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昨天与今天
昨天今天明天数学教案反思5篇

昨天今天明天数学教案反思5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课前备好课,才能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数学活动昨天今天明天数学教案反思中班优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昨天今天明天数学教案反思1目标:1、通过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中外美术作品。
2、了解艺术与科学是如何完美结合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先进水平,二者是相铺相成、密不可分的。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实例,充分体会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充分发挥想象,创作一副能体现艺术与科学想结合的作品。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文字材料及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1、引入:艺术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它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
试着来分析一下,课件中的图片都属于哪些范畴?2、讲授新课: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给大家看这些图片呢?分小组讨论、汇报:一般的建筑材料都选用木头或石材,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外形与材料既新颖又独具匠心。
编钟的造型受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影响。
唐三___的烧制需要1100度的高温。
比利时原子球博物馆的外形是参考了物理中的原子结构。
3、你还能为同学们介绍哪些艺术与科学的实例?4、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方法分析《三___骆驼载舞俑》、《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建议以自己的掌握的知识,利用美术语言分析自己喜欢的作品。
5、创作:展开想象,完成一副“22世纪的……”为命题的创作设计图。
6、展示作品:将学生作业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
7、小结教学反思: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共同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倾听,体会科学与艺术结合所产生的美感。
体现美术学科特___,大胆表现丰富的想像力。
昨天今天明天数学教案反思2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中外美术作品。
2、了解艺术与科学是如何完美结合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一课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2

《走进汉语世界》教案之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词上的不同之处;3、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
【教学重点】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教学难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语: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
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所以,了解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对于我们了解汉语,正确使用汉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一提到昨天今天,就很自然的令人想起赵本山和宋丹丹所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我们都知道,这里的昨天今天其实是指过去和现在,我们不妨稍微回顾下当时的场景。
(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至3分钟)如果不搞清楚昨天和今天的不同,那么自然就会闹笑话,就像“秋波”怎么也不可能是“秋天的菠菜”一样。
曾经1978年高考的语文试题有这么一道题,要求翻译划线的句子: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市场里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6 夏天里的成长 第二课时(课件)

生物 瓜藤 竹子、高粱 苞蕾 苔藓 草和菜 小猫小狗 小鸡小鸭
时间
怎样长
生物 瓜藤 竹子、高粱 苞蕾 苔藓 草和菜
小猫小狗 小鸡小鸭
时间
怎样长
一天
长出几寸
一夜
多出半节
昨天、今天、明天 变成鲜花和小果实
几天
长满石头
几天 个把月
由黄泥土变成草坪 菜畦
有了妈妈的一大半
"飞快的长"和"跳跃 的长"有什么区别?
"飞快"强调成长的过程快, "跳跃"则表示前后变化大。
"活生生的长"和"看得 见的长"有什么区别?
"活生生的"解释:①生动、逼真; ②有生命力的,充满生机的; ③实际发生在眼前的。
默读第2自然段,找
到段里的具体生物, 提取关键词,填写" 生物成长表",想想
思考:事例和中心 有什么关系?
