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亮 秋籁居琴课1 :说吟猱,琴曲的段落速度原则、《归去来辞》全曲讲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吟猱界说吟猱界说学琴者感觉琴谱和各种论著里,有关古琴技法的解说最觉困扰的就是吟猱两种基本技法,真是众说纷纭,各师各法。
旧论不明确是难怪的,而近年来出版的琴学入门书,也是模棱两可,未能给初学者一个清晰的概念。
吟猱这两个技法,在不同的琴派中有不同的处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是较易领会的。
然而有时在弹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理解有所矛盾时,就会产生模糊和混乱。
即以一代宗师杨时百为例,他在《琴粹》和《琴镜》中的吟猱理论,基本上是以其老师黄勉之的观点为据。
然而当他编《琴镜补》时,老师已不在世,他则推翻前说,另提一套解说。
而其实,以现今的分析,黄勉之的理论倒是明确合理,反而杨时百的后论却有失偏颇。
在这个琴学复兴,普及琴艺的新世纪,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极需弄清楚的,希望在此能从各种解说论述中,以音乐观点给吟猱理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现将常用琴谱和近年来的论著中,有关吟猱的解说分列如下:《五知斋琴谱》吟: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来动摇,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后小,一转一收,约四五余转,仍用定吟方收本位而止。
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圆活完满为度。
吟之缓急,俱要圆满,若吟哦然,致有音韵耳。
猱:指于按处,往来摇动,约过本位五六分,大于吟而多急烈。
音取阔大苍老,兼求古淡,有如猿猱升木,音取恰好,圆满为度。
……又曰:轻清小者为吟,重大带急者为猱;吟取韵致,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春草堂琴谱》吟:所按之位,往来摇动。
猱:随声向徽下注摇得音。
《琴学入门》吟:吟者,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收归本位定吟而止。
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以恰好二字为真诠,即圆湛饱满之谓也。
凡吟之缓急长短,俱不外圆满一诀,若吟哦然,方有音韵。
猱: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
取音大于吟者,苍老浑厚,亦以恰好圆满为法。
大抵小者为吟,大者为猱;吟取生动,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琴粹》——黄勉之用“吟”吟:五转,如以某徽某分作直线为本位,得音后自本位绰上一二分,随注下过本位一二分,再上过本位一二分,复下过本位一二分,即还上本位而止。
关于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关于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公文写作、报告体会、演讲致辞、党团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report experience, speeche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document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collectio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关于高一语文《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辞官归隐、放飞心灵的欢快喜悦之情。
【大年谈琴】『琴歌《归去来辞》考』成公亮(上)

【大年谈琴】『琴歌《归去来辞》考』成公亮(上)文/成公亮在存见的琴谱中,琴歌《归去来辞》共有同名异曲的三种谱本。
第一种在明代前期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的《谢琳太古遗音》中首次出现,至清末民初大约又有二十部左右的琴谱刊载它;第二种仅在明代前期的浙派“徐门正传”传谱《琴谱正传》和《杏庄太音补遗》这两部琴谱上刊载;第三种在清初《徽言秘旨订》上刊载,这首《归去来辞》为明清之际琴师尹尔韬新作,后有清代的《春草堂琴谱》和《琴学入门》转载。
以上这三种谱本都是正调定弦,第一、第二种作黄钟均侧弄弹,一弦为宫不慢三弦;第三种正调定弦三弦为宫。
三种谱本的曲调都不相同,是为同名异曲。
传统琴谱中,我们通常将大同小异或变异虽大而音乐渊源相同的曲谱,视为同一首琴曲的不同“版本”,它和曲名相同而音乐不同的同名异曲是两种不同概念,这两种不同概念我用“不同版本”和“不同谱本”来区别它。
以上有关《归去来辞》的三种同名异曲的谱本和它们的不同版本,查自《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查阜西编撰,1958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分类统计和已出版的《琴曲集成》中的《归去来辞》曲谱。
