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电影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播

浅谈电影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播

浅谈电影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播【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和灿烂文化的国度,正在经历着现代化转型。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凝结在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并通过电影艺术表现出来。

电影艺术对国家意识形态及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影响是潜移默化但却极为深远和巨大的,它以隐蔽的形式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领域,左右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的形成、完善、发展。

【关键词】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现代电影自其诞生以来,就天生地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这不仅与电影的生产环境(电影影像和信息的传播途径、环境、受众和效果等)和承载介质(胶片、光影、镜头、影像以及电影影像发生的化学原理等)相关,还与电影自身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来源(电影本身就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源)相关。

现代电影可以超越在它出现之前的包括文学、绘画、戏剧、雕塑、建筑、舞蹈和摄影在内的所有艺术而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它也可以在这些艺术媒介的基础上被整合成为一种大众传媒;电影可以继承所有现代媒介(印刷术、摄影、广播、电视)的优势,在对其他艺术媒介“延伸”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的信息传输功能,它也可以迅速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骤,有效地融合新型媒介(网络、手机、数字媒介等)的功能,改造自身的不足,从而形成一种光影、声响和动态的图文信息的全方位传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愈发强劲。

与此相一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愈发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不断加强,以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孔子学院”遍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

在此大背景下,海外受众通过电影艺术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其中既有理解上的,也有观念上的,更有文化自身的。

随着世界对中国、中国文化了解的加深,以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扩展,海外电影受众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一个不断增强的过程。

可以说,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电影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对文化传播与交流具有积极的影响与帮助。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和难题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和难题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和难题作者:张旭婷来源:《商情》2020年第35期【摘要】相比于好莱坞的科幻片凭借着精良的制作和强大的视觉冲击日益风靡全球,成为全球票房的最大赢家,中国的科幻电影却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电影产业的短板。

文章望通过对中国科幻片发展现状的梳理以及和好莱坞科幻电影产业对比,找出中国科幻电影稀缺的原因及现存的难题,以期对其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科幻电影 ;科幻片 ;发展现状近三十年来,好莱坞“科幻大片”依靠其先进的数字制作技术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席卷全球,也越来越受到中国电影市场的青睐。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冲击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一、中国科幻电影坎坷的发展历程在中国探索科幻电影这一领域的起步时间并不晚,毕竟早在1963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就出品过一部叫《小太阳》的科教片,电影里出现了中国人建造反射镜从而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科幻情节。

连刘慈欣都曾写文章盛赞《小太阳》称其“色彩绚丽,风格清新,具有更大的科幻内核”。

1977年《星球大战》的上映,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科幻电影的发展高潮,中国内地影坛也掀起了一阵科幻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珊瑚岛上的死光》诞生在了内地电影的银幕之上,赢得了巨大的反响,影片中那一道红色的激光令很多人难忘。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并没有在这道红色激光后迎来曙光,反而越来越暗淡。

2006年由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和深圳电影制片厂联合投资拍摄,历时5年时间,耗资达1.3个亿,号称中国首部原创3D动画电影的《魔比斯环》上映后在国内仅取得了300万的惨淡票房。

2009后由于受到欧美市场上映的《阿凡达》、《变形金刚2》、《2012》等美国大片的冲击,导致中国科幻电影票房一直不理想。

之后几年国产科幻电影便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遇,国产科幻片虽不致灭绝却没有一个能拿的出手的片子。

在这种国产科幻电影低迷的大环境下,《流浪地球》的成功试水将中国更多导演和投资方注意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趋势和它巨大的市场潜力。