◇选材能紧扣中心句的意思,逐一将关键词 的意思表达清楚。
如瓜藤、竹子、高粱的事例强调了"飞 快的长"。苞蕾、苔藓、草和菜、小猫 小狗小鸡小鸭强调动植物生长前后的 变化结果,突出了"跳跃的长"。作者 描述的每种动植物的生长结果,分别 从形态、长短、大小等不同方面来写, 表现了"活生生的长,看得见的长"
◇对所列举的事物进
行了分类,并按时间
长短为序排列,显得 有条理。
◇为了呈现出不同事物成长的 不同表现,运用了富有变化的 表示"长"的词语,
如"长出、多出、变成、长满、有 了……一半大"等。
第2课 蒙太奇写作手法(修改版)

文章整体呈板块式结构
使用这种技巧写作,写出来的文章整体上必然 是“总—分—总”结构。前面的“总” —总领全文; 后面的“总”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揭示、升华 主题;中间部分是三个精心选择的表现同一主题的 镜头(复杂的文章也有选择四个或者五个镜头,一 般不超过五个)。
开头 精选三个表现同一主题的镜头 结尾
【 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围绕“沉默的父爱”这个中 心,重点描述了“我”和“父亲”相处的三个画面, 事例间的描写不需要过渡,在结尾处进行总结点题。】
范文示例二:
烈日在高空中嘲笑
夸父拖着疲惫的身躯,跑呀跑呀。金黄的尘埃被激荡 得飞扬起来。“太渴了,即便是渭河的水,我也能一 饮而尽,该歇歇了。”夸父抬起头,刚才还在头顶上 的太阳早已落到西山了。“可是,太阳,万物之主, 是我的爱!我怎能让他弃我而去!”夸父慢了下来, 终于訇的一声,夸父倒了。望着金黄的尘埃缓慢落定, 夸父在他生命的尘埃落定之前,奋力的扔出了手杖, 沿着他追寻太阳的轨迹,在西天,画着一片桃花盛开 的邓林。
从侧面写出了游子长期漂泊之苦。
断夕 肠阳 人西 在下 天 涯
主旨句直抒胸臆,寓情于景,表现了长 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悲凉的气氛
形成对比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寓情于景,表现了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苦。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
枯藤老树昏鸦
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 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 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夏天里的成长》说课稿(第一课时)

《夏天里的成长》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夏天里的成长》是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一课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在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
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
启迪我们:“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
”二、说学情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字词内容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很好的掌握。
文章结构也比较容易把握。
但是对于感受生长速度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课标课标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里的成长”通过学习理解和感悟,感受夏天里各种事物都在快速地生长。
五、说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我采用了朗读感悟法、自主感悟、合作交流法。
六、说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了解在夏天里生物生长的状态。
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出示文字图片等资料,以达到教学的直观化和最优化。
七、说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夏日里乡间随处可见的画面,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
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二年级上7睡了第二课时

二年级上7睡了第二课时在二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睡了》这一课给孩子们带来了温馨与宁静的感受。
而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进了这个充满童趣的世界。
课堂伊始,老师通过简单的回顾,带领同学们再次回忆了上一课时所学习的内容。
那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那个安静的梦乡之中。
“同学们,我们昨天认识了不少生字朋友,今天先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老师微笑着说道。
于是,黑板上出现了一组组生字,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积极地认读着。
在认读的过程中,老师巧妙地引导大家注意字形和读音的特点,帮助孩子们加深记忆。
“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睡梦中的美景的。
”老师的话语充满了吸引力。
孩子们跟随着老师的引导,认真地朗读着课文。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大家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妈妈那恬静的睡脸。
老师问道:“从哪里能看出妈妈很美丽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这些都能看出妈妈很美。
”老师点头称赞:“说得真好!那作者为什么说眉毛也在睡觉呀?”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因为妈妈睡着了,所以眉毛看起来也像是在休息。
”老师笑着表扬了他的回答。
“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妈妈微微地笑着。
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这一段文字,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柔与慈爱。
“妈妈在睡梦中还想着给我讲故事,你们觉得妈妈怎么样?”老师问。
孩子们齐声回答:“妈妈很爱我们!”“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妈妈的呼吸那么沉。
她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
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
她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
”读到这里,孩子们的声音变得轻柔起来,仿佛生怕吵醒了睡梦中的妈妈。
老师接着说:“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妈妈很累呢?”孩子们纷纷指出:“呼吸沉,头发粘在额头上,听不到外面的声音。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人教课标]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人教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c1b115a3dd3383c4bb4cd2e4.png)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 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陆地建筑面积=故宫
水域面积=颐和园
"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圆明园复原图(梁思成复原)
