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欣赏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交响乐结课论文-何腾

交响乐结课论文-何腾

我眼中的交响乐摘要:本学期选修何腾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程,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的欣赏,以及老师的讲解,我初步了解了交响乐这门高雅的艺术。

而去北京音乐厅现场欣赏交响乐的经历,让我真正走近了交响乐。

本论文主要介绍交响乐的演奏场所,重点介绍了作者去过的北京音乐厅;同时介绍重点欣赏的交响乐曲目,贝多芬三部知名度很高的作品,分别是: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

关键字:交响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c 小调第五交响曲音乐厅正文:一北京音乐厅北京音乐厅是一座以黑色大理石为基座的白色长方形建筑,厅内采用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建筑声学措施,获得了良好的音质,明显的厅堂声学优势吸引着众多的表演家和听众。

密闭的隔音门和隔音走廊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环境噪音的干扰,确保演员和听众全神贯注地置身美妙的音乐氛围中;敞开式的演奏台可同时容纳百人交响乐队及百人合唱团。

二楼的"大提琴咖啡厅"宽敞幽雅,为前来欣赏音乐会的观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息、交流的场所,优美的音乐和香醇的咖啡同样是浓的化不开;二楼至四楼的"音乐厅画廊"定期展出国内外著名画家的画作,更使这里成为一座综合的艺术殿堂。

二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贝多芬作于1804年。

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慢板。

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

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

这是个沉痛悲戚,但又美到极点的乐章。

在第一小提琴弱奏当中,哀婉的主要主题凄凄而现,情绪亦由此再起高涨,跟死神的咆哮毫无分别;而主题的喃喃自语,亦静静结束此乐章。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第一篇: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摘要】音乐是心灵碰撞的火花,是生命有声的呐喊。

交响乐,更是人心深处的精深表达。

交响乐的发展,亦如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貌,展现着音乐家对生活的种种表达。

徜徉在交响乐的殿堂,领略到的不仅是饕餮盛宴,更是心灵的碰撞!【关键字】交响乐、学习认识、贝多芬、赏析【正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喜欢音乐,喜欢建筑,音乐带给我难以言表的宁静、闲适心情,而交响乐的激情与细流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交响乐的高深莫测、激情震撼是纯洁、高尚的,需要用心去心聆听、去感受,聆听艺术家的呐喊,感受艺术的熏陶。

一学期的交响乐知识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了一些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交响乐曲的源由、交响乐的发展过程、交响曲的特点、交响乐队的组成、交响乐的艺术效果以及一些观赏交响乐的演奏注意事项等等。

以前只是戴上耳机随便听听,后来才知道,交响乐欣赏竟是这样……真是开阔了视野啊!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

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

交响音乐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民族乐派和现代音乐时期。

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

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

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

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

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

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

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

交响乐论文——浅谈交响音乐摘要本学期在何腾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了解了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和著名作曲家,以及交响乐的体裁、特色、以及一些名作等。

伴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袅袅溢出开来,我也沉浸在音乐之美中。

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的欣赏,以及老师的讲解,我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进而真正走近音乐。

本论文介绍了三部知名度很高的作品,分别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以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详细地从创作背景、创作内容、作品特点、文学价值等方面对这三部进行了分析,表达出真实的学习心得。

虽然乐曲的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共同的功效,那就是洗涤人的心灵。

遨游在音乐的国度,聆听是一种幸福。

关键字交响乐拉德斯基进行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命运交响曲正文1.拉德斯基进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又译为拉德茨基进行曲,于1848年创作,管弦乐曲,老约翰·施特劳斯最受欢迎的一首传世之作,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也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强大军力的音乐代表,此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

所以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但此曲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茨基将军的,但实质上拉德斯基是一个铁腕人物,曾残酷镇压了邻国的人民起义,可以说是一个反动军阀。

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

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

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片段1)。

交响乐 音乐赏析论文2

交响乐 音乐赏析论文2

大自然的回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浮华中求一片自在心境,在喧嚣里得清幽善念。

生活总是会有些大起大落,笑面人生,用田园心境对待都市生活。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份人生的珍贵感悟。

下面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田园交响曲,它又名“F大调第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

