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联合作战组训人才的思路与方法

培养联合作战组训人才的思路与方法
培养联合作战组训人才的思路与方法

培养联合作战组训人才的思路与方法

摘要:本文以胡锦涛的重要指示和训练科学为指导,在揭示联合作战组训人才本质的基础上,从我军的实际出发,借鉴美军的经验,重点研创了优化培养联合作战组训人才的思路和方法。主要阐述了军校教育与部队训练整体联动的总思路和具体思路,提出了建立联合战略、战役、战术、技术和基础训练内容体系,科学运用现代军事教育技术的手段和实用方法。

关键词:联合作战;组训人才:培养方法

培养联合作战组训人才是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军委、总部实行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这一战略决策的贯彻落实,影响到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切实可行性,决定了我军未来能否打赢一体化联合作战,胜任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重大命题。本文从揭示联合作战组训人才的本质人手,重点探讨联合作战组训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一、联合作战组训人才是组织实施联合战略、战役、战术、技术和基础训练的管理(保障)人才和教练人才

胡锦涛主席指出,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基本作战形式是一体化联合作战。联战必须联训。要着眼提高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大力加强联合训练。胡主席这一指示,揭示了训战一致的发展规律,明确了我军训练和未来作战的方式和任务。贯彻落实这一指示,必须创新联合训练的内容一联合作战,切实大力开展联合作战训练。要切实大力开展联合作战训练,务必解决联合作战组训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因为,组训人才决定了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生长和联合战略决策、筹划与实现能力、联合战役能力和联合战斗能力的生成。

军事训练科学告诉我们,组训人才包括管理人才和教练人才。缺乏管理人才,联合作战训练就会失去组织领导、科学筹划、制度控制、可靠保障;缺乏教练人才,受训人员和集体就会失去主导、传道、教练的示范和榜样,以致联合作战训练计划与实施落空,使管理工作难以兑现。由此可见,组训人才决定了联合作战训练的启动、运作和结局。其中管理人才和教练人才不可偏废,必须同步培养、协调发展,共同作用于联合作战训练,才能促进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生长和联合作战能力的生成。

联合作战组训人才是具备联合战略、联合战役、联合战术、联合技术、联合基础素养和能力,并且精通联训方法的多层次结构性人才。联合战略组训人才,

人才培养改革建议方案

人才培养改革建议方案 一、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开展工学交替的实践活动,是教学计划安排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不断探索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大举措。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 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并实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进行:第

一个阶段,即基本职业素养培养阶段、第二个阶段,即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第三个阶段,即岗位拓展能力培养阶段。 基本职业素养培养阶段。利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培养其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这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主要集中在校内由专职教师完成。 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分析企业岗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共同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企业提供具体工作项目、任务,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完成岗位技能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主要由专职教师承担,实训项目主要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分别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交叉进行。继续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其始终贯穿在各门课程教学当中。 岗位拓展能力培养阶段。本阶段完成技能实作、兴趣课程、修养课程、知识拓宽与提升课程等的学习。重点强化岗位核心技能、进一步挖掘职业兴趣、拓展岗位能力、提高发展潜力,通过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形式实施。由企业的兼职教师加以主导,校内的专职教师辅助。继续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其始终贯穿在顶岗实习的教学中。

项目部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方案

项目部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建立和完善项目部人员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新员工上岗培训计划、在职老员工的培养与开发计划,员工绩效考核与建立人才档案计划,以及岗位轮换计划、内部兼职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以便建立项目部的人员梯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岗位见习轮换”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员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培养政策,即项目部培养专业型的技术人员和综合型的管理人员。专业型的技术人员指在建筑与隧道施工等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综合型管理人员指在本部门或本班组内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 第四条主要内容 1、职业发展通道; 2、建立后备人才档案 3、新员工上岗培训; 4、老员工在职培训; 5、内部见习,岗位轮换,; 6、人员培养的考核评价;

7、员工晋升、淘汰与选拔。 第五条适用范围 项目部各部门员工。 第六条名词定义 1、项目部高层管理者:项目部经理、项目部副经理、项目部总工程师 2、项目部中层管理者:项目部经理助理、项目部总经济师、项目部副总工程师、项目部各部门部长、副部长 3、项目部基层管理者:项目部各小组组长、副组长、项目部各班组班长、各部门一般管理人员 4、普通工人:项目部从事一线施工生产的工人 第二章职业发展通道 第七条目的 通过划分岗位序列和职位等级,制定各岗位序列的职位晋升路径,以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工作氛围。 第八条岗位序列 1、单列组岗位序列: (1)财务组:新员工—基层财务管理人员—副组长级财务管理人员—组长级财务管理人员—副部长级财务管理人员—部长级财务管理人员—项目部总经济师—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 (2)合同预算组:新员工—基层合同预算管理人员—副组长级合同预算管理人员—组长级合同预算管理人员—副部长级合同预算管理人员—部长级合同预算管理人员—项目部总经济师—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 (3)安全组:新员工—基层管理人员—副组长级管理人员—组长级管理人员—副部长级管理人

