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评价评价评价终稿
大气环境质量评估与改善

大气环境质量评估与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环境质量问题日益凸显。
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空气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大气环境质量评估与改善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气环境质量评估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估中,常用的指标包括PM2.5、PM10、SO2、NO2等污染物的浓度;同时还考虑到气候条件、排放源特点等因素。
评估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的监测数据,并根据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标准进行分析。
评估结果可反映出当前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其中,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关键。
一方面,工业企业需要加强治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民众也应提高环保意识,合理使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源头。
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中,应注重综合施策。
首先,加强环境监督执法,对于严重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限产、停产治理,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此外,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排放强度,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此外,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大气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良好氛围。
三、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困难与对策尽管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意义重大,但是实施过程并不容易。
首先,大气污染源众多,涉及面广,治理难度较大。
其次,技术和经济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此外,环境治理涉及相关利益相关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也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政府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引导、激励和约束等手段,推动企业和民众的环保行动。
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更加高效的治理技术,减少成本,提高治理效果。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全球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四、大气环境质量评估与改善的意义大气环境质量评估与改善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中化泉州石化青兰山库区运营配套及海底管线登陆防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公参简本建设单位: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编制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该研究所2014年7月1、工程概况1.1工程组成(1)项目名称:中化泉州石化青兰山库区运营配套及海底管线登陆防护工程(2)建设单位: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3)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属于填海工程(4)地理位置:惠安县净峰镇杜厝村东北侧、福建联合石化青兰山库区与中化青兰山库区之间海域与陆域,位置见图1.1-1。
(5)建设工期:12个月。
(6)项目总投资:4703.96万元(7)建设规模:三角地围堤工程(295.8m)机回填整平工程。
具体工程技术指标见表1.1-1。
表1.1-1 主要工程量一览表图1.1-1 工程地理位置图11.2工程建设方案1.2.1 场地现状拟建三角地块围堤位于福建省惠安县净峰镇杜厝村北,福建联合石化青兰山库区与中化泉州石化青兰山库区之间,陆域面积为1.5084 公顷,海域面积为3.5061 公顷。
场地现状为土石堆填区,多处有开挖施工的痕迹,地面高程10~24m不等,临海一侧坡度较陡。
目前场地内已建的项目包括排水管涵工程、海底管线工程及其登陆管线等。
本项目新建三角地块新建围堤工程北端与福建联合石化30万吨级码头及护岸衔接,南端与中化青兰山库区围堤相接。
场地内已建有库区排海管涵、登陆管线及海底管线防护结构,详见图1.2-1。
已建的登陆管线防护结构依托现有地形以海底管线为中心,南北长度各50 米,总长约100 米。
图1.2-1 三角地现状图1.2.2 征海情况本项目申请用海总面积约为5.2537hm2,其中填海工程占用海域面积为4.6957 hm2,管道用海变更为填海占用海域面积为0.5580 hm2,项目预审申请宗海界址见图1.2-2。
图1.2-2 本项目预审申请宗海界址图1.2.3总平面布置本方案围堤前沿线总长295.8米(不含已建海底管线防护结构)。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80页文档资料

定义
9. 月平均:指任何一月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10. 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
11. 一小时平均: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
12. 植物生长季平均:指任何一个植物生长季月平均浓度的 算术均值。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 地区。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1 概述 5.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的确定 5.3 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 5.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
5.1 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一、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
所允许的范围。 1.大气污染源
长期气象条件
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次要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
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
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大气污染物分类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 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um的污染物也可划分为气态污染物。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 污染防治法》,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创造清洁 适宜的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从 2019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同时代替 GB3095-8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9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质量评价

大气质量评价大气质量现状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化学方法的污染监测评价;采用生物学方法的生物评价法和从生理学角度评价的卫生评价法等。
若从保护人类健康的角度当然用卫生评价法更合理一些,但是这种方法难以定量化,所以目前各国使用最多、最普遍的方法是“监测评价”。
这种方法以化学监测及数学统计为主并兼顾各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因素来判断大气质量的好坏。
⒈大气环境监测评价程序:(1)选择评价因子大气污染监测评价因子很多,有降尘、悬浮颗粒物;有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等;有害物氟、铅、汞、砷、苯并(a)芘等。
这些均可选为污染监测的评价因子,但是在进行某区域大气质量评价时可根据污染特点和评价目的从中选出几项即可,不宜过多。
否则会因此增大工作量和计算困难。
例如,一般城市以燃煤和交通为主要大气污染源的,可选悬浮微粒、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一些特殊工业区可考虑降尘(或悬浮微粒)、SO2及有害物等。
评价因子确定之后,就可安排对其监测。
(2)评价标准的选择评价标准的选择很重要,它是用来衡量单因子污染程度的标尺,对评价结果影响很大。
评价时可分别不同情况采用国家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级、二级或三级标准;有时也可选用本地区的本底值、对照值、背景值作为评价对比的依据,但这样评价的结果由于各地区本底值不同而不具可比性。
若能再进行同步气象观测,就可以更准确的分析大气的污染结果。
2.大气环境检测评价的数学方法:按照主要使用目的,大气质量监测评价可将各种指数分为三类。
(1)主要用于评价大气质量逐日变化的指数美国1976年公布的《污染物标准指数(PSI)》,PSI(Pollutant Standard Index)指数考虑CO、NO x、SO2、O3、颗粒物及SO2和颗粒物浓度的乘积六个参数。
各污染物得分指数与浓度的关系,采用分段线形函数。
当监测到各污染物浓度之后可以利用表4-4,用内插法计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数。
大气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满足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舒适度的不断追求。
然而,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
