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合集下载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

所以,在论文之前,在谈及那些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衷心地感谢那些成就背后奉献的人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定和平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

在这风雨兼程60年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

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如今,六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中国六十年来获得的成就太多太多,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

六十年,说是弹指一挥之间,但是期间却记忆了多少伟大的历史成就!从各方面谈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

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

所以,我想就从改革开放这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些成就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3万多公里。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

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首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中华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1976年四五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1982年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通车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1999年至2008年神一至神七(载人,无人,出仓)先后成功发射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从百年积弱到经济大国的跨越

从百年积弱到经济大国的跨越

从百年积弱到经济大国的跨越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建国之初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跃进为生机盎然、实现小康、走向富强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国际经济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袭击下,世界经济总量出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次收缩,但中国经济仍能实现8%左右的增长,可谓一枝独秀。

中国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让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于建国以后我们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经济迅速起飞。

1978年至2008年,30年年均经济增速达9.8%,比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持续的时间长、增速高,被世人公认是“中国的奇迹”。

一、积极探索和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寻找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不走叉路、弯路,至关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新中国成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

在这样一个底子十分薄弱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确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建国后,以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就一再强调要走自己的路,艰辛探索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在改革开放后找到了实践证明唯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无限光明的坦途。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重大的不平凡的经历。

1.社会主义改造走有别于苏联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和平赎买。

中国1953-1956年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等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走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独特道路,主要是引导个体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方针。

因此在短短几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辉煌成就的宣讲材料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辉煌成就的宣讲材料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辉煌成就宣讲材料从1949年10月1日起,我国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决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国民经济跃上大台阶,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城乡协调共同进展,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外交、国防事业扎实推进;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成果累累;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真可谓天翻地覆,沧桑巨变。

上海,也从昔日满目疮痍的“冒险家的乐园”,跨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

同样,60年沧海桑田,闵行区的区域定位在不断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都市的建设进展而迅速提高,闵行巨变也是新中国60年进展成就的缩影与聚焦。

60年,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巨变辐射的热力,我们每个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讲出巨变的现实例证。

从政治到经济,从都市到乡村,从物质到文化,千言万语也讲不完道不尽。

那么,我今天就仅从中国经济的进展和老百姓生活的变化切入来为大伙儿做个宣讲吧。

可能挂一漏万,权作引玉之砖。

先讲国民经济跃上大台阶,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宏观变化。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与财宝。

因此看经济必看国内生产总值,也确实是GDP。

1952年新中国开始有GDP准确统计,当年为679亿元(人民币),人均119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行列。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进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进展的轨道。

这60年,我国经济蓬勃进展,综合国力和国际阻碍力由弱变强。

1952-1978年期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4.52%。

同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速开始回升,GDP 年均增长率为4.4%。

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中国60年成就的根本原因及对我的启示从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新中国的成立到现在,中国走过了她极不平凡的辉煌岁月。

旧中国积贫积弱、满目疮痍、风雨飘摇,帝国主义列强蹂躏我大好河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民不聊生。

现如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中国奇迹”。

60年,我们用突破刻下足迹,用跨越见证历史,神舟飞天,杂交水稻大获丰收,人民生活总体小康,举办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从“东亚病夫”变成了“金砖四国”之一,我们从世界的边缘走到了世界的中心。

伟大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是什么,让新中国在短短六十年的时间,取得了过去几百年也没有取得的成就?我认为,新中国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最根本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前所未有程度极大地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首先,一个国家要想富强昌盛,必须要有国家主权的独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将广大劳动人民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了出来。

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劳动人民有条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主权的独立,就没有今天中国的成就。

其次,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顺应时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前三十年的建设为我们确立了国家的各项基础,这包括政治上、经济上、文化卫生体育教育等各个方面。

而后三十年我们在前三十年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追赶,勇于革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了其他方面的重大改革。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以国情为基本出发点,始终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最大限度的调用一切可能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277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新中国成立6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区情问题新中国J成童鳓年嘞蒙肯经济挫会凌晨感就辉煊建国60年来,内蒙古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经济社会实现了深刻变革和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经济杜会发展成就巨大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08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776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经济总量比1949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18元,升至2008年的32214元。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1978—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9.8倍,年均增长12.1%,增速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进入新世纪后,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七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一,G D P 总萤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连续跃过几个重大台阶,跃升至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人均G D P跃居全国第8位,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1位,并被称为“内蒙古现象”。

(一)经济建设成就卓著,影响力显著提高现代农牧业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基础坚实稳固。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牧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刘雪梅建国前增长了23.8倍。

现代农牧业成为农牧业主要发展方向,农牧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新型工业化稳步迈进,经济发展后盾坚强可靠。

建国初期内蒙古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新中国成立以后,内蒙古工业经济根据国家总体发展的要求,建成投产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自治区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升级、产业延伸,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回首新中国60年,我们所得的最伟大成就,莫过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事非经过不知难”。

回首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回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首先要提到的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筚路蓝缕之功。

新中国的建立,是经过长期曲折探索形成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由此而取得的最为辉煌的历史成就。

从此,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这是集中全党智慧形成的稳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以后,毛泽东等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这些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

成功的,成为我们必须永远坚持的宝贵经验。

失误的,成为我们必须永远记取的沉痛教训。

无论如何,中国走上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探索和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这三件大事,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们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下的筚路蓝缕之功。