还有《太古正音》、《希韶阁琴谱》等近十部晚清琴谱尚未在《琴曲集成》中出版,虽无法看到这些琴谱中的《归去来辞》,但此曲在明清流传中的大致情况已经清楚了。
第一种谱本—从《谢琳太古遗音》到《真传正宗琴谱》在《谢琳太古遗音》之后,继而刊载的诸多《归去来辞》乐谱在指法音调上不断有些修订和变化,这种变化到第八本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9年)杨抡撰辑的《真传正宗琴谱》时基本上停了下来。
杨抡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归去来辞》的弹法,杨抡之后继续这一谱本弹法的十来部琴谱都以杨抡谱为据,成为后世流转最广的一种弹法,只是到晚近杨宗稷的《琴学丛书》中有稍多一点的改动。
这样的结果不仅是《真传正宗琴谱》的编撰者杨抡所弹的谱本在当时很有威望,“杨君之谱,海内诵习已久。
”另外还有原因,杨抡的《真传正宗琴谱》包括正集《太古遗音》及续集《伯牙心法》,在此之外,明代另刊有常见本《太古遗音》和《伯牙心法》出版。
古琴的吟猱汇总与解析(值得收藏)

古琴的吟猱汇总与解析(值得收藏)古琴圈丁承运的《论吟猱》,其中附有“吟猱指法类解”一表,对常见于琴谱各种吟猱指法分类解说,颇有价值,兹录下供琴友们参考:缓急类缓吟:慢而缓和,其音不断缓猱:宏大宽和,有安闲自如之意急吟:紧而逼促,其音不乱急猱:紧而疾速,要手急而意缓,音连而气舒大小类大吟:吟之指动阔大者大猱:猱之指动阔细吟:吟之指动狭小者,要紧细圆满细猱:猱之指动狭小者,要细而坚实定吟:以指筋骨微微动荡,不离徽位,不露形迹定猱:用于大猱、长猱之末,法如定吟,不露形迹长短类长吟:吟之加倍,凡八九转长猱:猱之加倍,凡八九转少吟:吟之减半,约只二转少猱:猱之减半,约只二转略吟:为少吟之半,以不经意出之略猱:为少猱之半,要细中有润,坚中有脆,实中有松迟早类落指吟:指一落弦,得音就吟,不可稍停落指猱:指一落弦,得音就猱,取其连贯紧接而兼松脆藏头猱:未打弦,先猱上,令声无头承声吟:不待接定,承声便吟见声吟:又名声后吟,后抚见声,按指方吟,吟罢有少息,方作后声。
歇吟:弹过后才吟,取其余声无意猱:声尽方猱组合类绰吟:即随绰作吟绰猱:即随绰作猱注吟:即随注作吟注猱:即随注作猱进吟:按弹得声后,进至上位用吟进猱:按弹得声后,进至上位用猱退吟:按弹得声后,退至下位用吟退猱:按弹得声后,退至下位用猱走吟:随声上下,且吟且引淌吟:按弹得声后,细吟缓缓淌下一位,取得碎音,如水淌注飞吟:得音或二上二下,或一上二下,每位指下连绵振动,如鸟振翼往来吟:用吟于往来之音位上双吟:同弦两弹俱用吟,不分缓急双猱:同弦两弹俱用猱,不分缓急缓急吟:同弦两弹俱用吟,先缓后急缓急猱:同弦两弹俱用吟,先缓后急分开吟:即分开中夹吟,得声后左指上一位急吟,随向本位注弹一声此外尚有特征类六种,因其解说比较含糊,仅附录于下,以作备考:游吟:得声即退下一位,再绰上本位,又退又上,接用常吟,指似游荡荡猱:得声即进至上位,再注下本位,又上又下,接用常猱,指似荡漾撞猱:猱中带撞意,专于按处向上取音,即实上虚下,与常猱相反迎猱:迎上抑下,两头用力,连活有情蓄猱:按弹得声,指略退动以活其机,意取含蓄放猱:上下二三分,往还十四五合,先大后小,定吟而止附录:游吟、游猱与荡吟、荡猱游吟、游猱与荡吟、荡猱这两对指法,因流派的不同,而各有说法。
归去来兮辞 精品课件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
主义者。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 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 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 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据萧统《陶渊明 传》载,时郡中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 接,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 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耕植:耕田植桑。
有怀:有所思念。
自给:供给自给生活。 之:指官位。
盈:满。
靡途:没有门路。
生生:第一个“生”v维持;
第二个“生”n生活。
资:依靠。
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为:做,担任。
脱然:轻快的样子。
•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 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 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 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 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 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 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谁?
我不能为 五斗米, 折腰向乡 里小人!
