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情绪调节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之道了解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中医养生之道了解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中医养生之道了解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中医养生之道:了解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一、中医养生的概念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调整身体和心理的平衡,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个体差异,以个体治疗为基础,维护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平衡。

二、情绪调节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1.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情绪稳定可以提高免疫力,维持身体内部的平衡。

中医理论中讲究“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情绪不稳定可能引发五脏之气失调,从而导致疾病。

2. 中医养生中的情绪调节方法(1)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食物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合理搭配饮食可以舒缓情绪。

例如,平时多食用温性食物可以增强体内阳气,提高精神状态。

(2)运动调节: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释放积聚的负能量,增加身体阳气,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情绪。

(3)中草药调理:中医药认为草药可以调理人的气血,各种草药有助于调节情绪,例如天麻、柴胡等。

(4)针灸疗法:中医的针灸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

三、常见情绪问题与中医调理方法1. 焦虑焦虑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中医认为焦虑与心火过旺有关。

可以通过饮食调节,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绿叶蔬菜等清热降火的食物,同时可以选择进行针灸疗法来缓解焦虑。

2. 抑郁抑郁是一种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的心理状态,中医认为抑郁与气滞、血瘀有关。

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多摄入具有舒缓情绪的食物,如黑豆、黄花菜等,同时运动、针灸等方法也有助于改善抑郁情绪。

3. 焦躁焦躁是一种内心不安、易怒的情绪表现,中医认为与肝火上升有关。

可以通过饮食调节,多食用清淡的食物,如西红柿、黄瓜等,同时可以进行针灸、中草药调理来平复焦躁情绪。

四、中医养生与情绪调节的实践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的调理,因此每个人在情绪调节方面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和方法。

在实践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中医养生方法进行情绪调节。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情志调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情志失调的情况屡见不鲜。

那么,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究竟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情志。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过度或持续不当地表达,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学会调节情志,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对于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常见的情志调节方法是“以情胜情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怒伤肝,悲胜怒”,意思是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发悲伤的情绪来克制愤怒。

同样,“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种方法需要我们在情绪过激的时候,有意识地运用与之相克的情志来进行调节。

再者,“移情易性法”也是非常有效的。

当我们陷入某种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时,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环境、转移注意力、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方式来调节情志。

比如,心情烦闷时去大自然中走走,欣赏美丽的风景;或者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活动,让心灵得到滋养和放松。

“暗示法”在情志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给自己积极的心理引导。

例如,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告诉自己“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会充满活力和喜悦”,这种积极的暗示能够帮助我们调整心态,以更加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顺情从欲法”同样不可忽视。

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自己正当的欲望和需求,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

比如,工作劳累一段时间后,给自己安排一个期待已久的旅行,或者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物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欲”必须是合理合法、符合道德规范的。

此外,“运动调节法”也是情志调节的良方。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比如,跑步、瑜伽、太极拳等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忘却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

中医情志病学如何指导情绪调节的养生之道

中医情志病学如何指导情绪调节的养生之道

中医情志病学如何指导情绪调节的养生之道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情绪问题日益凸显,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时常困扰着我们。

而中医情志病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方法来调节情绪,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情志病学认为,人的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过度或失调,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比如,过度愤怒会伤肝,过度喜悦会伤心,过度忧虑会伤脾,过度悲伤会伤肺,过度惊恐会伤肾。

因此,保持情志的平衡和稳定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那么,中医情志病学是如何指导我们进行情绪调节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是一种通过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的调节方式。

例如,当一个人过度悲伤时,可以用喜悦的情绪来缓解。

可以通过听欢快的音乐、观看喜剧电影、与朋友聚会等方式来营造喜悦的氛围,从而减轻悲伤的情绪。

同样,当一个人过度愤怒时,可以用悲伤的情绪来克制,比如回想一些令人伤心的事情,或者观看一些感人的影视作品,让自己的情绪从愤怒中平静下来。

其次,中医提倡“移情易性”。

当我们陷入某种不良情绪中时,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调整情绪。

比如,当工作压力大、心情烦躁时,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或者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中,如绘画、书法、摄影等,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和舒缓。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暂时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再者,中医注重“顺时调神”。