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

使用『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赏析这首音乐,是基於对贝多芬全部作品的巨观角度。

贝多芬中期作品的确远比不上后期作品有那麼强的冲突性,一个只有强烈情感却没有强烈心灵冲突的贝多芬,中期作品对大自然的观点必然是『溶入』、『乐以忘忧』的心情,这刚好是田园交响曲的主要情感表达,也是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能听出来的乐曲意含,无怪动画『幻想曲』以田野精灵来诠释这首乐曲。

但是,基於西方文化价值系统的深层特性,仍然可以在这首音乐中时时找到『人与自然对话』的可能。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音乐的开头以双簧管呈现出欢快明亮的第一主题,跟随着第一主题的音乐走进了一个作者描写的美丽的生机勃勃的村庄,阳光洒在麦芽上,鸟儿也在树梢上歌唱,仿佛在欢庆作者的到来。

如此欢快的音乐不仅是在描写那美丽的乡村景色,也表现了贝多芬投身到一片生机的大自然后的喜悦之情,没有包袱,也没有来之世俗的烦恼。

紧接着大管相较低沉的声音表现了音乐的第二主题,音乐婉约唯美,不断的回荡在耳边。

大管的声音和牧笛有点相像,仿佛勾画了一副牧羊人在放羊,并与田间劳作的人们相互应答的场景,是如此的令人陶醉。

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不断的交替出现,本乐章中没有太多的变化曲式,就如同一曲朴实的村歌。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交响乐是一种以管弦乐团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音乐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让人们沉浸在音符的世界里。

在赏析交响乐之前,我们需要对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基本结构和演奏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从交响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交响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晚期的意大利。

最初的交响乐是为宫廷音乐和教堂音乐所用,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音乐形式。

在18世纪中叶,经过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作曲家的贡献,交响乐的体裁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其次,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包括乐章、乐队和风格,其中乐章分为四个部分:快速的开场、缓慢的第二部分、更快的第三部分和再次加速的高潮部分。

乐队则是由木管、铜管、弦乐和打击乐器组成的,不同的风格则是指不同的作曲家的风格,例如莫扎特的优雅和贝多芬的宏大。

最后,对于赏析交响乐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音乐表达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海顿的《创意交响曲》传达了对音乐的冒险和探索精神,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乐章之间的过渡和变化。

音乐是有节奏、旋律和和声的,我们可以注意听乐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

第二,听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每个作曲家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来理解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第三,注意整个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变化。

音乐整体的结构和主题的发展是交响乐的核心,通过加强对这些要素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需要放松心情,用心聆听音乐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交响乐的探索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个美妙的艺术形式。

交响乐欣赏

交响乐欣赏

《交响乐欣赏》课程论文通过《交响乐欣赏》这门课,在老师精心讲解下,原本对于音乐一窍不通的我,对交响乐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了解了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

交响乐曲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

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形式的音乐作品。

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

交响音乐形成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

在此之前的17一18世纪中叶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高峰之一巴洛克音乐时期。

按照西方音乐史分期,欧洲交响音乐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历史阶段。

下面就各大时期的音乐风格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巴洛克时期:巴洛克音乐持续兴盛原因其一是新涌现的王侯和贵族阶层日渐取得了与教会一样的音乐消费资格,随即又以支持者的姿态改变着乐坛。

其二是封建思想退化,科学发展解放了人类思想。

此时音乐特点是阶梯式力度变化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活力,巴洛克时期的交响乐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宏阔气度,是以情感夸张、结构富于理性、追求细致内涵和华丽装饰为主要特征。

体裁是清唱剧、康塔、变奏曲、奏鸣曲。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巴赫,代表作是其《勃兰登堡协奏曲》。

从巴赫的音乐里我们能体会到:宏伟、壮阔以及英雄主义的气概。

从慷慨激昂的乐章里,可以体验人类追求梦想、勇往直前的精神。

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交响乐是在以往欧洲音乐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审美要求,在更高的阶段上追求情感与理性的平稳,严谨完美的形式与深刻思想内容的结合,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注意音乐形式的严谨平衡,音乐风格的庄重和谐。

古典主义交响乐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为代表,以当时西欧文化名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为中心。

交响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交响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大学音乐交响乐赏析课程结课作业论文左侧装订1、序号_______(交论文时看名单填写)2、姓名_________________3、学号_________________4、班级__________________5、周几上课(按原选课名单填)________6、手机_____________________《交响音乐赏析》结课论文第一课:什么是交响音乐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

