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小论文

合集下载

近代历史论文范文

近代历史论文范文

近代历史论文范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其中有曲折也有成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历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历史论文范文篇一《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摘要:清沿明制,清王朝入关后迅速把明朝时已比较完备的内阁六部九卿制化为己用,并且后来不断完善发展,“可是终清一朝,唯独两点不曾改变过其一是政府组织的满汉双轨制,其二是军事组织的八旗驻防。

”[1](p43)这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对汉人存在深深的不信任感,这点在我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都存在,可是在清代却是把部族政治发挥到极致的,满洲人在国家权力的各个方面均处于主导地位,可同时入主中原之后八旗子弟的腐化速度却也够快,满人“强悍之气已失,蒙昧之性未改。

”[2](p76)以至于等到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不堪一击,清王朝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曾胡左李等人外攘蛮夷内平叛乱,自此汉族官僚势力迅速上升满汉矛盾也急剧上升,等到戊戌变法之后则已激化,待到清末立宪汉族士绅的数次请愿被拒绝后已经不可调和,而清王朝的末日也不远了··关键字:晚清满汉矛盾政治斗争引言:满洲以刚柔兼济利用和驯服汉人而盛,“然有清一代“满汉合作”始终缺乏互信和平等,汉人始终处于绝对的政治弱势,满汉畛域严密。

究其根源,在于内化于历代清帝心中的‘崇满抑汉、以满驭汉’之祖制,清廷对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数万万汉人始终加以猜忌和防范。

”[3](p3)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汉族入主中原过程中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无情,亦有圈地圈人并颁布逃人法的残酷,故清初的满汉矛盾十分尖锐,南方有天地会等汉族反清势力,台湾有郑氏家族的反清势力。

这种形势直到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推行一系列与民生息的仁政和消弭满汉矛盾的举措之后才缓和下来。

而康熙皇帝平三番时,八旗子弟已难堪大用了,主要就要靠汉人绿营兵了。

康雍乾三世多颁行弥合汉满的措施,可是汉满矛盾并未真正得到弥合,只是成为一种潜流,这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矛盾缓和为前提的,而清王朝恰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满汉矛盾的缓和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篇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姓名:黄永超班级:2010020901 学号:105020940026 指导老师:刘晓研【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通过条约体系,不仅夺占了大量中国领土,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而且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使其侵略势力逐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与此同时,中国缓慢地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并且促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救国救民【正文】一、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

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外国廉价工业品的大量倾销,又促使了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走向解体,同时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首先,中国从此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中国人民面临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的同时,还必须遭受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受洋鬼子的种种欺压。

其次,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社会性质的改变,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中国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而且还受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生活。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主权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是灾难,而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则是进步。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关键词:近代史,导师,人物,精选,推荐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简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占据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行文的需要,即着作文字在铺陈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

如"上篇综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顾中国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为他们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如第一章中反复提及的慈禧、李鸿章,第二章反复提及的光绪、康有为,第三章反复提及的孙中山、袁世凯,中篇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复提及的蒋介石、毛泽东,以及下篇各章反复提及的毛泽东、邓小平,主要是因为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介绍他们的着作、思想而反复提及。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篇1摘要:众所周知,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等。

然而,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关键字:爱国;救世;危机;新潮;出路正文:1840年,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亦从此拉开,中国也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猛然被对世界打开,众多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同时这也引起了国内封建集团的极力抵触,外国资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一、林则徐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林则徐经世派主要是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清朝统治的衰落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迫使他们去反思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探求挽救衰世的办法,开始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禁烟不禁商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中国的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篇一《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历史论文论文》提要:关于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近几年已有多篇文章加以论述,只是对其内涵、性质及思潮与流派的界定,仍颇有歧义。

本文除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外,还将对这一思潮的流变过程、各时期特点及其复杂的历史作用进行一些分析,以就正于海内方家。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近代史上的两种文化保守主义近代以降,面对飘洋东来、以新型工业资本社会形态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挑战,中国本土文化能否继续延展其几千年来不绝的生命,曾是思想界长期纷纭不决的一大公案。

文化保守主义便是在这场争论中对此始终持肯定态度,并身体力行地为重塑传统文化的现代精魂而呐喊的一种社会思潮或学术流派。

说到保守主义,人们总不免将落后、守旧的贬义与之联系在一起。

这种看法,固然有其一定的依据,但是决不全面。

因为它还常常用来指对于社会事物的变迁更倾向于保持其延续性和渐进性,以力求稳健的某种观念或意识。

本文所讨论的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主要便是依据这一含义界定的。

在关于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讨论中,有人认为这一思潮在我国发端于十九世纪末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及其建立孔教之说,[1]也有的将其上溯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观,[2]甚至还有把近代早期的封建正统派直到“五四”以后的新儒家同作为“文化传统主义”思想脉络在各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加以综论的。

