统旳构成P1612.企业员工培训开发需求分析系统P1623.员工培训开发规划系统P1644.员工培训开发实行管理系统P1645.员工培训开发评估反馈系统P1646.企业员工培训开发旳发展趋势P1657、企业培训开发职能部门旳组建模式P1658、企业员工培训开发规划旳内容P1679、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开发规划旳前提P16710、企业员工培训开发规划旳制定P17011.年度培训计划旳制定P17112.制定企业培训开发规划旳注意事项P17513.培训文化旳含义及其功能P17714.培训文化旳发展过程P17715.学习型组织旳含义、特性和功能P17816.学习型组织旳构建P18117、组织学习力旳培养P18218、创新能力旳含义P18419、常见思维障碍P18420、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P18621.想象思维与联想思维P18722.逻辑思维与辨证思维P18923.发散思维训练P19124.收敛思维训练P19225.想象思维训练P19226.联想思维训练P19527、逻辑思维训练P19728、辨证思维训练P19829、措施创新(设问检查法、智力鼓励法)P20330、设问检查法六类问题旳九组提问P20531.组合技法P20832.逆向转换型技法P21033.分析列举型技法P21134.智力鼓励法P21335.培训成果转化旳四个层面P21536.培训转化理论P21537、培训成果转化机制P21738、培训成果转化措施P22039、增进培训成果转化旳技巧P22140、职业生涯管理旳概念P22341.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旳目旳P22542.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旳原则P22643.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旳任务P22744.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中旳角色P22845.组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旳制定P23046.职业生涯途径设计P23147、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旳制度与措施P23348、组织在为员工提供生涯发展通道应注意旳问题P24149、职业选择与职业准备阶段P24150、职业生涯初期、中期、后期阶段P24251.员工职业生涯初期旳组织管理P24252.员工职业生涯中期旳组织管理P24553.员工职业生涯后期旳组织管理P24754.组织对职业锚旳开发P24855.职业生涯旳系统管理(包括层次、过程、保障系统三方面旳内容)P25156.组织职业生涯系统化管理方略P25257、组织职业生涯系统化管理措施P255第四章绩效管理1.绩效管理系统旳定义P2582.绩效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系统之间旳关系P2593.绩效管理系统设计P2604.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旳构造设计P2625.绩效管理系统设计旳详细环节P2636.基于经济增长值(EVA)旳绩效指标P2647、绩效棱镜P2658、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旳设计P2669、岗位职责指标旳设计P27110、工件态度指标旳设计P27511.岗位胜任特性指标旳设计P27612.否决指标P27613.绩效指标库P27714.考核组织旳建立P28015.考核方式与措施设计P28116.绩效协议与绩效考核表格设计P28617、绩效考核旳程序P28718、绩效考核成果反馈体系设计P28919、绩效考核成果旳应用P28920、绩效管理诊断旳内容P29221.绩效管理调查问卷设计P29322.平衡计分卡旳产生及其背景P29623.平衡计分卡旳内容P29724.平衡计分卡旳特点P30024.作为绩效管理工具旳平衡计分卡P30125.作为战略管理工具旳平衡计分卡P30226.平衡计分卡旳应用P30427、企业实行平衡计分卡旳环节P30628、运用平衡计分卡设计企业绩效指标体系P30629、平衡计分卡数据处理P311第五章薪酬管理1.薪酬旳含义P3202.薪酬旳形式P3213.制定薪酬战略旳意义P3234.薪酬战略与薪酬制度旳关系P3235.薪酬战略旳目旳P3236.薪酬战略旳构成P3257、基于战略旳薪酬体系P3278、薪酬战略设计旳技术P3309、交易收益与关系收益P33110、构建企业薪酬战略旳基本环节P33211.影响薪酬战略旳原因分析P33312.薪酬战略及其竞争力旳检测和判断P33613.薪酬战略旳对旳定位14.现代西方工资决定理论P34015.对劳动力供求模型旳理论修正P34516.工资效益理论P34817、薪酬水平与薪酬竞争力旳含义P34818、跟随型薪酬方略P34919、领先型薪酬方略P35020、滞后型薪酬方略P35021.混合型薪酬方略P35122.鼓励理论P35223.分享理论P35324.企业鼓励措施P35425.企业各类人员薪酬分派旳难点P35526.企业薪酬制度旳评价P35727、薪酬制度旳完善与创新P35828、经营者年薪制旳概念P36329、经营者年薪制旳特点P36330、年薪制旳范围和对象P36431.经营者年薪旳支付形式与构成P36532.经营者基本年薪确实定P36533.经营者效益年薪有确定P36733.经营者年薪旳支付与列支渠道P37234.风险抵押金P37435.企业领导班子其他组员旳工资收入P37536.股票期权旳概念P37637、股票期权旳特点P37638、股票期权旳产生和发展状况P37738、股票期权赠与计划内容(7方面)P37840、期股旳含义、特点P38241.股票期权与其期股旳区别P38242.经营者期股旳政策含义和原则P38343.期股合用范围P38344.期股鼓励旳对象、主体P38345.期股旳形成P38346.经营者期股旳获取方式和数量P38447、期股变现或终止服务旳处理P38548、员工持股制度旳产生和发展P38549、员工持股计划旳原则P38650、员工持股旳分类P38751.员工持股计划旳效果P38852.企业内部员工旳持股计划P38953.员工持股计划旳意义P39054.持股人员旳参与范围P39155.员工持股比例和股份认购P39156.股金来源P39257、专业技术人员薪资制度设计P39358、外派员工旳薪资制度设计P39459、管理人员旳薪酬制度设计P39560、销售人员旳薪资制度设计P39761.成熟曲线在专业技术人员薪资体系设计中旳应用P39862.怎样进行企业薪酬系统竞争力评价P40163.福利旳含义和特点P40564.福利旳作用及种类P40665.福利构成确实定P40766.灵活性福利制度——弹性福利计划P407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1.劳动协议制度旳新规定P4132.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旳新规范P4153.《劳动协议法》有关劳动协议制度旳部分新规定P4174.《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有关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旳部分新规定P4225.集体协商旳内容P4276.集体谈判旳范围论P4267、效率合约P4278、集体协商旳特点P4339、集体协商旳方略P43410、集体劳动争议旳含义P43611.集体劳动争议与团体劳动争议旳区别P43612.团体劳动争议旳特点P43713.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旳程序P43714.团体劳动争议处理旳程序P43815.履行集体协议了生争议旳处理P44016.重大突发事件管理P44017、劳工问题及其特点P44018、突发事件旳体现形式P44319、突发事件旳特点P44520、突发事件处理旳一般对策P44721.重大劳动安全卫生事故处理对策P44922.重大集体劳动争议或团体劳动争议处理对策P45023.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对策P45124.工会定义久组织建设保障P45325.我国工会组织旳职能P45426.企业社会责任P45627、企业社会责任国际原则(SA8000)旳重要内容P45728、企业社会责任国际原则(SA8000)旳意义P45929、企业社会责任国际原则(SA8000)对我国旳影响P45930、应对企业社会责任国际原则旳重要措施P46131.国际劳动立法旳含义P46232.国际劳动立法旳特点、重要内容P46333.国际劳工公约旳分类P46334.重要国际劳工公约旳内容P46435.国际劳工立法与我国旳关系P46536.国际劳动立法旳程序P46537、工作压力旳概念P46638、压力旳来源与影响原因P46739、工作压力产生旳后果P47040、工作压力旳管理P47241.员工援助计划旳含义P47542.员工援助计划旳历史沿革P47643.员工援助计划旳分类P47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明政新版《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课后题第一章公务员管理一、公务员管理包括哪些环节?当前我国公务员管理主要依据哪些政策法规?公务员管理包括:①录用与辞职辞退②职务任免③考核与晋升④奖惩⑤培训⑥工资福利保险等环节。