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

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

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

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4、表现手法是顿挫分明的,能将听众带入音乐意境和想像空间。

【课堂音乐赏析】迈克尔·杰克孙的演唱充满了热情。

他身为一个歌手,重视的不仅是歌唱,与音乐主题相符的舞台设计也是他的演唱的一部分。

天真的小女孩、坦克、举着枪的士兵、还有发自内心的歌声……一部电影般的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更有说服力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

他没有把艺术当成了人们的休闲娱乐,而是把音乐具有的,明星具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用在了贡献人类幸福的事业上。

这一点是我最受感动的一点。

迈克尔·杰克孙不同于一般的流行音乐歌手,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音乐的教皇。

第二课:巴洛克乐风及巴赫的音乐一、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14至16世纪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两个时期虽然在时间方面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在艺术方面的东西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把它们分为两个时期!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音乐鉴赏》交响乐论文

《音乐鉴赏》交响乐论文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赏析《自新世界》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它的结构袭用古典曲体,因此显得格外紧凑、精练而明晰。

第一乐章采用严格的奏鸣曲形式,在慢速度的第二乐章之后,仍按古典传统接上一个诙谐曲,最后乐章则概括和综合前几个乐章的发展。

这部交响曲的形象内容丰富多姿,这里有英雄气概的戏剧性动机和顽强而紧张的斗争精神,它在整部作品中升腾、跌宕,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所有这些情绪的变化和发展,则通过一个类似主导动机的主题来体现和贯串统一。

这个主题像是愤怒的呼喊、热情的召唤和战斗的号召,它的形貌在第一乐章的慢引子中虽然只是稍露端倪,但作者运用他曾多次运用的笔法写出的这段旋律,仿佛是全神贯注的史诗式起句,即时把人们引人作品的形象世界,为整部乐曲的戏剧性叙述预作铺垫。

接着便是奏鸣曲形式本体的开始。

呈示部的第一主题音响决断、显目,由两个对比的形象组成,前者是法国号的召唤,也就是在引子中已有,暗示的主导动机,充满戏剧性的因素,后者则像是前者的答句,以固定的节奏型为基础,完全是民间舞蹈性的乐句:这个主题的两个形象的对置,可以帮助听者理解这部交响曲总的构思:主题的前四小节无疑含有黑人歌曲所特有的节奏因素;而后四节的曲调,也像引子中的史诗式起句一样,富于典型的斯拉夫歌曲性音调,一般说来,它也是整部交响曲旋律音调的基础。

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引子中,或是在这第一主题的呈示和发展中,作者都采用斯拉夫民间音乐的叙事手法(即屯卡),用以揭示被压迫民族的形象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

我们知道,这位身居海外的斯拉夫作曲家格外同情美国被压迫有色人种的命运,确信他们的创造力量,正是因为这样,他一开始便使这第一主题具有一种积极刚强的力量,并使这一代表自由意志的主题在其呈示中便获得紧张的发展,不断发扬光大。

第一乐章的引子缓慢、宁静而又有点压抑,我们仿佛看到深夜或黎明时分,作者乘坐的轮船将要到达目的地,他刚从睡梦中醒来,正在揉惺忪的双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响乐欣赏课程论文——
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交响乐风格的
不同
一、巴洛克时期
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音乐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巴洛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有维瓦尔第、J.S.巴赫以及亨德尔。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它的节奏是阶梯式的,渐强或是渐弱,没有突变,有着统一的力度色彩,这种风格反映了巴洛克音乐贯穿了人的明确感情,没有彷徨和犹豫,而是一种确定的人的冷静的思维。

除此之外,巴洛克音乐的节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马不停蹄”,这种节奏说明了创作者有着明确的理想彼岸,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毕竟音乐总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与巴洛克音乐对应的是“世界大发现”时期,欧洲的一群野心家们正积极得开辟新大陆,当时的人们有着宏大的雄心壮志,他们关注的不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整个世界。

因此,反应在音乐中就是一种激情彭湃、灵感迸发的感性力量。

下面以巴洛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来做具体分析。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原版使用了管风琴来演奏。

