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几位清华校长的治学观
北大清华历任校长一览

北大清华历任校长一览北京大学历任校长一览:1. 茅以升(1898年-1901年)2. 伍修权(1902年)3. 蔡元培(1917年-1926年)4. 王实味(1926年)5. 钱三强(1927年)6. 陈之孟(1927年)7. 任康宁(1927年)8. 熊十力(1927年-1929年)9. 国庆人(临时代理校长,1929年)10. 赵殿五(临时代理校长,1929年-1930年)11. 梁漱溟(临时代理校长,1930年)12. 张伯苓(1930年-1936年)13. 胡适(1936年-1941年)14. 钱伟长(1948年-1951年)15. 张之江(1951年)16. 蔡树藩(临时代理校长,1951年)17. 杨石先(1951年-1952年)18. 向工(1952年-1958年)19. 张林宇(1958年)20. 程时钧(1958年-1961年)21. 张林宇(临时代理校长,1961年)22. 贾仲明(1961年)23. 钱三强(临时代理校长,1961年)24. 陆定一(1961年-1964年)25. 丁钧田(临时代理校长,1964年)26. 陶行知(1964年-1978年)27. 张济民(临时代理校长,1978年)28. 李四光(1978年-1982年)29. 钱学森(临时代理校长,1982年)30. 朱鸿谟(1982年-1986年)31. 钱学森(临时代理校长,1986年)32. 计大庆(1986年-1991年)33. 施正荣(1991年-1996年)34. 郭沫若(临时代理校长,1996年)35. 魏吉祥(1996年-1999年)36. 许智宏(1999年-2008年)37. 陈希同(2008年-2015年)38. 蔡昉(临时代理校长,2015年)39. 郝平(2015年-2021年)清华大学历任校长一览:1. 丁文江(1912年)2. 杨维垣(1912年-1916年)3. 梁启超(1917年-1926年)4. 张伯苓(1928年-1946年)5. 钱三强(1946年)6. 石青阳(1946年)7. 钱三强(1946年-1949年)8. 俞平伯(1949年-1951年)9. 朱自清(1952年-1962年)10. 刘少奇(1962年)11. 康成元(临时代理校长,1962年)12. 何新(1962年-1966年)13. 方才本(1966年)14. 卢嘉锡(1966年-1978年)15. 郭永怀(临时代理校长,1978年)16. 杨石先(1978年)17. 耿庆国(临时代理校长,1978年)18. 齐鲁(1978年-1981年)19. 叶星辉(1981年-1985年)20. 曹一家(1985年-1991年)21. 卢嘉锡(临时代理校长,1991年)22. 徐特立(1991年-1997年)23. 高培勇(1997年-2006年)24. 周其凡(2006年-2013年)25. 邱勇(2013年-至今)以上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任校长一览,这些领导的辛勤工作为这两所知名高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大清华历任校长一览

北大清华历任校长一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北京大学历任校长概述
2.清华大学历任校长概述
3.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校长的共同特点
正文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历任校长都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以下是两校历任校长的概述:
北京大学历任校长:
北京大学创建于 1898 年,原名京师大学堂,是清朝政府创立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自创建以来,北京大学历任校长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 蔡元培,他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任期从 1917 年到 1927 年,他倡导教育独立,推行民主与科学,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 胡适,他在 1946 年到 1948 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民
主科学”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现代教育和文化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 朱光潜,他在 1949 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任期间推动了北京大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历任校长:
清华大学创建于 1911 年,最初是清华学堂,1925 年改名为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历任校长包括:
- 梅贻琦,他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任期从 1931 年到1948 年,他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他在任期间推动了清华大学的学术研
究和教学改革,1955 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 龚鹤绩,他在 1948 年到 1949 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任期间推动了清华大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
- 傅韵佩,她在 1981 年到 1983 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她是清华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她在任期间推动了清华大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的风范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的风范清华大学成立于1911年,是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
而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罗家伦,则是这所知名学府的奠基者和引领者之一。
他的个人风范在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将重点介绍罗家伦的风范。
罗家伦具有高尚的师道精神。
作为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他始终秉持着“师为尊”的原则,讲求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爱护。
