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新城屹立在东海之滨舟山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眸

合集下载

舟山新区范文

舟山新区范文

舟山新区范文舟山新区舟山新区是浙江省舟山市的一个新兴开发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由舟山市委、市政府主导建设,是浙江省定位的绿色、生态、开放的新区。

舟山新区地处世界上少有的"十二水"之一的舟山群岛,是中国沿海最大的岛科传地。

这里山青水秀,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东海明珠”。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舟山新区。

首先,舟山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舟山新区是中国最大的渔港,被誉为中国蓬勃发展经济的精神象征之一、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以及深海捕捞成为这里的主要产业,为舟山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舟山新区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有中国第一大天然深水良港、第二大石化港和第三大煤炭港,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进出口港之一、这些港口资源的优势为舟山新区的国际贸易以及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舟山新区还被列为中国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积极引进科技创新、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希望通过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企业,为舟山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持。

其次,舟山新区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舟山新区坚持“绿色、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新区建筑以低碳环保为基本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能源节约工作,使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此外,舟山新区还注重提升城市人文素质,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此外,舟山新区还规划建设了一些公园、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提供了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使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

最后,舟山新区还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

新区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在教育方面,新区建设了一批优质学校,为居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在医疗方面,新区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市民就医的便利程度。

同时,新区还加大了养老服务的力度,建设了一些养老院和社区养老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了舒适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舟山群岛新区

舟山群岛新区

舟山群岛新区一、引言舟山群岛新区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区,位于东海的舟山群岛中,由舟山市辖区。

舟山群岛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重要发展区域。

本文将对舟山群岛新区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地理特点舟山群岛新区地处中国东海的舟山群岛中,总面积约5069平方公里,由40余个岛屿组成。

这些岛屿分布广泛,包括大洋山、长涂岛、普陀山等。

舟山群岛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丰富的海岛资源,这也是该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方面之一。

舟山群岛新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其海域面积约8500多平方千米,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渔场之一。

这里的海水清澈,渔产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渔民在这里捕捞。

三、经济发展舟山群岛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该区以舟山港为依托,发展成了中国东海沿岸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综合性港口。

舟山港每年处理的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前列,货物吞吐量也逐年提高。

较好的港口条件使得舟山群岛新区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日韩等地的重要贸易通道。

除了港口经济,舟山群岛新区还发展了旅游业、海洋产业等。

普陀山是该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了渔业、海洋科技等领域,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生态保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舟山群岛新区非常注重生态保护。

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该地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海岛之一。

为了保护这片美丽的海洋环境,舟山群岛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态修复等,以确保该地区的生态平衡。

此外,舟山群岛新区还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鼓励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该地区拥有大量的风能和海洋能资源,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未来展望舟山群岛新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旅游业等各方面的进步。

未来,该地区有望成为中国东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地区和全国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城市规划角度对舟山市东港新城发展的思考

从城市规划角度对舟山市东港新城发展的思考

从城市规划角度对舟山市东港新城发展的思考舟山市东港新城是舟山市正在建设的一个全新的区域。

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未来的舟山市东港新城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思考。

首先,环保意识要有所提升。

在新城的规划过程中,应该重视市民居住、交通方式与城市环保之间的联系。

城市规划方案要注重降低碳排放,提倡低碳出行,也就是让市民通过公共交通、自行车或者步行等方式出行,减少单独驾车的情况。

此外,新城区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城市绿化带的建设,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利用屋顶建设绿化带等措施,使新城区空气质量更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城市形象要注重。

新城区应该规划和建设有特色和醒目的建筑,在建筑风格和城市形象上注重舟山地域特色的保留和创新。

同时,还要注重建筑的环保,使之在建筑外观上同时满足美观与实用。

第三,新城区的人口管理要精细化,要根据居民的需求,规划新城区的公共设施,包括健身场所、游泳池、医疗机构、娱乐场所,尽量给居民创造优美、舒适且方便的生活环境。

第四,交通规划要注重新城区和周边城市的联通。

理顺新城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线路,以便市民在新城区内和其他城市之间实现便捷的交通转换。

重点建设和完善交通设施,以提高人们的出行质量,特别是公交线路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建设,可以极大地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在总体规划中需要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尽量避免地理环境的污染,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市民的利益。

