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的原则:在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中应保证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同时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土木工程地基处理应执行国家有关规范(程),且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方法
常用地基处理的方法:排水固结法、密实法、换填法、胶结法、加筋法、冷热处理法、托换法、纠偏……
3、实践太少。这次的课设很多地方看了书也不知道怎么做,原因是自己实践得太少,看来实践出真知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只有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才能懂得更多,走得更远。
篇二:地基处理学习报告 - 副本
一、概述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地基条件区域性较强,工程地质条件差异大,各种软弱地基分布面广。在软弱地基上进行土木工程建设,往往需要对天然地基进行处理,以满足工程结构对地基的要求。同时,既有结构物的地基土因不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除需进行地基处理外,还要进行基础加固,以满足结构物的正常使用要求。
二、地基处理
目的
土木工程地基处理与基础加固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软弱地基的强度,保证地基的稳定性;降低软弱地基的压缩性,减少基础沉降;防止地震时地基土的液化;改良与消除特殊土的不良特性;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同时,保证结构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对象
地基处理的对象:软弱地基与特殊土地基,软弱土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击土、杂填土以及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三、复合地基理论及应用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协调变形,共同承担上部结构传下来的荷载。
复合地基作用机理
施工阶段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挤密效应和排水固结效应;工作阶段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桩体效应、垫层效应和加筋效应。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在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稳固的地基能够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持久,因此,地基处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品质。
在进行多个地基处理项目后,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1. 地质勘察的重要性在进行地基处理之前,一项全面而准确的地质勘察是必不可少的。
地质勘察可以提供有关地层情况、土质特性、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通过地质勘察可以确定地基处理的范围和深度,避免工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加重成本。
2. 不同地基问题的解决方案地基问题的类型各不相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
常见的地基问题包括软土地基、弱固土地基、沉降土地基等。
对于软土地基,通常采用加固地基的方式,如灌注桩、挤密等;对于弱固土地基,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挖土加宽、加铁板桩等;对于沉降土地基,可进行加固处理,如加固地基、预应力灌注桩等。
因此,根据具体地基问题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3. 施工质量控制地基处理的施工质量对于工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在进行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操作,并进行相关质量控制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的配合和沟通,监督施工质量,避免施工漏项。
此外,还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处理效果符合设计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
4. 落实经济效益地基处理不仅影响工程的安全性,还与工程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过度处理地基不仅会浪费资源,还将增加成本。
因此,在进行地基处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处理方案,充分评估处理效果与经济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并进行经济性分析,以便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可利用周边土方资源填筑,避免土方回填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利用回收材料进行加固等。
合理利用资源不仅能降低处理成本,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保证建筑物基础稳定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我参与的某个地基处理项目中,我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点,了解地质情况。
地基处理之前,我们必须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情况,包括地质构造、土层、地下水、地震等因素。
只有全面而精准地了解地质情况,才能更好地制定地基处理方案。
例如,在我所参与的项目中,我们对项目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查,确定了地下水位和土层情况,进而确定了地基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
第二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地基处理的方法非常多样,包括提升压实法、灌浆法、软基加固等。
因此,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必须结合地质情况、工程需求、工期和成本等多方面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据项目区域的地质情况、土层情况等因素,选择了软基加固,并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施工,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点,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地基处理的质量对于工程的稳定安全和使用寿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整个地基处理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操作规范和施工合理。