——《宋史 陶潜传》)
5
2019.08.15
作者简介
诸侯:古今异义词。 古: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今:地方大吏。
以···为德:把···作为美德。
以:因为。
风波未静:战乱未停息。
见:被。
惮:害怕。
邑:县。
去:距离。
于时:这时,当时。公田:供俸禄的田。
译文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 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 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抒情散文”,所选作品多为抒情名篇,感情真挚,文辞优美。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文章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描绘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归隐后的闲适自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人生追求,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但是,对于陶渊明的作品和思想,学生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对于文中一些较难的词句和文化内涵,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高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和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陶渊明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古琴曲《归去来辞》乐曲源流与意趣赏析

古琴曲《归去来辞》乐曲源流与意趣赏析古琴曲《归去来辞》乐曲源流与意趣赏析乐曲《归去来辞》为后人依陶渊明辞而作曲。
其曲谱初见于《谢琳太古遗音》,后亦见于《黄士达太古遗音》、《风宣玄品》、《发明琴谱》、《琴谱正传》、《五音琴谱》、《重修真传》、《文会堂琴谱》、《杨抡太古遗音》、《太古正音》、《理性元雅》、《乐仙琴谱》、《和文注琴谱》、《徽言秘旨订》、《春草堂琴谱》、《自远堂琴谱》、《里露轩琴谱》、《琴学轫端》、《张鞠田琴谱》(作归去来)、《琴学入门》、《希韶阁琴谱》、《绿绮清韵》、《希韶阁琴瑟合谱》、《琴学业书》、《山西育才馆雅乐讲义》。
等诸多谱集中《醒心琴谱》中《归去来辞》之题解曰:“宋末元初俞琰所作,依陶渊明辞而成曲也。
刘裕禅晋时,潜为彭泽令。
耻事二姓,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
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后人景仰其高风亮节,以其辞入于音律,即琴曲归去来辞也。
”《醒心琴谱》中《归去来辞》之后记曰:“《希韶阁琴瑟合谱》称此曲为陶渊明所作,而他谱皆无此言,只称辞为潜所作。
而其曲者,明时之对音风格明显。
《重修真传》亦言曰:‘陶渊明不以斗粟折腰而勇退林泉,故作是辞以鸣其志。
今乃以入之音律,其尘视冠冕之怀,机通造化之妙,足以师百世矣。
’《席上腐谈》及《苏州志》载宋末元初琴人俞琰以为琴操有谱无字,失古制作之原。
乃研究作谱四十余,此为明代有字琴谱之先声。
《归去来辞》者,亦为其中之一也。
故此曲应为俞琰初作,而盛于明朝。
世称汉无文章,唯《出师二表》。
晋无文章,唯《归去来辞》。
非果无也,盖取其忠贞大节,不在雕镂耳。
《归去来辞》之原文者,所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忻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盼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成公亮 秋籁居琴课4:讲解《洞庭秋思》――从容平和的语气、“古朴儒雅”的琴风

选课之四:讲解《洞庭秋思》――平和从容的语气、“古朴儒雅”的琴风《洞庭秋思》的讲解这个曲子虽是小型琴曲,但学下来、弹好它,并不容易。
《归去来辞》则不然,情感指向性比较清晰,比较单一,弹好不是非常难。