影视艺术基本概念

影视艺术基本概念
一、远景 1、远景 视距最远的景别,是摄像机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 广阔场面的画面。这时或用大广角镜头拍摄,或把变焦镜头 的视角拉到最全、最远处。这种画面可以使观众在大屏幕上 看到广阔深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 氛。 给观众展示的是一种客观环境,交待的是故事或事件的背 景。ⅰ没有人物,空镜头;ⅱ有人物,模糊不清。 2、远景的作用 ⑴ 常规电影:电影的开头起始于远景。电影的结尾收结于远景 ⑵远景的“魂儿”与张力:《阿拉伯的劳伦斯》、《黄土地》 ⑶境界与升华:《樱桃的滋味》
绪论:中国电影的发展
二、新世纪的发展与问题 1、入世之前 中国电影对艺术化的追求,淡化其市场内核,推举欧洲电 影。中国电影政治意识形态较浓厚,现实主义作品受推崇。 2、入世之后 中国电影人开始思考艺术和市场的双重力量,从艺术化逐 步侧重对娱乐化的要求。政治意识形态在电影表现中有多淡 化。
绪论:中国电影的发展
※一.电影的时空观念(电影本体论)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兼容时间、空间艺术的特性,造型艺术 在时间上的发展——电影的基本特性。 1.按照作品的存在方式,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2.按照对作品的感受方式,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综合艺术 和想象艺术。 电影都是一种综合艺术。
※一.电影的时空观念(电影本体论)
第一节 影视艺术概念
一、影视概念 影视是包括电影、电视以及电视电影等在内的影像艺术 的表达对象,在以拷贝、磁带、存储器为载体,以银幕、屏 幕放映为目的,而实现以视觉与听觉综合为观赏对象的艺术 表达中,影视成为现代艺术的最新综合形态。
1.1
影视艺术概念
二、影视文化 ※ (一) 理解影视文化: 1、它是一种技术文化。建立在科技的发达之上。 2、它是一种声像文化。影视构造了与印刷时代,甚至广播时 代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营造了全新的文化形态:声像文化。 例如诗歌:大漠孤烟直。通过联想获得认知,而影像却是再 现真实事物。 (二)影视文化的特点: 1、大众化:受众群是普通人。 2、通俗化:目标受众决定。 3、消费化:影视文化是一种速食品,为受众带来精神消遣。 4、产业化:影视发展的必然。如美国的好莱坞。

浅谈国产喜剧电影

浅谈国产喜剧电影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浅谈国产喜剧电影殷雨生(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818)摘要:电影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伴随着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商业电影开始崛起,中国的电影业逐渐显现出繁荣景象,其中以喜剧电影的成果最为显著。

近几年,各种题材的喜剧电影开始出现,并连续突破中国电影史票房纪录,甚至出现与欧美科幻大片票房相抗衡的局面。

然而,在票房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虚假繁荣”现象,口碑与票房的对立成为中国电影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话题,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商业电影应该注重市场性还是更加注重艺术性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本文以喜剧电影的快速发展为例,分析商业模式下的中国电影应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喜剧电影;票房;口碑;商业模式中图分类号:J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095-01一、引言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来,喜剧片票房连连报喜,这仿佛带来了一种假象,迷茫奋斗的电影制作人们,仿佛将此作为自己电影发展的目标,使得喜剧电影频频上映。

此篇文章,笔者将深入探讨喜剧电影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找出中国喜剧电影的独特之处,并据此对中国喜剧电影未来的发展做些参考性意见。

二、中国的喜剧电影喜剧就是用特定的手法产生笑的效果,表达人们内心情感和超越精神的故事片。

喜剧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讽刺。

总的来看,喜剧片的内容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把生活中的一些搞笑的现象和段子用艺术的手法加以修饰,利用戏剧性的构思,再加以一些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创造出极具喜剧色彩的人物和场面,最终达成喜剧色彩与电影艺术的统一。

三、国产喜剧电影对电影业的引领作用1.国产喜剧电影对票房的影响。

商业电影最开始兴起于美国,然而相较于美国高票房科幻大片来说,中国电影市场只有喜剧电影能够与好莱坞大片一较高下。

从票房数据来看,《捉妖记》24.39亿票房,《羞羞的铁拳》22亿,《唐人街探案2》30亿。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作者:李洁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6期【摘要】商业性是电影的本质属性,艺术性是电影的根本属性,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只有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和谐统一的关系,才能推动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国电影;商业性;艺术性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51-0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影的商业性成为了电影行业的关注点,从此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成为中国电影面临的重要问题,怎样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成为我国电影行业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商业性和艺术性作为电影的两种属性,我们要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一、艺术性是电影的根本属性电影,亦称映画、第七艺术,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