具体来说,我们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检测手段,如GPS、测距仪、激光仪等,实时监控施工质量,并定期进行检测整改,从而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第四点,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在地基处理项目中,涉及到多方合作,如监理、设计、施工方等。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做好各方之间的沟通,在整个项目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我们所参与的项目中,我们建立了沟通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解决各方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让项目能够稳步推进。
综上所述,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充分了解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从而确保工程的稳定安全和质量。
希望我的经验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地基处理实践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在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实践经验日益丰富。
近期,我有幸参与了某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工作,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认识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一个良好的地基处理工程,可以保证建筑物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受地基沉降、变形等因素的影响,降低建筑物损坏的风险。
因此,在地基处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二、地基处理的原则1. 针对性原则:地基处理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的荷载大小、基础形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2. 经济性原则: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工程成本,选择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法。
3. 可靠性原则:地基处理工程应保证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不受地基沉降、变形等因素的影响。
4. 环保性原则: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三、地基处理的方法1. 基坑支护:针对深基坑工程,采用锚杆、支撑、围护桩等方法进行基坑支护,确保基坑安全。
2. 土壤加固:针对软弱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旋喷桩、注浆等方法进行土壤加固。
3. 排水疏干:针对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基,采用井点降水、集水明排等方法进行排水疏干。
4. 土壤置换:针对不良地基,采用土方开挖、换填等方法进行土壤置换。
四、实践心得体会1. 严谨的施工态度:在地基处理过程中,我们要严谨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施工质量。
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
2. 团队协作:地基处理工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需要各专业人员的密切配合。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工程任务。
3. 持续学习:地基处理技术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要关注行业动态,了解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4. 重视安全:地基处理工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要时刻绷紧安全弦,确保施工安全。
地基处理基础设计总结体会

地基处理基础设计总结体会一、概述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
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
从平面上可见,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或分布成线形,但作为最终支承机构的地基,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
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
但有时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
伐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但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
不论哪一种情况,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
因此,分散的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
有时,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墙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
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
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础梁连接起来,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
只是在地基非常软弱,或者建筑物比较高的情况下,才需要采用伐形基础。
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地基上。
中等地基条件可以要求增设拱式或预应力梁式的基础连接构件,这样可以比独立基础更均匀地分布荷载。
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就可以判定为软弱地基,就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
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
勘察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情况,根据拟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相应参数。
冲填土尚应了解排水固结条件。
杂填土应查明堆积历史,明确自重下稳定性、湿陷性等基本因素。
在初步计算时,最好先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重量,并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全部面积上,从而等到平均的荷载值,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