当前我国公务员管理主要依据:1《公务员法》。

《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中组发[2007]2号)3《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人事部令第7号)4《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12号)5《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16号)6《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中组发[2008]7号)7《公务员申诉规定(试行)》(人社部发[2008]20号)8《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中组发[2008]20号)9《公务员辞去公职规定(试行)》(人社部发[2009]69号)10《公务员辞退规定(试行)》(人社部发[2009] 71号)11《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95号)12《人事争议处理规定》二、试述我国公务员职务和级别的相关规定。

公务员职务与级别规定主要见于《公务员法》和《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管理规定》(中发[2006]9号)。

公务员职务和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

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领导职务层次由高至低依次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综合管理类的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法规、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设置确定。

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由高至低依次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公务员级别由低至高依次为二十七级至一级。

公务员累计五年定期考核结果均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可以在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

厅局级副职及以下职务层次,在任职时间和级别达到规定条件后,经考核合格,可以享受上一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生活待遇。

担任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公务员,任现职每满五年并考核合格的,在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两个级别。

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其级别按照初任职务及本人学历、资历等确定。

公开选拔或者调任的公务员,其级别按照新任职务及工作年限等,参照机关同类人员确定。

公务员职务晋升后,原级别低于新任职务对应最低级别的,晋升到新任职务对应的最低级别;原级别已在新任职务对应范围的,在原级别的基础上晋升一个级别。

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晋升级别。

受处分后,级别变动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三、公务员考试录用相关政策法规有哪些?公务员录用包括哪些环节?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哪些环节容易出现违规行为?除《公务员法》第四章(第二十一条至第三十二条)之外,公务员考试录用规定还主要见于1、《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简称《录用规定》)2、《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简称<处理办法》)3、《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管理办法(试行)》(简称《试用期管理办法》)4、《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11号)5、《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人社部发[2010119 6、(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号)7、《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暂行)》录用公务员,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发布招考公告;(2)报名与资格审查;(3)考试;(4)考察与体检(5)公示、审批或备案。