大气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便是为了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大气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顾名思义,是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各类影响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和预测。
这一过程是很复杂的,需要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的规模、施工工艺、技术方案以及周边环境等多个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为进一步的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大气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关注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潜在负面影响。
大气污染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而在大气工程建设项目中,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更是严苛。
评价者需考虑依据建设项目的规模、工艺以及可能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等因素,预测项目对空气质量的可能影响,并通过模型技术和实测数据对其进行量化评价。
只有对项目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潜在影响有所把握,才能制定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
其次,大气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还要关注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建设项目常常伴随着土地使用变更、植被破坏以及水体与土壤污染等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都可能对周边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
评价者需要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种群的影响,并利用生态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方法,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只有在合理评估项目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后,才能制定出相应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案。
此外,大气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还需注重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估。
一个工程项目不仅仅是个体的胜利,更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利益体现。
评价者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就业机会、经济效益、社会稳定等因素,对项目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
只有在了解项目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后,才能更好地调整和优化项目方案,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4.1 区域污染气象特征4.1.1 资料来源本次评价气象资料来源于拟建工程附近的连云港市气象台,气象要素包括风向、风速、云量、降雨、气温、气压等,气象资料年限为1951~1980年30年及1982~1996年15年,同时参考《新海电厂六期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能源部西南电力设计院,1991年5月)中的部分气象资料。
收集到的气象资料较为完整、丰富,完全可以满足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技术要求。
4.1.2 区域基本气象特征连云港市气象台1951~1980年30年及1982~1996年15年的气象资料统计结果表明:连云港市新浦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4.0℃,多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9.1℃,多年平均最低气温为9.7℃;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4.5℃,8月份气温最高,日平均气温为30.9℃。
年主导风向为SE,次主导风向为NNE,年平均风速为3.1m/s,春季风速大,秋季风速小。
连云港市阴雨天较多,7月份平均连续降雨天数最长达14天,年平均降水量为937mm,多集中在夏、秋季,冬季降雨量较少。
全年相对湿度平均为70%,年平均气压为1016mb。
4.1.3 地面风况1、风向特征评价区内年主导风向为SE,频率为12%,次主导风向为NNE,频率为10%,从各月风向频率分析,三月至八月以SE风为主,十一月至次年二月以NNE风为主,九、十月为转换期,表现出明显的春夏为海洋性暖气流,冬季为大陆性气流的季风状况。
各月及年平均风频分布详见表4.1-1,此表中可看出:①在四季代表月一、四、七、十月中,冬季以NNE风为主,出现频率为14%;春、夏、秋季多以SE风为主,频率分别为15%、17%、12%。
这将对位于施工现场西北(NW)及南偏西(SSW)方向且紧挨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目标(主要居民区)产生较大影响。
但施工现场的地面扬尘受建筑物的阻挡后,其影响范围较小。
表4.1-1 累年各风向频率 (%)②从各月静风频率来看,以秋、冬季较高,在16%~18%之间,其中以十二月最高,静风频率为18%,四月最低为7%。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四、大气扩散模型
在大气环境影响平均的实际工作中,大气扩散计算通常 以高斯大气扩散公式为主。
高斯模式是一类简单实用的大气扩散模式。在均匀、定 常的湍流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满足正态分布,由此可导出一 系列高斯型扩散公式。实际大气不满足均匀、定常条件, 因此一般的高斯扩散公式应用于下垫面均匀平坦、气流稳 定的小尺度扩散问题更为有效。
1.1一次(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1.2不利气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不 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 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可称典型气象 条件)。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其它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 一次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
高斯扩散模式的一般适用条件是: ①地面开阔平坦,性质均匀,下垫面以上大气湍流稳定; ②扩散处于同一大气温度层结中,扩散范围小于10km; ③扩散物质随空气一起运动,在扩散输送过程中不产生 化学反应,地面也不吸收污染物而全反射; ④平均风向和风速平直稳定,且u>1~2m/s。
高斯扩散模式适应大气湍流的性质,物理概念明确, 估算污染浓度的结果基本上能与实验资料相吻合,且只 需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即可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因此使 用最为普遍。
项目四: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与方法
预测的主要目的是为评价提供可靠和定量的基础数据。具体 有以下几点:
(1) 了解建设项目建成以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2) 比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3) 给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任一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污染分 担率)。
2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东方市鸿福砖厂8000万块页岩烧结多孔砖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一年四月目录1 大气污染源分析 ---------------------------------------------------------------------------- 1 1.1干燥窑废气污染源分析 ------------------------------------------------------------------------------------ 1 1.2 原料处理车间的粉尘--------------------------------------------------------------------------------------- 2 1.3 原料棚的无组织粉尘--------------------------------------------------------------------------------------- 3 1.4 陈化、双轴搅拌及成品堆场产生的无组织粉尘 ----------------------------------------------------- 31.5 厨房油烟------------------------------------------------------------------------------------------------------ 32 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 4 2.1隧道窑烟气治理措施分析 --------------------------------------------------------------------------------- 4 2.2 原料处理车间(破碎、筛分)粉尘治理措施分析 -------------------------------------------------- 52.3 原料处理车间、原料棚等处产生的无组织粉尘治理措施分析----------------------------------- 53 气象特征分析 ------------------------------------------------------------------------------- 7 3.1 气候特征------------------------------------------------------------------------------------------------------ 7 3.2 地面风场特征------------------------------------------------------------------------------------------------ 7 3.3 大气稳定度------------------------------------------------------------------------------------------------- 133.4 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联合出现频率 --------------------------------------------- 14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1 预测因子---------------------------------------------------------------------------------------------------- 16 4.2 污染源计算清单------------------------------------------------------------------------------------------- 16 4.3 估算模式---------------------------------------------------------------------------------------------------- 16 4.4 无组织粉尘的影响分析 --------------------------------------------------------------------------------- 18 4.5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18 4.