英国《泰晤士报》的 倾刻工夫 , 几十处地 随军记者写道: 方,都冒出了一缕缕的浓烟 密雾,…… 不久这缕缕的 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 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后来 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 又集合为 弥天乌黑的 一大 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 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 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 爆发出来,烟青云黑,掩蔽 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 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 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 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 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 之物,其中收藏着的历代富 琅器, 因为太大不能运 有皇家风味的精美物品,都 走,竟被打碎。 付之一炬了。
英法起祸端,火烧圆明园。
沙俄割领土,一百五十万。 南有太平军,反清抗洋兵。 奇兵杀华尔,千古留美名。
1.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于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已经过 了多少年?( B) A.12 B.14 C.16 D.18 2.1860年洗劫焚烧圆明园的两个强盗是( B C A.俄罗斯 B.法兰西 C.英吉利 ) D.美利坚
时
间: 爆发于1856 年,结束于1860年
侵略者: 英法联军进攻, 俄美充当帮凶 暴 危 无恶不作,破 行: 坏巨大,洗劫空前
害: 第二次鸦片战争 使我国主权再次丧失、 领土又被割占,社会 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 加深。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经 过 示 意 图
北京 天津
广州
圆明园(鸟瞰图)
新闻报导:
2000年4月两家国际著名拍卖行在香港 举办拍卖会,拍卖的物件有四件是英法联在 1860年在圆明园时掠走的,它们分别是:
第一课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宜春一中语文学科《语言文字运用》《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版审核:高一:语文学科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演变情况。
2.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3.了解汉语的演变过程,激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一、导入师:1978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一道题是:翻译划线的句子: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结果这一年这一道题的翻译笑话百出:有的考生译成,“这个小孩的耳朵特别大”;有的考生译成“特务与小孩在做游戏”;有的考生译成“小孩特别爱看戏”等等,确实让人忍俊不禁。
那么你觉得到底问题出在哪?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设想学生回答: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很大的,不注意差别就要闹大笑话,为避免再次发生此类尴尬的事,为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经典,我们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古今汉语的差别。
笑话里的语言学,一石激浪,引起关注,加深印象。
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1.汉语语音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入声声调,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形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2)韵母的变化: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带“p/t/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
2.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答:(1)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窥镜”的“镜”,在现代汉语中则要用双音节词“镜子”来表示。
(2)词语的消长变化。
一是产生了一些新词语。
比如“上网、数字电视、基因、DVD”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昨天与今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体验成为中学生后在身心方面发生的变化。
2、通过比较,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之处。
3、感觉新生活、新规则,理解制定班班规、校规的意义。
教学重点:
1、适应中学新的学习,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转换角色,遵守规则,适应新的中学生活。
教学难点:
小学的规则比较简单,主要靠老师的监督,而中学规则较多,培学生养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控究式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适应新学习
一、教学导入
教师:从昨天的小学,到今天的中学,有许许多多的变化。
老师、父母、学校、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变高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变高了。
正是这种种变化,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步伐,经历成长,走向成熟。
对我们来讲,一个最重要的身份就是学生,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任务就是学习。
那我们就先从中小学学习上的变化谈起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进入中学,课程的门类一下子多了起来,而且课程的内容也逐渐加深和系统化了,因此,我们中学的学习任务变重了,难度也加大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上更加主动、更加认真、更加努力。
活动一:找到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适应的地方,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1、案例展示:林琳的故事(见教科书第 14 页)。
2、结合案例,设计问题,加以讨论。
问题如下:
(1)、林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我与林琳的问题一样吗?
教师总结:进入中学,课程的门类一下子多了许多,各门课程的内容也逐渐系统化和深化了,难度增加了,如果用小的的学习方法我们就和林琳一样会有许多的不适应。
(设计意图: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活动二:中小学学生的不同
(1)用大约 2分钟时间填写表格,找出中小学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同。
课本有多少____________
课的内容 ______________
老师的讲课特点_________
学习方法 _____________
学习方式 _____________
作业 _________________
班主任和我们 __________
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感受:中小学学生的不同?
教师小总:教师:初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不同于小学教师。
例如,初中教师会更多地指导和启发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那么,中小学到底存在着哪些学习上的不同呢?