在新城区规划中,注重市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使市民的居住感受更加安全、健康、温馨。

如果针对舟山市东港新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则可以为这一新城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以下列出一些舟山市东港新城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1. 人口规模:截至2020年,舟山市东港新城人口规模约为22.3万人。

该数据显示新城区已经有了相当的人口基础,预计未来人口规模还将进一步增长。

2. 经济发展:2020年,东港新城的GDP总量约为550亿元人民币。

该数字表明新城区在经济发展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海洋强国战略中舟山新区设立对舟山发展的影响-黄少卿

改革开放以来海洋强国战略中舟山新区设立对舟山发展的影响-黄少卿

改革开放以来海洋强国战略中舟山新区设立对舟山发展的影响舟山市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前哨战,舟山是揭开中国海洋强国的序幕的第一批历史见证者和亲历者实践者。

现在我将从海洋经济发展方面讲诉我们小组的调研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海洋强国战略对舟山的影响。

海洋强国战略的最重要的实际举措就是舟山新区的设立。

新区的建立对舟山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点,这是因为舟山依海而生、因海而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舟山始终坚持走海洋兴市、特色发展的路子,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实现了从单一的传统海岛经济向综合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型。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2亿元,增长10.2%;海洋经济总产出1959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8.7%,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地级市。

舟山简介:舟山是全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划,下辖2区2县。

中国沿海最大的群岛。

位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东的浙江省北部海域。

舟山群岛开发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属河姆渡第二文化层年代,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岛上开荒辟野,捕捉海物,生息繁衍,开始从事渔盐生产。

舟山群岛岛礁众多,星罗棋布,共有大、小岛屿1390个,整个岛群呈北东走向依次排列。

南部大岛较多,海拔较高,排列密集,北部多为小岛,地势较低,分布较散;主要岛屿有舟山岛、岱山岛、朱家尖岛、六横岛、金塘岛等,其中舟山岛最大,面积为502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岛。

舟山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

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素有“中国渔都”之美称。

舟山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

舟山素有“东海鱼仓”和“祖国渔都”之美称。

由于附近海域自然环境优越,饵料丰富,给不同习性的鱼虾洄游、栖息、繁殖和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舟山新区概要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舟山群岛新区被赋予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成为中国唯一拥有正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国家级新区。

对舟山建设发展的感悟

对舟山建设发展的感悟

对舟山建设发展的感悟
20xx年3月14日舟山群岛新区正式写入全国十二五规划,成为中国第一个群岛新区。

规划的目标是向世界一流的港口城市新加坡,香港靠齐。

那么舟山群岛有什么优势可以更好的发展新区和建设综合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

舟山是我国惟一以群岛建立的地级市,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岛屿 1390个,被誉为“千岛之城”。

舟山群岛的港口是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在舟山发展海洋经济与发展其他产业相比,成本低,效益好;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低值鱼类,利用国外进口的水产品进行加工,效益很明显。

发展港口物流,泊位越大,资源节约效果越明显。

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还有深水海岸线资源,对于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提供了运输物资原料的途径,又利用优良的港口优势,不断地对外发展贸易,资源的流动也更加便利。

作为多港口的新区,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国家也会在政策上对其照顾,本身的优势加上国家的支持,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腾飞也将不是只是一个空想。

但是发展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在发展新区的时候,不能心急,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尽量的避免发生海南岛经济特区的悲剧。

要发展的稳。

大桥时代 舟山迎来新的历史时代

大桥时代 舟山迎来新的历史时代

大桥时代舟山迎来新的历史时代发布时间:2011-10-25信息来源:《舟山日报》作者:张奔浩瀚东海,波起涛涌;瀛洲千岛,再升征帆。

随着舟山跨海大桥建成通车的日子越来越近,舟山将健步迈入大桥时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就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关口,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舟山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舟山的战略定位,并对我市工作提出了指导性、针对性很强的意见和要求,为我市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

——舟山是我国唯一以群岛设立的地级市,也是我省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重要通道。

舟山在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推进转型升级、建设“港航强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舟山发展思路对、发展速度快、发展效益实、发展潜力大、发展前景美,将成为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