[3]这些不同的说法,表明各家对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界定标准尚存在着分歧。

因此,在讨论中国近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之前,自应先对其略作说明。

我们认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近代”两字,按照我国学术界的通常用法,一般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是时段概念,即指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或1949年建国的这一历史阶段;一是社会形态概念,即指封建社会结构遭破坏而进人资本主义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大学近代史结课论文3000字

大学近代史结课论文3000字

大学近代史结课论文3000字在大学课程教学中,近代史的学习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学近代史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近代史3000字论文篇一《中国近代史的变迁》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以及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一、中国饱受的多个不平等条约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了,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

这样,中国便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从此,中华民族成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

首先,1840年6月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英国侵略军烧杀抢掠,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

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

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

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还派了两支人马分头北伐和西征。

后来,湘军疯狂反扑,太平军连连失利。

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大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大平天国军事上取得很大胜利的时候,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内部战争。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随着中国近代史各个领域研究的开展和深化,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也日益热烈,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史研究。

下面是WTT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篇一:《论孙中山的民族和谐思想》摘要:孙中山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时,孙中山和谐思想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不和谐的原因而形成的。

他赞成“五族共和”,反对民族歧视,主张各民族和谐共处,促进各民族发展,不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的自觉认同意识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是构建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参照标准,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和谐;和谐社会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人类古往今来所有世俗的、宗教的思想学说,以和谐理念为其终极与归宿,以和谐社会蓝图为目标和旗帜,号召人们为之实现而努力奋斗。

回顾并总结孙中山的民族和谐思想,对于21世纪对待民族和谐问题无疑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孙中山的民族和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形成的背景孙中山民族和谐思想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动荡的年代。

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孙中山之所以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1]正是孙中山对社会的不和谐认识基础上提出的。

这不和谐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政治方面,孙中山痛感“中国现行政治,可以概括之曰: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

”[2]第二,在经济方面,针对因中国的生产力落后、区域经济不协调、经济结构畸形、经济秩序混乱等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而造成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障碍,孙中山提出建立生产发达、区域协调、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和谐经济。

大一近代史论文

大一近代史论文

大一近代史论文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一近代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一近代史论文篇一《论五四运动》摘要:1919年5月4号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五四运动、历史条件、历史特点、历史意义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条件1.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五四运动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政府在华势力范围、撤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在五四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幽灵—民主日本之可能性
论二战缘起,经济决定论往往一统江湖。

然而自一战后至二战,数十载光阴,从和平鸽飞起至兵戈不息,从民本主义至军国中心,民主和平的呼声如何沦为军国主义的前奏?暴力,残忍,弑杀,这是否能简单地归因于民族性,刻画成所谓的在日本人骨子里的东西?太平洋中一介岛国,如何拥有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历史渊源与隐瞒的现实,煽动与宣传,集体中的民众和士兵,拨开重重迷雾,二战日本究竟是怎样的日本?战争留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缕缕忧思?为了探索上述问题,我将以如下三个客体做一番探讨即:一场运动,民主和平的先行者大正民主运动;一位作家,由反战转至尚武的文坛女诗人于谢野晶子;一个团体,在“神风”的旗帜召唤下,前赴后继,争相奔上死亡之路的日本青年。

接下来,将以这些裹挟而行的一代人为着眼点,力求一窥一战后日本社会思想跌宕起伏之全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受战火牵连,生产受损,许多物资不得不依靠出口国。

日本虽为参战国,却远离主战场,损失较小,这使得欧洲成为战时日本的一大金主。

并直接导致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战后日本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大幅加快。

面对清帝国,奥匈帝国等的覆灭,深深震撼了日本国人,民主呼声日益高涨,就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大正民主”运动蓬勃生起。

由于日本已经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大约半个世纪,国家大致平稳发展,一战时期大量外资进入,使得大正前期出现了日本近代以来前所
未有的盛世局面。

都市生活、文化、艺术空前繁荣。

城市的妇女不再是家庭主妇,可以参政、出演现代剧目、上班,随便出门逛街、看电影等。

甚至在一战末期发起了“米骚动”。

至此,大正民主运动达到最高潮。

然而这只是一瞬,如同烟花经历了绚烂的开放,大正民主运动迎来了它的灭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秩序逐渐恢复,加上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困难,阶级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趁机猖獗,他们猛烈攻击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极力倡导法西斯主义的独裁和集权,制造了一连串的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