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员。

简单直观地说,一部电影的叙事方法、拍摄技巧、剪辑风格、摄影的画面风格,还有布景、服装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电影的艺术性。

电影的商业性往往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在拍摄手法上以视听感官刺激为方向。

而艺术电影以追求艺术的创新和表现为主,编导主要考虑的是实现自己对电影的思考和探索。

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片大多是为了突出艺术个性,它反对程式化和模式化,并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

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电影具有商品属性和艺术属性,商品属性体现在交换价值,艺术属性体现在使用价值。

在商品的这两种属性中,使用价值是第一性的,而交换价值是第二性的,使用价值依托于交换价值。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一、“作者论”的发展演变1948年3月30日,法国电影人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国银幕》第144期发表了题为《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的论文,为“作者论”开辟了道路。

该文提出:“剧作家不复存在,因为在这种电影中,剧本作者和导演的区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电影作者用他的摄影机写作,犹如文学家用他的笔写作。

”换言之,摄影机笔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书写,可以表现人的思想、心理情绪等等,电影导演不再是仅仅机械模仿和搬演小说或电影剧本情节的摄影者,而是具有自身独特创造性的艺术家,他可以自己写剧本,全面控制电影拍摄的一切情况。

1954年1月,在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上,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在公开抨击法国20世纪50年代华丽虚假、千篇一律的文学改编和历史古装剧,主张重新审视电影评价问题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作者政策”。

特吕弗批评法国著名编剧让·奥朗什和皮埃尔·博斯特在编写电影剧本时,“轻视和低估电影的作用”,用“文学的行话”去处理剧本。

“按照他们的想法,任何故事都要包括甲乙丙丁各色人物。

在这种程式内部,一切都是按照仅仅涉及已知人物的已知标准编排就绪的”,“这种追求真实性的学派就在企图把握真实性的同时破坏了真实性,这种学派更关注把人们关入一个受成规、文字游戏和定理制约的封闭世界中,而不是让人物如实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以至于“法国每年摄制一百多部影片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故事里总有一个受害者,一般就是妻子有外遇的丈夫”,故事情节雷同、对白相似。

为此,特吕弗提出“作者政策”,即用原创性导演来替代传统剧作家支配电影的状态。

他认为,影片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而非编剧。

一个导演如果在他的一系列影片中坚持表现某种一贯的题材和风格特征,就可以被称为是自己影片的“作者”,这些影片则可称为“作者电影”。

在特吕弗的影响下,《电影手册》展开了关于在好莱坞片厂制度夹缝中生存的美国电影导演可否称为“作者”的争论。

浅谈电影发行政策对中国电影传播的影响

浅谈电影发行政策对中国电影传播的影响

浅谈电影发行政策对中国电影传播的影响摘要:电影发行什么以及如何发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电影得以传播以及如何传播并且造成某些传播结果的一个重要前提。

笔者认为,无论是电影发行政策研究,还是电影发行模式探寻,都可以作为进入中国电影传播史研究的一种角度和方式。

在这样的思路前提下,笔者查找了从1976年到2001年电影发行政策演变的一些资料,并且对一些特殊年份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和考察,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一些研究电影传播史的内容。

关键词:电影发行政策发行模式电影传播史胡菊彬老师的《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注重把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特征,才得以成功地把意识形态理论纳入新中国电影史,作者从五个方面来考察新中国电影史的框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而其中第二点,谁发行电影,怎样发行电影,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相关的研究著作问世。

进入80年代以后,对电影发行、放映与影院建设的研究,季洪的《十年探索(1981-1990)——电影企业经营管理与改革》(1991)、与于丽主编的《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2006)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书籍。

问题是他们的著作,主要是从电影企业经营管理与电影体制改革研究的角度来考察的,“对电影发行、放映与影院建设及其历史维度的研究,一度是电影企业经营管理与电影体制改革研究的一部分”。

所以笔者结合颜纯钧老师《从艺术转向传播》所提示的研究方法——如何在旧史料中发掘新角度和重新评价史实。

进行新角度的探索。

由于历史背景和电影发展的复杂性,从1976年到2001年电影发行政策演变梳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电影传播史影响,应该具有深厚的史学眼光和学术能力才能做到。