活动三:问题解决
教师:中学的学习与小学相比确实存在很大差异。
面对这些差异,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先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
独生子小舟家庭经济富裕,家长非常重视对小舟的培养和教育,期望他早日成材。
小舟在小学时有爷爷的辅导,表现不错。
自升入初中后,因为爷爷没有能力辅导他了,所以他很快出现了情绪低落,而且对学习焦急忧虑,有时甚至神志恍惚,坐立不安。
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案例二:
小萌上小学的时候有个习惯,每次做完家庭作业都要妈妈检查,妈妈每天晚上还要帮助小萌复习当天的课程、预习第二天的新课。
因此,小萌在小学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上初中后,妈妈要求小萌自己完成这些事情,可是小萌从来没有主动复习和预习过,写完作业也不检查。
没有了妈妈的帮助,她感到不知所措。
问:小萌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分析两个案例中的主人公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自己和同学们身上存在的学习适应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阅读下面附的资料,帮助学生学习适应。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存在的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并尝试改正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附:初中生学习生活适应不良解决方法
1.转变角色,改变看法。
自己已经从一个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了,要认识这一点,承认这一个变化。
接受这一点也就是要努力使自己去了解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的差异,努力使自己去适应这些变化,改变自己的看法,应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
2.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进入中学以后,会接触到许多新的同学和老师,尽可能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新的班集体。
平时,可多与同桌、同班同学交往,广交新朋友,为班级多做好事,使自己产生对新集体的归属感;可多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
”新的伙伴、新的友情的建立和加深,会逐步淡化自己对小学生活的留恋之情,中学生
的角色观念也就会不断加强,从而尽快适应新环境。
3.培养学习能力,改变学习方法。
由于中小学课程内容与要求的不同和老师教学方式的差别,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做些调整和改变,并不断培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小学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评定、自我管理,不仅要做到自觉完成作业,而且要学会整理笔记,学会预习、复习,不仅善记忆,还要善思考,这样才能理解老师和教科书的要求,找出自己的问题,并能自己纠正、补救,努力做到自主学习。
三、课堂小结:
总的来说,面对课程的调整,老师教学方法的变化,只要努力,同学们都可以适应。
不必紧张,自信地、愉快地开始我们的学习吧!
四、作业:配套练习。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遵守新的规则承担新角色
一、遵守新的规则
(一)、教学导入
用一个小游戏作引子。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画圆形、方形,一个带着画图工具,一个不带任何画图工具。
教师:“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我们刚才的游戏也不能称之为游戏,这是用活动让大家理解游戏不能没有规则。
学校也一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校纪,它约束和规范着每一个师生员工的行为和习惯,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二)、学习新课
师讲:制定校规校纪的目的在于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我们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活动一:哈佛的校规
(1)介绍“哈佛的校规”案例。
(见教科书第15页)
(2)学生讨论:哈佛学院应不应该开除那位同学?为什么?
教师总结:哈佛的校规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组织、任何团体,都必须有其必要的规矩,用以约束其成员的行为。
我们学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目的就在于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让我们师生懂规矩、守纪律。
活动二:寻找本校的校规
(1)学生课前寻找学校现在校纪校规,抄录下来。
(2)同学讨论如何自觉地遵守新的校规校纪。
可以讨论如下几个问题: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有什么好处?有些校规校纪是否可以不遵守(像哈佛的那位学生)?
教师总结:校规校纪是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而定的,是我们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里正常地学习和生活的保证。
作为中学生,我们更要自觉地理解和遵守校规校纪,逐步学会自我
约束、自我管理。
二、承担新角色
教师:幼年的我们被呵护,童年的我们盼望快快长大,少年的我们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
在我们还没来得及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学生”时,我们的父母、老师已经对我们有了更高的要求。
接下来让我们静静地思考一下,到底“中学生”和“小学生”有什么不同呢。
?
活动一:中学生与小学生的角色变化
1、学生用大约5分钟时间填写表格(见教科书第16页),尤其是认真思考表格的第二部分:我心目中的中学生。
2、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多从正面引导,加以补充。
教师:小学阶段,当遇到问题时,我们马上就想到了老师和家长。
现在是中学生了,我们却觉得不想再让老师和父母管那么多了,想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那么,在目前的生活中,哪些事要自己解决,哪些事是可以请教家长和老师的呢?
活动二: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
1、让学生一一讨论下列问题:
(1)、哪些是自己的分内事?
(2)、怎样解决自己的分内事?
(3)、什么样的事可以请教家长和老师?
2、讨论结束后,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活动中体验成长,体验自己“今天与昨天”的不同。
)
活动三:做合格的中学生
教师:进入中学,我们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那么什么样的中学生才是合格的中学生呢?
活动:做合格的中学生
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2、小组代表发言,上台交流。
在学生发言时,教师把学生发言的关键词写到黑板上。
3、师生共同总结,制定一个大家都赞同的“合格中学生的标准”。
三、课堂总结:
成为中学生,我们有了新的身份、新的角色、新的任务。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争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四、作业:配套练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