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学制、招生对象 专业名称:建筑设计 专业代码:540101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大学专科 招生对象:应届高中毕业生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职高学生 学制:全日制3年,修业年限:4年 二、专业描述 1.专业概述 建筑设计专业是一门以设计建筑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教育部门为了适应新时期专业技术教育,避免中等职业、高职高专(专科)、本科等不同层次教育共同使用一个专业名称,更好区分各层次教育的侧重点不同而提出的。该专业以往与本科教育均称为建筑学,现只本科层次教育保留使用建筑学的专业名称,高职高专层次使用建筑设计的专业名称。建筑设计专业涉及到美学和理性思维的融合,故可以称得上是一门工科与艺术结合的学科。 2.专业所属行业背景(包括人才需求) 本专业属于建筑行业大类,是建筑工程实践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的相关学科越来越多,材料科学的发展、技术领域的更新日新月异;建筑成为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往往需要在最短时期内获取数据信息。建筑设计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客观上需要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成为一门实践、实训实作的独立分支学科。 本专业主要涉及到建筑大类中的三个方向。其一,从事建筑设计的设计方,包含各大设计院和设计公司。其二,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施工方。其三,发出建筑设计邀请的投资方,也称为甲方,其包含房地产行业以及部分政府投资方。其中设计方是本专业就业的对口单位。 3.本专业的主要就业范围 (1) 主要就业单位

①乙方:设计方向 毕业生可在建筑设计公司、小型设计事务所、中小型设计院从事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作。 ②施工方:施工方向 毕业生可在建筑工程公司从事建筑施工工作。 ③甲方:房地产公司 毕业生可在地产公司从事管理、协调各设计单位的工作。 ④第三方服务机构:效果图公司、节能设计公司、BIM技术公司 毕业生可在第三方机构从事建模师和设计助理岗位工作。 ④其他相关:景观设计公司、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景观装饰工程公司。 毕业生可在第三方机构从事景观设计或室内设计方面工作。 (2) 主要就业部门 乙方:设计部 施工方:项目部、工程部 甲方:研发部 第三方服务机构:技术部 (3)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群 建筑设计单位从事绘图员、设计师助理;建筑施工单位从事施工员、监理;房地产开发公司研发部建筑规划岗、景观设计岗。效果图公司从事建模师、效果图后期处理师。节能设计公司、BIM技术公司从事建模师和设计助理岗位工作。 (4) 核心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列表 表1 核心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项目部人才培养计划

xxx项目部人才培养计划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构成的持续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潜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项目部为响应xx公司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管理人员梯队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原则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讲求实效 二、培养对象 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 三、培养目标 根据xx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实施情况,指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引导成员主动自觉参与到团队工作和管理中来,提升自身的业务合作和专业研发能力。以增强职工的专业能力为重点,项目部根据每个管理人员自身条件针对性进行培养,对每个管理人员制定目标岗位:

四、培养措施 1、专业指导:根据实际需求,对核心人才重点培养,安排参加集团公司培训使其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 2、小组培养:推行“核心成员骨干技术小组”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优秀的研发成员按重点划入项目研发梯队,以培养、锻炼职工的团队意识,提高白身的专业能力。 3、进修培养:大力支持和资助团队中优秀成员的提高及进修过程,根据团队业务需要,每年有计划的选派优秀骨干成员外出学习。 4、思想交流:项目团队中的成员,不定期的进行思想交流,针对工作、管理过程及专业领域进行研讨,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5、建言献策: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应积极建言献策,加强团队大局观和责任意识,在今后工作中能尽快的融入并转换角色。实践锻炼根据团队成员的不同经验、专业和特点,有计划的对培养对象进行实践锻炼,帮助他们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使其尽快的成才起来,提高团队的组织领导力。 6、人事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在岗位聘任上实行以实力竞聘上岗,避免出现论资排辈,对团队中确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破格晋升,确保人才激励的公平公正公开。 7、分配制度: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多种分配形式