构成了势头汹涌的军队法西斯化,在军部推动下,日本政府的政策也一步一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和平的日本有可能性吗?军部用武力打消了一切幻想,将一个可能孵化成真正和平民主的日本扼杀在摇篮里,徒留无尽唏嘘。

我们能够缺锌的一点就是大正民主运动,它虽然在奋力挣扎后,没能逃出军国主义步步收紧的罗网,却仍然是一个时代的灯塔,照亮过许多迷路的船。

它有力的证明了战争是罪恶的,却并不意味着民族本性之罪恶。

没有那个民族骨子里是罪恶的,流淌着弑杀的血液。

和平与安定,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多数人的向往。

啊,弟弟呀,我为你哭泣,
你不要死去!
你是咱家最小的弟弟,
双亲加倍地疼爱你。

双亲何曾教你紧握利刃,
为了杀人到前线去?
双亲把你养育成二十四岁,
哪里是为了你先杀别人后葬自己?
这首《你不要死》是近代日本著名的反战诗歌,而它的作者与谢野晶子,正是日本早期追求自由爱好和平的新时代女性代表。

诗歌中洋溢着“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思想,洋溢着一种超越个人命运的广义上的人类爱。

充分反映了在战争气焰嚣张的国内环境下,这位26岁的普通国民不惧危险,敢于触碰强大军国壁垒的勇于超越的本真个性。

然而这位活跃在明治与昭和时期的著名女诗人,在那个枪炮声与机器轰鸣声交织的时代,竟从早期的和平主义者转变成晚年的极端民族主义者。

如此转变,虽然是当时国民集体状况的一个典型,却也不得不使人惊讶。

那么,究竟是谁用何种方式只用春秋几载便使军国主义的种子牢牢地深植于心间?
1929年她跟随自己的丈夫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中国,当她看到中国东北幅员辽阔,资源广袤,与狭窄贫瘠的日本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日本在东北的统治使源源不断的资源运往国内,现在看来,战争似乎毕竟战争能够带给国家不再变得肮脏,帝国荣誉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毕竟战争的产物能够带给国内所需要的资源、财富、强大的军国力量和国际荣誉。

日本需要战争,而亚洲也需要日本。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军方一举夺下国家大权,在这样一个狂热、激进的外部环境恰恰与她心中的家国情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些促使了其思想的彻底转变。

从此,人不再是人,而只是军国构造这
部庞大机器的一个小零件。

自此,即使是轰动世界的9.18事件在她看来只不过是中国人自己招惹的灾难。

这绝不是突发事件而是日本忍辱负重的结果,是不得以而也为之的自卫。

战时的日本,没有新闻,只有宣传。

她只是战时日本普通民众的一个缩影,每个人心中怀着的就是大东亚共荣,与西方抗衡,为天皇陛下尽忠。

1944年马里亚纳海战,日军战败,大西洋制海权丧失,落入美国人手里,这战役的后果就是日本国土直接可被美军轰炸。

在这时爱国热情从未像这样高涨,被如此猛烈地激发出来。

面对死亡,恐惧与排斥才无疑是普遍反应,正因如此,日本青年视死如归的态度竟是如此的令人错愕。

那么,一个显要的问题呼之欲出,为什么?对大多数在志愿书签字的队员来说,为祖国而战是武士至高之荣誉。

爱国主义教育,军国主义,这些本就普遍存在于日本国民心中的观念。

经由军部浪潮式的强化宣传,自然也被无限多倍放大,以至于死亡与之相比,都是如此的无足轻重。

在当时环境下的日本青年,正如《乌合之众》所说,在群体氛围的感召下,争先恐后,一心赴死。

神风特工队阻挡得了忽必烈的大军,却阻止不了日本的失败。

它亦是二战日本军队的一个总缩影。

二战后,一些士兵依然相信日本的神话他们终生抱着复兴帝国的幻想,以至于无法过上正常安稳的生活。

罪行已然放下,而伤口却是极难愈合。

历史是沉重的,我们不应忘却,然并不意味着记住仇恨,记住仇恨,只会是埋下了未来战争的种子。

活在现世的的我们啊,该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或许,战争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之复杂性的问
题。

正如《乌合之众》所说,集体中的思想变化,只在一瞬间而已。

真正被置于场景之中的每个人,都是被浪潮裹挟前行。

因为大浪滔天,逆之则亡。

换句话说,你,我,每个人都有成为加害者的可能。

所以,我们在战争之中究竟要找到些什么?是穷尽心血寻找人性残忍暴力弑杀之证据?还是理解恶魔之缘起,避免可能的煽动与蛊惑,让战争之戟褪去锋芒?当然,选择权,永远在我们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