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百年产业历史.doc
(完整版)中国电影史资料

传播文明的影戏(1905—1931) 寻梦《定军山》1896年8月2日,电影这个“新奇玩意”出现还不到8个月,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大张旗鼓地放映了最初的影像。
虽然这次放映未必是中国电影放映的第一次,但至少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记录。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一天随着放映机的转动,投射在银幕上的影像都是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接下来的若干年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报章所登载的影戏广告,却告诉我们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看到的是怎样的影像:1902年,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张园上映新片的广告,开列的影片目录中有:“花旗、法国大赛珍会”(即英法世界博览会),“美国大战哑非利加”(即美西战争),“中国拳匪大战大沽口”(即中国的义和团事件)。
这些刚刚发生不久的世界大事,已经进入中国人的视线。
当时的人们就“赞叹那做电影的人,搜索枯肠,想入非非,真是世界上无声的大教育家”。
然而,这“无声的大教育家”在很多年里,始终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国人所能看到的只是外国人摄影机里的中国。
正如洋火、洋油等许多舶来品一样,中国人最初把电影这一舶来品称作“西洋影戏”。
就像许多西方文明总是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拿起电影摄影机的中国人却是守着皇城根的北京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购买了一套法国制木壳手摇摄影机,并说服适逢60大寿的菊坛泰斗谭鑫培站在摄影机前,开演了京剧《定军山》“请缨”、“舞刀”和“交锋”等三个片段。
开拍前,任庆泰对刘仲伦等年青技师说,“别让洋东西唬住,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活动照相吗?”当《定军山》在任庆泰自己的产业——大观楼影戏院放映时,京城的戏迷奔走相告,京城的第一批专业影迷就此产生。
“西洋影戏”与国人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听戏,恰到好处地融合了。
中国人的夜生活由此悄然转变,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每张票一至二角,男女分座几乎是所有电影院的规矩。
在天津,权仙影戏院为便于晚场的观众回家,还“特向电车公司定下电车数辆,每夜散戏,候于园左,以送抵城之客”,看电影已成为生活的时尚。
中国电影的历史纪实

中国电影的历史纪实中国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黑白无声片时代,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和变迁。
这一段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壮大,更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映像。
【引子】中国电影在其发展初期受到了西方电影的影响。
1905年,上海首映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从此以后,电影开始在中国大陆各地兴起,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段】1913年,中国电影进入了默片时代。
这一时期,默片《神女》的成功上映为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影院开始在城市内扎根,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影。
然而,由于政治的不稳定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电影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第二段】1927年至1937年,中国电影进入了新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革命主题的电影兴起,它们被用来宣传和推广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目标。
电影成为了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工具,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庐山恋》和《武训传》等。
【第三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电影工作者开始追求探索个人及社会内心世界的题材,揭示社会问题和探索人性,这些作品呈现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大裤衩》和《活着》等。
【第四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时期。
引进外国电影的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逐渐走向世界。
1987年,中国电影《红高粱》获得了顶级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这一事件开创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崭新局面。
此后,中国电影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屡获殊荣,如《霸王别姬》荣获199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第五段】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电影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
如今,中国电影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电影工作者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为观众呈现了大量精彩纷呈的作品。
【总结】从黑白无声片到彩色电影,中国电影的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成长。
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脉络管窥

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脉络管窥【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脉络的管窥,探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兴起、特点、主题和风格,以及国际影响。
在文章中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以及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新时期中国电影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不断探索创新,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主题,逐渐赢得国际认可。
中国电影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内容创新不足等挑战。
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合作的加深,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依然充满机遇。
未来,新时期中国电影有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电影发展、新时期、历史、兴起、特点、主题、风格、国际影响、发展趋势、挑战、机遇、世界舞台、地位1. 引言1.1 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脉络管窥中国电影发展始于二十世纪初期,经历了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新时期中国电影是指近年来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其发展脉络呈现出多样且丰富的特点。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正在经历着蓬勃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盛,电影产业也在逐步崛起。
中国电影产业在这一时期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
中国电影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实力。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大众化、国际化等方面。