它将永远铭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成为一座历史的丰碑。

薄一波同志有一句名言,叫做:“始于毛,成于邓。

”这句话总结得很深刻。

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当中,我们不但要永远铭记毛泽东同志的筚路蓝缕之功,还要永远铭记邓小平同志的开创奠基之功。

邓小平同志引领我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定性一步,是胜利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陷入了迷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从根本上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

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

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意即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使艾奇逊之流的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彻底破产。

1953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4%,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奇迹。

不仅使13亿人口(比艾奇逊当时看到的多了1.7倍)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且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一、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一)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旧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经济。

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性质的工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

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掠夺压榨,特别是长期战争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

1949年同旧中国生产力发展鼎盛时期的1936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50%,钢产量由92万吨降为15万吨,原煤由6000多万吨降为3000多万吨,棉纱由245万件降为180万件;农业生产下降20%多,粮食产量由2700多亿斤降为2100多亿斤,棉花由1600多万担降为800多万担。

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空运)遭到严重破坏。

国民党政府为维持其反动统治和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市场混乱、民不聊生。

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新中国成立后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治理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乱摊子,先有经济的恢复,才能有经济的发展。

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和措施:一是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权;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三是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四是保护和发展私营工商业;五是统一财经工作,彻底稳定市场。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1950~1952年),就使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超过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最高水平,稳定了市场物价,较大改善了人民生活。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胜利,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和清剿国民党在大陆残余势力的背景下取得的。

(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

一是管制或收购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首先是把帝国主义对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的控制权收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国家统治对外贸易和国家银行外汇专营制度。

对于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约1000多家),由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并冻结了我国在美管辖区内的公私财产,我国政府宣布管制其在华财产;而其他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由于过去依赖的特权不复存在,其经营难以为继,有的放弃经营,有的被我国作价收购,这些被管制和收购的帝国主义企业成为了国有经济的组成部分。

二是没收官僚资本。

当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八比二,国家在解放后没收了全部官僚资本,从而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并转变为了国营经济。

接管的官僚资本企业包括工业企业2858个;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招商局所属的全部交通运输企业;四大家族把持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及其他2400多家银行;国民党政府经营的茶叶、盐业、石油等十几家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三是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国营经济。

管制或收购外国在华企业和没收官僚资本在进行解放战争中以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已胜利完成。

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完成的。

到1957年,在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的比例,国营经济为33%以上,农业和手工业合作社经济为56%以上,公私合营经济约8%,表明公有制经济已居于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已建立起来。

由于受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认识的局限,私营经济被完全取消,个体经济亦微乎其微。

(三)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逐步形成和完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关于经济发展战略,曾先后提出过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的方针和目标。

1953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其中“一化”即是实现国家工业化。

当时对工业化的认识主要是依据前苏联的经验,衡量经济的主要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工业化的标准是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实现工业化的途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预计完成工业化所需时间是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

实施工业化的战略任务,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中开始进行的。

但后来在急于求成思想的指导下,从1958年至1960年实行了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制度上强调“一大二公”,给我国工业、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灾难性损失。

其后,不得不用五年时间(1961~1965年)进行全面大调整。

直到1965年,我国财政经济状况才得到基本好转,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恢复或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还曾三次提出过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一是1954年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四个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现代化,而实现国家工业化就是发展现代工业,工业化的实质即为工业现代化,可以说“四个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拓展。

二是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再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将原来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即要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三是在“文革”后期,邓小平同志重新恢复工作后的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在前30年中,我国对经济管理体制也曾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从十个方面剖析了前苏联体制模式的弊端,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科学管理方法等。

在后来的实践中,对经济体制也进行过几次调整和变革。

但是,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为找到一条有别于前苏联模式、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路径而进行的探索,并没有得到较满意的答案。

(四)前30年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虽曾确定国家工业化战略目标和三次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供实施的完善的现代化战略思想体系;而且由于受当时国际形势影响和盲目冒进做法以及对国内形势错误判断的干扰,长时期内实际工作的重点没有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耽误了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宝贵时间,而十年(1966~1976年)“文革”动乱更是把整个国民经济推至濒于崩溃的边缘。

当然也应看到,在改革开放前这30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仍保持中速增长,如果把统计的经济总量指标换算成国内生产总值,从1953年至1978年,年均增长率达到6.7%。

并且,国家也曾投入大约700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3000多个大中型项目,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科学技术都有了相当发展。

例如,开发建设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煤炭基地,兴建了13个大化肥、4个大化纤、3个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了多条铁路和几十个深水码头,研制出振我国威的“两弹一星”,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骨干力量;这些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近30年完善实施现代化战略,改革管理体制和实行对外开放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严肃认真地纠正了1957年下半年之后和“文革”期间的“左”倾错误,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随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开始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完整的现代化建设战略体系,包括现代化战略阶段性目标、实施步骤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的基本路径和政策措施,并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完善现代化建设战略体系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八十年代,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理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此时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已改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走两步,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温饱和小康;21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而巩固和提高已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党的十六大基于对“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要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在新形势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丰富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又改为世界通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被分成两个阶段,即前20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30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即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20年内GDP总量翻两番,改为20年内人均GDP翻两番,这是对战略目标的重大提升。

(二)开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要实现现代化,还必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改革开放。

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