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作业论文

合集下载

百年中国中国近代史论文[本站推荐]

百年中国中国近代史论文[本站推荐]

百年中国中国近代史论文[本站推荐]第一篇:百年中国中国近代史论文[本站推荐]《百年中国》观后感重温百年历史,中国经历了从屈辱到自豪、从贫弱到富裕、从封闭到开放、从专制到民主、从分裂到统一,心情也从沉重到舒缓然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起。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被外国列强入侵分割领土,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神州大地哀鸿遍野,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经济一片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中国承受了巨大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探索,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五”成功升天、世博会将在中国举行、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世界的神经,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

时间的灰烬铺平不了列强铁蹄碾过的道道划痕,漫天的黄沙掩盖不了那硝烟弥漫惨不忍睹的幕幕史实,湍急的碧波荡涤不了抛洒在历史长河中的沽沽热血。

风云世纪,百年中国,穿梭于深远悠长的历史隧道,听着那风起云涌年代的咆哮,撕开那血腥淋淋的层层面纱,几阵悲痛夹着几许哀愁;看着黑暗里一双双寻找光明的眼睛,感受着那弯曲背影里隐藏的无可奈何,听着那战争年代下一曲曲的国民悲歌,几番警醒混着几丝悲凉......一百年前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时刻,写下了史上最为耻辱的篇章。

慈禧太后,中国垂帘听政的第一人,是她让清政府一步步迈向了落魄,走向了灭亡。

在她之水深火热的广大人民于不顾并且还毫不犹豫的答应履行各国列强一系列的割地赔款政策,还能欣然说出“量吾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时,她可曾想过她会成为历史批判的罪人,她的名字不是流传千古而是遗臭万年?就因为她,美利坚军队可以明目张胆越俎代庖地在气势雄伟的紫禁城里练兵,德国骑士可以在中国的黄土地上搞骑射比赛,并且用的是中国的毛驴,各国公使可以很舒适度地坐在金光闪闪的皇宫大殿的龙椅上拍照.....如此昏庸无能的政府,如此痛人心弦的惨状,却又如此真实地把清政府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近代历史论文范文

近代历史论文范文

近代历史论文范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其中有曲折也有成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历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历史论文范文篇一《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摘要:清沿明制,清王朝入关后迅速把明朝时已比较完备的内阁六部九卿制化为己用,并且后来不断完善发展,“可是终清一朝,唯独两点不曾改变过其一是政府组织的满汉双轨制,其二是军事组织的八旗驻防。

”[1](p43)这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对汉人存在深深的不信任感,这点在我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都存在,可是在清代却是把部族政治发挥到极致的,满洲人在国家权力的各个方面均处于主导地位,可同时入主中原之后八旗子弟的腐化速度却也够快,满人“强悍之气已失,蒙昧之性未改。

”[2](p76)以至于等到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不堪一击,清王朝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曾胡左李等人外攘蛮夷内平叛乱,自此汉族官僚势力迅速上升满汉矛盾也急剧上升,等到戊戌变法之后则已激化,待到清末立宪汉族士绅的数次请愿被拒绝后已经不可调和,而清王朝的末日也不远了··关键字:晚清满汉矛盾政治斗争引言:满洲以刚柔兼济利用和驯服汉人而盛,“然有清一代“满汉合作”始终缺乏互信和平等,汉人始终处于绝对的政治弱势,满汉畛域严密。

究其根源,在于内化于历代清帝心中的‘崇满抑汉、以满驭汉’之祖制,清廷对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数万万汉人始终加以猜忌和防范。

”[3](p3)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汉族入主中原过程中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无情,亦有圈地圈人并颁布逃人法的残酷,故清初的满汉矛盾十分尖锐,南方有天地会等汉族反清势力,台湾有郑氏家族的反清势力。

这种形势直到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推行一系列与民生息的仁政和消弭满汉矛盾的举措之后才缓和下来。