中国电影行业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题材和风格,吸引了各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电影也逐渐跨越国界,走向世界舞台,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脉络充满活力和创新,展现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无限潜力和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电影将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相信中国电影一定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2. 正文2.1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中国电影发展史

电影发展史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电影事业日益腾飞。
由于国情的不同, 中国电影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与世界保持一致, 但也有着自身独特之处。
一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的电影人辛勤耕耘, 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崭新又充满困难的事业中, 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无数优秀的电影作品。
从简陋的技术到精准的设备, 从银幕上的黑白人影到彩色灵动的人物展现, 中国近现代的电影事业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和奋斗历程。
本文将阐述这百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成长过程, 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与腾飞。
中国电影事业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探究。
一、发展初期1896年, 电影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还不到八个月, 上海的“又一村”便开始了最初的影像放映,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放映记录。
之后, “电影”这个名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虽然电影首先在上海登陆, 但真正开启中国电影事业的是北京人。
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买了一套法国手摇摄影设备, 后成功邀请到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了数个拿手片段, 由此电影《定军山》诞生。
在此之后, 片子在人民群众中放映, 深受大家的喜爱。
《定军山》的出现也产生了北京城的第一批影迷, 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 由原来去茶馆戏园听戏发展成去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影的需求, 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 电影票价为一角或两角。
有的地区甚至会在电影结束后为人们提供电车方便回家, 慢慢看电影成为了生活的时尚。
《定军山》一问世便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将最初西方的电影艺术和中国的国粹京剧相融合, 它不仅让谭鑫培先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发展电影事业的表演艺术家, 也将京剧更大范围地推向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其他国家。
由此可见, 任庆泰的这部手摇摄像机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国电影此时还在发展初期, 虽并未构成完整的体系, 但中国电影人一直走在探索的创作道路上, 从一开始简单模仿国外影片到从自身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方法, 在制片拍摄中加以运用。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近百年来,中国电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中国电影产业不仅在国内崛起,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从无声电影时代的《神女》到中国新一代导演的兴起,中国电影一直在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透视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从其历史背景、主题内容、技术创新以及中国电影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电影的历史背景。
中国电影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最早的电影作品多为外国拍摄的影片。
然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本土电影开始逐渐崛起。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这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素材。
抗日战争时期,电影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手段,影片《飞虎雄心》等成为了国民经典。
在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
电影工作者们以宣传革命和建设为主题,讲述了许多现实主义的故事。
其中,电影《红高粱》等几乎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它们不仅仅是电影作品,更是记录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纪实。
然而,中国电影并不仅仅是面向国内观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走向了国际市场。
中国导演张艺谋凭借《红高粱》和《活着》等作品赢得了国际认可,中国电影开始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佳绩。
同时,中国电影也吸引了外国制片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外合拍片和引进片开始在中国大银幕上放映。
中国电影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使中国电影走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为世界观众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除了历史背景的变迁,中国电影的主题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在中国电影舞台上,除了政治题材,还出现了更多关注个人情感和家庭故事的作品。
这种转变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电影创作的多样化。
此外,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中国电影在视觉效果上也有了重大提升。
中国电影工作者通过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不断创新,使中国电影的视听效果更加出色。
比如,《流浪地球》等科幻巨制通过特效打造出庞大的宇宙场景,呈现给观众们惊艳的视觉享受。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

新中国电影
(1949~至今)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
《地道战》是1960年
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 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 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 “人民战争”教学片, 从1966年至1970年,全 国只放三部电影:《地 道战》、《南征北战》、 《地雷战》。
《庐山恋》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 制 主演:张瑜 郭 凯敏
灯影戏
❖也叫做皮影戏,后传入欧洲被 改良成“法兰西影灯”
❖后者间接促成了电影的发展, 被称为“电影的前驱”。
中国电影的首映
1896年8月11日晚,在中国电影发祥 地上海的一处私家花园“徐园”又名 “双清别墅”所举办的游艺活动中,首 次出现了当时称为“西洋影戏”的《马 房失火》等十四部短片,这是国人第一 次与电影接触,西方电影进入中国后, 之所以被国人称为“影戏”,是因为当 时中国人还是习惯于把电影当作一种 “戏”来认识和对待的。
中国电影
旧中国电影
新中国电影
港台电影
旧中国电影 ﹙1905~1949﹚
中国电影的问世与发展
在宋代《事物纪原》一书中,即 有“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的说法。
在宋代诗人范成大笔下,也有一 首《灯市行》对此做了深动描写。
可见“影戏”从汉代流传到宋代, 已成为民间有相当规模的一项娱乐活动, 日后间接促成了电影的发明。
视野不同与以往导演的历史视角。
《霸王别姬》1993
《温柔的杀我》2001
《和你在一起》2002
• 张艺谋