根据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交替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此时应保持心情舒畅,充满生机和希望;夏季炎热,容易烦躁,要注意保持心静;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要注意收敛神气;冬季寒冷,万物闭藏,应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此外,白天应精力充沛,积极工作和学习;晚上则要安静休息,避免过度兴奋和紧张。

另外,中医还强调“修身养性”。

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来达到情绪的稳定和平衡。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情绪调理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情绪调理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情绪调理在中医养生的广袤领域中,经络理论犹如一座神秘而深邃的宝库,为我们揭示了身体与情绪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

了解并运用经络理论来调理情绪,不仅是对传统医学智慧的传承,更是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开辟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途径。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如同遍布全身的网络,将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情绪的产生与变化,也与经络中气血的流通状态息息相关。

当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顺畅时,人体的情志活动往往较为平和稳定;反之,若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则容易引发各种情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肝经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肝经气血不畅时,人容易出现情绪抑郁、烦躁易怒等问题。

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常常面临工作的竞争、生活的琐事等诸多压力,这些都可能导致肝气郁结。

此时,通过按摩或敲打肝经的穴位,如太冲穴,可以起到疏解肝气、调节情绪的作用。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用拇指按压太冲穴,每次 3-5 分钟,每天数次,能够帮助舒缓紧张情绪,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再来说说心经。

心主神明,与人的精神意识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当心经气血不足或运行受阻时,容易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焦虑不安等症状。

刺激心经的穴位,如神门穴,有助于养心安神、调节情绪。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每天用拇指轻轻按揉神门穴 2-3 分钟,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除了肝经和心经,心包经对于情绪的调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包经可以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当人处于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时,心包经容易受到影响。

按摩心包经上的内关穴,能够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用手指按压内关穴,每次 1-2 分钟,可缓解心慌、胸闷等症状,使人心情平静。

此外,中医的经络理论还强调了身体的整体调理。

中医养生心理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中医养生心理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中医养生心理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中医养生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将身体与心理的平衡视为重要的保健方式。

心理调整对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平衡情绪、增强抵抗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养生方法,帮助您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第一,理气养生法。

中医认为,情绪不畅常导致气滞血瘀,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理气养生法是一种调整情绪的有效方式。

可以通过运动来舒展身体,促进气血流通,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此外,还可以用中草药泡脚浴,泡脚是一种温和的理气方法,可以舒缓身心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品质。

第二,平和心境调理。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与心境的平和紧密相关。

平和心境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调节生活作息来实现。

均衡饮食对于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推崇五谷杂粮,例如糙米、小米、玉米等,以及蔬果的摄入。

此外,调整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第三,利水养生法。

中医认为,水润能养阴,调理肾脏功能。

肾为生命之源,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因此,利水养生法可帮助调整情绪,维持良好精神状态。

可以喝一些利水的中草药茶,如薏米、绿豆、红豆等,有助于促进尿液排出,排除积聚体内的湿气。

此外,多喝温水也是利水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润养身体和情绪的平稳。

第四,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调节情绪的关键。

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不平衡会导致情绪紊乱。

因此,通过中医调理五脏六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可以通过针灸、拔罐、按摩等方法来调理相关脏腑的功能,以促进气血流通,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同时,中医推崇调整饮食结构,食用有益于脏腑的食物,如红枣、菠菜、苹果等,以养护脏腑功能。

中医养生方法注重整体调节,从身体到心理的平衡。

通过理气、平和心境、利水、调理五脏六腑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尽管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但遵循中医养生的原则,坚持适量运动、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均衡饮食等,对于保持身心健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医养生调理心情的方法

中医养生调理心情的方法

中医养生调理心情的方法现代社会,压力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

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生活压力,都会给我们的心情带来负面的影响。

而中医养生调理心情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提升心情,保持身心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养生调理心情的方法。

方法一: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心情息息相关。

调节饮食可以帮助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调整心情。

例如,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和压力。

此外,中医还推荐适量摄入温补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等,可以改善心情,增加精力。