他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提倡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他本人也用自己的行动示范着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者,他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还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罗家伦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他在创办清华学校时,积极吸纳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教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
他引进了新的学科和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为中国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社会领袖。
他对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改革,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家伦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
他始终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召唤,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才华和精力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中。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国家建设,鼓励他们发扬敢于担当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他本人也经历了艰辛的求学过程和痛苦的国难时期,但他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奋斗。
罗家伦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
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一位博学的教育家和领导者。
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享誉国际,并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对教育领域的深刻洞察和通透思考,使他能够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教育的需求,为清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指导。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具有高尚的师道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怀以及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

梅贻琦任职期间,清华教师人数增加,教师结 构呈“倒金字塔”型,教授副教授人数众多,讲师 助教人数较少,教授年龄偏青年化。
7
三、学术自由,教授治学
1、学术自由
“为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他推行了蔡元培先生“兼容 并包”的主张。
2、教授治校 ——吾从众
梅贻琦是一位极具民主作风的校长,他总是倾听群众意见, 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教授治校”更是他积极奉行的教育 管理模式。清华大学成为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实践“教 授治校”民主精神最为彻底的大学。
生斯长斯 吾爱吾庐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2014级
周国年
1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 也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之一,他在长
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知道教 育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 使清华在短短十年间由一所颇有名气但 无学术地方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一
流的大学。
2
梅贻琦主要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通才”教育思想
二、高等教育中的“大师论”
三、“学术自由,教授治校”
3
一、“通才”教育思想
1、通才教育的内涵 通才教育就是要在大学阶段给学生以“通识”,即 “知类通达”的训练,使学生在业务上对自然、社会 和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综合的知识,而不是“贵 乎专技之长”。 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适应社会需要。 2、具体的措施 (1)德智体美群劳诸育并进,培养“全人格的人”; (2)加大师资投入; (3)改革课程,确立学分制与选修制 。
3、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两者 是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学术自由是教授治校的前 提;另一方面,只有实行教授治校制度,才能充分保证大学 学术自由的文化性。同时,“教授治校”是学校民主管理的 核心内容。 8
11位清华校长从哪儿来

11位清华校长从哪儿来
最新消息,中央决定,邱勇院士任清华大学校长。
这是1949年以来清华的第11任校长。
他们是谁?
从1949年初北平解放到今天,66年中,清华共迎来了11位校长(冯友兰、叶企孙、刘仙洲主持清华工作时不称“校长”,文革期间空缺)。
任职年龄
其中,蒋南翔和陈吉宁两位校长可以称得上是“最年轻校长”,分别在39岁和48岁主持清华工作,正是意气风发。
而刘达先生则以67岁高龄出任清华校长,更可谓老当益壮。
任职时长
已经卸任的10位校长中,任期最长的当属蒋南翔校长,有近14年之久。
其次便是王大中、顾秉林两位校长,任期均接近9年。
在这66年中,三位校长的任期总共为32年,占到了一半左右,是“最稳定校长”。
地区分布
从地区分布看,吉林、河北两省各有两位校长,拔得头筹。
新校长的上任则填补了西南地区的空白。
学术背景
从学术背景看,11位校长中,有7位拥有博士学位。
7位毕业于清华,是土生土长的清华人。
还有7位是两院院士(83年前称学部委员),真是大牛云集。
从学科区分来看,主要为理科背景的有3人,主要为文科背景的有3人,工科背景的有5人。
选拔来源
11位校长中,从校内选拔产生的有9位,其中6位在任校长前均担任副校长职务(3位常务副校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4位做过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
自1983年以来的30多年中,清华校长全部为校内选拔。
其中,1988年以来的校长全部为清华毕业的、帅帅的理工科学霸男神!