弹好《洞庭秋思》的关键在于语气的把握,它的语气深情而自然,好象要说很多话,整体气息比较平和,但具体的地方并不平和。
乐曲结尾的泛音段,弹奏者可能会忽略其中的语气的细微之处。
象这些细小的东西,技巧上并不难,难在语气的深情自然而又不造作。
在整个弹奏过程中,左手吟猱绰注的变化非常细腻,行进时变化非常丰富,或干脆或柔缓,或快或慢;右手的弹弦也有着力度与触弦点的变化。
这些变化始终贯穿在整曲中,但这种变化完全是弹奏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能使人产生你在“处理”的感觉。
查阜西先生的演奏,象是一个老人在用从容温和的语调在和你说话,说得那么恳切,絮絮叨叨,给你一种非常亲切温馨的感觉,他的走手音常常很缓慢,象是他说话时一种平和的从容的语气(他在弹奏具有阳刚气息的川派琴曲《醉渔唱晚》也是这样,显得别有风味),真是一种“古朴儒雅”的琴风。
乐曲的开始:(第一段内)↗3 5· 5.─↗3 2 ……↘5. 5 .─∣(示范演奏),↗3 5· 5.─象是一声感叹,↗3 2 ……↘5. 5 .─,第二句重复强调上一声感叹,从作曲技法来讲也是重复强调前面的基本乐汇并略有扩展。
这个32上撞猱的第一下是硬的、重的。
现在乐曲开始了,这时你已沉浸在这一美好的略带伤感的秋意之中了,将这种意境深情地弹出来吧,情感、气息不断地连续下去,不要间断涌动的情感和连绵的气息,哪怕只是短促的一拍两拍时间……。
(第一段内)第二句2 42 4 5 5 1·6. 1 ─∣(示范演奏),2 42 4 5 上下很慢,好象有点慵懒的样子,很有味道,我完全模仿他。
(第一段内)2.·5. 6.·1 1 1 5 .65.. 6. 1 ↘3·2 1.↗1 ─∣一句,5 .65.. 6. 1的上下是很“硬”的,而↘3·2 1 ↗1 ─中,这种小的绰注一定要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琴课笔录》小引传统的古琴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弹。
通过对弹,老师以“示范”作为最主要的传授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涉及弹奏技法、音乐结构等等通常不作详细的解说,琴曲曲情内容也只是简单数语的介绍,学生可以自己去琢磨思考。
学生通过和老师无数次的对弹,觉察出自己的弹奏和老师的差异,老师也会从这些差异中指出学生的错误或者差距、不足,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渐渐体会到琴曲的境界、情感和内涵。
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也使得学生能够很方便地模仿和复制老师的弹奏,尽可能保存老师的某种流派弹奏风格和传承曲目。
对于辨认能力强,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讲,自然是很受用的了。
他把老师的示范作为启发思考的依据和起点,逐步掌握琴曲音乐乃至流派表达的要义。
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法,它的进度是相对缓慢的,效率是相对低下的。
就像当年私塾先生只教学生死背硬记艰深的古文而不作解释一样。
显然,我们不必把这种教学方法当成唯一的金科玉律,而且,在当今如此多样丰富的器乐音乐教学方法中,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学习的方法很多很多,对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余地是很大的。
在我的教学中,完整地示范弹奏一首琴曲固然是重要的一环,也偶有对弹,但会围绕琴曲音乐分析讲述更多的内容,同时会作较多片段的弹奏示范。
古琴的指法、技法在传统的琴谱之中都有简短文字的解释。
然而仅仅靠这些解释和示范动作是不够的。
譬如琴曲中的吟、猱、绰、注,除了示范弹奏动作之外,还应该讲解各个技法动作的要领,左手弹奏动作过程中的指关节、腕关节的动态,手臂的动态,以及各个部分的协调。
就是说,要深入讲解,要直接地、具体地说明,不要总是期待多少年之后才由学生自己领悟出来。
同一个指法到了不同的琴曲之中,为适应该琴曲音乐的表达,或因音乐的柔弱或者刚强的不同、节拍上是“散板”还是“入拍”的不同、速度是快弹还是慢弹的不同,又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因此,在传授琴曲过程之中讲解指法技巧更加重要,更加有效。