方法二:中草药调理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调理身体,还可以调整心情。

例如,菊花茶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它有消除疲劳、清热解毒的作用。

黄连、柴胡等草药也被用于调节情绪,改善心情。

如果您有心情不佳的问题,可以咨询中医师,寻求适合您的个性化中草药调理方案。

方法三:穴位按摩按摩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按摩身体的穴位,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节心情。

例如,老百姓常说的“太阳穴按摩”其实是按摩太阳穴和周围的穴位,这可以缓解紧张和疲劳,使心情平稳。

此外,耳垂、心俞、内关等穴位也可以按摩,有助于放松紧张的情绪,平衡心情。

方法四:运动调理中医养生强调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而运动是促进这种和谐的重要方式。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内的氧气供应,增强体质,提高心情。

中医推荐的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等,这些运动以柔和、缓慢、呼吸为主,可以调节呼吸、提高体内能量,并且更加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方法五:心理调节除了外在的调理方法,中医养生也注重内在的心理调节。

中医认为,负面情绪是导致心情不佳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可以改善心情。

中医建议通过冥想、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方法进行心理调节,远离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提供了多种方法来调理心情,缓解压力。

中医养生的精神调理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

中医养生的精神调理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

中医养生的精神调理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中医学强调身心合一的理念,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整体。

在中医养生中,精神调理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中的精神调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

1. 善于调节情绪情绪的波动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会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善于调节情绪对于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情绪调节:(1)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遇到困难时,要学会积极面对,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适当发泄情绪:适时地发泄情绪,可以通过与朋友倾诉、写日记、进行运动等方式有效释放负面情绪。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降低情绪波动。

2. 正确处理压力现代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压力,而持续的压力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中医注重通过调理身体来缓解压力,以保持心理健康。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缓解压力方法:(1)适当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减轻压力。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均衡的饮食以及规律的生活作息能够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压力。

(3)中医草药调理:一些中药材具有舒缓神经的效果,如决明子、柠檬香茶等,可以通过调理身体缓解压力。

3. 保持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指个体内心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中医认为,心理和谐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保持心理和谐的方法:(1)修身养性:通过修养内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增强内心的平和和善良。

(2)注重休闲娱乐:适当参与休闲活动,如听音乐、读书、观影等,可以缓解压力,帮助调节心理状态。

(3)学会放松:保持良好的放松方法,如冥想、深呼吸、按摩等,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 保持社交活动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中医养心调节情绪不稳

中医养心调节情绪不稳

中医养心调节情绪不稳情绪的波动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而情绪不稳定则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困扰。

中医学注重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通过调理心脾肝肾等脏腑,可以有效地改善情绪不稳定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心调节情绪不稳的方法和措施。

一、中医对情绪不稳定的认识中医将情绪归类为心理活动的一种,认为情绪的变化与人体脏腑的阴阳平衡紧密相关。

中医强调情绪稳定的重要性,认为情绪不稳定会导致心脏功能紊乱、脾胃功能失调、肝气郁结等症状的发生。

因此,中医提倡通过调整心脾肝肾的功能,平衡阴阳气血,实现情绪的调节和稳定。

二、情绪不稳定的中医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的脏腑学说,可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情绪不稳定。

比如,多食用具有益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枸杞、石斛、茯苓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助长火气。

2. 草药调养:中草药有良好的调节情绪的作用。

常用的草药如当归、香附、白芍等,可以调理肝气以达到平衡情绪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配合使用适当的草药来改善失眠、焦虑等与情绪不稳定相关的症状。

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功能的方法。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平衡阴阳,达到调节情绪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太冲等,可以用手指轻柔地按摩这些穴位,每天持续一段时间,效果会有所改善。

4. 中医精神疗法:中医也注重心理层面的调节。

中医认为,心理疏导、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可以很好地改善情绪不稳定。

可以通过冥想、呼吸调节、做适量的运动等方式来实现心理的平衡。

三、防止情绪不稳定的中医养生方法1. 定期休息:情绪不稳定与睡眠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确保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非常重要。

中医强调夜晚11点前入睡,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也可配合使用一些中草药来改善睡眠质量。