• 张艺谋,电影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他以执导 充满浓浓中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 真和主题的浪漫互相映照,是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 的 代表人物之一 。2010年5月24日获颁美国耶鲁大学荣誉博 士学位。
中国电影发展

《渔光曲》
变革时期(1932-1937
影片评价 影片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炼的技 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时影片卖 座最高纪录。影片的主题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之一。 《渔光曲》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 进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 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界的营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影片 表现手法质朴,却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 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新真挚的主题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 效果。 轰动效应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后,连映3个月,造成 轰动效应。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 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 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从而使 本片编导蔡楚生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电影艺术家。 数十年前拍摄的这部黑白故事片,居然令中外电影观众如 此陶醉,并至今魅力不减,时间证明,《渔光曲》确实是我国 电影史上一部颇有建树
王朔电影年 1988
四位大导演分别将王朔小说改编成电影 这 股王朔热称为王朔现象 《玩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米家 山 《轮回》(根据《浮出海面》改编), 黄建 新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根据同名小 说改编 ), 夏刚 《大喘气》(根据《橡皮人》改编,叶大鹰
第五代导演
• 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 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 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代表人物:陈凯歌 吴子牛 田壮壮 张艺谋 冯小刚 崛起标志 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电影的萌芽期。
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亮相。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由外国人带进来的,主要用于娱乐和展示。
然后,190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阶段。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狂流》、《中华儿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与世界接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简史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05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
在这百年的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国武术的熔入。
中国电影从无声、单机、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环绕立体声巨幕电影,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以武术及以尚武崇德的侠义思想为主题的电影占据了中国电影的重要地位。
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推广和宣传了中国武术。
中国电影史上的三次产业发展时期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
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
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
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
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
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
老字号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终当仁不让占据着第一把交椅,将个人资本的运营方式发挥到了极致;1930年成立的“联华”拥有院线的先天条件,形成“影院业与制片业之最初的联合阵线”。
罗明佑率先在一家私营公司里实现了制—发—放一条龙,他的经营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先进的,他试图结束中国电影的个人资本经营时代,进入垄断金融资本的高级阶段。
然而当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战争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体系时,只能是被描绘在纸上的美好前景,罗明佑成了一位悲剧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数量取胜的作风固然可圈可点,但它成功地开发了东南亚市场,发展到现在的“邵氏”已近80年,其生命线之长足以独立支撑起一部私营公司发展脉络的活历史。
与此同时,三大公司不同的制片策略也为中国电影奉献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明星”是“长篇正剧”的鼻祖、“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而“天一”则把“稗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影片的类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三大公司是电影产业链中上游制片业的代表,而与之同步发展的中、下游发行放映业也不甘示弱。
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经营的,西班牙人雷玛斯的青莲阁是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点,随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院线”。
到1926年雷玛斯离沪回国时,他的动产与不动产相加总计不下百万,足以号称“电影大王”。
雷玛斯告老还乡时,张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经理张长福终于等到时机,立即于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电影院,组成中央影戏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戏院为领衔戏院,又吸收了“中华”、“平安”,中央影戏公司直辖7家影院。
这条国片院线的形成是制片商涉足放映业的标志,同时中国电影的院线开始了新的划分。
在北方,1918年开始经营北京真光电影公司的罗明佑将其属下3家影院,于1927年与经营西片的发行业务的英籍华人、平安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根属下的3家电影院合营,定名为华北电影公司。
1929年华北电影公司进入全盛时期。
罗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轮、二轮中外影片上映外,还以平津为中心,在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青岛,乃至沈阳、哈尔滨拥有直接或间接管辖的院线,同时开展国内外影片的代理发行的业务,短短几年时间控制了北方地区的电影发行放映,经营的影院达二十多家,把曾垄断经营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为影院业名副其实的“华北王”。
面对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回报,好莱坞八大公司纷至沓来,在上海和华北地区分别设有办事机构。
关于当时电影的放映数量,有数字显示,美国电影以每年占进口影片数量平均80%以上的绝对优势控制着中国电影的放映市场,甚至决定着影院业的生计。
尽管国产片的总生产量只是进口影片输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中国的放映率和受众人群来说,国产片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以美国片为主的外国电影。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
