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共22页
新中国的伟大建设

新中国的建设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l·1949~1956年(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就其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①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主要措施有:没收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开展土地改革,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全国物价,统一财经,实现财政收支、物资供求、现金出纳平衡;合理调整工商业,精简整编国家机构;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对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②1953~1956年,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然屡遭挫折,但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巨大成就。
主要表现在: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9~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最严重困难,但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1966~1976年(“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群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
4.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逐步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提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昭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按客观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制定经济政策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适应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过分地夸大入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必然使经济建设遭到破坏。
祖国建设新成就资料

祖国建设新成就资料导语:在历史的长河中,祖国的发展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
我为祖国的发展而感到自豪。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祖国建设有哪些新成就吧。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1976年四五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XX年北京申奥成功XX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XX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并于XX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XX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中国GDP:13年跨越10个万亿元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XX:成功举办奥运1949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上任何一个重大事项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我国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是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创造经济奇迹的60年。
60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此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的总和。
60年的大发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作为一个见证60年发展史、特别是亲身参与3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研究人员,内心深处充满着激动、兴奋、豪迈和自信。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60年的经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我想从纵向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及经济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理出一个头绪。
60年的经济发展史明显可分为前后两个30年。
前30年可以说是在曲折中探索发展道路、积蓄发展能量的时期;后30年则通过改革开放,进入快速增长的腾飞时期。
前3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三年恢复到“一五”时期的8年,即正确起步和初战告捷的阶段。
三年恢复时期实现了稳定物价、统一财政,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从1953年-1957年的五年,以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工业项目为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一五”计划胜利完成,旗开得胜。
第二个阶段是从大跃进开始到三年困难和经济调整时期,即从1958年-1965年的8年,经历了曲折又回到正确发展道路,走了一个马鞍型。
第三个阶段是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进入“十年动乱”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虽有发展,但最终陷于崩溃的边缘。
1976年“文革”结束到1978年,是对前28年的发展道路进行冷静思考和深刻总结的两年,为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的历程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后30年的发展历程也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
第一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这一阶段是消费品生产高速发展时期,即农业和轻纺工业大发展时期,在农产品供给连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
最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资料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发展,今天的成就是由昨天的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
没有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前三十年的创业,也就没有今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
因而在今天对建国后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做个历史的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以下将从个方面来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
一.二.工业成就解放前,我国工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外国进口。
建国后,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带基础上,全国工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
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 3 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 2 734.5亿元,年均新增94.29亿元。
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
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1980年增至4 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8年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
从各个时期的工业生产总指数来看,以1952年为100,到1957年为228.6,年均增长18%;到1965年为452.6,年均增长12.3%;到1978年为1 598.6,年均增长11.2%。
202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202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点击查看更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沧桑巨变七十载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的贫穷国家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城镇化稳步推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共生共荣,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
之后,按照当时环境和现实需要,我国主要实行“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同时配以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促进了工业积累。
1978年,农业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业比重降至70.5。
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迅速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深刻调整。
20**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35.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最多的产业;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增加值最大的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20**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40.7、52.2;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4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52年上升23.5和37.2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195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高达85.9,林、牧、渔业比重分别只有1.6、11.2、1.3。
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非常显著。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政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首先,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平均每年超过9%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发展了几十年。
这使得中国经济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望在未来几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
其次,中国实现了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
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果,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上亿人减少到不到1000万人。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减贫政策,包括扶贫项目、产业发展、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支持,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收入来源和福利保障。
第三,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汽车和高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如华为、阿里巴巴和小米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和移动支付市场,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规模居世界前列,城市地铁系统不断扩大。
中国的港口设施也在不断升级和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港口。
这些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了交通和物流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的创新和市场的发展。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加大等。
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推进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
总体而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非常显著,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
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材料四
邓小平同志曾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 全没有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 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来搞多种行业、搞 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的,异军突起。 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 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
回答问题:我国乡镇企业发展 起来,有哪些作用?
bjhk
13
高考举例
图一
7
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 分布示意图
bjhk
图二
8
1966-1976年工业建设主要成就 示意图
bjhk
图三
9
1978-1999年工业建设 部分工程示意图
图 四
bjhk 1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一指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力量优 先发展的部门,列出其中两个代表性建设项目. 2、比较图一、图二,分析两个时期成就分布有何特 点,试述形成原因 3、比较四幅图,分析图三成就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图四,分析这一时期工业建设成就分布的特点 是什么?试列出两个工业基地。并概括这一时期取得举 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5、从新中国的建设中,能得出哪些启示?
1.(08海南)25.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 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 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 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2009年3月13日
bjhk
1
复习目标:
1 熟练掌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熟练掌握新中国经济建设四个阶段的成就及地图。 2 分析四个阶段经济建设成就取得的原因, 并能在做题中灵活运用。
新我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发展,今天的成就是由昨天的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
没有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前三十年的创业,也就没有今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
因而在今天对建国后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做个历史的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以下将从个方面来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
一.工业成就解放前,我国工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外国进口。
建国后,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带基础上,全国工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
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 3 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 2 734.5亿元,年均新增94.29亿元。
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
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1980年增至4 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8年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
从各个时期的工业生产总指数来看,以1952年为100,到1957年为228.6,年均增长18%;到1965年为452.6,年均增长12.3%;到1978年为1 598.6,年均增长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