出色人才培养设计设计方案.doc

XXX公司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1、总则 第一条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各产品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事行政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本管理办法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战略人才的甄选、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战略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2、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和“精鹰计划”和“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第六条“雏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或在职普通员工的培养,使其逐步成为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第七条“飞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普通员工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第八条“精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中层管理干部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副总、总监一级的岗位储备人才。 第九条“雄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对通过对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为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公司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3、战略人才的甄选 第十条目的 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第十一条甄选条件 进入战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第十二条甄选工具 1、《关键人才推荐表》(见附件) 2、《个人职业锚(职业倾向)问卷》(见附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精)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 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 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 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 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 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 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 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的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们在工作中所学到的实际经验必须在回到课堂教 学中以研讨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加以巩固。实习的学生们在工作环境中所学到的东 西经过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将来在他们进入最终社会时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 二、引导职业导向,拓展其它技能,培养兴趣多样化。

人才培养思路资料

人才培养整体思路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意义 ?企业-为股东,客户,员工负责 –随着知识社会的深入发展,企业将从重点满足股东,客户的需求,转变成为员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员工最大的需求是成长 –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 –成长环境 ?建设企业培训体系,实现人才战略 –知识时代,企业战略=人才战略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经常遇到的问题 1. 人才培训缺乏系统和规划,散乱无续,无重点,目的不明确,盲目,针对性不强。 2. 组织人员膨胀带来的管理问题 3. 员工能力不适应岗位的要求和变化,职位素质能力标准欠缺和不统一,岗位诊断和人才测评缺乏手段 4. 技术的更新带来的与先进技术的差距,从业人员的技能如何提升(技能提升以后如何留住) 5. 技术人员的最根本需求是职业发展,如何建立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路径?企业的发展与技术人员的个人发展如何相互促进 6. 培训效果难以评估,原因是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都欠缺,评估难以量化,而针对技术人

员的培训效果评估比较容易量化。 7. 培训效果如何转化成企业的效益?投入产出RIO不明确,达成效果不理想,培训的效果转化路径还不明确,缺乏领导参与和全员参与,培训的效果难以转化。 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企业培训体系的组成 培训机制培训管理与实施人员培训课程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所涉及的内容 1.组织学习体系 2.人力资源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3.培训需求调查体系 4.岗位技能测评体系 5.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管理体系 6.机构与讲师筛选和内部培训师培养体系 7.培训资格审查与报名体系 8.培训行政支持体系 9.培训效果评估与跟踪辅导体系 10.培训预算控制体系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内容 一、建立职位—能力—课程对照体系 –如果不知道各岗位所需的能力,就无法确定需要培养哪方面能力的课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人才培养方案-模版

第一部分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与人才培养方案说明 (一)专业背景 (提供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自治区、昌吉州和阜康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材料) (二)专业发展历程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的重大阶段性说明) (三)人才培养方案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开发、审定和批准实施。) (四)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 (贯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教理念,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 二、人才培养目标 (简要说明) 三、培养对象与学制 (1)培养对象: (2)学制: (3)学历层次: 四、课程设置 (一)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结合校内外实训条件,将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个学期。)(二)典型工作任务及学习领域 1、深入企业调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主体,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 2、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构建“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与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根据相应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企业中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依靠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配置转化,确定需开设的课程门类,以工作过程的开展顺序为主要依据,并兼顾教学规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表1-2 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四)学习领域课程描述 (在每一学习领域课程描述中都包含工作过程、工作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时间,从而达到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问题。) 1.学习领域的结构 学习领域的描述格式见表1-4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设计见表1—5~表1—?。

人才培养目标及改革思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改革思路 1.1 进行社会调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解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从2001年开始,课题组针对我校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培养质量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能力和素质的需求重点在:软硬件设计和实践动手能力;基础理论与自我发展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而我校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程实践能力不强;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创新精神和能力弱;团队和协作精神差。 上述调查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培养的需求和我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如何加强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成为课题组及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们追求的建设目标。