整个托卡塔富于戏剧性的力量,变化多端的节奏给予了音乐丰富多彩的性格表现,在聆听过程中,你会感受到它的情绪变化多端,时而激越昂扬,时而沉静内敛;在一个个有如中流砥柱般的和弦长音中,迅急地掠过风一样的经过句。

整体感觉即庄重又华丽,凸显出“托卡塔”乐段自由的幻想风格。

托卡塔蕴含着永恒性和深刻性,紧凑跟进的节奏,有问有答的乐律,低音与高音的完美配合,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托卡塔与赋格的魅力。

二、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指欧洲音乐史1750年至1827年左右这70多年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的交响音乐强调集体意识,表达“我们”的情感,人自身的情感在理性精神的制约下,没有爆发,人时刻保持着冷静和沉着。

它是一种秩序、数字的艺术,这类音乐表现出立足于现实,理性自制,积极进取的感情。

古典主
义时期之前欧洲爆发了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的启蒙运动,它对当时的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采取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相信实用性实验知识的效用和相信普遍自然感觉的价值,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后来又经历了狂飙突进运动、德国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洗礼,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作品开始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所以总的来说,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社会文化特质表现为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

古典主义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

下面以莫扎特的《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乐章:柔板,快板,长长的引子提供了一种美妙、宁静,庄重而又心灵和谐明朗的意境。

这一乐章的主体是一首优雅的“歌唱性快板”,简单的主题丰富地展开。

这一乐章中有辉煌饱满的全奏段,也有活泼的第二主题与层出不穷的想象变化。

第二乐章:行板。

这个如歌的乐章充满沉思冥想,优美而安详,表现出了慢速进行曲的特点。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

朝气蓬勃,是作者最著名的小步舞曲之一,令人联想起第一乐章节庆式的欢乐。

第四乐章:快板,典型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明显是海顿式的,活泼的开始主题轻轻奏出,然后由全奏大声重复,充满了机智、幽默的情趣,是一幅生气勃勃的民间欢乐场面的写照。

三、浪漫主义时期
19世纪初,西方音乐中浪漫主义风气逐渐成为时代的主导,在音乐史从此后的一百余年被称作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自由奔放,大胆热情,艺术大师层出不穷,是西方音乐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不同于之前的古典主义音乐及更早的巴洛克时期音乐,这个时期强调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此外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音乐中民族民间的内容和情感更加丰富,并且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创新,这四点可概况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贝多芬、罗西尼等人开创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先河,初期阶段的音乐家有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和肖邦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浪漫主义音乐,柴可夫斯基和李斯特更是将浪漫主义音乐推到顶峰,施特劳斯等人的作品则属于浪漫主义晚期了。

在这里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乐章:是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

钢琴奏出了以分解和弦出现的引子,接着小提琴唱出了优美宁静、朴素安详的主部主题。

主题稍作扩展后,钢琴奏出了颇富抒情风格的副部主部。

在较严谨的展开部和再现部后,音乐以短小的尾声结束。

这个乐章具有温
婉明快清澈的感觉,乐思优美而浪漫。

第二乐章:是行板,二段曲式。

整个乐章静谧轻柔,钢琴奏出缕缕飘弥着奥国北部阿尔卑斯山岳地带气氛的歌谣风的旋律。

中提琴抒情的吉普赛风格曲调交织着既温柔又忧愁的情感。

二段音乐在反复后结束。

这个乐章形式单纯,但相当妩媚而可爱。

第三乐章:是一首谐谑曲。

急速、轻快而精神充沛的主题以及弦乐与钢琴的问答显示出诙谐的情绪。

中段是维也纳舞曲风的恬静而又愉快的音乐。

第四乐章:是变奏曲式。

脍炙人口的旋律描绘了深山溪流中自由悠游的小鳟鱼。

小提琴优美的主题后,钢琴弹出第一变奏。

第二变奏由中提琴主奏。

第三变奏是借大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浑厚的主题,沉重的音乐似乎令人感到了渔夫的脚步声。

第四变奏是强大的和弦和阵阵的哀伤,好像是渔夫投网和小鳟鱼的挣扎。

第五变奏大提琴奏出同情和忧伤。

尾声中优美的主题再现,诉说着自由欢乐的永恒和美好终将到来。

第五乐章:最快板,二段曲式。

华丽而充满力感的音乐充计表现了作者在夏季愉快的旅行中明朗而宽阔的胸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音乐在欢乐的情绪中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