而康熙皇帝平三番时,八旗子弟已难堪大用了,主要就要靠汉人绿营兵了。

康雍乾三世多颁行弥合汉满的措施,可是汉满矛盾并未真正得到弥合,只是成为一种潜流,这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矛盾缓和为前提的,而清王朝恰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满汉矛盾的缓和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篇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姓名:黄永超班级:2010020901 学号:105020940026 指导老师:刘晓研【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通过条约体系,不仅夺占了大量中国领土,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而且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使其侵略势力逐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与此同时,中国缓慢地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并且促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救国救民【正文】一、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

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外国廉价工业品的大量倾销,又促使了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走向解体,同时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首先,中国从此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中国人民面临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的同时,还必须遭受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受洋鬼子的种种欺压。

其次,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社会性质的改变,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中国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而且还受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生活。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主权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是灾难,而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则是进步。

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共5则)

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共5则)

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共5则)第一篇: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松花江上》的九一八事变我的家乡在西安,现在又在哈尔滨上学,所以我想讲讲近代时在我的家乡跟哈尔滨有关的一些事。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悲怆、凝重的著名歌曲,当年在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东北人民中,唱得让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而对于我,这首歌我第一次知道是我的小学老师教给我们的,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首风靡全国、流传不衰的歌曲是为何被传唱,也一直以为这是东北人民写的歌,后来才知道它竟然是从张寒晖先生在西安回坊所做并从西安回坊传向全国的。

说起这首歌,先说说导致它传唱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趁中国内乱之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事变拉开了日本侵略的序幕,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极其残酷的蹂躏和摧残,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谈到九一八事变,众所周知是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是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说起时说不能怪蒋介石,其实是张学良为了保全中国放弃了东北,想等国内安定后再夺回来,未曾想到日本人胃口很大占领了东北还想要华北。

课后我查了一些资料确实是有这样的说法,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不抵抗”完全是张学良下的令,而与身处长江中“永绥”军舰上、不知道日军已在沈阳动手的蒋介石彻底无关。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驻扎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

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

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

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抵抗,最后突围撤走。

由于执行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

张学良在事件爆发后离开奉天,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

中国近代史作业(小论文)

中国近代史作业(小论文)

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后记——11096119 黄升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简介(一)八一起义纪念馆总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座落于南昌市中山路380号,原为江西大旅社,整栋楼房是一座"回"字形中西合璧砖泥建筑,是当年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创建于1956年,是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多年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致力于馆藏文物的征集和研究,不断丰富馆藏文物,同时对总指挥部旧址进行了维修和翻新,对现有陈列进行了更新、改进。

运用高科技手段,采用声、光、电同步进行的大型沙盘模型,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八一起义的战斗过程;运用多媒体影视合成景像,生动地再现了"朱德施计"的故事情节;运用电动图表、绘画、雕塑等现代化手段,丰富了整个大厅的陈列内容,新的陈列和复原陈列相结合,更富有生动性和教育性,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军70周年前夕题写的"军旗升起的地方"7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石刻作为陈列的序幕,将会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二万多起义军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诞生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崭新的人民军队。

硝烟散尽,至今尚存革命旧址五座: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军官教育团旧址、朱德旧居。

均为国保单位。

为了纪念和宣传这一光辉的历史,早在1956年就成立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40多年来,接待观众逾1000万人次。

南昌起义暨建军70周年之际,五座革命旧址经过维修,再现了历史的光辉;辅助陈列全面更新,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展览手段,极具吸引力、感染力,已达国内一流水平,令人留连忘返。

(二)八一起义纪念馆布局位于南昌市老城区中心的洗马池,中山路西端。

原是江西大旅社,建成于1924年。

旅社大楼外观呈银灰色,坐南朝北,主体建筑共四层,中部为天井,共有96间房。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篇1摘要:众所周知,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等。

然而,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关键字:爱国;救世;危机;新潮;出路正文:1840年,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亦从此拉开,中国也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猛然被对世界打开,众多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同时这也引起了国内封建集团的极力抵触,外国资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一、林则徐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林则徐经世派主要是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清朝统治的衰落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迫使他们去反思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探求挽救衰世的办法,开始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禁烟不禁商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近代史通用小论文范文怎么写

近代史通用小论文范文怎么写

近代史通用小论文范文怎么写中国近代史研究经过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学领域里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小论文范文篇一《近代史小论文》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和国土的大门,是中国历史性的变化,也是中国觉醒的时候,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泱泱大国,曾几繁荣,却敌不过洋炮的轰击!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由于内部斗争,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