要立足新起点,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时代,努力为浙江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港航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省委常委会议精神如浩荡东风,吹拂着千岛大地,鼓舞和鞭策着全市干群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启跨越发展的新航程。

新拐点·新阶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舟山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孕育了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跨越的拐点,奠定了产业从初级向较高层次转型的基础,正处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摘自省委书记赵洪祝在省委常委会议研究舟山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对于舟山这座四面环海的群岛型城市来说,海洋是舟山发展的优势所在、希望所在和潜力所在。

改革开放30余年来,舟山发展如滔滔东海奔流不息。

30余年的舟山发展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尤其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不断深化发展思路,强化发展举措,引领和推进海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使舟山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行进在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征程中,舟山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长期来,舟山经济总量盘子小、底子薄,是全省各市中的“小弟弟”。

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1

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1

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2006】舟山以千岛立市,海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雄厚的物质基础。

全市由1390个岛屿组成,其中住人岛屿98个,分别占全国岛屿总数和住人岛总数的l/5左右。

在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中,海域面积为2.08万平方公里,是岛屿陆地面积的15.2倍;有海岸线2447.87公里,占浙江岛屿岸线的51.07%。

所辖海域内有鱼类365种,虾类60种,蟹类15种,常见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品种有100种之多,全市水深在10米以上的深水港口资源共有38处,深水岸线长183.2公里,是我国中部沿海建设大型深水港口的理想港址。

滨海旅游景点1000余处,其中重要风景名胜285处,有发展旅游经济的巨大潜力。

此外,盐田4388公顷,生产条件较好;潮汐能与海岛风能开发潜力很大;矿产资源亦十分丰富,海沙具有商业开采价值,舟山海域外侧的东海油气资源,据生油岩体积法测算为59.7亿吨。

改革开放以来,舟山海洋开发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2006年,舟山市海洋经济总产出增加到650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63.3%。

目前,舟山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多种产业和相对完整的海洋经济体系,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亦日益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海洋渔业。

2006年实现渔业总产值76.6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养殖产值11.6亿元。

目前,渔业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占全市农业产值的85%以上,舟山工业的涉渔比重高达45%以上,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也与渔业休戚相关,水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创汇额超过80%。

同时,水产养殖的产量、质量迅速增加和提高,年加工能力80多万吨的水产品加工产业群已经成形,水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不断夯实,拥有了多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一、二、三级渔港的渔港经济区雏形已形成,休闲渔业多样化、品牌化发展也初具规模。

近十年来,舟山组建了远洋渔业龙头企业,使远洋渔业捕捞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2006年,全市已有十余家远洋渔业企业,投入远洋渔船250艘,年捕获量14.9万吨,约占全市当年渔业总产量的10%,占浙江省的80%,占全国的15%,作业范围遍布四大洲三大洋近十个国家和地区,远洋渔业生产经营方式正逐步从粗放的简单扩大再生产向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宁波开放型经济三十周年回顾

宁波开放型经济三十周年回顾

史 阶 段 党 的十 七 大 和 省 委 市 委


两创

总战略对 我


时期


宁波 开放 型经 济发展 处 于 准 备适应 逐

们 提 出 了 更 高 的 要 求 面 对 经 济 全 球 化 日趋 深 入 和 国 际

步介 入 阶 段

在 指 导 思 想 上 宁 波 逐 步树 立 起 对 外 开 放


早 在 春 秋 时 代 宁波 就 设 有 商 港 与 舟



低 对 宁波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直 接 作 用 较 小
量 的 借牌
“ ”
外 贸只 有 少
山 等海 岛 居 民 开 展 贸 易
唐 宋 元 时 期 宁波 成 为 中 国三


自营 出 口

外 资方 面 主 要 是 通 过 港 澳 宁波

力 宁波 开 放 型 经 济 取 得 了 辉 煌 成 就
, ,

开放型经 济作为
立 经 济特 区 开 放沿 海 14 个港 口 城 市 并 出台


系列 配

宁 波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主 力 引 擎 直 接 推 动 了 宁 波 现 代 化
套 的特 殊 政 策 和 优 惠 措 施
列 为对 外 开 放 的先 行 区