学生学到的是为音乐内容而设置的一个个指法技能,以及它们在乐曲中完备妥善的安排。
学生弹奏的也应该是动听的音乐,而不是用一个个指法谱字罗列和拼合起来弹出的声音。
结合琴曲音乐的表达来讲解弹奏方法,赋予这些弹奏技能以鲜活的生命,使之成为弹琴人表达琴曲内涵时随心所欲的工具。
琴曲的音乐结构,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声和韵的关系等等都应该讲,对于琴曲的整体,用什么样的速度、力度来表达它,节拍节奏的特征和气息的进行也应该讲,甚至用什么样的胸怀气度来表达这些不同意境的琴曲,也应该是老师在教学中的责任。
不必担心讲得具体讲得多而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得到的丰富知识和种种讯息后,若以此为新的起点,会进一步加快思考和钻研,学习的进步会更快,学习的兴趣会更大。
目前出版的多种古琴教材中,主要篇幅是收录大量的简谱或五线谱与古琴减字谱对照的琴谱,虽然有关于指法符号的解释和基本弹奏方法的叙述,但对于琴曲曲目的教学通常只有类似乐曲背景的简短介绍,尚未涉及针对某个曲目技法和音乐上具体地、较全面的教学内容。
《琴课笔录》是根据我给学生上课的课堂记录稿整理出来的,是以一首首琴曲传授过程为内容的教材,现在只是一叠未完成的文稿。
作为一本完整的教材,应该是有二十五到三十课时的量,由浅入深,有小曲到中曲大曲,这个工作只好有待以后来完成了。
选课之一:说吟猱、琴曲的段落速度原则和《归去来辞》全曲讲解说吟猱吟猱是一种自然的律动,它是某种气息,是琴乐语气表达的组成部分,在琴乐中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非常自然地存在着。
它随时随地存在着,在稍长一点的音符中会明白显示,象是弹琴过程中始终存在的脉搏,在弹奏动作的外形上来看,手指不时在动,无论谱上是否记录相应的吟猱谱字,其动作幅度或大而明显,有时也小而不觉。
琴乐大体用两种节拍状态存在着:“散板”和“入拍”,但千变万化的琴乐的节拍节奏又常有这样的情况:在“散板”中似有似无地存在着“入拍”感觉的片断;在“入拍”中似有似无地存在着“散板”感觉的片断——一种非常微妙的交叉。
无论“散板”和“入拍”,吟猱都在它们的音乐过程中存在着,不过它们以不同的脉动方式来适应“散板”和“入拍”,后者比前者更具规律和均衡感。
在琴谱中有这么一个符号“不动”。
“不动”有两个用法,一是手指所按音位弹后不要移动,等待下一个谱字时还要用;另一个含义是指“死”在那里。
如果琴谱中的吟猱是反映左手的揉弦动作,那么在没有记录吟猱的地方就应该是不动的,为何古人还多此一举地另外创造一个符号?这说明古琴的吟猱在弹奏中是普遍存在的。
通常情况下,谱上所标出的是琴家认为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说未标出的地方都应“死”在那里“不动”。
另一个情况是绰注。
在实际弹奏中,几乎所有的琴家弹奏实际中使用的绰注比谱中所标记的多――吟猱是这样,绰注也是这样。
我们分析绰注弹奏动作形态时,我们可以发现绰注来自吟猱,也可以说吟猱来自绰注,两者的动作似乎有一种相同的起点、过程,原来吟猱绰注都是左手手指对弹出的音作种种不同的装饰,作许多不同的“韵变化”,琴乐中奇妙多样的“韵变化”成就了古琴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成就了古琴极其深刻的精神内涵甚至它的神秘色彩。
关于吟猱,我在《袍修罗兰》乐谱前的《古琴指法解释》中有一段文字“吟猱简议”,我认为吟猱的细微多样动作,是吟猱指法符号文字解说无法完全说清楚的,可以看看。
附“吟猱简议”:因吟猱的位置(本位音之上、之中、之下)、幅度大小、波动的缓急、时间长短、波动的迟早等区别出多种吟猱的方法,清代《五知斋琴谱》总结出的吟有十六种,猱有十种。
如本谱中的“”(长吟,时值长的吟)、“”(细吟,波动幅度很小的吟)、“”(定吟,手腕不动的细吟)、“”(长猱,时值长的猱)等。
这些吟猱服从于琴曲弹奏取音后不同语气、韵味的需要,其间的细微差别和含义往往不是指法注释者能用文字写完全的,实际上吟猱的不同式样、状态是无限的。
历来诸琴谱名目繁多的吟猱指法解释,“语多异辞,意涉含混”,使习弹者无所适从。
学习吟猱弹法,最好多听名家录音,多听多看老师的弹奏;不必拘泥于名目的解释,而是细察各种吟猱在琴曲弹奏中的实际状态,理解各种动作变化和意趣,并能成为自己指间语气、韵味的自然流露和表达。
由此,《袍修罗兰》谱中,吟猱的记谱干脆简单概略,极少细分名目,弹奏时可参照唱片录音,分辨种种细微区别。
