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这短短几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
首先,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就像面对美味的佳肴,如果只是看着而不去品尝,永远无法真正领略其美味。
学习也是如此,无论知识多么精妙,如果不去亲身学习和探索,就难以理解其中的精髓。
这告诉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了解,而要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去体验,才能获得真切的认知。
其次,它指出了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自身不足的过程。
当我们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往往会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欠缺。
这种对不足的认知并非坏事,反而是进步的契机。
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寻找改进的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再者,教导他人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在教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这会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获得新的启发。
“教学相长”这一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伙伴。
教师通过教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够积极反馈,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对于个人的自我提升来说,“虽有嘉肴”的启示也非常实用。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学习的心态,勇于尝试新事物。
当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而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答案。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这篇短小精悍的《虽有嘉肴》出自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接下来,咱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这篇文章的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意思是说,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去品尝,就无法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无法了解它的好处。
这里通过“嘉肴”和“至道”的类比,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不亲自去尝试、去学习,就难以真正体会到事物的精妙之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哪些困惑不解的地方。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知识漏洞的过程,而教导他人则能够更深刻地检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
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时,要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通过自我反思来改进,通过自我激励来提高。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收获,不断进步;而学习的过程又为更好地教导他人奠定基础。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这里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话来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观点。
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刻。
它强调了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
比如,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刚开始可能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发现还有很多语法规则、词汇用法需要进一步学习,还有很多听说读写的技能需要不断提高。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虽有嘉肴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
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
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
《兑命》曰:“学学半⑾。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翻译】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
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知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有嘉肴【注释】(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
“嘉肴”,美味的鱼肉。
“佳”美好。
“肴”,做熟的、鲜美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
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
“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虽有嘉肴原文翻译

虽有嘉肴虽suī 有yǒu 嘉jiā 肴yáo , 弗fú 食shí , 不bù 知zhī 其qí 旨zhǐ 也yě ; 虽suī 有yǒu 至zhì 道dào ,弗fú 学xué , 不bù 知zhī 其qí 善shàn 也yě 。
是shì 故gù 学xué 然rán 后hòu 知zhī 不bù 足z ú , 教jiào 然rán 后hòu 知zhī 困kùn 。
知zhī 不bù 足z ú , 然rán 后hòu 能néng 自z ì 反fǎn 也y ě ; 知zhī 困kùn , 然rán 后hòu 能néng 自z ì 强qiáng 也y ě 。
故gù 曰yuē : 教jiào 学xué 相xiāng 长cháng 也y ě 。
《 兑yuè 命mìng 》 曰yuē : " 学xiào 学xué 半bàn 。
" 其qí 此cǐ 之zhī 谓wèi 乎hū ! 古gǔ 之zhī 教jiào 者zhě , 家jiā 有yǒu 塾shú , 党dǎng 有yǒu 庠xiáng , 术shù 有yǒu 序xù , 国有guóyǒu 学xué 。
比bǐ 年nián 入rù 学xué , 中zhōng 年nián 考kǎo 校xiào 。
虽有嘉肴的成语

虽有嘉肴的成语
"虽有嘉肴"是一个成语,表示即使有美好的食品,也不一定能够让人满足。
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引申为"贪图小利,难以满足"。
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学而篇》中的一段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这句话中的"虽有嘉肴"指的是精美的食品,形容君子不会只贪图小利,而是注重内在的修养。
现代汉语中,"虽有嘉肴"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满足。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篇一:《虽有嘉肴》原文、译文、阅读答案《虽有嘉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甘美(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不通,理解不了(3)学学半教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1)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2)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3、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4、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篇二:20、《虽有嘉肴》原文译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八年级下册语文《虽有嘉肴》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现象及戴圣介绍

《虽有嘉肴》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现象及戴圣介绍虽有嘉肴戴圣〔两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文言现象通假字(兑)命(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
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健壮的,有力的)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戴圣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是选自儒家经典中的一篇礼记,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实践出真知【原文】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张立军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
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
”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
这就是教和学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二)读清句读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文章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解释重点实词虚词旨:甘美善:好处虽:即使翻译句子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解释重点实词困:不通反:反省强:勉励长:促进翻译句子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
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学——()——()教——()——()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
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学——(不足)——(自反)教——(困)——(自强)(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老师平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平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
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
3.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思(大概……吧?“(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ė)”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
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
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
学字多了几个形状: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即庐,表示房屋。
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
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
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
(四)指导背诵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
背第二句。
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
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
所以说教学相长。
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
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
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
”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
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
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七、作业布置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八、板书设计学——(不足)——(自反)教——(困)——(自强)。