19 8 8
年 国 家 扩 大 地 方 引进 外 资 审 批 权 限


下放外
动 作用 有 限 党 的 十


届 三 中全 会 将 对 外 开 放 列 为 我 国
贸 企 业 审批 权 在 扩 权 和 放 权 中 宁波 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岛新城屹立在东海之滨—舟山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眸发布时间:2011-11-11信息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审时度势,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港口经济,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富民强市,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海洋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千岛新城屹立在东海之滨。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舟山经济整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总量成倍扩大,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尤其是近几年来,海洋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全市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自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GDP增速位居全省首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也居前列。

经济总量在短时间内连续跃上三个台阶。

2004年GDP突破200亿元(231.3亿元),2006年突破300亿元(335.20亿元),2007年又突破400亿元,达408.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百倍多,年均增长11.1%。

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依次为44.94亿元、178.76亿元、184.83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6.6倍、143.9倍、180.2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42.0:31.8:26.2调整为11.0:43.8:45.2。

从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看,1978年仅为265美元,1996年跨过1000美元关口,达到1024美元;近五年,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1%,加上近几年受人民币汇率上升和户籍总人口相对下降双重促进,人均GDP 节节攀升,继2003年过2000美元之后,2005年跃过3000美元(3532美元),2006年又超过4000美元(4352美元),2007年则跨越了5000美元(5560美元)。

按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人均GDP为5208美元,从全省排位后列上升到第4位。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2007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52.56亿元和35.06亿元,而197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不足1亿元,仅为6075万元,2007年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当时的86.5倍和57.7倍,年均增长16.6%和15.0%。

二、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优势不断显现进入新世纪后,舟山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大发展这一契机,使海洋资源节能性、循环性、可持续性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007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突破800亿元,达815亿元,近5年海洋经济总产出年均增长19.2%;海洋经济增加值262亿元,近5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8.9%,年均高出全市GDP增幅1.8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从2002年的60.1%上升到2007年的64.5%。

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产业大幅提升,逐步转化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1、临港工业迅速崛起,工业结构加快调整。

工业总产值自1999年突破百亿大关以来,2003-2007年依次突破200、300、400、500和600亿元,2007年达到642.53亿元,是1978年的265.8倍,年均增长21.2%。

其中2007年全市临港工业产值430.16亿元,是2000年的8.6倍,年均增长36.1%,高出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0.2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6.9%,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依托丰富的渔业资源发展了一大批海水产品加工企业,海水产品加工能力、技术装备等均居全国前列。

水产品加工业成为舟山传统工业支柱行业,2007年全市水产加工业工业总产值162.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25.2%。

近年来,船舶修造业凭借港口岸线资源优势,呈现蓬勃发展势头,自2003年起,船舶修造业产值以年均79.9%的速度增长,并于2007年一季度首次超过水产加工业产值,全年实现产值192.8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0%,一举成为全市第一大工业行业。

千岛大地迅速发展起一大批如“中远”、“扬帆”、“欧华”、“金海湾”、“常石”等大型船舶修造企业。

2007年全市造船能力突破300万载重吨,进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修造船基地。

海岛工业逐步走出了“低、小、散”局面,现代工业、规模工业、重工业发展路子日益明晰。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86.08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5.7%。

重工业产值于2007年1月份首次超过轻工业,全年重轻工业比例为1.25:1(轻工业为1),重轻工业产值比重发生历史性的转变。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效益大幅提升。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1家,其中工业总产值上亿元企业达87家,而在1978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还不足百家,更无上亿企业。

2007年列入考核的工业企业11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37.45分,在全省11个市中的排名上升到第5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2.3亿元,比上年增长58.9%,其中利润总额20.8亿元,增长73.1%,增速均居全省首位。

2、港口资源有效开发,海运业迅速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舟山港口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一大批港口大项目在舟山落户建设。

在嵊泗建设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马迹山岛建成了宝钢马迹山矿砂中转基地;老塘山建成了粮食中转基地;岙山岛建有全国最大的商用油中转基地——中化兴中石油转运基地,国家首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之一的岙山基地也在建设中;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工程加快建设,还有煤炭中转基地、化工品中转基地等等正在抓紧建设中。

2007年末,全市有港口经营企业253家,生产性泊位41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9个。

