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唯物论复习提纲 人教版

哲学唯物论复习提纲 人教版
哲学唯物论复习提纲 人教版

哲学唯物论复习提纲

一、物质与意识

㈠关于哲学

1、哲学的内涵

(1)人的两个基本活动是什么?

答:一是认识世界(即“想问题”、“想”);二是改造世界(即“办事情”、“做”)

(2)具体科学是什么?

答:一是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物理学、化学等;二是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逻辑学等。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又反过来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即“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

(5)哲学的含义是什么?

答: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或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①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可能是错误的;②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一定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一定是哲学;③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正确或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不一定有哲学)

2、哲学的派别

(6)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

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即各自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答:

(注意:①这其实也是区别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标志)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

答:

(9)唯物主义有哪些发展阶段,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些物质的具体形态,如水、火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也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而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而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等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也有能动作用;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

(注意:①可见,“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区别,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其它唯物论的区别)

(10)唯心主义可分为哪些派别?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答:(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神的意志决定的。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以人的意志转移的。

(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即各自的根本观点)是什么?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

答:

(注意: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12)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的是这个世界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问题,是从属于世界的本原问题的。

㈡物质

1、世界的本质(原)是物质

(13)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答:

(注意:①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和规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14)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答:

(注意:①人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2、物质的内涵

(15)什么是物质?

(注意:①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永恒的、抽象的、不生不灭的,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千变万化的、有生有灭的,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物质是指万事万物共同拥有的客观实在性;③哲学上的物质不能等同于物理学化学上的物质,后者是对自然界的具体物质形态进行概括抽象,哲学是对整个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进行概括抽象)

㈢意识

1、意识的内涵

(16)什么是意识?

答: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注意:①这句话是从意识的本质或来源上来考虑的;②从意识的起源上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注意起源不等于来源;③从人的生理构造上看,意识只是人脑(而不是大脑)特有的机能;④有了人脑并不等于有了意识,意识并不是来源于人脑,但没有人脑肯定没有意识,如动物)

(17)为什么说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答:

(注意:①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其内容归根到底还是来自当时的客观事物;②人们对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的反映;③这三句话要从三个角度来证明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8)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什么?

答:首先表现在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注意:①前者是反映作用,后者是反作用;②这个答案也可回答为何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这一问题。)

(19)为什么说“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答: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人的认识只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某些阶段、领域、某个方面,所以,认识是有限的。

由于人们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深化,扩展和推移,所以认识又是无限的。

所以,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注意:①正确的认识(如真理、科学理论等)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②只说“认识是有限的”或“认识是无限的”都是不对的,认识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在理解“有限”或“无限”时,必须考虑其条件。)

(20)如何理解“认识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答:①正确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②意识能正确地反映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③意识能正确地反映事物,不是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④意识的不同,是有主客观原因的。

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的是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21)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答:

(22)意识的反作用是什么?其方法论是什么?

答:

(注意:①意识的反作用与反映作用是不同的,但都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②反映作用是首要表现,反作用是突出表现;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意识领域的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是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3)两者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一方面,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起阻碍作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

(2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其原理(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

(注意:①意识(主观)的东西包括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2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三点意义)

(注意:①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来讲,关键就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②是主观与客观相符,不是客观与主观相符。)

(2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①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即辩证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准确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②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分析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③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④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注意:①这些措施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的统一;②主观主义有五个表现,其中,教条主义即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其基本表现。还有包括从个人愿望出发,从个人好恶出发,从主观想象出发等三个方面。)

(27)从国情出发的意义是什么?

答:

(注意:①当前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对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

答:①要学习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

②要了解我们的现实,要把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二、主观能动性与规律

㈠规律

1、规律的内涵

(29)什么是规律?