武汉大学关于展开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讨论的有关文件

学院进行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 1.2 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提出“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改革思路 如何通过大学四年教育,培养出受社会欢迎,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实现我们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针对如何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发展潜力大、适应面广、创新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课题组进行了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历年的学院暑期工作会议和教代会中,如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均成为核心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形成了“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1.2.1 学院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节选)(2002年12月学院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 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电子信息学院发端于1945年建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游离 层实验室。新武汉大学组成后,她由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测 绘科技大学和原武汉水利大学三校中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 与信息工程、无线电科学与技术、空间物理与探测技术、光 电信息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 组成。 电子信息学院学科涵盖面广,部分学科在国内有较大影 响,主流学科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市场需求旺盛,具 有较大发展空间,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科学研究成绩明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人才培养基础厚重、就业市场需求旺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形势严峻 1、教师学历、学缘和知识结构都不尽合理。我院学科合 并调整后,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共有97名,占教师总数的69%,但45岁以下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只有19人,约占其总数的20%,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比例明显偏低;教师大多数是学校自身培养,学缘结构及不合理;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不宽,面对开设、讲授新课、进行创新研究和交叉研究时,显得力不从心,后劲不足。 2、师德和教风建设任重道远。 3、各学科的学术梯队不够健全,尤其缺乏能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开展创新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带头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有些学科后继乏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发展后劲不足。 (二)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急待改善 1、人才培养的硬件已成为制约我院发展的瓶颈: 第一、教学、科研、办公用房极度饱和。学院教学、科研的办公用房较为分散,无法统一规划,资源

关于项目部的人才培养

关于项目部的人才培养 1、强基础,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措施 项目部为夯实人才基石,完善人才培养责任体系,通过“双师 带徒”“部门大练兵” “岗位实习” “经验分享会”等基础性措施,进行人才培养;并对项目毕业1-6年的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员工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找准职业锚,走准发展路径;同时还充分发挥社会成熟人才专业优势和经验优势,带领青年员工快速成长。 2、强机制,建立老中青搭配传帮带。 项目领导团队的配置上,采用老、中、青搭配的原则,在管理经验、能力上实现互补。如项目班子中八零后就有两位,九零后一位, 副三总师基本为八零后人员,年轻活力与经验老道相互结合相辅相成, 在领导团队中,就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为项目人才战略实施做好了示范榜样。 项目点多面广,几个子项同时施工时,项目采取分点工区制,由项目班子、副三总师牵头蹲点工区,并且把重点人才培养对象放到一线施工中进行历练,一方面丰富一线施工经验,另一方面让他们在一线学有所施,发挥各自才能。 3强方法,探索“双轨三阶”培养法。

"双轨三阶"人才培养法 —长沙县PPP 项目 在局和公司人才培养的启示下,项目创造性的提出了“双轨三阶”人 才培养法。 从下自上是补位,是压力传递的阶梯。从项目班子开始,在既定 人选里选定一人作为自己培养打造的接班人,进行一对一专业导师带 徒,当某一阶层的导师不在其岗位时,能第一时间进行补位。 从上自下是培养,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从项目班子开始,定期或 不定期的对补位人员进行学习培养,有意识的培养一批真正掌握现代 管理的基本技巧及思维模式,并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实战技能的企 业管理人才。 第一阶:孵化人才 把符合条件的一般员工培养成专业技术人才, 熟练掌握一定的专 业知识和基础管理水平。主要是针对新员工、临时用工及一般管理水 平的员工。 f 项目班子以上 一部门经理 -专业人才 〔部门经a ) 〔专业人(普通员 (知识积

公司人才培养计划3篇

公司人才培养计划一:公司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达州市给排水总公司20xx年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能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xx年底,通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达到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达到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达到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达到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内容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1122”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2名优秀技术人才和2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监测、经营、安装、收费技术、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积极引进和培养电焊、化验、水质监测、施工现场管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给排水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水质化验、生产运行、维护、水表安装管网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习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为载体,积极培育水莲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公司人才培养计划二:公司人才培养计划(1143字)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通过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达到25%,人才密度达到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达到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平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达到300人以上,形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后备人才培养设计方案.doc

后备人才培养方案 总则 一、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以及岗位轮换计划、内部兼职计划、在职辅导、在职培训等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以便建立我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本支持。 二、培养目标 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三、主要内容 1、后备人才的甄选; 2、岗位轮换; 3、内部兼职; 4、人才调配; 6、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 7、晋升与淘汰。 四、适用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后备人才的甄选 一、目的 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潜质的后备人才,