现有泊位主要中转或储运原油、化工、矿石、煤炭、粮食、船舶修造等主要货种,初步建成了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能源、矿石等战略物资和大宗物资储运基地。

1979年,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仅区区51万吨,1996年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1999年开始跻身全国沿海十大港口之列,以后几乎每年都以千万吨增量节节攀升,并于2006年11月19日突破亿吨。

到2007年舟山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12818万吨,是1979年的251.3倍,年均增长21.8%;外贸货物吞吐量4451万吨,是2000年的5.0倍,年均增长26.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8.06万TEU,是2000年的4.1倍,年均增长22.3%。

海运运力快速增长,海运大市地位基本确立。

2007年末,全市拥有海运企业185家,海上客货运输船舶1559艘,海运运力达到250.25万载重吨,是1988年6.4万载重吨的近40倍,年均增长21.3%;其中有万吨级以上货船45艘、77.1万载重吨。

海运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船舶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调整,经营航线逐渐增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2007年货运船舶的平均吨位已达到1822载重吨。

海运货运量从1978年的152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6986万吨,年均增长14.1%;货运周转量从2.91亿吨公里增加到777.26亿吨公里,年均增长21.2%。

海上客运更加舒适、快捷。

2007年末,全市拥有客运船舶167艘、34046客位,分别比1986年增加143艘和25000多客位。

2007年,全市完成水路客运量2433万人,客运周转量5.68亿人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22.3倍和8.2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1.3%和7.5%。

3、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海洋旅游品位不断提升。

按照“一个品牌、三条主线、十大景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大力开发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和推介“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中国舟山群岛”整体旅游形象,重点培育打造以普陀山为依托的佛教文化旅游,以海岛、海洋风光为依托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以海鲜美食为依托的饮食文化旅游三大旅游精品,推出了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节、观音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积极开发游艇、海钓、渔家乐等特色旅游产品,海洋旅游呈现出投资规模扩大、开发档次趋高、海洋特色明显的特点。

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唯一的“中国海鲜之都”、全国“十大节庆城市”等称号。

全市共有A级以上旅游区11个,其中普陀山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桃花岛为国家4A级旅游区,朱家尖、秀山岛为国家3A级旅游区,普陀山、嵊泗列岛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岱山、桃花岛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定海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城,沈家门渔港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已累计开发景点达1000多个。

2007年末,全市有旅行社10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星级饭店67家。

全年旅游接待人数1305.00万人次,是1980年的50.0倍,年均增长15.6%;其中国际游客19.93万人次,年均增长21.8%。

旅游总收入从1980的32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5.34亿元,年均增长33.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443美元,年均增长43.1%。

4、渔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双转”进程不断加快。

在全国率先作出了深化渔业结构调整、推进渔民转产转业的重大举措。

坚持“减、堵、转”并举,积极引导渔民弃捕上岸从事海运业、养殖业和其他二、三产业,保留精干海洋捕捞队伍。

目前,已成功将渔民1万余人次转移到其他产业。

着力建设现代海洋渔业基地,积极开拓大洋性远洋项目,船只数量、技术装备、生产能力都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农业发展坚持走集约高效的路子,在全市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积极发展反季节瓜果培植,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认证,确保了农业生产有新发展。

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92亿元,其中渔业总产值89.70亿元,是1978年的58.6倍,年均增长15.1%;农业总产值6.52亿元,年均增长9.4%。

水产品产量基本保持稳定,2007年为123.83万吨,是1978年的2.5倍,年均增长3.3%。

其中远洋渔业产量16.26万吨,海水养殖产量11.59万吨。

年末有机动渔船8966艘,总吨位84.96万吨,其中远洋渔船206艘。

种植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2007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4.95千公顷,比1978年下降60.4%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到10.25千公顷,仅为1978年的23.3%。

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产量进一步提高。

2007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68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2.5倍,蔬菜产量为19.27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6倍;水果总产量9.23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5.5倍。

粮经种植面积比由1978年的70.0:30.0调整至2007年的41.1:58.9。

三、外向经济快速发展,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舟山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实施外贸出口多元化战略,自营出口主体不断培育壮大,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新兴市场不断开拓,外贸出口方式不断创新,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