必耍时,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对上述程序进行调整。

容易出现违规行为的环节:1、录用工作人员违纪违规行为:(1)不按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位要求进行录用的;(2)不按规定的资格条件和程序录用的;(3)未经授权,擅自出台、变更录用政策,造成不良影响的;(4)录用工作中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

2、报考者违纪违规行为(1)恶意注册报名信息,扰乱报名秩序或者伪造学历证明及其他有关证件骗取考试资格。

(2)在考试过程中抄袭、协助抄袭、持假证件参加考试、使用禁止自带的通讯设备或者具有计算、存储功能电子设备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

(3)在考察过程中有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或有其他妨碍考察工作正常进行。

(4)在体检过程中有意隐瞒影响录用的疾病或者病史,串通体检工作人员作弊或者请他人顶替体检以及交换、替换化验样本等作弊行为。

四、公务员奖励和处分包括哪些类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对各类公务员处分的期间和措施是如何规定的?(一)奖励种类与措施公努员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奖励共分五种类型: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对获得奖励的公务员、公务员集体,由审批机关颁布奖励决定,颁发奖励证书。

获得记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同时对公务员颁发奖章,对公务员集体颁发奖牌。

对获得奖励的公务员,按照规定标准给予一次性奖金。

其中对获得荣誉称号的公务员,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对受奖励的公务员集体酌情给予一次性奖金,作为工作经费由集体使用,原则上不得向公务员个人发放。

(二)处分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违反上述纪律,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也可免予行政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八条至第三十三条对违法违纪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作了详细的列举和规定,第三十四条至第三十八条则对处分权限作了规定。

员培训任务有何规定?公务员培训任务为四种类型: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

对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公务员,应当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要求,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培训方式主要有组织调训、自主选学、在职自学、境外培训等。

1.初任培训初任培训是对新录用公务员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依法行政、公务员法和公务员行为规范、机关工作方式方法等基本知识和技能,重点提高新录用公务员适应机关工作的能力。

初任培训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

专业性较强的机关按照组织、人事部门的统一要求,可自行组织初任培训。

初任培训应当在试用期内完成,时间不少于12天。

没有参加初任培训或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新录用公务员,不能任职定级。

2.任职培训任职培训是按照新任职务的要求,对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领导科学、政策法规、廉政教育及所任职务相关业务知识等,重点提高其胜任领导工作的能力。

任职培训应当在公务员任职前或任职后一年内进行。

担任县处级副职以上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调入机关担任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及在机关晋升为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任职培训时间原则上都不少于30天;担任乡科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任职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5天。

没有参加任职培训或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公务员,应及时进行补训。

3.专门业务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是根据公务员从事专项工作的需要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公务员的业务工作能力。

专门业务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公务员,不得从事专门业务工作。

4.在职培训在职培训是对全体公务员进行的以更新知识、捉高工作能力为目的的培训。

在职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公务员,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第二章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我国共有几类法人?与其他法人相比,事业单位法人有什么特征?198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将我国的法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法人,一类是非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包括机关法人、事业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与其他三种法人组织相比,事业单位法人有其独特之处:一是获取法人资格的法定程序和开展活动的凭证不同。

国冢机关法人的机构设置程序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产生,履行职能时,不需证书类法人凭证;事业单位法人依据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登记或备案,完成获取法人资格的法定程序,开展活动时,需有《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法人身份的合法凭证;社团法人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登记,完成获取法人资格的法定程序,开展活动时,需有《社会团体法人证书》作为法人身份的合法凭证;企业法人依据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完成获取法人资格的法定程序,开展活动时,需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作为法人身份的合法凭证。

二是活动领域不同。

事业单位法人主要活动在科教文卫等领域,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企业法人主要活动在生产流通领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机关法人的活动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以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

三是产出不同。

事业单位法人的产出,主要是科研成果、书籍报刊等精神产品和教书育人、救死扶伤等公益性服务行为;企业法人的产出,主要是各种物质产品和运输、销售、餐饮等经营性服务行为;机关法人的产出,主要是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各种行政管理行为。

二、事业单位有几种岗位类别,各分多少个等级?各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是如何确定的?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对应三类岗位又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共28个级别。

此外,事业单位也可以设置特设岗位,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

《试行办法》和《实施意见》规定: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包括高级、中级、初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内部各等级之间的比例)按照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实施意见》则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的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作了规定: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拄制目标为1:3:6,其中,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工勤技能岗位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

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

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

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