答:

(注意:①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不是神赋予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也不是人强加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本质与现象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上来看,本质是内在的、稳定的、共同的、深刻的,而现象是事物外在的、多变的东西;本质需借助抽象思维来认识,而现象只需感觉器官感知就能认识。从联系来看,本质与现象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谁也离不开谁;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本质的如实的或虚幻的反映;③必然总是通过偶然表现出来的,偶然之中有必然;④作为规律,一定是固有的联系、本质的联系,必然的联系同时具备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构成规律;⑤规律与规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但两者亦有联系,规则要如实反映规律,否则规则是错误的)

(30)规律的客观性是指什么?客观性的表现是什么?

答:

(注意:①规律是不可以被“改”的,一切与“改”有关的词语都不适用于规律;②但规律自身是可以“变化”的;③规律的客观性与联系、矛盾的客观性不一样,后者是可以改变的,只是不能随意变罢了。)

2、按规律办事

(31)面对规律,人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①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人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人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注意:①此内容中后两点可回答如何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②未认识规律时,人的行动是盲目的;

③盲目的行动不是没有认识指导的行为,而是由错误意识指导的行为;④认识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才是目的;⑤利用规律就是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32)什么是实事求是?

答:(分析)“实事”是指,“是”指,“求”指,(综合)“实事求是”指的是

(33)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

答:①规律是客观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②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34)什么是解放思想?

答:

(35)为什么说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答:①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㈡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的内涵

(36)什么是主观能动性(表现)?

答:①

(注意:①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②人的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还表现在人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对实践有指导性;③人改造世界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和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

④可见,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认识规律,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利用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是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37)“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国”“尊重人才”,这些话的哲学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②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周围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能动性未必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而社会的发展,既加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又为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条件。

③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或尊重人才,走人才强国之路;或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一论断。)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8)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是失败,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具备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才能走向成功。

(注意:①这三点分别从“想”“做”“精神”状态三个角度来寻找原因的;②在理解第二点时要注意,利用规律是要考虑规律起作用的条件的。当条件不具备时,一般不要勉强去做办不到的事;如果从现有条件出发,能够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的,从而办成某件事,我们要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做;我们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条件,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规律造福于人。以上分析说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正确的唯物的。而认为“没有条件也要上”,那就中唯心的。)

(39)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

(注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积累很多主观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益出发点即价值观和价值取向。)(40)为什么说“客观规律会妨碍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观点?

答:①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可见,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②不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但这种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才能按规律办事,做到事半而功倍。

③所以材料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41)为什么说“客观条件会妨碍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观点?

答:①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与一事物相联系的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就是以规律的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对象的过程,可见,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②客观条件虽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③所以材料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4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什么?

答:首先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作为基础和前提,做到按规律办事。

其次,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所以,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注意:①在主观题考查中,如果材料强调客观规律,则用“首先”;如果强调主观能动性,则用“其次”;如果强调两者,则用“结论”。)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第12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12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学习目标) 1.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的关系: 2.加强自身修养,磨炼坚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承担社会责任。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第21届冬奥会上,我国花样滑冰老将申雪、赵宏博夺得金牌,20多年的执着追求终于如愿以偿,这启示我们()。 A.只要执着追求,任何理想都能实现 B.理想的实现是一个一一帆风顺的过程 C. 理想的实现需要踏实肯干、坚忍不拔 D.理想是一成不变的,要终身为之奋斗 2.杭州司机吴斌驾车行驶途中被异物击中身负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公交大巴车靠边停稳,拉住手刹,亮起双闪,打开车门,甚至还叮嘱乘客“别乱跑”。英雄的壮举主要源自他( ) 。 A.稳定的心理索质 B.本能的习惯动作 C.强烈的责任意识 D.职业的条件反射 3.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人生远大目标是美好的,但人生目标不能自动实现,必须做到( A.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B.不断调整人生目标 C.逐步确立坚定的信念 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表明( ) A.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因此难以实现 B.理想一旦确定,就一定能够转化为现实 C.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必须的主观条件