说到男神……。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一所百年老校的荣辱沉浮、风云传奇,离不开那些曾经在这里谈经论道、羽扇纶巾的先贤大师。
他们或寒窗数载,学成于清华;或耕耘杏坛,授业于清华。
他们中有人献身科技,毕生探求救国之路;有人纵横文史,为后人留下一段绚烂的文化记忆……无论如何,他们的学术,高山仰止,前无古人;他们的生命,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他们的名字,将被永远镌刻在百年清华的历史丰碑上。
民国,浩荡中华史中极尽灰暗而又明艳的一瞬。
承载着,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痛;绽放出,中华文明新鲜明妍的花。
在鲜血染红的神州大地上站出多少英雄豪杰、传奇大师。
民国是两千年后春秋战国一定程度上的重演。
然而,时间会抹去战火的伤和硝烟的痛,却无法抹去传奇的风采和思想的光芒。
百年清华,源于清廷,成于民国。
我不敢妄言是民国成就了清华,然,清华之大师,多现于民国。
时光回溯,史书重翻,于此追忆那些年的那些清华人。
却恨我浩荡中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学府清华,大师辈出,岂小小文章所能尽数?又恨大师风采过人,传奇无数,岂小小文章所能尽述?唯于清华园中,记些许人,忆些许事。
百年清华魂,或可一窥。
一、清华名人记学终旧世三百年术辟新代七十载——国学宗师王国维胡适敦请,吴宓叩拜,傅仪诏下,静安入清华。
瓜皮小帽,帽脱小辫牵前朝。
一顶小帽,一条小辫,已然成了清华园永远不忘的风景。
他是前清的移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铁骑北上,旧朝不复,义无再辱,投湖明志。
颐和园中,昆明湖上,前清遗民,逐国而去。
吴宓挽曰:“离宫犹是前朝,主辱臣忧,汩罗异代沉屈子;浩劫正逢此日,人亡国瘁,海宇同声哭郑君。
”我虽不苟同于王国维先生之政见,但断不敢推驳先生之忠义。
世说亦纷纭。
然而,不管是“前朝遗民,死志忠臣”也好,还是“冥顽不灵,愚忠轻生”也罢,有一点是公认的:静安先生是一流的学者,国学的丰碑。
大学之大,包容万象,唯现学术风采。
先生性格淡泊,不谙俗务,不喜欢与人交游,只一心做学问。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是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1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1912年改名清华学校“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清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襁褓时期就带有民族屈辱的印记。
屈辱造就了清华学子“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和“行胜于言”的刚毅校风。
历史追溯到20世纪初叶,清政府将“庚子赔款”中美国“退还”的部分赔款用于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
游美肄业馆被定名为“清华学堂”,于当年4月29日正式开学,这一刻拉开了清华历史的序幕。
后来,学校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延续至今。
1912年10月,学堂改名清华学校,但办学宗旨、学制和课程设置无大的变动,仍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清华精神最初源于梁启超1914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这场演讲在清华人心中激起层层波澜。
自此,清华人将浓缩于《周易》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
1920级学生毕业时向母校敬日晷一尊,底座镌刻有用中文和拉丁文两种文字书写的铭文“行胜于言”,这四个字后成为清华的校风,代代传承,不朽于世。
2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的盖世传奇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学贯中西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皆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学者。
由他们倡导形成的“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清华学派,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梁启超是我国杰出的学者,1925年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早年从事政治活动,曾和康有为一起发动变法维新。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他的一次演讲。
王国维,我国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1925年担任清华教职,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治学境界之说脍炙人口;赵元任,1920年起在清华任职,语言学大师、著名音乐学家,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
[清华校长的留学教育观] 清华大学历任校长名单.doc
![[清华校长的留学教育观] 清华大学历任校长名单.doc](https://img.taocdn.com/s3/m/754b79efddccda38376baff2.png)
王大中校长个人资料:王大中,1935年生于河北省。
自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1-1962年为清华大学在职研究生。
1980-1982年在联邦德国于利希核中心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并在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王大中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现任清华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核学会理事长。
近两年,媒体多用“滚滚留学潮”“炙手可热”等词语来形容当下如火如荼的留学现象。
伴随而生的,当是留学过程中的彷徨、迷茫、盲目,上升一个层面便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反思、讨论,以及中外教育的种种比较。