由于吟猱在琴曲弹奏中涉及曲情、流派、个人情性等方面许多不可言传的意趣,其作用至关重要,因而清代《大还阁琴谱》的撰辑者徐青山说“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猱”。
问:“撞猱”在古谱中有多种含义,如“撞后接猱”、“形如双撞”……等等,您如何解释这个指法?答:《归去来辞》谱中,所有的猱都是“撞猱”。
各家对“撞猱”的解释不一,各有自己的弹法,大同小异。
我取的解释是“有撞意的猱”,这个解释不很具体,处理起来比较自由。
我是先撞后猱,接在撞后的猱稍“硬”些,动作在音位上方,在猱的过程中渐渐将猱的上下幅度缩小,并“软”下来,我在其它谱中也取这个解释。
琴曲段落性的强调即某一段落结束时,弹下一段时,以新的速度另起(大都是整体上快于前段的速度)。
偶尔使用,音乐的情绪会有较大的对比,会有面目一新之感,《归去来辞》的第二段“问征夫以前路……”、《袍修罗兰·风》的第四段等。
这种处理不一定是传统琴乐采用的方法,传统琴乐段落之间不太强调对比,如果有,对比是有限度的,相对平和一些,只是到乐曲结束前会出现速度上大的变化,出现节奏的散弹和跌宕。
传统的音乐包括传统的琴乐,段与段之间的变化和展开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这是中国音乐结构的特点,音乐学家称之为“渐层发展”。
清末出现的川派琴曲《流水》第六段滚拂和山东诸城派琴曲《平沙落雁》中新加的“雁鸣”段都是快速的段落,在全曲速度中起强烈的对比作用,这是少有的例子,但它们都以慢起渐快开始,也并未以对照的快速度另起。
西方人的音乐作品正好相反,强调对比,强调突然变化,(西方的)作曲家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段落之间速度采用对比,强弱采用对比,乐句间的明显不同也依赖于音色、速度、力度的对比而产生。
比传统琴乐更强调段落对比――这是我的演绎方法。
这里谈的是速度上的段落对比,其它方面(力度、音色)的强调段落性以至于乐句间的对比,待接触到实际例子时再谈。
问:在琴谱上可见到“急作”、“缓作”、“入慢”、“大慢”等术语,不也说明在琴乐中存在着这样的快慢对比吗?答:传统琴曲全曲的速度结构上,开头多用散起,结尾跌宕,大幅度慢下来。
在各个段落的陈述过程中,大部分段落在进行过程中会使用开始慢,渐渐紧,稳定下来,然后在段落结尾时慢下来,结尾时慢下来几乎成为惯例,各段都用这种套路,这种类型的节奏、节拍快慢的变化,但它们很少强调段落之间的速度对比。
而我有时会有意强调段落之间速度上的对比,而且这种对比是对照性的,是两种不同速度突然的转换,不是渐渐变成另一速度。
但我有时会用与此相反的另一种作法,我会把两个段落连接起来,即前一段落之尾不渐慢,使两个段落在速度上合并成一个段落,因而我的记谱(简谱或五线谱部分)中使用一个别人不用的术语——“不渐慢”。
不渐慢通常为了使琴曲结构不至呆板(老是弹一段就渐慢),就将有的段落尾处理作不渐慢,实际上是从速度上把两个段落合为一个段落。
古谱中有时段落划分过小,使我感到古人当时的划分(记谱)不尽妥当,或是古人在划分段落时并不完全顺从音乐的段落性而另有依据,例如琴歌或者源自琴歌的琴曲会依据歌词的段落。
古谱有时也会显示这种在古代就有的不同看法,同一琴曲不同的版本会有不同的段落划分,也可以说对于某些段落结尾作“不渐慢”处理,古人就做过,不过因为段落已经重新划分,你看不出了。
这个“不渐慢”的术语是我起的,有人会问:“不要渐慢,不写渐慢不就行了?”因为段落结束时,通常都渐慢,这是中国古代琴曲的通常状态,习惯,如不注明,弹琴者会习惯地渐慢,故需专门标出。
在我打谱及创作的琴曲中常出现这个术语,例如《袍修罗兰·见》的第二段尾不渐慢进入第三段、《忘忧》的第二段尾不渐慢进入第三段、《遁世操》的三四段之间、五六段之间……。
琴曲《归去来辞》细节讲解乐曲第一句,6·5 5 5 ─∣,你弹的“撞猱”中的第一下太“软”。
它应当是“硬”的,应弹出“撞”意,紧接着的“猱”可逐步“软”下来。
而后面的出现的撞猱如4 45 4 2 1 1─∣所用到的撞猱就要含糊一点了,因为这里的音符时值短,来不及撞猱的全过程(撞后已来不及猱了)。
问:您唱出来我才感觉到吟猱的味道,我觉得您在唱琴时,味道特别象戏曲唱腔。
答:琴乐和戏曲原本就是相通的,表现手段是一致的,古琴的吟猱绰注和戏曲的腔韵是一样的原理,中国音乐在声乐和器乐中同样以千姿百态的“韵变化”构成自身的特征,一个简单的曲调骨架附上韵的变化后显得那么丰富动人。
乐曲第二句, 3 5·6 3·2 1 1 ─∣此句我在谱中有注明,“此处六弦的上八半,实际弹奏已过八徽,弹成5·6或5·1 ,但大指在尾音已虚按,若离琴弦,全曲多处六弦和三弦上的“上八半”均可如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