2. 保持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每天锻炼一定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的系列方法——情绪调节
温习《内经》有关条文: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煎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余知百病皆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散而不收。

(《灵枢·本神》)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

(《灵枢·本脏》)
1.养生首先得养心
何谓养心?“恬淡虚无”,不争名利;知足常乐,“不惧于物”;心理平衡,“悔怒不起”;平等待人,“德全不危”。

这些至理名言,集中体现了为人处世的高境界和大智慧。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独地生活。

在社会生活中,人必然有各种需求和欲望,也必然会受到各种剌激而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情绪。

“德全”(品德高尚)的人,能看透社会矛盾,合情合理办事,出以公心
识大体,受人爱戴是自然。

少了私心贪念,自然是“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自然能“志意和”、情绪稳、气血顺、少生病。

当然,要做到“德全”,是要靠一辈子修德才行的。

而修德则要从自己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起,要遵循平等、平衡、公平、为公的原则而做好每一件事。

修德就是养心,养心先于养生,德全才会长寿。

2.情绪过激影响健康
人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

如果情绪过激,其强度和持续时间超出机体可以耐受的范围,就会导致体内“气血”(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紊乱,“五脏”功能受损。

许许多多的疾病都是由于情绪过激所引起的。

所以《内经》总结:“百病皆生于气也”。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过激情绪扰乱人体阴阳,就象严寒酷暑一样严重。

并且,《内经》还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古代医家直观认识人体心理、生理现象,看到不同的情绪可引起不同的生理病理现象。

怒发冲冠,怒目园睁,怒而发抖,怒易跌倒,怒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身躯平衡功能,所以说“怒则气上”、“怒伤肝”;大喜发狂,喜出望外,喜不自禁,忘乎所以,喜可以干扰和损
伤人的思维意识功能,所以说“喜则气缓”、“喜伤心”;思虑过久,气滞不行,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满,思虑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饮食消化功能,所以说“思则气结”、“思伤脾”;悲忧而泣,声音嘶哑,胸闷气短,悲忧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呼吸功能,所以说“悲则气消”、“忧伤肺”;突受惊吓,双腿发软,小便自遗,惊恐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排泄功能,所以说“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恐伤肾”。

当然,我们应该理解到:中医这种“五志对应伤五脏”的说法不是绝对的。

不同情绪也有可能引起类似的生理病理现象,相同情绪也有可能引起不同类的生理病理现象。

过激情绪究竟会引起哪一类功能损害,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往往与其机体的薄弱环节或宿疾有关。

若某人原有心脏宿疾,则各种情绪之过激,都可能引发和加重其心脏之疾。

一般说来,各种不良情绪都容易伤“心”、伤“肝”、伤“脾”,影响人的思维意识、血液循环、身体平衡以及饮食消化功能。

3.情绪可以主动调控
不良情绪会使体内气血紊乱,扰乱“五脏”功能活动。

于是,重视养生,就要适度控制心理情绪,尽可能使情绪相对平稳。

情绪可以主动调节。

缓解不良情绪要靠消除恶性剌激,接受良性劝导,改换环境,改变氛围,转移视线,冷静思考,考虑反面教训,考虑长远利益。

《内经》指出“五志”各有所胜。

即:“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

这是说:愤怒能中止思虑,欢喜能化解忧悲,思考能消除恐惧,悲伤能平息愤怒,惊恐能制止暴喜。

正是在这样一些经验的基础上,中医就有“以情制情”之说。

当人陷于思虑时,就激他发怒;当人陷于悲痛时,就劝他想想开心的事;当人受到惊吓时,就让他冷静思考受吓当时的情形;当人发怒冲动时,就要他考虑冲动可能导致悲惨的后果;当人盲目乐观、过度高兴时,就可以给他一个小小的惊吓。

如此之类,皆属于“以情制情”,它确实有可能使人从难以自拔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但其效果只是暂时的,终究是属于“权宜之计”。

从根本上说,人要在生活斗争中经受磨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和思想修养。

只有见多识广、理想远大、心胸宽阔、意志坚强的人,才会有很强的情绪自控能力,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情绪安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