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 ------------------------------------------------------------------------ 191 大气污染源分析本项目大气污染源主要为干燥烟囱、原料处理车间袋式除尘器的排气筒、破碎和筛分过程及原料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环境空气敏感区
? 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 保护的地区;
? 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6、简单地形
? 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筒基底
大气环境影响 预测与评价
概述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1.大气污染
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 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 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 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
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设施或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 ),称大气污染源 (排放 源)。
3.大气污染源分类
按污染物的产生来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 源、生活污染源。
? 大气污染源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 ,可分为点源、线 源、面源和体源。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 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 屋顶天窗等。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 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 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 1、排放速率?(kg/h )
2、排放高度?
?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Q ? Q1 ? Q2
?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h?
1 2
(h12
?
h22 )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 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 50% 执行。
排气筒
7、复杂地形
?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 超过排气筒高度时
起伏地形 h? d
排气筒 h =排气筒高度
h h?=高地离排气筒基底高
d =高地到排气筒的水平距离
8、长期气象条件
?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 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 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新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应从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有 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应达到规定的标 准值。
●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 格曼1级(林格曼黑度就是用视觉方法对烟气黑度进行评价 的一种方法。共分为六级,分别是:0、1、2、3、4、5 级,5级为污染最严重)。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
(2)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 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 )分一、二、三级; ? 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 )分为二、三级。 ?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
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3)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 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 5米以上, 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 标准值严格50% 执行。
1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 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 防护距离。
二、常用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其中规定了10类污染物: ? SNOO2X,,TNSOP2(, C总O悬, O浮3颗, P粒b,物B[a]P ) , (PM苯1并0([a] 可芘吸)入,颗F粒。物), ? 标准分三级,核心是对人的影响程度: ? 一级:不影响 ? 二级:不伤害 ? 三级:不中毒
9、复杂风场
? 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 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 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 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
10、非正常排放
?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 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用效率、工艺 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 (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 其他需要特殊 保护的地区 ;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 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特定工业区(一般新工业区是二类区)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 常规污染物指 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 SO2)、 颗粒物( TSP 、PM 10)、二氧化氮( NO2)、一氧化碳 (CO )等污染物。
? 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 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 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 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 15μm 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 态污染物。
面源:在一定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 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 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 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基准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 烟囱、集气筒等。
4、大气污染物
? 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是从保护环境的目 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判断建 设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所排放的大 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 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 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 据或指导性的意见。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指标体系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 3)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 排放速率(kg/h )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 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行业性排放标准与本标准不交叉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