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于4倍的平均荷载值,则用单独基础可能比伐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2倍的平均荷载值,那么建造满铺在全部面积上的伐形基础可能更经济。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心得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心得《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心得》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就像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许多的感悟,现在就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我慢慢发现,课程设计和平时课堂学习有着质的区别。
平时我们只是学习一些知识片段,而课程设计是要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融合起来,去解决一个实际的工程问题。
就像是盖房子,平时学的是一块一块的砖头怎么制作,而课程设计就是要用这些砖头砌出一堵完整的墙。
特别有感触的是进行基础类型选择的时候。
书本上给了好几种基础类型,像是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等等。
一开始我完全不知道该选哪种才最适合。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仅仅靠记忆那些基础类型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
我开始重新去分析工程的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的荷载以及现实中的一些限制因素。
我研究了好久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查看土壤的承载能力、地下水的情况等。
那一瞬间我想明白,基础工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计算,它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考虑各种复杂的工况。
这个过程让我特别的头疼,但也正是这种纠结让我真正明白了基础选型的重要性,它是整个基础工程成功的关键步骤。
在计算过程中,有很多繁琐的部分。
就拿基础底面尺寸的计算来说。
要考虑各种荷载取值,组合系数的选择。
我不断核对规范,总担心计算出错。
这让我渐渐理解了工程规范的重要性。
规范就像是一把尺子,确保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会偏离安全和合理的轨道。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参数错误,可能就会导致整个基础设计出现偏差。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养成了严谨细致的态度,每一个数据都要经过反复的计算和检查。
现在回想起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在课程设计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比如说在遇到地基承载力不够的时候,我首先是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是不是有问题,然后再去考虑是否有优化基础类型或者加大基础尺寸等方法。
这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对了还有个体会,团队合作也非常的重要。
虽然这是个人的课程设计,但是在疑惑的时候和同学们交流,总会得到一些新的思路。
地基处理工作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工作心得体会
一、前言
地基处理工作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关系到建筑物
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施工中,我感悟到了许多实战经验,并在此总结分享,希望有所帮助。
二、地基材料的选择
选择地基材料是地基处理工作的重要步骤。
对于不同地区和土
层的地基,应选用不同的材料。
例如,对于软土地基,应选用固
结性材料,加强土层的能力;对于硬质地基,应选择疏松型材料,便于打入地基,提高效率。
三、地基处理方法
在地基处理工作过程中,处理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般
来说,针对不同的地基类型,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
例如,对于
软土地基,常采用加固等方式提高其承载力;对于基坑地基,则
需要进行排水和加固处理。
四、地基处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在地基处理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能随意变换地基处理方案;
2、必须确保地基处理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不能存在任何质量问题;
3、地基处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的任何失误;
4、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五、总结
地基处理工作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通过总结经验,我了解到对于地基材料和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
注意事项的把握,对于保证地基处理质量和提高施工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信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学习心得

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学习心得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是道路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保障道路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参与实际的道路软土地基处理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以下是我对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学习心得的总结。
首先,了解软土地基特点。
软土地基具有土层较厚、土质松软、不稳定等特点,容易发生沉降、侧滑和塌陷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时,要充分了解软土的工程性质,明确地了解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合理的处理方案。
其次,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
地质勘察是软土地基处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土层的性质和分布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