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二、甄选条件 (一)知识经验和工作业绩:知识全面、经历丰富、业绩出色,综合素质较强,并且服众的人员 (二)关键资质:1、沟通能力;2、分析判断能力;3计划组织能力;4、管理控制能力;5、应变能力;6、执行力;7、创新能力;8、领导 能力;9、决断力;10、人际关系能力;11、团队合作能力;12、 承受压力的能力。 注: 1、后备人才分类:管理类、财务类、营销类、技术类 2、以上各类人员资质要求为初定,具体要求根据各部门用人理念 可进行适当调整。 (三)综合素质和潜质 1、性格特征 2、职业倾向 3、综合能力 4、心理测试 三、甄选工具 1、基本条件通过个人材料进行分析。 2、关键资质通过调查表、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 3、综合素质和潜质可借助一些测评软件进行测评。 四、后备人才甄选 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各部门为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某些中级或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一般来说,对每一个关键岗位的继任者要选定1—2名候选人。 五、后备人才甄选程序 各部门向人力资源部提交后备人才候选人名单——人力资源部组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长春市农业学校 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长春市农业学校二O—二年三月 1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建设调研工作长春市农业学校畜牧兽医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组负责,其目的是为我校畜牧兽医示 范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供依据。通过社会调研,正确把握 吉林省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趋势,从而对畜牧兽医专业 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 议。 总论 1、调研的指导思想 畜牧兽医专业调研指导思想是:以国家中长期发展刚要为指导,以吉林省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目标,以吉林省农业支柱产业为依托,以吉林省、长春市畜牧兽医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需求以及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内容,对吉林省、长春市畜牧兽医行

业、企业、院校、毕业生、在校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为顺利完成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搜集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前瞻性的客观资料,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2、调研的思路 畜牧兽医专业服务面广,涉及养殖、加工和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同时,从事本行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规模、性质、主要岗位等有很大差异,全面调查有一定难度。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确定如下调研思路。 2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宏观背景调研和微观需求调研相结合:通过宏观背景的调研了解吉林省畜牧兽医主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与之相适用的人 才总需求;微观调研以企业为主体,了解企业目前现有人才成长经 历及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状况。 畜牧兽医人才的总体需求调研与中职畜牧兽医人才需求的调研相结合:畜牧兽医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把握中职畜牧兽医专业 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必须全面了解畜牧兽医行业对畜牧兽医人才的需 求结构。 畜牧兽医人才需求调研与中职教育现状调研相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要符合畜牧兽医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要求,

人才培养计划87045

人才培养计划 1、员工职业生涯成长规划; 参考《销售团队的编制与架构》部分; 2、员工入职培训; 针对所有营销部门员工: 1.企业介绍:包含企业背景,行业背景分析,项目内容,运作模式和特点,市场分析,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等; 2.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企业愿景与使命,顾客服务理念,企业内部团队文化,员工精神,等; 3.产品培训:本部门主要销售产品;会员体系; 4.其他职能部门介绍; 5.具体职能部门职位培训(市场部门主导) 5.1、职位定义; 5.2、职位的职能重要性以及在团队中的架构位置; 5.3、营销模式:公司整体营销模式介绍;营销人员主要参与的营销方式; 5.4、业务开拓方式方法;

5.5、晋升空间; 5.6、业务收入计算计划; 5.7、工作理念;员工精神(钉子精神)。 6.行政规范培训(行政部门主导) 7.培训考核与效果巩固: 7.1、首日培训后,当日书写自己对自己对公司文化,发展模式,市场分析的文字; 7.2、写一篇自己对市场开展的思路计划; 7.3、培训完毕一个星期,进行书面考试,考试内容即培训内容; 7.4、培训过程注重互动提问,以及引入其他部门或本部门的同事来进行分享,促进大家快速认同并融入新环境; 7.5、市场开拓先易后难,培训结束后,大家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尝试性开拓业务,回来之后在进行讨论改进交流。 3.员工在职期间成长培养; 1)潜移默化式培养: 专业定向培养:所有的营销人员均走专业路线,我们将为每一位新来的员工提供指导和选择空间,通过不断学习适应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拓展方向。我们将以美容,保健,商务等方面入手让业务人员在专业

能力的侧重面上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进而以专业能力挖掘纵深顾客。 企业文化: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思维和信念; 工作交流:借助日常各类例会,交流会进行促进快速成长; 习惯培养:规范各类工作数据检查提升培养个人良好习惯; 团队氛围:创造积极和谐团队氛围增加动力促进个人成长; 生涯规划:努力铺就宽阔的职业提升通道解除后顾之忧; 激励措施:开发个人潜力; 专业知识:培养顾问专家式人才,学习成全能型人才; 团队PK竞聘:在竞争中优秀自己;优秀的营销人员可以通过达到一定的能力标准,即可申请提高一级职位,组建团队与其他团队PK;营销模式:独特的营销模式,可以让每一个普通的营销人员变身为独立团队领导者,发展各类渠道代理商;同时将学会微电商的运营能力;2)直接性培训 业务能力进阶培训:不同时期,营销人员的能力及对应要求会有所变化,按照业务人员不同阶段开展进阶培训;按照营销人员的不同阶段分为:

核心员工培养计划及实施方案

核心员工培养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公司计划在三年时间内,以“种子计划” 和“核心员工培养计划” 为先行机制,并逐步实施“基层管理者成长计划” 、“管理者提升计划”、“管理者继任计划”等管理机制,实现建立清晰、规范的人才梯队管理及人才储备继任体系,确保公司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等的内部高效供给。 二、培养原则 核心员工培养计划将遵循“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 的原则,实行公司统一制定指导原则、明确各级职责分工、优化人才梯队动态管理等,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及培养制度,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及能力开发机会。 三、核心员工评定公司核心员工的评定主要是针对公司内各基层岗位的表现优秀、有培养潜力及富有上进心的员工,具体评定要求如下: 1、基本要求: (1)公司工龄一年以上,专科以上学历; (2)诚信积极、有责任心,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操守; (3)认同企业文化并忠诚于公司; (4)执行力强,高效完成各项任务,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5)绩效考核的业绩表现优秀。 2、选拔流程: (1)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组织成立评选委员会,组织各项目公司及

部门进行每年一次的选拔,以员工自荐和部门负责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实施; 制度文件 (2)核心员工的年度评选的比例:不超过各部门/ 项目部基层岗位的25%;同时上年度的核心员工也应参加评选且重新当选可不含此指标之内; (3)评选步骤采取员工自荐或推荐——评选名单与申报表公示——组织评选委员会评选——结果公示与意见收集——总经理审批; (4)核心员工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并按培养阶段进行考核,优胜劣汰,进行循环管理。 四、培养方式:公司核心员工的培养采取“五个一”的培养方式,即核心员工每年度要进行“一对一提升指导” 、“一次工作提案”、“一次集中培训”、“一篇读书笔记”以及“一次总经理座谈”等; (1)“一对一提升指导” 是指每位核心员工在当年度均由人力资源部指定包括副总经理、总监、高级经理等作为核心员工一对一的指导老师,指导其工作发展及素质提升等; (2)“一次工作提案” 是指每位核心员工担负着企业发展的基层意见调研或创新提炼的重任,每年度根据岗位或企业实际编写一份工作提案报告交人力资源部; (3)“一次集中培训” 是指每年度由人力资源部邀请内部或外部 的培训师、培训公司给予全体核心员工不少于2 天的培训; (4)“一篇读书笔记” 是指核心员工每年度在指定书目中选取一本书进行仔细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进行集中交流和笔记分享;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项目负责人:鲍贤俊?? 报告撰写人:吴国伟? 摘要:当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不断完善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本项目通过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中、高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课程衔接;方案设计 一、实验研究目标 作为本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特色实验学校,以及本市首批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职业院校,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本项目借助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课改实验这一平台,以“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为实验任务,以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攻目标,以力求确保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朝着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发展,并力求为本市职业教育教改实践提供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二、实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项目自2009年9月起开题,至2011年3月申请结题,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课题调究、案例分析、报告形成、专家论证”等四个阶段。主要方法或步骤,可简要概括为:①收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各类文献资料,熟悉现状背景;②开展“实验任务”的项目调研,明确重点难点;③制定“实验任务”的研究计划,确定设计思路;④组织“实验任务”的案例分析,提炼普适经验;⑤推出“实验任务”的阶段成果,开展改革试点; ⑥形成“实验任务”的试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⑦综合“实验任务”的论证意见,最后形成较完整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成果。 三、实验研究成果 本项目按照市教委教研室明确的“实验任务”的立项要求,通过近两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完成的实验研究成果,由“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调研报告、项目试点方案”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研究报告”由“项目结题报告、项目主题报告”组成。其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主题报告,分别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11月,荣获上海市职教协会2009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和第二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获”。第二部分的《上海市中、高职学生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认识的调研报告》,系本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的支撑材料。第三部分的“试点方案”,分别由我校《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施方案》、《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核心课程标准》等组成。以上项目研究成果,既是我校开展教改活动的实验案例,也可供本市相关职业院校在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时参考。现遵循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关于汇编“课改实验研究成果”的通知要求,就本项目“研究报告”的正文内容概述如下:(一)关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背景 本项目主要从“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并重点从“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这一背景分析加以切入,以力求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较系统地把握“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