D.只要艰苦奋斗,理想就定能够转化为现实 5.中职生小康在校学习期间,多次与志愿者一起走进农村,在清理垃圾的同时,向村民宣传环保的理念。作为中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为了( )。 A.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B.得到别人的赞许 C.获得更多的荣誉 D.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6.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学而成才。这些事例说明了( )。 A.经历挫折后,肯定会成功 B.挫折会让人失去信心 C.挫折对人的意志是考验也是磨炼 D.要想成为名人就要经受住挫折 7.街子说:“德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 )。 A.遇事有主见 B.成功需要坚强的意志 C.善于抓住机会 D.善于约束自己 8.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 A.对自身而言,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B.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C.对社会有益,对已无利 D.给别人带来幸福,给自己带来不便 9.现实生活中,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 )。 ①坚定的意志、信念对人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坚定的意志、信念是天生俱有的,不是自发形成的 ③坚定的信念、意志是部分优秀人物天生的 ④坚定的信念、意志,需要有恒心、从小事做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1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B.理想能转化为现实 C.理想转化为现实必须具备主客观条件 D.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观条件 二、是非题(以下各题中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A.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B.书本知识是浅显的,而且不一定正确,还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C.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 D.要获得真正知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4.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精选文库 5、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①稳定性②客观性 ③复杂多样性④普遍性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7、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是() A.理论B.金钱 C.信念 D.行动 8、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0、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2020年整理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简洁明了 一目了然).pdf

必修4 哲学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最新版)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 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第一部分:总论(1、2、3课) 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 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其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单元级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2015级)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P4D2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实事求是:P5D2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运动:P17D1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规律:P21D2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自觉能动性:P27D2 自觉能动性指的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既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于主观,也包括把主观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 6、联系:P44D2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7、发展:P58D2 发展的实质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一种有规律的变化。 8、新事物:P59 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9、旧事物:P59 旧事物是指那些丧失了存在必然性,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 10、矛盾:P70D3 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11、内因:P76D1 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12、外因:P76D1 把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13、实践:P84D2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4、认识:P84D2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5、现象:P97D1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 16、本质:P97D1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17、真像P101D3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18、假象:P101D3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含 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 (开卷)答题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30分) 1、如果说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前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 那么,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得有价值和意义的。 2、哲学关注着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规律,关注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在空间尺度上,现代科学将整个世界划分为微观世界、宏观世界、 宇观世界。 4、事物具有多样化的存在形态:从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到宇观世界的星云系团,从无生命的物质形态到有生命的生物形态,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5、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境界的高低决定于对客观实际的理解和把握。 7、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包括客观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 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9、在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在具体的交往实践中,就要遵守交往原则。 10、心态是以情感为主要形式的价值取向。就这种取向的方向说,一是对待他人和事物的态度,是积极的、肯定的,还是消极的、否定的。二是内心的体验,是快乐的、幸福的,还是无所谓的、麻木或嫉妒的。 11、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 和科学实验活动。 二、判断题(10分) (√)1、在我国古代,启蒙教育和哲学教育几乎是同步的。 (√)2、人们通常所具有的世界观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地。 (√)3、哲学的主题是人。 (×)4、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客观映像。 (×)5、静止的绝对性和运动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 (×)6、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历史规律是主观的。 (√)7、说一个人不需要实践,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把自我的潜能发掘出来,这是唯心主义的天才论。 (×)8、“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说明矛盾的对立性。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 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 / 21 4、哲学派别一览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意识是本原,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意识决定物质)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中职《哲学与人生》复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A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2.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D ) A.物质和意识 B.有神论和无神论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 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D )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5.下列表达中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观点的成语或俗语( A ) ①因地制宜②唇亡齿寒③抽薪止沸④东施效颦⑤南甜北咸东辣西酸⑥邯郸学步A.①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6. 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 B ) 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7.新事物的出现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 )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8.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

2015年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知识点讲解(一)