7月,湘军冲入天京城内,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失败了。

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

10月下旬,清政府又签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

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但是,清政府急忙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定不平等条约。

至此,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定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德、日、意、奥等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在革命的领导下,革命军英勇奋斗,所向披靡。

辛亥革命的胜利后革命党人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研究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曲折、艰辛与变革的历史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中国逐渐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这段历史既铸就了民族的辉煌,也铭刻了国人的悲痛。

本篇论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以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二、中国近代史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朝统治逐渐衰落,封建社会面临严重危机。

封建专制、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经济方面,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1.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等,对中国主权造成严重侵害。

2.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迫使中国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割地、开放通商口岸,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 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和澎湖列岛,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造成中国巨大损失和民族耻辱,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5.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篇章。

四、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意义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和现代化史,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段历史激发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觉醒。

其次,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最后,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经验教训。

五、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苦难和辉煌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也隔数重“山”
近代历史上,唯一被人称作“国父”的,也就只有这中山先生了。

近代历史风云变幻中,他留下的更多是耀眼的光辉。

三民主义在那个时代那样振聋发聩,惊醒多少有志之士。

不过,就像远望天边的绚丽晚霞总是隔着重重山巅,历史天空那么辽阔,历史人物毕竟遥远,直到翻阅史书取代了道听途说,在课堂上老师细细讲解中,目光才渐渐穿透着几重山……
之前,在各种信息中,中山先生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是真英雄,单单纯纯的一个英雄,甚至没有七情六欲,更像一个神明。

高举义旗,创立同盟会,推翻了腐朽封建的清王朝,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的,成果被袁世凯等军阀所窃取,但是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不会泯灭。

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

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中山先生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乱世中的英雄,肩上背负着国家民族的责任,歇斯底里的战斗,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隐藏在这背后的,是那种对革命孜孜不倦的追求,面对种种失败的不屈不挠,对国家的热爱,还有那种天下为公的宽阔胸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也敏锐看到了中国革命需要长期的奋斗,一句朴实无话的话语,将心中那种继续奋斗的精神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虽然他所畅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让
位于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但是,他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也是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而不是伟神,是因为他仍是一个具象的,实实在在的人,他有普通人没有的伟大,同时,也会有普通人所有的特质,有其长,有其短。

如果仅仅看到了英雄的光辉,是不客观与不实际的,那些被光辉遮盖的瑕疵,更能使眼前的遥远的形象变得丰满。

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最终失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作为一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性与不彻底性。

他曾经幻想寻求在华帝国主义的支持来进行革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答应了列强很多丧权辱国的条件。

辛亥革命首义成功后,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是未能触及到封建制度的本质,也是导致日后军阀混战的一个原因。

中山先生领导了多次针对大城市的起义与暴动,最终几乎均以失败告终。

其实这些起义在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如果仔细考证起义前的情况,就会发现中山先生在起义的各个方面准备并不充分,很多时候都是仅凭一腔热血与仅仅几十杆枪,几十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进行起义。

所以中山先生英雄事迹的背后隐藏着很多冒险主义与空想主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是最大的受害者,更是最强大的革命力量,谁能够领导最广大人民群众,谁就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但是,中山先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将人民群众定义为“不知不觉”的下等公民。

由此,中山先生思想上的局限性可见一斑。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他们能够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最后能够取得成功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看待一个历史人物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去分析。

中山先生的革命英雄形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有志之士救亡图存的一个缩影;中山先生的各种缺点,也有很大部分是受那个时代的束缚而造成的。

我们不能去苛求前人做到完美,满足我们对于正面人物的所有幻想,我们要以一种更实际的眼光,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他们。

一个不再完美的中山先生,在拨开历史重重迷雾后展现在眼前,他的功绩与局限随着他的逝世盖棺定论,他仍然是中国近代史上屈指可数的伟人。

中山隔着数重山看是英雄,当目光穿过这重重屏障,虽然不再完满,可是却换回了真实。

也许,一个真实的英雄才更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