鉴于考察难度,笔者缩小了考察范围,主要以一个时间点1993年——中国电影发行政策或者说体制改革进程中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从电影发行政策的变动反观电影发行模式的相应变化来考察由此带来的电影传播问题。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

性事 件 。” ④ 黑 尔曼所 给 出 的定 义显 然过 于宽泛 和模
糊 。同 时 , 也有 学 者将魔 幻 、 神话 和穿越 等类 型 的电
影 统统 归入科 幻 电影 的范 畴 。 本 文所探 讨 的科幻 电影 , 以沈 国芳 在《 观念 与范
式— — 电影 类 型 研 究解 。 即“ 科幻 电影所 描 写 的是 , 发 生 在一 个
虚构的、 但 原 则上 是 可能 发 生 的模 式世 界 中的戏 剧
遗 憾 的是 , 这 一束 红色激 光 之后 . 国产科 幻 电影
并 未迎 来光 芒 四射 的曙光 , 反 而 变得愈 加黯淡 。 回顾 中 国电影发 展史 , 科幻 电影几 乎是 处于 真空状 态 。 据 统计 。 1 9 9 5年一 2 0 1 1 年这 1 7年 间 , 中国大 陆地 区生 产 的科幻 电影数 量仅 为 8部 ,而大洋 彼岸 的美 国在 这段 时 间内科幻 电影 产量 高达 2 8 7部 之 多 。③ 可见 ,
① 克里斯蒂安・ 黑尔曼. 世界科幻电影史[ M ] . 陈钰鹏, 译一 E 京: 中国电影 f } j 版社, 1 9 8 8
② 沈国芳. 观念 与 范式——类型电影研究[ M 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2 0 0 5 .
文化 视 界 ・
电影 , 票 房 也 是 一 片 惨 淡 。2 0 0 6年 , 科 幻 动 画 电影 《 魔 比斯环 》 上 映, 影 片讲述 的是 一 个 能够 穿 越 时 空
映后 市 场反 映平 淡 , 最 终 仅收 获 3 0 0余 万元 的票 房 。
票 房 背后 暗 藏 的是 影 片 质 量 问题 。 同样 是 科 幻
电影 , 好 莱坞 的《 阿凡 达》 可 以在大 陆狂 揽 近 l 4亿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世界看中国
浅谈中国电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这标志着世界电影的正式诞生。

相比于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出现的较晚一些。

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的、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才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上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以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开始兴起。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成功的从默片过渡到有声片,技术上的成熟,往往能够为思想艺术上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一个基础。

从此时开始,中国电影除了表达导演自己的情感诉求之外,也开始反映时代特色。

因此,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夏衍为代表的第二代导演和左翼电影快速兴起,他们积极创造出像《渔光曲》、《狂流》、《大路》这样反映社会强烈呼声,关注社会民生切合时代需要的进步电影。

在那个急剧动荡的年代,这些电影的出现势必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人心。

但由于第二代导演还处在中国电影起步不久的时期,所以在视听语言上还未摆脱舞台剧的限制。

这一缺点在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身上得以补足,第三代导演已经跳出舞台剧的限制开始力求真实。

在电影的思想内容上,也表现出了第三代导演鼎盛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革命后的自豪和对封建思想的撼动。

于是这一时期的电影多是像《南征北战》一样的战争片并在战争片中力求表现一种普世价值,除此之外便是像《上海宝贝》《舞台姐妹》《小城之春》这样探索新时期男权女权、家庭伦理的影片,总的来说,第三代电影导演在社会刚刚稳定后创作出的是一种赞歌式的电影。

第四代电影导演已经进入到一个学院派的时期,他们大多数人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第四代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直接影响到第四代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正是伴随着这次反思而爆发的,第四代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

农村渐渐成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题材,他们以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第五代导演。

到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时期,中国刚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新旧、中外文化互相碰撞的时代,所以这一代导演的作品也多了许多个性,多了些对文化冲击的一些反思,开创了一个寓言式的时代。