2015年高考政治哲学与生活知识点讲解 第一部分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主编:贾海琴老师 一、什么是哲学? (一)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 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提示】两句话各有侧重 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思考和追问,哲学才会出现。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提示】哲学≠智慧 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 3、哲学的功能 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的任务: 真正的哲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宇宙和人生。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示】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作用(或功能) 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一任务。 (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二者的关系如何?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提示】哲学的“关系”,包括“区别”与“联系”两方面。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1)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2)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3)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1)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2)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3、小结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又决定方法论,哲学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归纳(精华)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部分: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 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或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 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四、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 〖世界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六、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世界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性的,又是普遍的 〖世界观〗:(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方法论〗: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八、人有主观能动性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二部分: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世界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二、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 案,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世界观〗: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本质”和“现象”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5.“唇亡齿寒”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8.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是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9.“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10.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1.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 12.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这说明的哲理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说明了(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14.“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 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1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体现的道理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6.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姓名:班级: 60分) 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A、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B、天体运动 C、自然变化 D、人类活动 3、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 A、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思维规律 4、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主观与客观 5、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很难企及 D、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7、“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主观愿望 B、客观规律 C、正确观点 D、客观实际 8、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必须: ①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认识人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③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④与大多数人的选择保持一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①条件性②客观性③多样性④普遍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表现为: ①合作②接纳③和睦④和谐⑤排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1、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平等、宽容、互惠、诚信的原则 B、交互原则 C、利人利己原则 D、损人利己原则 1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13、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4、“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15、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6、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 A、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 D、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9、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欢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0、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 A、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B、对立统一 C、敌对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关系 D、自相矛盾 2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这个案例说明() A、失败后一定会成功 B、失败越多越有利于成功 C、对待成功和失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失败和成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 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 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哲学与人生单元复习资料

《哲学与人生》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一、填空题 1.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的基础。 3.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和,物质是运动的和。 4.规律是的联系,具有性和性。 5.人生行动的基本要素有、、。 6.人的成长只有在中实现,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7.人生选择具有:和。 8.勇敢有三:、、。 9.善于行动,就要学会做事,它要求我们:要有要有、要有。 10.自觉能动性又称,是的根本特点。 1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 12.要做到自强不息必须,。 二、问答题 1.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怎样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6.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一、填空题

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两个总特征是:观点、观点。 2.唯物辩证法看问题的观点:、、。形而上学看问题的观点:、、。 性。对立是指,统一是指。 二、问答题 1.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人际和谐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3.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4.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如何看待顺境和逆境? 6.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7.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8.如何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促进自身发展?

第三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一、填空题 1.实践是,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现象有和之分,假象从地表现事物的本质。 5.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其在中的地位和作用。 6. 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就是。 7.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等。 二、问答题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成功与失败?

高二《哲学与人生》期中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职高《哲学与人生》期中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对于人生目标错误的是( ) A.人生要有目标 B.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C.人生目标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D.人生目标只有正确的没有错误的 2、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的是(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③人与自然矛盾 ④人与社会的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3、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之中有两大发现:是( ) ①唯物史观②无产阶级学说 ③人剥削人④剩余价值学说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4、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 ) ①全体社会劳动者②社会主义建设者 ③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④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5、关于理想和现实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B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不能割裂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D现实是由理想决定的,并反映理想。 6、个人理想包括( ) ①生活理想②职业理想③政治理想④道德理想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7、下列关于理想与信念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理想与信念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B 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 C信念是理想的基础与支撑 D理想与信念是彼此孤立的毫无联系 8、从人生的实践来看,要把理想转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①要有坚定的信念②要有坚强的意志③要有钱④培要有自觉的责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关于对意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意志是天生就有的不需要培养 ②意志都是脆弱的 ③人的意志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特征 ④顽强的意志需要经过刻苦锻炼形成 A.①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属于信念的特点的是( ) ①复合性②稳定性③执着性④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1、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 A、矛盾 B实践 C联系 D辩证 12、下列关于成功与失败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相互依存的 B、是相互转化的 C、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D、是不可改变的 13、下列对现象与本质认识错误的是() A、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相同的。 B、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C、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D、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14、下列对现象与本质认识有误的是() A、本质是由现象决定的 B、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