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
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
1949年2月,经过短期的筹备,在建国前夕的4月上旬,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袁牧之任局长。
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
这个时期先后建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大国营电影企业在历史转折之际,为新中国电影事业走出了第一步。
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规划中,发行、放映同样位置显著,实现国有化的一体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终目标。
因而,各地影片经理公司的建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由关外推进到中原,在时间表上,与国营制片厂的创建可以说做到了两翼并进。
据统计,旧中国有678家电影院,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广州、武汉、沈阳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很少。
1954年6月至9月,电影局及所属各制片厂的领导干部共9人组成赴苏访问团,经过长达3个月的考察,回国后向中共中央上报了《电影工作者赴苏访问团工作报告》。
1955年中央批准了该《报告》,各电影厂(部门)便相继开始了大规模体制建设和调整,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
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产量下降而艺术质量上升,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影片达到近30部,占全年总数的1/3强,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被称之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新中国电影的17年历程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就电影事业的发展而言,可分为两大重要时期:从1949年开国到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为起步、初创、建设的阶段;1957年以后,经过1959年的“十年献礼”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风”及1966年的“文革”,为稳定、发展、转变的阶段。
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这17年的打造后,已经拥有了一份庞大的产业,家底坚实而雄厚。
中国电影第三次产业时期在时间和形式上与前两次有所不同。
“文革”后百废待兴,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久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电影经济,也使中国电影迎来又一次复兴。
但几十年来形成的产业痼疾困扰着电影的发展,电视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更使电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业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和力量。
上世纪90年代的一连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促成了体制的变迁,这一切都是在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力量下进行的。
因此,这一次产业期的到来较前两次而言,在意识上体现出了更多自觉。
进入21世纪后,对于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已经在全行业达成了思想的统一,但客观上讲这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1993年,10部“分账大片”的引进和1999年中美谈判结束,中国加入WTO开始进入倒计时,这两大事件都着实给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中国电影业上了“市场”的一课。
与狼共舞,是中国电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与国际接轨的不断磨合中,才能渐渐地触摸到市场的脉搏。
“打破横向的区域界限,打破行业割裂状态,在大市场、大规模、全方位和全行业的基础上,进行纵向资产联营,进而重组市场,实现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新格局。
”2001年,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院线制”的建设规划被提上议程,12月18日出台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经过2002、2003两年的强力推动,到了2004年,“中国已建成的36条电影院线,加入影院已经达到1188家,银幕数为2396块,比院线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块银幕。
票房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影院有5家,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15家以上。
”中国电影业市场化的方向确定以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产、供、销关系亟待重新“洗牌”。
而在电影行业本身,打破了国有企业的单一主体,民营资本和境外资金开始进入,从制片业逐步扩展到发行放映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001年,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冲进奥斯卡,斩获多个奖项,这给了中国人制作华语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信心。
2001年到2003年,有着海外、本土双重投资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手机》相继问世,《英雄》赢得了2.5亿的票房。
2004年,具有同样资金组合方式的《十面埋伏》、《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及《功夫》,在票房榜上分别占据了前三名,《功夫》是1.7亿,《十面埋伏》是1.6亿,《天下无贼》为1.2亿。
“借水行舟”使中国电影终于尝试着下了海,并且开始学习游泳。
武术与中国电影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中国电影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30年代。
在当时,人们习惯称其为“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发展到了第一次高潮。
这个期间各种各类的武侠电影纷纷出现。
其武侠电影的急速发展,是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武侠小说等都有一定联系的。
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据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并摄制成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
历史上人们也一直认为《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
当时红极一时的《火烧红莲寺》,其票房和社会人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以后的3年内,为满足观众的要求,《火烧红莲寺》的续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
就连现在的美国巨片《蝙蝠侠Ⅰ》、《蝙蝠侠Ⅱ》、《蝙蝠侠Ⅲ》都会感到汗颜。
《火烧红莲寺》说的是,湖南的浏阳和平江两地为争码头而引发械斗,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仑派和崆峒派,以及红莲寺庙等。
剧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烧红莲寺》的连续18集,事实上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
以后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制作了两集,从而使《火烧红莲寺》总共拍了20集。
在整个1929年至1931年期间,上海的50余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余部武侠电影,占全部出产影片的60%。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电影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武侠电影第一次高潮的结束。
第二次高潮中国电影第二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
在60至70年代,武术动作片和言情电影一样,成为支撑香港和台湾电影业的两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