因此,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前,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包括土层的分布、厚度、含水量、强度等参数的测定,以及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动情况的调查,从而对软土地基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接着,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根据软土地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而言,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土体加固、土体变形控制和排水措施等,针对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是关键。
比如,对于软土地基的加固,可以采用土钉墙、挤密灌浆、土石方加固等方法;对于土体变形控制,可以采用减载压实、预压加固等措施;对于排水问题,可以采用水平排水、垂直排水或者深层排水等方法。
在选择处理方法时,要充分考虑软土地基的工程性质和处理效果,从而确保处理效果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然后,加强施工监督和质量控制。
软土地基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任务,需要有专业的施工团队和严格的施工监督和质量控制。
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时,要有专业的监理人员进行实时监督和质量检验,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特别是对于关键节点和重要工艺,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最后,进行后期监测和维护。
软土地基处理后,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后期监测和维护,以确保处理效果的持久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一:《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foundation treatment》2.课程类别《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是岩土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1周。
4.学分15.先修课程:《地基处理》6. 适用专业:岩土工程7.大纲执笔: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教研室李玉花8.大纲审批:建筑工程学字学术委员会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地基处理是岩土工程经常碰到的问题,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本课程的宗旨是为了使该专业学生能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和计算原理,为毕业后从事地基处理工程工作打好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地基的处理方法理论基础和应用条件,为今后从事生产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1.换土垫层法的分类和适用条件(重点)。
2.深层密实法的分类和适用条件(重点)。
3.排水固结法的分类和适用条件(难点)。
4.加筋法的分类和适用条件。
学时安排通过实验(4个学时),掌握地基处理的一些基本方法。
五、考核办法:闭卷六、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地基处理》叶书麟、叶观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二)参考书:1. 陈仲颐,叶书麟,基础工程学2. 地基处理手册编写委员会,地基处理手册篇二:地基处理课设地基处理技术课程设计水泥土搅拌法地基处理计算书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3年6月27日目录一、设计资料3 1、基本设计资料3 2、设计要求3 二、选择地基处理方式4 三、确定加固目标及土层特性4 1、加固目标4 2、土层特性4四、水泥搅拌桩的设计计算5 1、固化剂的选择5 2、桩长5 3、桩径的选择54、加固范围及桩的平面布置55、褥垫层厚度56、承载力计算57、软弱下卧层验算7 8、沉降计算7五、复合地基的检测方法和验收标准9 1、质量检验9 2、验收标准10六、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说明10 1、一般规定10 2、施工11一、设计基本资料(一)、基本设计资料1、工程概况某六层住宅楼,建筑占地约800m2,建筑面积约5000m2。
2、基础形式与荷载条件拟采用筏板基础(基础底面为25m*32m),基础底面压力120 kPa,基础埋深。
3、工程地质条件该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平均地面标高在,地下水埋深在地面下,平均水位标高。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9。
表9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选择适宜的复合地基处理方案。
2、完成对所选择的复合地基方案的设计计算工作:选择桩长、桩径,确定面积置换率以及布桩形式,完成承载力计算,完成沉降计算,确定复合地基的检测方法及验收标准。
3、绘制该复合地基的桩位布置图(平面布置图、剖面图和横断面图)。
4、编制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说明。
二、选择地基处理方式1、综合比选:各种地基适用范围如下表所示:表1 复合地基的适用范围加固方案不采用振冲置换法,振冲挤密法,因为地基报告中的粘土抗剪强度较小,不满足地基处理的要求,况且这种方法适用于砂土、粉土地基,而我们的处理对象主要是粘土;不采用土、灰土挤密桩,因为其目标主要是消除地基湿陷为目的,较宜用于黄土地区;对比经济、施工难易程度、对环境是否友好等多方面因素的比选,确定将深层搅拌桩确定为此工程地基处理方式。
深层搅拌桩具有以下优势:⑴基本不存在挤土效应,对周围地基扰动小,对周围原有建筑物及地下沟管影响很小;⑵可根据不同土质和工程设计要求,合理选择固化剂及配方,应用较为灵活;⑶施工无振动,无噪音,污染小,可在市区和建筑物密集地带施工;⑷土体加固后,重度基本不变,软弱下卧层不致产生较大附加沉降;⑸结构型式灵活多样,可根据工程需要,选用柱状、壁状、格栅状或块状。
⑹在负温下制作的水泥土正温后强度可继续增长且接近标准值,因此只要地温不低于-10度,就可进行深层搅拌法冬季施工。
综上所述,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法比较适用于此工程。
三、确定工程加固目标及土层特性1、加固目标加固后基础承载力特征值至少达到120kPa,除提高地基承载力外,还要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地基土的压缩性、改善地基土的透水特性、提高地基土的抗液化性能等等。
2、土层特性本课程设计的各土层厚度为:四、水泥土搅拌桩的设计计算1、固化剂的选择选用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为15%,采用湿法搅拌技术,水灰比为,为避免环境污染,且工程无特殊要求,不加入外掺剂。
2、桩长竖向承载搅拌桩的长度应根据上部结构对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确定,并宜穿透软弱土层到达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
湿法加固深度不宜大于20m,干法加固深度不宜大于15m。
本计算书采用湿法搅拌,设计桩长时宜穿透软弱土层,故深层搅拌桩的桩长定为15m,桩端落在六号土层,即暗绿色粉质粘土层上。
3、桩径的选择常用桩径500~600mm。
本工程中无特殊要求,故采用500mm的桩径,故桩的截面积= 4、加固范围及桩的平面布置(1)加固范围:水泥搅拌桩既与钢筋混凝土桩不一样,也与散体材料桩不一样,其刚度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其加固范围可仅布置在基础范围内,而不必像散体材料一样,在基础以外设置保护桩。