第五代导演电影主题的表达也开始多元化,但多是对社会急速发展所带来问题的一些反思。

与第五代导演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相比,“第六代”不仅是一个时空意义上的聚合体,更重要的是由一个文化姿态、创作风格相对一致而形成的在90年代带有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或群落)。

他们在当代中国影坛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电影趋势或电影现象。

以贾樟柯、冯小刚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成长于80年代,浮出海面却是在90年代初,这是一个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转变的年代。

也许是创作历程的艰苦,也许是自身艺术生活的独特性,也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第六代”的电影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一种灰色调,他们的视角与以往有很大的变化,摇滚人、艺术家、同性恋、小偷、妓女——一群不被关注的边缘人进入他们的视野,在混乱的情感纠葛、迷茫的追求、琐碎的细节描写和俚语脏话式的台词包装下讲述当代城市青年成长的故事。

另外随着我国电影政策的开放和对新导演的鼓励性政策,中国电影正走向一个多元化的表现时代,而低成本电影也会在新导演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世界电影的发展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20年代时,主要受美国电影的影响,当然也受一些英国、法国电影的影响。

1930年前后,中国放映了少量苏联电影,开始受到苏联电影的影响。

但是当时在电影艺术方面可以借鉴的却是能够看到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影片。

因此,3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电影艺术──特别是叙事法、结构、电影语言等方面受西方电影的影响是很深的。

“文革”时期,中国曾一度与世界电影隔绝。

直到1976年,中国才对世界电影打开大门,电影工作者才又接触到世界各国的影片和电影理论,从而开拓了视野。

1980年以后,中国电影经历了由单纯技艺上模仿、形式上照搬到与中国电影特色由表及里的融化过程。

这种与世界电影文化的开放交流,大大有益于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吸收借鉴,有益于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沟通,加快了中国电影质量提高的步伐。

中国电影8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贯穿了一条创立中国电影特色的主线。

经过锲而不舍、前仆后继的奋斗,中国电影初步形成了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传统。

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生产者来说,实现电影本体与中国本土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在,中国电影正处在开放、搞活的社会背景之中,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

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认真总结历史遗
产,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并发扬其优秀传统;同时,积极吸收借鉴世界电影的一切科学、进步的成果,在纵向继承与横向吸收的交叉点上,达到新时代的电影本体与电影本土结合的新高度、新水平,中国电影的真正腾飞才能实现。

虽然欧美电影在中国的市场逐渐扩大,但是带有中国本土气息的影片依然还会保持它较好的发展势头。

“根”情结、“恋古”“恋旧”情结决定了带有中国式表达方式的电影依然会有很大的市场。

同时,从中国人对故事的青睐也能看出来,中国式的故事片依然会很受欢迎。

第六代导演经典之作的出现也缺少不了中国式的情结和故事性的融入。

在更长远的方向上,由于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电影或许能够跳出地域限制,进入一个探讨人性的电影创作阶段。

从2009年《阿凡达》开始,3D电影这一新事物的出现也让中国电影界把目光投向了这一高科技电影表达技法。

但是中国3D技术尚不成熟,从视觉效果上达不到观众的要求,再加上国外制作精良的3D影片的引进抢夺中国3D市场使中国3D电影短期内发展不起来。

因此,从目前的形势看,短期内国产3D电影并不能得到很大的发展。

但是3D是整个世界电影的未来发展方向,所以从长期来看,国产影片也必然会向3D走去。

总的来说,短期内中国电影依然会沿着第六代导演刚刚创立的贴近生活、反思现实生活的方向发展下去,继而去用社会矛盾集中存在的某个群体反映中国凸现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并创造出属于第六代导演的经典之作。

而结构的创新和编剧的高素质化是其关键,低成本电影(如数字电影)会成为其补充。

在视听语言上,3D电影是中国电影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短期并不能的到很大的发展。

虽然,各国文化在不断融合,但是中国人的情结和文化传统决定中国电影并不会向一个完全国际化的角度去发展,中国电影进入到探讨人性的阶段的时候,也依然会贴上属于中国的特有的标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