虽然众人关于此争论的热情与高温不减的留学潮很是匹配,却鲜有权威级的专家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本刊有幸请到了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他就目前的留学现状以及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相信王校长的一番言语,对很多正在迷茫彷徨的家长学生会有一定的启发。
出国留学最佳时机应在大学毕业之时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受教育环境时有了很大的空间。
不少家长为了避免孩子重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老路,纷纷把目光瞅向了海外市场,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少年留学热”。
面对这种现象,王大中校长表现出了充分的担忧。
他认为,出国留学的最佳时机应是在大学毕业之后。
相反,目前出国就读的“小留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为优越,而且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心智尚未成熟,与外国人沟通又难,内心势必会留下中西文化冲突带来的失落感和认同危机,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
如果自身没有自制力和判断力的话,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失落自己。
近年来,不少少年留学生在国外不但没成才,反而成了“问题少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清华几位清华校长的治学观
百年清华,发展迅速,成就斐然,这些与其历任校长的辛勤耕耘功不可没,密不可分。
这其中周诒春、梅贻琦和蒋南翔3位贡献尤为卓著,具有代表性。
他们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所开创和秉承的治学理念,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奋发前进。
周诒春改革机制重教人格
1913年冬,周诒春升任清华校长,在他引领下,清华历史开启了一页新的篇章。
因为无法满足在工字厅周边老老实实办留美预备学校,周诒春于1916年首先提出把清华逐步过渡到一所完全、独立之大学的完整计划。
计划第一步便是大兴土木,扩建校园。
在他的亲自规划督造下,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相继建成,并被称为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
除此之外,在任职期间,周诒春还积极推行完全人格之教育,实行严格管理,改革留美学生选拔机制、倡导国语教学等等。
许多优良传统在这个时期奠基,使清华大学得以稳步发展。
周诒春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工具,可以协助解决社会贫穷与治安的问题,他认为新的国民教育目标应在培养聪明的、具有谋生技能的与独立自主的公民。
人的品行是不断发展的,应从幼年起努力培养,学校应该重视纪律和社会服务,教导学生明了纪律的意义并切实遵守。
校友陈宏振曾高度评价周诒春:“他是母校的拓荒者,母校的创建人,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到丰硕的果实,建立了优良的传统,奠定下巩固的基础,尤其是培育出母校同学个个引为自豪的清华精神。
”
梅贻琦学术自由兼容并蓄
梅贻琦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其一生都是个忠心耿耿的清华人。
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
当天,他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只简明扼要地列出六条施政方针。
这六条施政方针,对清华后来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特别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句,被称为至理名言广为后世流传。
此后,梅贻琦对这次演说的基本思想“终生奉行不渝,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加以充实、完善。
”在他的任内,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
这使得他和他的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在短短的五六年间为清华创造了一段举世瞩目的“黄金时代”。
而他的教育思想也在风雨的磨砺中渐趋大成。
梅贻琦办学,一贯主张学术自由,对不同思想兼容并蓄。
他还反对教学上的灌输式,主张启发式。
他说:“自我智能之认识,此即在智力不甚平庸之学子亦不易为之,故必有执教之人为之启发、为之指引,而执教者之最大能事,亦即至此而尽,过此即须学子自为探索,非执教者所得而助长也。
”
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
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
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
蒋南翔产研结合行胜于言
清华人历来崇尚“行胜于言”。
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说过:“清华的精神是实干。
”
这一点,在1952年出任清华校长的蒋南翔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1952年11月,蒋南翔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清华校务委员会主席。
他没有立即到校上任,先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到鞍山、抚顺、大连等地考察。
在这些建设中的国家重工业基地,蒋南翔初步了解了新中国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人问过他:“你是中文系出身,现在要搞工业大学,行吗?”蒋南翔说:“我边干边学,学成一个工业大学的学生总该可以吧?”果然,此后的很多年里,学生们经常看到蒋校长提着一个黄布书包走进教室,坐在后面听课。
甚至到上世纪60年代初,年过50的蒋南翔,还坚持到无线电系做实验,每周一次。
当校长期间,蒋南翔提出,清华学生不仅要有坚实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