桩的平面布置图见附图1(2)布桩形式:布桩形式应根据地基土性质及上部建筑对变形的要求进行选择,在本计算书中采用柱状布置比较适宜。
5、褥垫层厚度根据相关规范,应在基础和桩之间设置200~300mm厚褥垫层,其材料可选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故本计算书采用300mm厚的褥垫层。
6、承载力计算(1)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设杂填土的重度为18KN/m3?m??18??18???2??/m3基础埋深承载力修正系数?d=,基础埋深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查表取90kPafsp?fspk??d??m?d???90???????(2)确定单桩承载力Ra先按Ra??fcuAp确定单桩承载力,查表得,水泥土搅拌桩桩身强度折减系数篇三:地基处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2016-2017 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变电站场地站址地基处理工程设计一、设计说明地基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本课程设计,是继《地基处理》课堂教学结束后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是与地基处理理论学习相配套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深入理解和巩固地基处理的基础理论,牢固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熟悉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实际具体问题。
了解并掌握实际地质和荷载条件下不良地基处治设计的一般方法;熟练地质资料的使用;培养运用土力学基本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练掌握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和监测技术,培养初步的独立设计能力。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设计,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作风和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1、设计目的(1)提高地基承载力结构的荷载最终都将传到地基上,结构建筑物的强度很大,而基础能够承受的强度却很小,压缩性很大。
通过适当的措施,改善和提高土的承载能力。
(2)改善剪切特性地基的剪切破坏以及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取决于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因此,为了防止剪切破坏以及减小土压力,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以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3)改善地基土的压缩特性主要是采用一定措施以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以减少地基土的沉降。
另外,防止侧向流动(塑性流动)产生的剪切变形,也是改善剪切特性的目的之一。
(4)改善透水特性由于地下水的运动会使地基出现一些问题,为此,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使地基土变成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以减小其水压力。
(5)改善动力特性地震时饱和松散粉细砂(包括一部分轻亚粘土)将会产生液化。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地基土液化,并改善其振动特性以提高地基的抗震特性。
(6)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主要是指消除或减少黄土的湿陷性和膨胀性等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
2、设计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地基处理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龚晓楠,2008《工程使用地基处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设计要求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对比分析可选择的地基处理方案,结合工程的要求和天然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上部结构的类型、荷载的性质,并认为主要考虑复合地基处理方法与均质人工地基处理方法同时要求:(1)对所选用的地基处理的方案进行比选后的可行性论证,同时要考虑经济、施工周期等各项条件进行的必要分析;(2)绘制平面布置图、剖面图;(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内容包含完整的计算说明书,内容参照设计要求,详细叙述每一步设计的细节;书写清楚,字体端正,列入主要过程的计算步骤,计算公式;(4)图件:布图合理,图面整洁,线条及字体规范,图中书写字体一律采用仿宋体。
4、设计原则考虑建筑地基处理工程存在工程量大、工期紧张、施工条件差等观因素,因而设计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确保工期的情况下、在确保工程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力争做到施工便利,经济合理,缩短工期。
二、课程设计资料1、工程概况拟建220kv 变电站场地站址主要属海积地貌单元,西侧150m为冲沟入海口,场地地形平坦,高程在~ 之间,按整平标高,场地全部为填方区,现场地东北角种有蔬菜、果树和铁树苗,其余地段已经三通一平。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站址处主要岩性为花岗岩,场地范围内未发现活动断裂通过。
场地附近未发现坟墓,文物、矿产等存在,场地交通条件较好。
2、地质概况根据野外钻探取芯肉眼鉴别及原位测试手段,并结合室内试验成果,确定场地内自上而下地基岩土层划分及各特征分述如下:①耕植土:灰黄色、灰褐色,湿,软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以粉质粘土为主,含较多植物根系,均匀性差。
本层场地内原始地貌均有分布,一般厚度约~②卵石:冲洪积成因,灰色、灰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粒径以2~6cm 为主,卵石含量50%~55%,其中2~4cm占30%~40%,粒径>4cm 占15%~20%,其余多为粘性土充填,局部含有个别>20cm 的漂石。
场地除东北侧地段缺失外,其余地段均有分布,厚度约~,层顶高程~。
③淤泥:海积成因,灰色、深灰色,饱和,流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切面较光滑,该层下部含有少量卵石,该层全场低均有分布,厚度为~,层顶高程为-~。
④卵石:冲洪积成因,灰黄色、灰色,饱和,稍密-中密,该层全场地均有分布,卵石岩性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凝灰岩等,呈亚圆、扁平状,粒径以2~4cm 为主,少数>10cm,局部地段存在个别>40cm的块石,呈交错排列、级配较差,卵石含量一般50%~60%,骨架间隙由30%~40%软塑状粘性土充填,该层重型动探击数一般为9~15,平均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