他所倡导的“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使大量的学生在第一线脱颖而出。
从1958年开始,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一部分毕业设计,就要求结合实际的生产或科研任务进行。
那年水利系全体毕业生接受北京市委托,承担了密云水库的设计工作。
7座大坝和副坝、两条隧道、两条溢洪道及两座水电站,水利系师生在4个月内完成设计任务,顺利验收施工。
时任水利系党总支书记的张思敬感慨道:“蒋校长这是把过去毕业设计的‘假刀假枪’变成了真刀真枪。
”
清华留学的起源
颇带新学色彩的第一次招考
第一关,简历:通晓国文、英文、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
过关人数:630人。
第二关,初试:考查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
过关人数:68人。
第三关,复试:考查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
过关人数:47人。
总过关率:7.46%。
这就是1909年8月间,中国游美学务处在北京史家胡同,用庚子退款组织赴美留学的第一次招考情况。
颇带新学色彩的科目配以个人素质要求,让过关率如此之低,足见录取标准之高。
1911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成立。
而3年来,其前身已经派送出去了183名留美学生,其中有语言学大师赵元任,文化大家胡适,法学家王世杰,气象学家竺可桢等享誉中外的名家。
美国用庚款开启清华留学史
《辛丑条约》几乎把中国逼上绝境。
为减轻赔款压力,1905年,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和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商讨赔款是否可以付银代替付金,此举系为了避免中国民众赋税过重。
此话让海约翰动容,他居然发出了“庚子赔款原属过多”的感慨。
1908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中过多索取的1078.5万美元逐月“退还”给中国。
不过,条件是:退回的赔款不能由清政府随意支配,而是要兴办西式教育,发展赴美留学事业。
美国这一做法的原因,正如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的那样:“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
如今三成清华本科生留过学
当时,清华大学所获得的庚子赔款,一部分为清华本校的经费,每年约60万元。
另一部分为留美学生经费,每年约100多万元。
两项合计,约200万元。
辛亥革命之后庚款留学中断,然而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却并未停止选送优秀学生赴美留学。
清华那时的学制是8年,毕业后公费进美国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学习。
梁实秋回忆:“临毕业前一年是最舒服的一年,搬到向往已久的大楼(清华学堂)里面去住,别是一番滋味。
这一部分的宿舍有较好的设备,床是钢丝的,屋里有暖气炉,厕所里面有淋浴有抽水马桶。
”民国时期,清华体育馆是中国最先进的健身房。
馆内有暖气,也有热气干燥设备,游泳池里还有水源消毒设施。
早期清华,体育不及格者不能毕业留学,闻一多和梁实秋都曾在这个游泳池里翻江倒海。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步伐加快。
清华大学目前和82所海外院校有学生交换协议,学生留学人次逐年上升,约有40%的博士生、30%的本科生有海外学习经历。
百年清华
1911年4月,从城内史家胡同迁入清华园并更名为“清华学堂”的原游美肄业馆正式开课。
这,被视为清华百年历史的开端。
时光荏苒,百年光景匆匆而过。
清华人与清华一路相伴,风雨兼程。
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独立办大学,从辛亥革命的炮声到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百年沧桑岁月中,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爱国、成才、奉献”的道路上,崇德修业,发奋图强。
从这里走出了46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23%。
从这里走出了14位“两弹一星”元勋、6位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从这里走出了9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3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96位将军、140位全国劳动模范、240多位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
他们的成长,受学校熏陶;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相连;他们的脚步,伴民族振兴。
——编者
清华沿革
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84年设立国内高校中第一个研究生院,建立经济管理学院
1985年恢复理学院,建立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建立建筑学院
1993年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建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建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恢复法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建立土木水利学院,建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建立医学院
2002年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4年建立航天航空学院
2006年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08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9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链接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风:行胜于言
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